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要求·新语境·新生态 网络时代党报经济报道话语体系创新的思考

合集下载

经济报道创新的思考

经济报道创新的思考

经济报道创新的思考 2009-03-21 作者:蔡清辉来源:传媒天地我来说两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肆虐,并重创实体经济,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各个行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波及和影响。

纵观国内媒体,这几个月以来,无论是日报,还是晚报、都市报,对金融危机的报道都远比以前增加了许多,有的加大了版面或报道量,有的还开辟专版。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相当多的经济报道,尤其对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初期的报道,内容大多不到位,显得比较零乱和滞后,更缺乏一些权威性、深刻性的分析性力作。

当今的世界,是个经济型的社会,不论是当前,还是今后,经济新闻都是我国各种媒体报道的重点。

透过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报道,笔者认为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值得探讨。

创新的前提:增强全球化的意识,做到“全球化视野,中国化思考,贴近化报道”在经济全球化、全球资本流动更加频繁的当今世界,中国的崛起无疑给世界经济增加了活力;然而,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恶化,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遭受波及和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影响,而且也深深影响了普通百姓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选择。

人们既有兴奋和欢乐,也有无奈和痛苦,需要经历碰撞、调适和整合的过程。

当然,这是个渐进的、有选择的、理性的过程。

所以,笔者认为,媒体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首先必须具备更为宏大的全球视野,即能够把国内的一个经济事件与活动放在国际舞台上来加以审视和认知,然后紧扣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展开报道。

针对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新华社打破藩篱,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报道,除了大量报道世界各国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外,更把中国的经济放在全球的视野里加以定位,贴近老百姓的普通生活,进行全面细致的报道。

这种娴熟的报道模式,让人称道,也体现了新华社记者具备的全球眼光,驾驭经济新闻报道的高超水准。

比如,新华社全景式报道了美国持续一年的次贷危机,向受众剖析了这场带着些许现代荒诞色彩的“美国式危机”的酝酿、发生、传播、扩散的过程,指出了这个“巨大的黑洞”中的一个又一个的漩涡及深层次原因,让受众在轻松之余,领略了这场危机发生的过程;同时,又利用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记者网络,广泛报道世界各国遭受危机的情况、为应对危机的“各自为战”,以及到全球“携手应对合作”的过程;而在国内,新华社所辖各部门和各分社,则紧紧配合危机对出国型产业的冲击、中央扩大内需的举措以及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的影响等等,展开全方位的报道。

对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创新的思考

对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创新的思考

容可 以增加 时政新 闻的亲和力
的相关信息 ,相关新闻报道应该用心地 E l ”是 《 报体 华尔街 E报 》常用 的一种 t
时政 新 闻 的一 个 重要 来 源是 记 者 解读 出领导 活动背后的新 闻。如果这些 新 闻写作方式 ,多运用在非事件性 的新 跟 随相 关领导参加 的大大小小 的活动或 方面在 时政 新闻报道 中能够得到充分体 闻报道 与写作 中 ,以引人人胜 、趣 味盎 者 视察 。对于领导活 动稿 件 ,目前党报 现 ,这样 的时政新闻报道无疑将 以其厚 然 的人 物或故事开头 ,再 自然过渡 、层
专家 ,就政府工作报 告 、计划和预算报 及各种法律 草案 、重要议案等都进行详
道 。时政新闻涉及的不是领导的活动,就 为题报道 的时政新 闻就极具亲和力 ,给 告 、人 大常委会 报告 、 “ 两高 ”报告 以 党 报 时政 新 闻要 创新 ,应该 从 采 细解读 ,在解读 时 ,往往会找一个 和百
些 枯燥 的硬 新 闻 写成 有 可 读性 、趣 的常态 。抓好会议报 道的写作 ,也 就一 施 ,应该进行下一步的延伸采访 ,包括介
三、会议性报道有材料 之外 的采访 问题 。要 创新时政新 闻报道 ,相关记 者 百姓 的影响 ,百姓想享受这项政策可 以通
味性 的软新 闻。
可 以增加 时政新闻的生动性
没在公 文化 、模式化 的领导讲话 和会议 为切人点来报道 一个 重大的新 闻事件 。
程序里 。

