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的兴盛与衰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蜕
第一节元杂剧的兴盛和繁荣
一、元杂剧的成熟和定型
◆俗文学成为文坛新盟主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学格局上诸宫调、说话、戏曲三足鼎立之势的形成。

◆元杂剧最直接的渊源是金院本,金院本中的“幺末”即早期北曲杂剧的别称;而“幺末”院本的音乐体制是在诸宫调北曲联套体的基础上逐步得以完善和确立的。

◆新鲜活泼的少数民族音乐对周期性循环的华夏雅乐的冲击和渗透,并由渗透而融合,形成具有无限生机的新型民族音乐。

曲者,词之变。

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王世贞《曲藻序》
◆与北曲的节奏旋律相适应,元曲大量使用衬字,通篇用韵,且韵脚密集,入声字派往平、上、去三声,曲牌运用也有较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

宋词既不可被管弦。

徐渭《南词叙录》
只有野蛮人才能使一个在垂死的文明中挣扎的世界年轻起来。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元杂剧在通俗文学领域表现出黜雅尚俗的审美导向,然而从整体而言,还是成功地实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同化,而不是被外来文化所异化。

◆元杂剧出现的大背景是蒙元文化,而这一博大渊深的思想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又与外界有着广泛交流的时代,文化具有多民族性和世界性这两个特点。

李修生《全元文》
元王朝尊崇程朱理学,也就是尊崇儒学传统及其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御众地位,实质上又是维护封建秩序。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
◆全真教所体现的外道内儒倾向与元代理学炽盛之间的离合关系。

视天下无可为,思得毁裂冠冕,投窜山海,以高蹇自便
元好问《孙伯英墓铭》
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

徐琰《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师道行碑》
◆优越宽松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元杂剧得以迅速走向成熟的先决条件。

正是这样的文化环境使元代文人有较多的自由,他们的思想只是被传统影响所限制,并没有受到强力的控制,他们拥有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和比较开放的外部条件。

李修生《元杂剧史》
二、元杂剧繁荣
◆1.剧作家队伍的形成与大批优秀剧作的涌现。

(一)元杂剧繁荣的标志
◆2.专业性演出团体的出现与元杂剧演出的职业化。

二月八日,为桐川张王生辰,震山行宫朝拜极盛,百戏竞集,如绯绿社:杂剧;齐云社:蹴球;遏云社:唱赚……
周密《武林旧事》
◆戏剧演出社会化和商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由都市向乡村的延伸。

一方面是城市“勾肆”、“乐棚”的戏剧演出日趋频繁,拥有大量观众,。

另一方面,乡间庙会、社火中的戏剧演出也渐成定例。

永久性戏台的建造。

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

夏庭芝《青楼集志》
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圞坐。

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漩涡。

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

杜仁杰散曲《庄家不识勾栏》
元代戏台:
(二)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1.城市经济及通俗文艺的发展繁荣与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商业化,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文化土壤。

元不戍边,赋税轻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咏作,乐于心而声于口,长之为套,短之为令,传奇戏文,于是乎侈而可准矣。

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
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
清明上河图中开封的繁荣:
元大都结构图:
◆2.剧作家队伍的形成及杂剧创作活动的高度自觉,是元杂剧迅速进入繁盛阶段的根本保证。

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

臧晋叔《元曲选¡¤序二》
◆3.才人作家与杂剧艺人的联袂结合,是元杂剧进入繁盛时期的重要条件。

(梁园秀)喜亲文墨,作字楷媚,间吟小诗,亦佳。

所制乐府……世所共唱之。

(张玉莲)丝竹咸精,蒲博尽解……南北令词,即席成赋;审音知律,时无比焉。

夏庭芝《青楼集》
失意文人同民间伎艺的结合,提高了这些艺术形式的文学水平;职业艺人的知识化并与文人结合也大大提高了他们自身伎艺表演的水平。

李修生《元杂剧史》
元杂剧之所以繁盛,是由于杂剧形式已趋于成熟时,出现了关汉卿、白仁甫等一批伟大作家,他们创作了一批重要作品,与此同时,还有一批演员把戏曲表演艺术推进到新的阶段,从而出现了一个金声玉振的新时期
李修生《元杂剧繁盛原因之我见》
书会才人:
⏹书会才人,可以说是一个世俗化了的文士阶层。

⏹文人书会的出现,对于雅俗文学的递嬗和元杂剧的繁荣,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
首先,书会积极有效地发挥群体的力量和智慧;
其次,书会才人与杂剧艺人的合作提高了北曲杂剧的艺术品位;
其三,书会才人经由青楼艺人这一纽带与人民大众相联系,成功地将书面文化转化为视听文化。

第二节元杂剧的衰微与戏剧形态的蜕变
一、元杂剧衰蜕的原因
◆其一,伦理文化体系的重构;
◆其二,天命观对自主个性的销蚀;
◆其三,观众群体审美情趣的变异;
◆其四,北杂剧南移后社会根基动摇。

