2023年高考地理经典大题例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日一练)2023年高考地理经典大题例题
选择题
1、读某城市总体规划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城市空间结构属于()
A.多核心模式
B.田园模式
C.扇形模式
D.同心圆模式
(2)城区布局大量基本农田最主要的目的是()
A.为城市提供粮食及副产品
B.分割各组团,避免过度集中造成空气污染
C.抑制房价,降低门槛,吸引农民工进城务工
D.丰富城市景观,发展旅游业
(3)最适宜布局在甲处(图例处)的是()
A.物流中心
B.疗养院
C.高新技术园区
D.商业写字楼
答案:
A
B
A
【提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解析:
(1)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2)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3)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解答】
(1)该城市形态为组团状,城市空间结构为多核心模式,A正确。
故选A。
(2)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各组团之间,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分割各组团,避免过度集中造成空气污染,B正确。
故选B。
(3)甲处邻近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交通便利,且甲处位于在郊区,有宽阔的空间可利用,最适宜布局物流中心,A正确。
故选A。
2、根据材料和下图回答下题。
在台湾东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4000年历史的“女王头”,其“脖子”越来越细,可能在10年后自然崩塌。
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
形成“女王头”景观的地质作用与下图中的哪幅一致()
A. B.
C. D.
答案:
B
【提示】
海岸地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解答】
野柳的标志女王头是蕈状岩的一种,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因受到海水差异侵蚀而逐渐形成今日的面貌。
其成因与海蚀桥一致,故B正确;
黄土桥为流水侵蚀地貌,故A错误;
喀斯特溶蚀桥为流水溶蚀地貌,故C错误;
风蚀桥为风力侵蚀地貌,故D错误。
故选B。
3、汨罗地处湖南省东北部,幕阜山与洞庭湖之间,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以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形为主。
下辖15个乡镇,150个行政村,户籍人口67.87万,农业人口53.47万,农村居民点用地134.79km²。
近年来该地人口大量外流,空闲房屋及废弃宅基地大量增加,出现大量“空心房”。
2018年开始了农村“空心房”整治行动,主要是对“空心房”地区进行复垦。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根据汨罗的自然条件,推测其乡村()
A.人口北疏南密
B.人口南疏北密
C.聚落呈团块状沿河流分布
D.聚落呈带状沿山谷分布
(2)汨罗农村出现大量“空心房”,直接原因是()
A.产业结构调整
B.居住环境恶化
C.基础设施落后
D.农民外出务工
(3)汨罗“空心房”复垦实践中,复垦为林地的较少,耕地较多,其原因是()
A.平原地形,林木生长差
B.耕地经济效益更高
C.靠近湖泊,洪涝灾害严重
D.人口过多,粮食需求量大
答案:
B
D
B
【提示】
城乡区位分析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材料信息,泪罗地处湖南省东北部,幕阜山与洞庭湖之间,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以低山丘陵和平
原地形为主。
可知该地区西北地区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利于基础设施及农业的发展,而东南地
势高,地势起伏大,人口稀疏,人口北密南疏说法正确,B正确,A错误;该地区有平原,聚落应分布在平原
地区,聚落可能在平原地区呈团块状分布,CD错误。
故选B。
(2)根据材料信息,近年来该地人口大量外流,空闲房屋及废弃宅基地大量增加,出现大量“空心房”。
可知,出现大量空心房是因为人口外流,而人口外流的原因是当地就业机会少,农民外出务工,D正确;影响人口自
发性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基础设施落后并不是人口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该
地区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形为主,自然环境相对较好,居住环境也不会恶化,B错误;产业结构调整会使
当地就业机会增加,外迁人口减少,A错误。
故选D。
(3)根据材料信息,2018年开始了农村“空心房”整治行动,主要是对“空心房”地区进行复垦。
复垦为林地的
较少,主要原因是该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发展种植业经济价值较高,发展林地
直接获取的经济价值较小,B正确;平原地区土壤不容易流失,林木生长好,C错误;洪涝灾害对种植业的影
响更大,对林业影响反而较小,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该地区户籍人口67.87万,且近年来人口大量外流,