张有血有 肉的面孑 、一段让人感触至 L
这 个 “ ” 的切 入 点就 是 对 该稿 小
时政新 闻报 道是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深 的 言语 ,或 者 一个 举 手 投足 间 的细 件所传递 的信息的落地采访 。一年一度 总体进程 ,体制变革带来的各种矛盾,社 节 ,都是 吸引读 者的新闻核心要素 ,可 的全 国两会 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 中的大 会发展各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 ,思想观念 以使偏硬 的时政题材 得以 “ 软化” 。在 事 。以前 ,人们 往往认为两会报道都是 的冲撞与突破 ,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 玉树地震报道 中 ,记者敏锐地捕捉 到了 枯燥 的时政新 闻。近年来 ,许多 主流媒

新传播环境下关于创新党报话语体系的思考

新传播环境下关于创新党报话语体系的思考

91 在党报历史上,有过三次话语体系的改革。

第一次是1942年在延安发行的《解放日报》,它确定了党报的宣传话语体系;第二次是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革,进一步确立了党报的亲民色彩;第三次是改革开放至今,确立了党报应该同时具备实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

近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国内众多党报开始尝试新的话语体系,以期待顺应受众新的阅读诉求。

一、党报的话语体系转型实践因为特殊的报道要求,党报给读者留下了一种严肃、刻板印象。

一般读者想到党报,多会与单调、无趣的时政新闻联系在一起。

党报是一种指导性报纸,可读性一直相对比较弱,这是党报自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

不过随着形势的变化,近年来党报在可读性上不断进行改革,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近年来,党报在话语体系的表现上出现了多元化化。

(一)讲读者听得懂的话,话语体系变得通俗让读者产生共鸣,必须用语言去打动读者,这便是一张报纸提升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党报媒体掌握的是一个地区内最权威的信息来源渠道,但是如果写出来的报道字里行间都是复杂的概念,是长篇大论的灌输性文字,读者是很难产生阅读兴趣的。

相比之下,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时多运用网络新型词汇,与读者的阅读习惯很贴近,这给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的报道风格带来前所未有阅读冲击力。

但是网络词汇向来被严肃的党报自动屏蔽掉,很难进入党报的话语体系。

但是,作为党报典型的《人民日报》“带头”使用网络流行词,如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出现了“给力”一词,从而引起热议。

有人统计2009年到2013年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网络流行语有52个。

新华日报鼓励记者使用个性化语言,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不仅在记者的稿件中保留个性语言的存在,而且还开设了记者专栏,让记者施展语言风格,如《李杨说事》,主打社会新闻的点评,三言两语但一针见血,而《梦语秋萍》则是针对文体新闻进行诙谐幽默,视角独特的解读,这些个性语言的存在打破了党报语系,使报纸活跃起来。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存在很大不同。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实时性、个性化等特点,这为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语言要创新。

相比传统媒体的单一传播方式,新媒体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传播新闻,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这就要求新闻语言要适应不同形式的传播,并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更加生动、直观地表达新闻事件,提升传播效果。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上的新闻需要适应社交化传播的要求,借助社交媒体的特点,让用户参与新闻讨论、评论,形成多元化的传播效应。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语言也需要规范。

新媒体的发展给信息传播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信息混乱、失真甚至虚假的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规范的新闻语言能够提升传播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新闻媒体应当坚守新闻价值观,深入挖掘事实真相,严谨地采取查证手段,并遵循传播伦理和专业道德。

新闻语言也要尽量避免使用夸张、感情化的词语,减少倾向性和评论性的表达,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不仅需要新闻媒体的努力,也需要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

