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散文阅读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黄金考点突破(浙江专用)(原卷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4:散文阅读(解析版)【最新课标要求】
【考查要点】
【考点分布】2022--2021年浙江省中考散文阅读考点分布一览考点分布
表一:2022--2021年浙江省中考散文阅读考点分布一览表
散文·文辞
13.阅读全文,补全思维导图。

(1)_____ (2)______ (3)_____
14.梳理思维导图后,小语发现文章没按时间先后顺序写,
【考点突破】一、散文分类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如《长城》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

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

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

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阅读《兽·人·鬼》,就必须认真
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

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融合过程中的曲折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高考试题中。

如《报秋》,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

作者通过玉簪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珍惜光阴,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

这就是“玉簪花精神”。

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常见的有:①比喻。

如“兽”“鬼”各指什么(《人·兽·鬼》);②反衬。

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

如《青菜》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

如《门》中的“门”;⑤排比。

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

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如《话说知音》,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

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

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

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三、散文的结构形式和线索
散文的结构形式和线索一览表
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

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多半在标题、开头、结尾和过渡段的段首、段尾等处;而把握文章的气势、整体脉络和倾向,则是把握线索的关键。

四、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一)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记叙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1)顺叙,如《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2)倒叙,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等。

(3)插叙,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

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

(4)补叙,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

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

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

2.记叙的人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1)第一人称的作用: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2)第二人称的作用:一个“你”字,似乎让读者遇到久别重逢的老友,回忆起许多美好的往事。

当代作家刘心武也认为,第二人称叙述更能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

如2013年北京中考《洞茶》一文的第12段,“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我母于再次和你相逢!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作者运用拟人即第二人称的手法,生动的写出自己对洞茶的思念之情。

散文中第二人称的作用是考点,需要重点掌握。

(3)第三人称的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二)描写
1.描写的含义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

它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具体、形象、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给人以亲临其境的真实感。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2.描写的种类
初中常考的有三种类型: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1)人物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

丁玲说:“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

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


人物描写的手法常用的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正面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的描写。

1语言描写。

即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个性化的人物。

语言描写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独白(作品中人物自言自语),一是对话(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互问互答)。

语言描写,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处境、思想和性格特征,也是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的一种。

《忆冼星海》一文中,对人物进行了语言描写:“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突出了冼星海赤城的爱国之心。

2行动描写。

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描写。

施耐庵《水浒传》中要塑造武松的性格,就安排了一回“景阳岗武松打虎”,全是写武松怎样“打”,从动作上描写出武松英雄的本色和武艺的高强。

书中写他采取先防御、后进攻的策略,又显示出他的谋略与机智。

作者正是通过对武松打虎的全过程的生动细致描写,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所以,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和动作来表现。


3心理描写。

即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内心活动的方法。

心理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心理剖析;用语言、行动显示;用梦境、幻觉表现等。

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定、沉着。

4肖像描写(神态及外貌)。

即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服饰、神情姿态等外部特征写。

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侧面反映了人物的品行。

鲁迅曾在《祝福》中14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

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也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

写孔乙己却没有写眼睛,而是写他那件又旧又破的长衫。

5.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如《陌上桑》一文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通过对“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

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

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从侧面烘托了罗敷
的美貌。

(2)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在文章当中的环境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刻画。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去体会一下环境描写的重要性。

1交代社会背景
鲁迅的《孔乙己》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
“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两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么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对咸亨酒店的介绍,是为了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个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

作者刻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渲染气氛
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这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3烘托心情
例如《心愿》一文,在点明“我”在一个假日去巴黎的一座街道公园看书之后,交代了“我”周围的环境以及“我”由花丛联想到北京一事,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揭示人物性格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开头是警官奥楚蔑洛夫走过的市场:
四下一片寂静。

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只用寥寥数笔就真实地再现出沙皇统治的社会的一片萧条败落的景象,反映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社会的阴森可怖的黑暗面貌。

这种社会环境正是产生迎合现实、阿谀逢迎的奥楚蔑洛夫性格的土壤,而奥楚蔑洛夫的精神又维护了腐败黑暗的社会制度。

因此,鞭挞奥楚蔑洛夫性格,具有更重要的社会意义。

(3)细节描写
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动作的细节描写,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

例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摘自《背影》)
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过程进行了动作的细节描写,很好的突出了父亲买橘子过程的艰辛,从而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抒情
抒情,即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

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常考的几种:
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

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

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几个英雄事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

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

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作者饱含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2.借景抒情(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

3.咏物寓情(间接抒情)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

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流沙河的《藤》,就是运用了咏物寓情的手法。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

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

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

作者把自己对这种政治投机商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4.咏物言志(间接抒情)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

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咏物言志之作。

文章首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

”然后“言志”,说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

(四)议论
议论,即分析评论客观事物,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常见的议论方法有:
1.夹叙夹议。

即一边叙述一边议论。

可先叙而后议,亦可先议而后叙。

要把议和叙紧密联系,使议出自叙,言简意赅、灵活、自然。

2.寓理于情,即把议论融入抒情之中,借抒情阐发道理。

3.寓议论于篇外。

在文章开篇或结尾之处,加上一种既有独立性,又与篇章内容有某种联系的议论文字。

除此之外,还有引证代议,发问提议等。

(五)说明
此外,散文中,除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常用的表达方式,还会有一种说明性的散文,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为说明,实用性很强,因此它的要求是朴实无华,不尚雕饰,用字准确,谴词精练。