人口较少,D错误。
故选B。
4、海底浊流,又称海底沉积物重力流,类似于陆地上的泥石流或雪崩,是在重力驱动下沿斜坡远距离运动的
高密度、高含沙量、高流速的一种偶发性流体,主要出现在半深海、深海环境中,能量大、破坏力强,可将陆
缘物质搬运至深海。
下图为重力流的来源、搬运和沉积的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海底浊流的形成条件是()
A.风力强劲
B.海底坡度低缓
C.充沛的物质来源
D.稳定的地质条件
(2)图中海底峡谷的成因是()
A.入海河流的冲刷
B.岩层断裂陷落
C.海底浊流的冲刷
D.滨外洋流的冲刷
(3)海底浊流可()
A.改变海底地质构造
B.诱发巨大地震
C.形成沿海著名渔场
D.威胁海底通信电缆
答案:
C
C
D
【提示】
海水的运动及其影响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海底浊流的形成条件。
(2)本题主要考查海底峡谷的成因。
(3)本题主要考查海底浊流的影响。
【解答】
(1)结合图文信息可知,充沛的物质来源、较大的坡度、一定的触发机制(如洪水、地震、海啸、巨浪、火山喷发等)是形成海底浊流的主要条件。
故选C。
(2)由材料可知,海底浊流具有高密度、高含沙量、高流速的特点,因此在浊流流动过程中会对海底地形产生强大的侵蚀作用,逐渐形成海底峡谷。
故选C。
(3)海底浊流能量大,破坏力强,可重塑海底地貌,对油气平台、海底通信电缆等设施构成直接威胁。
故选D。
5、降水下渗受到降水特征、下垫面特征等多重因素影响。
2017年7月,黄土高原某地经历了连续几日的极端暴雨过程。
下表为该期间连续三次降水概况统计资料。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推测下渗量最大的降水日期及其原因是()
A.7月26日降水强度最大
B.7月26日前期土壤干燥
C.7月28日降水强度最小
D.7月28日前期土壤湿润
(2)为提高极端暴雨时的下渗能力,该地最适宜()
A.调整种植结构
B.适度植树种草
C.砌土固化边坡
D.发展人工增雨
答案:
B
B
【提示】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解析:
(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2)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解答】
(1)降水强度越大,短时间内形成地表径流越多,下渗量越小,A错误;
土壤越干燥,越有利于下渗,由表可知,7月26日的降水距离上次降水时间间隔长达15天,前期土壤干燥,蓄水能力强,下渗量最大,B正确;
7月28日的降水,由于前期降水使得土壤水分已经趋于饱和,下渗量较小,CD错误。
故选B。
(2)调整种植结构不一定能提高土壤下渗能力,A错误;
植树种草可以拦截降水,增大地表粗糙度,延长地表径流停留时间,促进下渗,B正确;
砌土固化边坡阻碍了下渗通道,不利于下渗,C错误;
降雨强度会影响下渗,但人工降雨的强度未知,不能一概而论,D错误。
故选B。
综合题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为青藏高原某高山草甸某坡面的牧草生长季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气温、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多年变化统计图。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近年来该高山的气候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2)该高山海拔3600米处坡面的20厘米土壤湿度较其他海拔土壤湿度大。
就此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1)逐渐变暖。
自2010年至2013年,海拔3200,3400,3600和3800米的地方气温均上升。
(2)随着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多,3600米处坡度较缓,利于冰雪融水下渗,使土壤湿度增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1)根据图中四个海拔高度地区四个年份的气温变化特点,判断近年来该高山的气候变化趋势。
读图可知2010—2013年该地不同海报的气温都略有上升,故推测其气候变化特征是变暖。
(2)根据图中信息得出,该高山海拔3600米处坡面的20厘米土壤湿度较其他海拔土壤湿度大这一事实;从
气温与冰雪融水之间的关系入手,作出合理解释。
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增多,且该处坡度较缓,地表径流流速慢,下渗多。
7、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校学生在做课题《调查家庭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时,发现家族先后迁移了几个地点。
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
号召,支援边疆,携带全家人到了新疆;爸爸为了寻找好的工作,迁到了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
国结婚,现在全家在美国定居。
(1)影响该同学爸爸的迁移因素是什么?
(2)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优秀人才迁移到发达国家,这种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3)近年来很多农民工从沿海返回家乡,你觉得政府应如何安置这些劳动力?