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得网民对新闻事件有更多的参与和表达渠道,因此新闻媒体也需要倾听网民的声音,及时调整新闻语言的规范。

网民也需要自觉遵守传播规范,不信谣、不传谣,提高对新闻真实性的辨别能力,积极发挥矫正错误信息和舆论的作用。

为促进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新闻媒体应加强内部培训,提高记者和编辑的专业水平和传播素养,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要求。

新闻媒体应建立健全的新闻审核机制,严格把关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相关部门也应制定和完善新闻传播的相关法规和规章,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推动社会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形成舆论监督的合力。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是保证新闻传播品质和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新闻媒体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创新传播形式和内容,提高传播效果。

创新、准确、生动——浅议如何提高党报经济报道质量

创新、准确、生动——浅议如何提高党报经济报道质量
择 。传 统 的经 济 报 道 大 多 是数 字 的堆 砌 .
面 现 象 的 反 映 ,而 内 在 深 层 次 分析 薄 弱 ;
多是传 统 运 作模 式 的老 调常 弹 、 老生 常 谈 ,
缺 乏具 有 时 代气 息 的 清新 之 作 。 时代 的 快 速 发 展 、 济 的 剧 烈 变 化 。 经 济 新 闻 报 经 为 道 提 供 了 前所 未 有 的 空 间 。 关 注 点把 握 上 , 入 新视 角 。2 0 切 0 9年 7月建行 马鞍 山 分行在 全 国成 功推 出 的“ 利
经济 新 闻报 道 与 百 姓 生 活 息息 相 关 , 党 报作 为 党 、 府 、 民 的 “ 舌 ”在 社 会 政 人 喉 ,
生 活 激 烈 变 革 的今 天 。做 好 经 济 新 闻 报
创新—— 突出新思维 寻求新突破
创 新 是 一 种 态 度 。 种 勇 气 , 是 在 一 更 信 息 全 球化 浪 潮 中 。 体 人 责 无 旁 贷 的 选 媒
道 , 升 舆论 的影 响 力 , 得 尤 为重 要 。 提 显 笔
者 认 为 , 新— — 突 出 新 思 维 . 求 新 突 创 寻 破 ; 确— — 唱 响 主弦 律 , 握 大方 向 ; 准 把 生
在 内 容 方面 更是 流 露 出 惯 性 思 维 的痕 迹 , 如 反 映 企 业 生 产 的 “ 战 一 季 度 . 月 开 大 首
门红 ” 反 映 市 场 供 销 两 旺 的 “ 气 暴 涨 , ; 人
动— — 体 现 服 务 性 。 强 感 染 力 , 做 好 增 是 新 时 期党 报 经 济报 道 的 三 个 重要 环 节 。
供 不 应 求 , 场 一 片红 火 ” 字 样 。 是 表 市 等 多

浅析党报新闻语言的创新

浅析党报新闻语言的创新
月 4日至 8日在浙江省 嘉兴市举行。 中共嘉兴市委常委、 市
委宣传部长陈越强到会致辞。中国地 市报研 究会副会长、 四
2 0 1 3 年5 月初。评选委员会办公室共征集到来 自全国2 0 :
多个省 市(自治 区) 的论文作 品 6 5 6件 、 论著 1 5件、 内部刊 :
物 7件。论文论 著作 品涉及新 闻宣传 、 报业经营管理 、 报刊 ;
由此 可 见 ,风格 化 的新 闻语 言有 助
读者如见其人 , 如 闻其声 , 如临其境 , 镜
头感十足。 通过细节强化新 闻的人情 味。在评 判新闻价值 时 ,有一个重要的标准便是 人情味。多一些人情味 , 少一些宣传腔 , 可 以使新闻报道更加有血有肉 、可 亲可
’ ’” ’ … ’’ ’ ’
要求。
“ 华 尔街 日报体 ” 。 这种文体 在写 作 中 通 常 以引 人注 目的故 事化 开头 吸 引读 者 ,以充满人文关怀的代表性个案描写 唤起读者共鸣 ,将枯燥乏味的财经报道 写得通俗生动 、 自成特色 , 读者一看就知
道这是《 华尔街 日报 》 的稿件 , 并被广大
媒体学 习借鉴 , 形成独有 的品牌 。
细节 描 写 把 新 闻 发 生 时 的场 景 、人 物 以
格、 风趣诙谐 的评论风格 , 还是精密严谨 的逻辑风格 、 宏观思辨的论述风格 , 都能 以各 自独有的特色牢牢 吸引读者。 例如, 《 华尔街 1 3 报》 在特稿 写作上多年来 已经
形 成 一 种 比较 一 致 的 风格 ,被 业 界 称 为
独特 的新闻写作风格 , 是“ 记者新 闻 采写成熟 的一种标志” , 而语 言是新 闻写 作风格最直接 的外在体现。无论是词语