(一)北杂剧受主流意识制约的雅化趋势
(二)剧作主旨的转换与题材风格的变异
“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

君臣如《伊尹扶汤》、《比干剖腹》;母子如《伯瑜泣杖》、《剪发待宾》;夫妇如《杀狗劝夫》、《磨刀谏妇》;兄弟如《田真泣树》、《赵礼让肥》;朋友如《管鲍分金》、《范张鸡黍》:皆可以厚人论,美风化;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语矣。

夏庭芝撰《青楼集》
◆剧曲由注重“本色”转而崇尚“文采”。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

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混江龙〕
身安静宇蝉初蜕,梦绕南华蝶正飞。

卧一榻清风,看一轮明月,盖一片白云,枕一块顽石。

直睡的陵迁谷变,石烂松枯,斗转星移。

长则是抱元守一,穷妙理造玄机。

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三折〔三煞〕
楚天外,山叠翠,对无穷景色,总是伤悲。

好教我动旅怀,难成醉。

枉了也壮志如虹英雄辈,都做助江天景物凄其:气呵做了江风淅淅,愁呵做了江声沥沥,泪呵弹做了江雨霏霏。

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三折〔普天乐〕
巴到日暮,看天隅,见隐隐残霞三四缕。

钓的这锦鳞来满向篮中贮,正是收纶罢钓渔父。

那的是江上晚来堪画处,抖擞着绿簔归去。

宫天挺《七里滩》第二折〔调笑令〕
倒金瓶凤头,捧琼浆玉瓯;蹴金莲凤头,并凌波玉钩;整金钗凤头,露春纤玉手。

天有情天亦老,春有意春须瘦,山有眉山也颦愁。

乔吉《扬州梦》第一折〔那吒令〕
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鲍老儿〕
淋的我走投无路,知他这沙门岛是何处酆都?长吁,气结成云雾。

行行里着车辙把腿陷住,可早又闪了胯骨。

怎当这头直上急簌簌雨打,脚底下滑擦擦泥淤。

杨显之《潇湘夜雨》第三折〔喜迁莺〕
子好交披上片驴皮受罪罚。

他前世托生在京华,贪财心没命煞,他油铛内见财也去抓。

富了他三五人,穷了他数万家。

今世交受贫乏还报他。

郑廷玉《看钱奴》第一折〔天下乐〕
◆剧曲与散曲相较:剧曲尤显泼辣恣肆,但并不流于粗俗;散曲虽有意化俗为雅,却也不伤于典重。

俺两个厮顾恋,相离的不甚远。

转过这粉墙东,哎哟,可早则波玉人儿不见,恰便似隔蓬莱弱水三千。

空着这流相思画桥水,锁春愁杨柳烟。

对着的都是些嘴骨都乳莺娇燕,我这里问春风桃李无言。

空着我烘烘醉眼迷芳草,好着我恼乱春心恨杜鹃,无计留连。

《金钱记》第二折〔滚绣球〕
脸儿嫩难藏酒晕,扇儿薄不隔歌尘,佯整金钗暗窥人。

凉风醒醉眼,明月破诗魂。

料今宵怎睡得稳?
〔中吕¡¤红绣鞋〕《书所见》
三、南北合套与南戏的成熟
◆南戏与北剧的融通与大一统局面下经济、文化重心南移.
凡古文俱隐括为南曲,街市盛行。

又有南曲戏文等。

有乐府及南北腔行于世.
钟嗣成《录鬼簿》
◆元杂剧创作与演出中心南移后,失去了大批受众群体,使得杂剧创作的数量及思想品味都远不如前。

◆北杂剧题材与音乐体式向南曲戏文的能动输入,给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的南戏注入了充沛的生机,江南民间艺人、都市书会才人与南下作家的切磋磨合,使南戏的剧本形态发生质的飞跃,并迅速进入繁盛阶段。

北杂剧则相形见绌,渐趋衰蜕。

(二)南戏的成熟与戏剧形态的蜕变
◆北杂剧题材与音乐体式向南曲戏文的能动输入,给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的南戏注入了充沛的
生机,江南民间艺人、都市书会才人与南下作家的切磋磨合,使南戏的剧本形态发生质的飞跃,并迅速进入繁盛阶段。

钱南扬先生《戏文概论》搜集整理,统计出遗存的宋元戏文剧目计有二百三十八种。

◆高明《琵琶记》的隆重登场,无疑是南戏道德内涵和艺术水准的聚焦式显现,被后世誉为“南戏之祖” 。

孩儿相误,为功名相误了父母。

都是孩儿不得归乡故,怎便归到黄土?乾坤岂容不孝子?名亏行缺不如死!
〔玉雁子〕
课后思考题
◆简述元杂剧兴盛的标志主要有哪些?
◆简述元杂剧繁盛的重要原因?
本章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