答案:(1)经济因素。
(2)为了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追求发达国家的优厚经济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
(3)给出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工作岗位;政府组织农民工技能培训。
解析:
试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由材料“爸爸为了寻找好的工作,迁到了北京”可知,影响该同学爸爸迁移的因素是经济。
(2)由材料“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在全家在美国定居”可知,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迁移
到发达国家的原因是一方面是为了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与我国农村人口进城一样,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待遇
和更好的就业机会。
(3)农民工从沿海发达地区返回家乡,有的能带回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可给出优惠政策,鼓励其自主创业。
安置劳动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提供就业机会,应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工作岗位。
为了使其更好就业,可组织农民
工进行技能培训。
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湖底高出东侧平原4~8米,所以又称为“悬湖”。
历史上,该地区多次洪水泛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洪泽湖兴建了一系列控制工程。
下图示意洪泽湖水系。
(1)分析洪泽湖湖区防洪压力大的原因。
(2)指出洪泽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特征。
答案:(1)夏季降水集中,上游来水量大;地势低洼,入海通道少,泄洪不畅;为悬湖,易决堤;下游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一旦洪水泛滥,造成的损失大等。
(2)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地处湿润区和半湿润区过渡地带;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
过渡地带等。
解析:
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两个小题,涉及洪涝灾害、湖泊的水文特征、自然地理特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
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由于洪泽湖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上游淮河及其他河流来水量大;
地势低洼,且湖泊入海通道少,泄洪不畅;湖底高出东侧平原4~8米,为“悬湖”,容易决堤造成洪水泛滥;
洪泽湖下游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一旦洪水泛滥,造成的灾害损失巨大等。
(2)
观察图中信息,洪泽湖位于淮河一线附近,地处我国温度带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度地带,降水量位于800mm
左右,属于湿润和半湿润过渡区;淮河一线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因此属于亚热带季
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过渡地带。
小提示:
湖泊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补给方式、水位、冰期、含沙量透明度、矿化度、盐度、水温随深度的变化情况等。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分界线,同时是温带和亚热带气候、植被、降水量等的分界线。
填空题
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河流流出山口,则在山口处常形成的地貌是____,对应____(图甲或图乙);若该河流注入海洋,则在
入海口处形成的地貌是____,对应____(图甲或图乙)。
以上两种地貌都属于河流____地貌。
(2)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
由此判断,图甲中沿A→B方向的物质组成可能是()
A.黏土、砾石、粉砂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D.砾石、黏土、粉砂
答案:(1) 冲积扇图甲三角洲图乙沉积
(2)C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河流堆积地貌的理解,体现了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
(1)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扇形堆积体,被称为山麓冲积扇;河流
流入海洋时,在入海口处因地势低平,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在海水顶托作用下形成像三角形,顶
部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的河口三角洲。
故冲积扇和三角洲都属于河流沉积地貌。
图甲地形位于山口,呈扇形,为冲积扇;图乙位于河流入海口,呈三角形,为河口三角洲。
(2)
砾石、粉砂、黏土颗粒按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砾石>粉砂>黏土。
甲图中沿A→B方向流水速度逐渐变缓,结合
题干“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
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
”可判定,物质组成可能是砾石、粉砂、黏土。
故选C。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
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
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
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
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
”看到这则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们特别感
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
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结合相关资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从地质年代来看,该区域最老的岩层形成于_____________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_________(填海洋或陆地)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
___________________(填海洋或陆地)环境。
(2)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的考察结论认为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_岩;迄
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环境向_______环境的演变。
(3)在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并形成了广阔的森林。
在此年代地层中人类发现了非常重要的化石燃料
___________。
答案:古生代海洋陆地沉积海洋陆地煤
解析:
(1)根据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
①从地质年代来看,该区域最老的化石为三叶虫岩层,形成于古生代。
②三叶虫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所以生活时期该地应为海洋环境;恐龙为陆上爬行动物,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陆地环境。
(2)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的考察结论认为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含有化石,多属于沉积岩;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