浅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创新3200字

浅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创新3200字

浅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创新3200字摘要: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外在表达形式也显得尤为重要。

其要继续秉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特征,发扬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断立足中国伟大实践,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现阶段来看,我国的话语体系也存在一些现实性的问题,比如,现有学术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问题,与老百姓的日常表达尚有很大距离等。

新时代下,应该更好地去创新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让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毕业/2/view-11437834.htm关键词:新时代话语体系创新大众化实践1 话语体系创新的内涵说到话语体系创新,我是从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文章讲要抛弃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学风,代之以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全文逻辑清晰,通俗易懂。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文章的语言特色,通读整篇文章,发现作者使用了许多来自人民群众生活的口头语句和富有生命力的古诗词,具有准确性,概括性和生动性。

比如,作者在说到研究现状,大部分人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践时,运用了“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等民间语言;在研究历史方面,作者说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了,忘记了;对于没有科学态度,只知道背诵马恩列斯著作,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用到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芦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众所周知,“话语”是指一种言说或表达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集实践、理论多重创新于一身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用以更好的解读中国具体实践问题,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等多层次话语系统。

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必须通过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创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这要秉承三个要求:第一,正确对待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网络语境下党报主题报道的实践创新

网络语境下党报主题报道的实践创新

|RADIO &TV JOURNAL2019.08实践与思考在网络语境下,主题报道依然是党报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内容产品,也是强化主流媒体喉舌功能的重要载体。

笔者认为,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党报的主题报道要在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础上,通过题材创新,以鲜活生动的内容增强权威性;通过形态创新,以可读性提升受众的关注程度;通过平台创新,以多媒体手段扩大传播范围。

一、题材创新,以鲜活生动的内容增强权威性主题报道主要是指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活动及相关社会热点所进行的集中的、大规模的战役性报道,是正面报道的重要方面①。

主题报道要题材创新,就要求记者必须加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积极寻找鲜活生动的内容,善于报道独家新闻和原创新闻,并运用系列报道、专栏等多种形式,把重大题材和重要题材的新闻做深、做透、做好。

2018年,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柯桥日报》推出的系列报道有《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见证》《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排头兵桥头堡》《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数说巨变》《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图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我的故事》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等。

其中,《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见证》以新闻故事的形式,寻访改革开放以来柯桥区的“第一”见证者———第一家乡镇企业创办者、第一位个体工商户、第一个轻纺城经营户、第一家上市公司、第一个引进人才、第一个家庭联产承包户……通过回眸、思考、展示、展望,讲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这个主题报道还与中国县市报研究会组织的相关主题新闻竞赛活动结合起来,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而《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排头兵桥头堡》则通过重点报道各部门、各单位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举措、新作为、新经验、新创造、新业绩,赞美了改革开放,讴歌了伟大时代。

除策划组织多组系列报道,《柯桥日报》还开设多个主题栏目,通过集纳式传播,浓墨重彩地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柯桥区各行各业取得的巨大建设成就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浅析新时代时政报道的创新与思考