表三:表达方式答题术语一览表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真题过关】
【1-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同学们准备借助“预学笔记”学习散文,请你参与。

在桃花峪看黄河
乔叶

①自从有了桃花峪黄河大桥后,回豫北老家,我就只走这座桥了。

②桃花峪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把桥建在这里自有讲究。

我个人的选择原因,就实用层面来讲,自是离老家更近,却也有非实用层面:是它的外形更时尚更壮观,名字我也格外钟爱:桃花峪——黄河——大桥,既明艳又铿锵,既坚固又绵长,不是么?
③第一次走这座桥时,正是雾霾天气,远远望去,日光下的黄河竟是一条白河,似乎是非常沉静地安卧在大地上,苍苍茫茫,无边无际。

④——当然,当然是有边际的。

堤岸就是边际。

土地就是边际。


⑤因在黄河边生长,便从不觉得看见黄河是多么特别的事。

到全国各地开会,也看过很多次黄河:四川若尔盖的黄河,兰州市中心的黄河,济南城畔的黄河……
⑥曾在花园口南裹头的渔家乐船上,以最近的距离看了一次黄河。

⑦河边宽得超出了想象,对岸的树像一圈矮矮的蕾丝花边儿。

黄河水在船下无声地流着,却让我止不住地心惊:非常快,且有无数漩涡。

浩浩汤汤,向东而去。

不时夹杂着树枝之类的杂物。

虽是极快,但河水却也是非常从容地、悠然地向东而去,只向那水天连接处。

⑧忽然想起了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说的是黄河的浊。

但黄河,是用来洗澡的么?
⑨黄河,是母亲河。

虽然早已经对动辄就把什么和母亲联系起来比喻的句式审美疲劳到了无动于衷的地步,但此时此刻,看着黄河的时候,还是觉得这个比喻真是传神。

⑩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呢?一言难尽。

我只能说,她不是凤冠霞帔的诰命夫人,而是一个粗布跣足的自然之妇。

她是如此家常,宛如天地里最一般的母亲——她当然不是一个最一般的母亲。


⑪曾在陕西吴堡看过黄河。

平平的,缓缓的。

远远看去,黄河不黄,还有些绿莹莹的意思,这使得它更像是一条普通的河。

⑫怎么可能普通呢?有人说:什么时候都不能小看黄河。

⑬我没有小看它。

从不敢小看它。

⑭去二碛看看吧。

吴堡的朋友提议。

⑮碛是什么意思?他们说是河滩。

⑯既然有二碛,那一碛呢?
⑰就是壶口嘛。

⑱二碛连个标志都没有,但是到了那里,我们就都知道了:这个二碛,就是黄河的二碛。

这必须是黄河的二碛,也只能是黄河的二碛。

⑲你以为河很窄么?那是你离得远。

你以为河很静么?那是你离得远。

[A]前仆后继的大浪,声嘶力竭的大浪,不屈不挠的大浪——它们不仅是浪,它们就是河流本身。

滔滔巨浪如狮虎怒吼着,进入到河道深处。

而在河道深处,更是暗流汹涌。

⑳[B]这就是黄河。

当你走近,再走近,你会晕眩,你会恐惧,你会知道,这才是黄河的根本性力量。

㉑在敬畏中,我突然涌起一种要把自己扔进去的冲动。

如果我把自己扔进去,那我会顺流而下,经潼关,再过三门峡到桃花峪么?
㉒能把我带回河南故乡的,唯有这条河。


㉓有一次,在巩义康店镇的黄河边开会,有人谈到杜甫。

在杜甫的名字和诗句里,我望着窗外。

宽幅的玻璃窗里,黄河如一幅巨大的画,貌似安详地静止在画框里。

可我们谁都知道,画框外都是它的世界。

这条大河,这条长河,这条深河,它将流淌到外面视线远不能及的远方,直至大海。

㉔这就是黄河啊。

㉕又想起了那句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忽然明白:跳不跳黄河,都是洗不清的。

因为一生下来,我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身在黄河边,也身在黄河里。

我的血液和心脏,全都是黄河的基因。

㉖会议间隙,我走到酒店旁的山崖边,摸了摸黄土。

如我想象的那样,它很硬,像杜甫的诗歌一样硬,怎么说呢,简直是有着石头的质地。

当然,我也知道它也很柔软,柔软得像母亲的子宫。


㉗自认为对桃花峪大桥已很熟悉了,可是在这个晴朗的秋日,站在桥南的邙岭上,远远地看着这座桥时,还是深深地被震撼了:东西向的,是母亲河巨大的逶迤曲线,南北向的这座桥,竟然也是巨大的逶迤曲线。

一横一竖,宏伟交织,一黄一白——还是喻为一金一银吧——彼此辉映。

㉘河是天意,桥是人力。

天意与人力就这样融合为一体,呈现出惊心动魄的美。

这场景里,聚集了多少人多少日夜的智慧和血汗?在贫乏的想象里,潮涌起的,只是无尽的感喟和敬服。

㉙极目远眺,在那桥北更远处,正是我的老家。

那里,也有着既柔软又坚硬的黄土,承接着黄河,承接着所有的城市和村庄,承接着我们所有人。

㉚黄土,黄河,这就是中国的灵魂吧。

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灵魂。

(选自“中原作家群”公众号,有删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