(3)在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并形成了广阔的森林。
森林在地质作用下常形成煤炭,在此年代地层中人类发现了非常重要的化石燃料煤炭。
小提示:
11、塑造着________。
答案:地表的形态
解析:
略
12、读下列俄罗斯与澳大利亚自然地理分布简图,回答相关问题。
(1)俄罗斯自然地理分布图中,图例A、B、C所表示的自然环境要素是______________,其中图例B分布区域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澳大利亚自然地理分布图中造成南回归线附近东西两岸自然环境差异的原因分别是东岸
_________________;西岸_________________。
(3)俄罗斯自然地理分布图中所示的山脉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举例说出具体内容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4)虽然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境内地势平缓的地区面积广大,但两国的垦殖指数都不是很高,试分析主要的自然原因俄罗斯___________。
澳大利亚_______________。
(5)俄罗斯与澳大利亚都是世界矿业大国,下列各组矿产中均为两国富有的是( )
A.石油和天然气B.石油和铁矿 C.煤和天然气 D.煤和铁矿
答案:地形中西伯利亚高原东岸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且受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西岸位于背风海岸,且受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作用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东欧平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分界线俄罗斯:纬度高,热量不足;冻土分布广澳大利亚:气候干旱;沙漠面积广 D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俄罗斯自然地理分布图中,图例A是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图例B是中西伯利亚高原,图例C是东西伯利亚山地,故A、B、C表示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地形。
(2)澳大利亚自然地理分布图中造成南回归线附近东岸是热带雨林气候,成因是东岸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且受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
西岸热带沙漠气候,成因是西岸位于背风海岸,且受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作用。
(3)俄罗斯自然地理分布图中所示的山脉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山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东欧平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分界线。
(4)俄罗斯耕地资源少,垦殖指数不高的原因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冻土分布广;澳大利亚斯耕地资源少,垦殖指数不高的原因是气候干旱;沙漠面积广。
(5)煤和铁矿均为俄罗斯和澳大利亚两国富有的矿产,D正确;澳大利亚没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小提示:
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是: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地形抬升,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降水丰富。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人口普查可为国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建国以来我国已开展七次人口普查。
根据≥65岁的人
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可划分出不同的老龄化发展阶段。
下图是第七次人口普查反应的我国老龄化状况,下
表为上海近几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
常住人口增长
(1)据图,说出我国老龄化发展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
(2)据表,指出上海老龄化程度的变化特点并推测原因。
(3)针对上海人口老龄化产生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1)地区发展不平衡;只有西藏尚未老龄化;深度老龄化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和长江流域;其余
省市大多处于轻度老龄化。
(2)2000-2010年,老龄化程度减轻。
上海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年轻劳动力迁入,常住人口增长快,缓解老
龄化水平。
2010-2020年,老龄化程度加重。
因生育观念改变、子女抚养成本高、育龄女性就业压力大等,人
口出生率低;因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增多;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减少,
迁入人口数量减少。
(3)生育方面:积极实施鼓励生育的政策;加大政策支持,提高育龄夫妻生育意愿。
劳动力方面:实施弹性退休制,延长退休年龄;发展机器人等替代劳动力;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实施优惠政策,增强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吸引。
产业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减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养老方面:开发新型养老模式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解析:
本题以我国及上海为背景考查老龄化问题出现的地区差异、老龄化的发展过程、老龄化的应对措施等知识点,
考查学生读图、读材料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综合思维能力。
(1)
老龄化发展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先从总体看是否均衡,再描述各地的具体差异。
读图,根据图例显示,可
知我国老龄化地区发展不平衡,西藏属于未老龄化地区;东北、华北和长江流域属于深度老龄化地区;其余省
市大多处于轻度老龄化。
(2)
读取表中数据,上海2000-2010年,老龄化程度从11.5%下降到10.1%,说明老龄化程度减轻。
此阶段常住人
口增长率为38%,是因为上海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年轻劳动力迁入,常住人口增长快,可以缓解老龄化水平。
2010-2020年,老龄化程度从10.1%增加到16.3%,明显加重。
原因是此时期常住人口增长率较前期降低,
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减少,迁入人口数量减少;加上人们生育观念改变、子女抚养成
本高、育龄女性就业压力大等导致人口出生率低;而随着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得以改善,平均寿命延长,
老年人口从而增多。
(3)
针对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可以从提升出生率方面、缓解劳动力不足方面、解决养老问题方面考虑。
生育方面主要
从政策方面鼓励生育,提高育龄夫妻生育意愿。
补充劳动力方面可以延长退休年龄;发展机器人等替代劳动力;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实施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流入城市,增加高素质劳动力。
产业方面主要是依靠产业结构升级,减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养老方面政府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积极开发新型养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