浅析新时代时政报道的创新与思考

2018.9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业界探讨一、创新让主流声音传得更远2017是政务传播大年,十九大、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建军90周年、南京大屠杀80周年,各种时政大事发生。

紧接着,2018年全国两会、博鳌亚洲论坛等重头活动登场。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部署催生新变革。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握好时度效,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为新时代的网络传播创新指明了方向。

创意如泉,传播如水。

事实上,自2017年以来,围绕着以十九大为代表的重大主题报道,国家队媒体纷纷出动——新华网推出了云图分析系统,聚焦时政报道;中国之声推出了习近平原声音频;光明网推出十九大信息时刻。

2018年,全国两会再次成为新闻媒体“竞技场”。

人民视频推出全景视频《两会进行时》,新华网推出MGC视频新闻,光明日报推出《朋友习近平》,就连中国政府网也在微信公众号推出《想知道政府工作报告怎么写?来这个办公室听场音乐剧》,几个小时就阅读超过十万+。

一系列变化让用户们惊讶,我们熟悉的政府网站、官方媒体、重点新闻网站纷纷改变了套路。

网络直播、短视频、动画、漫画……网络传播的脚步越来越快。

有人形容时政创新上,政务报道是国进民退,实际情况是主流媒体国家队的创新速度太快。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政府网、南方日报等央媒、省媒精心打造的作品既新鲜、快捷,又具有深度和广度,传播效果深远。

佛山新闻网作为地方新闻网站,以受众为本、为用户服务,以中央、省级媒体为学习目标,结合地方网站发展特点,创新传播形式,唱响主旋律。

二、以用户为中心,回应市民关切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军报视察指出,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

在日常宣传和报道工作中,佛山新闻网努力从增强新闻产品的服务性上下功夫——多关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话题,多报道对市民有实用价值的民生信息。

浅谈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经济新闻报道创新

浅谈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经济新闻报道创新

浅谈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经济新闻报道创新作者:陈璠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19年第12期摘要:步入信息时代,人们穿梭于世界各个角落,需要随时获取快捷、高效、准确的经济新闻信息,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

伴随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一方面给传统媒体带来了诸多挑战,必須顺应时代变化,寻求转型发展,另一方面又激活了市场,促进不同媒体间融合发展。

本文着重探讨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经济新闻报道创新。

关键词:经济新闻;创新;融合一直以来,党报经济新闻报道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对新媒体环境,党报经济新闻报道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创新报道方式和内容,增强吸引力、亲和力,以权威性、前瞻性、指导性的新闻内容,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此后,京津冀三地间媒体交流日益密切,三地党报集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媒体合作。

在多次成功合作推出全国两会联合报道专栏的基础上,《天津日报》携手《北京日报》《河北日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启动三周年之际,再次推出联合报道专栏,在新闻策划、采访、编发等方面进一步体现协同联动与资源共享。

经济新闻专业性较强,需要使用大量数据和经济理论,往往就容易造成照搬统计数据、罗列发展成绩,存在着报道内容呆板,不吸引人的情况,甚至出现“报道谁谁看,谁报道谁看”的现象。

应该努力让党报经济新闻报道鲜活生动起来,从小切口入手,以故事化的表达方式,把硬新闻进行软处理,让经济新闻既有专业水准又能通俗易懂。

2017年6月,首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召开。

天津日报派出专题报道小组人员规模达到20人,超过历次大型国际会议会展活动的报道规模。

报道小组提前一个月着手研究智能领域背景知识,与大会组织部门密切沟通,及时获取最新会议信息,联络沟通嘉宾、展商,研究制定报道方案。

从会前半个月开始直至会议结束,天津日报连续在一版推出“迈向大智能时代”专栏,并拿出七个整版的篇幅推出智能大会特刊,综合利用消息、评论、特写等形式,对“一展”“一会”“一赛”的盛况和项目签约成果、嘉宾思想观点、天津智能产业发展等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是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正逐渐被新媒体所取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语言的传播方式、表达风格和规范标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新闻语言的创新1. 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媒和电视媒体,而是涵盖了微博、微信、客户端、视频网站等多种传播平台。

