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讨论
输卵管阻塞的传统治疗方法很多,如输卵管通液术、经腹输卵管矫治术、腹腔镜下输卵管矫治术和显微外科输卵管矫治术等。
输卵管通液术只凭医生主观感觉,注药阻力和经验来判断的盲目性和假像。
输卵管矫治术为创伤性手术,操作复杂,患者痛苦大,其费用昂贵,且仅适用于输卵管伞部阻塞,而对输卵管近段阻塞或管腔内粘连严重者往往无济于事,难以奏效。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证实,在X线电视下,经宫颈插入同轴导管行输卵管阻塞的介入再通治疗是一种简便、快捷、安全、经济的方法。
由于输卵管炎症,导致粘连扭曲,输卵管内炎症碎片、浓缩稠厚的粘液,细小的纤维丝均可引起输卵管阻塞。
介入再通术具有可视性,可以充分了解阻塞的部位,此时,用一导管导丝通过粘连、狭窄甚至闭塞的输卵管腔内,达到再通的目的,再加上局部冲洗用药可巩固输卵管通畅。
本组330例557条输卵管阻塞,插管成功545条,有491条再通成功,再通率为90.1%,其中输卵管近段阻塞再通率高达95.5%,远阻塞再通率为48.9%,输卵管近段阻塞的再通率与输卵管远段阻塞的再通率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远段再通率低的原因可能是造影剂的流体静压或导丝的推力在宫角和输卵管近段已部分消耗,作用于远段阻塞部位的压力相对变小,致使远段阻塞的再通率较低。
本文病例输卵管插管失败12条,再通失败54条,分析其原因有三,其一子宫位置极度倾斜,子宫角部严重闭塞粘连,疤痕形成,导管导丝不能插入输卵管,其二输卵管壁增厚僵硬,柔顺性下降,影响导丝插入,即使插入也不能再通,强行推入易穿孔,其三伞端周围粘连积水,疗效最差。
国外Confin[2]提出用球囊导管扩张治疗输卵管壁伞端粘连,但疗效也不肯定。
随访观察本组受孕为115例,受孕率为34.8%。
与国外文献输卵管再通的受孕率相仿[3]。
输卵管介入再通术后重新粘连是一个不可忽视问题,我们在术后经导管向输卵管内注入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甲硝唑等抗炎防粘连剂,使其局部抗炎外,还可以减低局部损伤后纤维蛋白沉积或成纤维细胞增生。
再注入40%碘化油3m l~4m l,让整条输卵管都充满碘化油并弥散至盆腔。
由于碘化油具有粘度大,不易吸收的特点,所以在输卵管内停留时间较长,对输卵管壁起到一定的扩张支撑作用,另外碘化油本身具有的润滑作用,从而大大降低输卵管再粘连的概率。
随访观察本组有15条输卵管再通成功后重新阻塞,再阻率为3.1%。
大大低于金礽国等人报道的23%[4]。
总之,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再通术对输卵管性不孕的诊治是一种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苣芬.不孕咨诊[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50.
[2] Confino E,Friberg J,Gl eicher N.Preli m i nary experi enee wi t h tran s2
cervi cal ball oon tubop l asty[J].Am J Obstet Gynecol.1988,159:
370.
[3] 欧阳忠南.输卵管成形术[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2,
4(2):18.
[4] 金礽国,李诚信,鲍林.应用不可塑形导管经宫颈插管行输卵管
再通术(附100例报告)[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59.
(收稿日期:2008205217)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诊断
滕培峰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翟镇矿医院,山东泰安271204)
[摘 要]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25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静脉肾盂造影(I V P)检查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无特异性表现,B超的确诊率为76%,螺旋CT检查的确诊率为84.0%。
结论:B超和CT检查是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较佳方法。
[关键词]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2323071202
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患者,男10例,女15例,年龄18岁~71岁,平均年龄47.2岁。
临床主要症状为腹部包块、腰背疼痛、血尿,大部分患者平时无症状而体检时被发现,病程长短不一。
病变发生于单侧肾脏22例,其中左侧12例,右侧10例,发生双侧肾脏3例,其中3例为一侧肾脏多发性病灶。
大部分病变在肾实质内,2例位于肾包膜下并向外扩展。
肿瘤大小不一,最小1.6c m×2.0cm×2.1cm,最大12c m×13cm×15cm。
2 影像学资料
25例均行静脉肾盂造影(I VP)检查,表现为正常或提示肾盂肾盏受压变形,;无一例确诊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确诊率为0。
25例均行B超检查,多表现为强回声光团,内部回声均质,边界清楚,也可表现为混合回声。
25例均行螺旋CT 检查,平扫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或极低密度病灶,病灶位于肾实质内或突出于肾轮廓外,T值为~,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强化,例术前诊断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例为疑似病例,例诊断肾癌伴液化坏死,例诊断为肾囊肿,确诊率为84.0%。
组织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中B超和CT检查的误诊病例中,有同一病例病理证实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发生恶变。
3 讨论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肾错构瘤,起源于肾间叶细胞,系由无正常弹力组织的血管、平滑肌和成熟的脂肪组织按不同的比例组合构成,多数以脂肪成分为主,是临床上较多见的肾良性肿瘤。
顾方六等统计232例肾肿瘤中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占9.1%(21例)[1]。
肿瘤可大可小、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发生、单独发生或并发结节性硬化,后者常表现为双肾多发小肿瘤。