这就要求新闻语言的创新要适应不同的传播方式和流行趋势。

对于移动端用户来说,新闻语言要更加简洁、直白,符合快速阅读的特点;而在视频网站上,新闻语言则需要更多地与图像、音频相结合,形成一种更具视听效果的语言方式。

2. 多样化的表达风格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的受众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读者和观众,还包括了社交媒体上的粉丝、关注者等。

这就要求新闻语言的创新要更加注重个性化、情感化的表达风格,符合不同人群的审美和阅读习惯。

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互动性更强的语言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关注。

3. 多样化的内容呈现新媒体环境下,内容呈现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还包括了实时直播、虚拟现实等等新的呈现方式。

对于新闻语言的创新来说,就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新形式的内容呈现,结合不同的传播媒体和受众特点,进行创新的内容表达。

1. 保持客观中立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就意味着新闻语言的使用者需要更加注重客观中立、事实准确,避免虚假、夸张等问题的出现。

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往往会被迅速传播,引发舆论的波动,因此规范新闻语言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2. 提升专业水准新闻语言的规范也应该包括对新闻从业者本身的专业水准的要求。

在新媒体环境下,个人可以轻易成为“自媒体”,发布各种新闻和观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拥有了传媒从业者的资质。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摘要】新媒体的兴起给传统新闻语言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新闻语言的创新需求凸显出来,需要更加符合新媒体环境下的表达方式。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和立体化的表达方式,更加贴近受众的需求。

新闻语言规范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新闻从业者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新闻语言创新的方法也应该得到重视,尝试结合新技术和传播方式,寻找创新点。

未来,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语言将继续发展,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样性,符合受众的需求和喜好,对新闻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新闻语言、创新、规范、表达方式、规范重要性、从业者原则、创新方法、现状、未来发展。

1. 引言1.1 新媒体环境对新闻语言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语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也对新闻语言的表达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媒体提供了更多元化、更实时、更互动的传播平台,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

这也就要求新闻语言更加简练、直观、生动,能够吸引读者、观众的注意力,引起共鸣,激发情感。

新媒体环境的快速传播和信息爆炸,也需要新闻语言更加精准、准确、权威,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和误导。

新媒体平台的多样化和交互性,也要求新闻语言更加灵活、多样化,能够适应不同平台和受众的需求。

新媒体环境对新闻语言的影响,不仅要求新闻从业者不断创新,提高传播效果和传播效率,也需要加强规范,维护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表达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也应该具有更高的道德和责任感,确保信息传播的健康和稳定。

2. 正文2.1 新闻语言的创新需求随着新媒体环境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新闻语言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

在这个多元化、快速化和互动化的新环境下,新闻语言的传播方式和表达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时代的传播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媒体主要依靠纸质媒介,如报纸、杂志等,而新媒体则依靠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技术,更加便捷地传播信息。

新媒体的出现给新闻传播带来了诸多创新,也给新闻语言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多媒体化:新媒体不仅能够传递文字信息,还能够传递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

新闻从仅仅呈现文字转变为融合多种媒体形式的传播方式。

在新闻报道中,可以通过插图、图片、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呈现事实,增加了信息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2. 即时性:新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新闻可以实时发布,并且受众可以即时获取最新信息。

新闻语言的创新也要求具备即时性。

新闻语言需要简洁明了、准确确切,并追求真实、快速地传递信息。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的新闻语言,常常采用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以便迅速抓住受众的眼球。

3. 互动性: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受众可以通过评论、留言等方式与新闻传播者互动。

在这种背景下,新闻语言也需要更加贴近读者,更具亲和力。

新闻语言的创新应该注重与受众沟通的能力,关注读者需求,引发读者兴趣,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

4. 个性化:新媒体提供了更精确的用户定位,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喜好、地理位置等个人特征推送相关新闻。

新闻语言也需要更加个性化,针对不同受众推送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信息。

新闻语言的创新应该关注受众的差异性,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语言创新需要同时遵守一定的规范。

虽然新媒体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表达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语言可以胡乱创新,而是需要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新闻语言的创新需要保持准确和客观。

新媒体时代,虚假信息、夸张和失实报道层出不穷,给公众带来了诸多困扰。

新闻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应该始终遵循真实、客观、准确的原则。

新闻语言的创新不能以制造轰动效果、夸大事实为目的,应该以传递准确信息为出发点。

新闻语言的创新需要更好地适应读者需求。

新闻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新闻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新闻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在信息时代,新闻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已经不再符合读者的需求,因此,新闻创新成为了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那么,新闻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哪些呢?1. 多元化报道多元化报道是新闻创新的重要思路之一。

传统的新闻报道大多只注重事件的简单叙述,缺乏深度和广度。

而现在,读者对新闻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他们希望看到更加真实、丰富、立体的报道内容。

因此,在新闻创新中,我们可以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报道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专题报道:选取一个热点话题,通过多个角度和层面的报道,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影响。

•数据新闻: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将抽象的数字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事件。

•互动报道:通过调查问卷、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与读者进行互动,让他们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

综合运用以上报道方式,可以让新闻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满足读者对多样化信息的需求。

2. 创新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新闻创新也可以借助创新技术来实现。

例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新闻事件,增加新闻的吸引力和互动性。

•无人机和直播技术:通过无人机和直播技术,可以实时地报道现场的新闻事件,为读者提供更加真实的视觉体验。

•AI辅助编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新闻编辑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也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智能推送相关新闻。

通过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新闻报道更加有趣、便捷、人性化,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3. 数据驱动创新数据驱动创新是新闻创新的另一重要方法。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可以发现新闻报道的潜在主题、热点问题和读者需求。

基于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创作和推送新闻内容,以提高读者的吸引力和满意度。

同时,数据分析也可以帮助媒体人员更好地了解读者喜好和行为习惯,从而针对性地优化新闻产品的设计和推广策略。

通过数据驱动创新,可以让新闻媒体更加精准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

论新时代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创新

论新时代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创新

论新时代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创新作者:颜英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20年第03期摘要:新时代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出现了重大的转型创新,具体表现在现代化目标与道路、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全球现代化七个方面,新时代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继承创新,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初心不改。

新时代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回应了新时代的重大问题,其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发展向何处去;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成熟与定型;其三,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向何处去、中国应该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其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如何建构中华文明;其五,中国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實现共同富裕;其六如何根本解决中国与全球环境危机;其七,人类文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向何处去。

新时代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清晰的方向,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为人类发展提供有启发性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现代化强国;中国现代化;新时代;现代化话语体系创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不仅摆脱了西方列强百年来对中国的殖民主义奴役与掠夺,解决了国家独立自主的问题,而且摆脱了两千年来中国王朝兴衰背后的“绝对贫困陷阱”与改革开放之前的“贫穷的社会主义”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力空前上升,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国际社会看,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新兴工业化地区崛起,国际和平力量与国际经济力量进一步平衡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始出现。

随着中国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中心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出现重大转型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新闻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不仅需要准确、精炼地表达事实,还要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和传播特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迫在眉睫。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是必要的。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通道更广。

这就要求新闻语言能够更快捷、更生动地传递信息。

传统的新闻语言往往过于拘谨、呆板,难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语言需要更加富有个性、可读性强。

可以灵活运用一些文学化的手法,比如借用诗词句式、夸张修饰等,来增加新闻语言的艺术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感。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规范是必要的。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海量的信息,很多信息不经筛选、炒作、夸大了事实。

这就要求新闻语言能够准确地传递信息,避免错误和误导。

新闻语言的规范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考虑,首先是语法和逻辑的规范。

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语法错误和逻辑混乱会给读者带来误解和困惑。

其次是词汇和措辞的规范。

新闻是一份专业性的信息,应该使用准确、简洁的词汇和措辞来描述事实,而不是使用夸张、主观的表达方式。

最后是信息来源和真实性的规范。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泛滥,很多信息来源不可靠甚至是虚假的。

新闻语言需要注重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提高读者对新闻的信任度。

对于新闻媒体机构来说,应该加强对新闻语言创新与规范的培养和引导。

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才能够灵活运用新闻语言来传递信息。

应该建立科学、规范的语言监督和评价机制,对新闻语言的创新和规范进行评估和指导。

新闻媒体机构应该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新闻报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新闻读者来说,也应该培养良好的新闻阅读习惯和判断能力。

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新闻语言的理解和分析,避免受到夸大和误导。

可以多参考多渠道的信息来源,形成对新闻的多角度、客观的认识。

浅谈新时期经济新闻报道的思路

浅谈新时期经济新闻报道的思路

2018.5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新闻实践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的8大论断指明了接下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基调。

十九大召开后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各个领域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目标和底线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这为今后的经济新闻报道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求新时期的经济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新闻素养,还要有更高的立意站位,具备能从经济全局着眼的专业知识,不断创新报道方式方法,增加可读性和贴近性,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

一、扎实理论水平,透过现象诠释理论政策新闻报道所反映的新闻舆论,应当符合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符合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工作原则,符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从根本上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发句,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学习和贯彻十九大精神,新时期的经济新闻报道应为其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并充分体现出主题报道的创新精神。

经济新闻报道,必然要先了解当下经济发展所处的节点和未来经济发展的落脚点。

在传播内容上,需要体现出时代精神。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透出新时代中国经济新信号。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成为主攻方向。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如何全面、准确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闻报道必须要关切的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发挥好自己应有的作用,也是新闻媒体必须要思考的内容。

新要求·新语境·新生态 网络时代党报经济报道话语体系创新的思考

新要求·新语境·新生态 网络时代党报经济报道话语体系创新的思考

新要求新语境新生态网络时代党报经济报道话语体系创新的
思考
邓崴
【期刊名称】《传媒评论》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一个政党,其先进性不但体现于行动,也表现于话语体系。

对作为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党报来说,要让报道活起来、亲起来、深起来,提高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一样离不开话语体系的创新。

本文试以党报经济报道为例,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经济新常态、媒体融合传播新生态三个维度,对网络时代党报经济报道话语体系创新作些初步分析。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邓崴
【作者单位】浙江日报经济新闻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寻求创新党报经济报道的有效路径——金华日报“学两个报告探经济报道”活动的思考 [J], 李剑;
2.寻求创新党报经济报道的有效路径——金华日报“学两个报告探经济报道”活动的思考 [J], 李剑
3.重塑新时代大势下的党报影响力——做好党报经济报道的创新和思考 [J], 陶克强;朱胜伟
4.社会科学语境下中共党史学科话语体系的新构建——以政治学中层理论为例 [J], 夏璐
5.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新理路——评《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J], 詹捷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刍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建设

刍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建设

刍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建设一、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概念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是指一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在新时代下,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不仅要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还要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

1.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建设首先要明确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

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关爱自然。

在现代化进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的生态价值观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生态文明的理论支撑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建设还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建立起以生态学、经济学、政治学为基础,以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为辅助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

通过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积累,不断丰富完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3. 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建设要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

要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推进可持续城市发展。

在农村振兴中,要倡导绿色发展、生态种植,推行循环农业,构建生态农业体系。

在产业发展中,要积极推广清洁生产、低碳生产,加大环保力度,降低生态环境压力。

1. 加强理论研究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提升生态文明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结合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和完善。

2. 加强制度建设要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态补偿等相关制度,推进生态经济和生态农业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