好发人群多为40岁以上的中年妇女,临床上多无症状,肿瘤长大后可出现腹部肿块、压迫症状或血尿等。
大者易出血、坏死和囊性变,尤以脂肪成分少者极易误诊为肾癌。
3 I V检查 对较小的肾错构瘤和肾外生长的肾错构瘤在I V上无明显的改变,较大的肿瘤,仅表现为肾盂肾盏受压、拉长、移位等改变,因为肾分泌功能很少受到影响,所以无特异性定性诊断价值。
单侧瘤多酷似肾癌,双侧瘤多酷似多
17
03
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8月第15卷第23期(旬刊) J P MT,Augu st.2008,Vo l.15,No.23(Issued Every Ten Days)
C-100Hu40 Hu21
121.1P
P
囊肾,但肾盏边缘多较光滑。
故I VP对肾错构瘤无特异性。
3.2 B超检查 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检出率很高,分为典型和非典型图像表现[2]。
肿瘤含脂肪较多时呈团块状强回声,为典型表现;多种成分混合存在或伴有出血,肿块内呈强、低回声相间的层状结构,如洋葱皮状,颇具特征性。
但B超表现低回声或无回声或混合回声时为不典型表现,可能出现误诊。
薛兆英等报道49例中有11例因B超为低回声而诊断为肾癌[3]。
本组有2例以低回声表现而诊断为肾肿瘤,另外1例诊断为肾肿瘤的病例表现为混合性回声。
3.3 CT检查 CT辨别脂肪组织的能力比较强,现在普遍认为CT是本病定位和定性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典型的含脂肪肿瘤呈边界清楚的低密度或不均匀性低密度占位,瘤内脂肪CT值通常为-100Hu~10Hu,内部不同部位CT值变化较大,是最具特征性的表现[4]。
增强后扫描占位病变内强化部分为丰富的血管和平滑肌成分,脂肪成分的低密度区不强化。
以平滑肌成分为主的肿瘤,增强后扫描有时可见瘤体内血管和围绕血管的平滑肌强化,呈洋葱皮样或漩涡状团块,也颇具特点。
当肿瘤直径在1c m~1.5cm时,由于容积效应,CT难以反映肿瘤的真实密度。
此时可采用2mm~5mm薄层一次屏气连续十几个平面扫描,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容积效应,测出脂肪密度。
另外,以血管平滑肌组织为主,含极微量脂肪组织的肾错构瘤最易误诊为肾癌,此时应仔细观察其多种影像特点,肾错构瘤边缘清楚、光滑,无组织浸润现象;而肾癌边缘一般有毛刺改变,表现为边界不清之低密度实性肿块,且可侵犯周围器官,以血管平滑肌组织为主的肾错构瘤CT平扫可显示肿瘤为均匀高密度影,CT值可>40Hu,强化后可显示均匀增强。
Bosiak分析100例的肾癌中无一例含有脂肪岛[5],因此我们认为对可疑的肾错构瘤采用薄层扫描仍有测出脂肪密度的可能,如果测到脂肪成分,则有助于诊断。
所以CT对于鉴别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肾癌具有特征性。
3.4 MR I检查 由于MR I检查价格较高,一般不作为常规,但对于以上检查仍难以与肾癌鉴别者,可行MR I检查。
肾错构瘤MR I可显示T1加权无脂肪信号,T2加权低信号;而肾癌MR I显示T2加权肿块信号增强[6]。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肾错构瘤的诊断,I V P无特异性;B 超方便、迅速,可为肾错构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如有可疑,可作进一步CT检查或MR I检查,确诊还需要依赖病理学检查。
参考文献:
[1] 顾方六.肾肿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80年代以来的变化
[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89,10:205.
[2] R aghavendra BN.S mall angiomas of the kidney.Sonogra p hic-C T
eval-uati on.AJR,1983,141:5752579.
[3] 薛兆英.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误诊原因及对策[J].中华泌尿外
科杂志,1998,6:86.
[4] 葛宏发,李慎勤.泌尿外科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M].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9.
[5] Bosiak MA.CT d i agno sis of renal argi om y o li poma:t he i m portance of
de-t eci ng s m all amount of fat[J].AJR,1989,151:4972498. [6] 马腾骧.现代泌尿外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35236.
(收稿日期:2008205223)
螺旋CT在诊断外伤性胃肠穿孔中的应用
赵 亮,王亚静,林 梅
(长治市人民医院,山西长治046000)
[摘 要]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外伤性胃肠穿孔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外伤性胃肠穿孔的螺旋CT表现,并对部分病例行多平面重建。
结果:胃穿孔2例,十二指肠穿孔6例,空回肠穿孔4例,结肠穿孔3例, CT表现剑突下隐窝积气9例,肝下肝圆韧带间隙积气2例,胆囊窝积气1例,腹膜后间隙积气2例及腹腔积液4例。
结论:螺旋CT对外伤性胃肠穿孔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关键词]腹部外伤;胃肠穿孔;螺旋CT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2323072202
随着社会经济及交通的飞快发展,腹部外伤越来越多,胃肠穿孔病例亦逐年增多。
CT是一种无损伤的检查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能够清晰的显示病变部位及范围,为外科医生决定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提供重要依据[1]。
笔者收集了我院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经手术证实的15例外伤性胃肠穿孔病例,对其腹部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螺旋CT在诊断该病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术前螺旋CT检查术后确诊的外伤性胃肠穿孔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8岁~67岁,均有外伤史,其中4例为刀刺伤,11例为闭合性损伤,大多以急性腹痛、腹胀及腹膜刺激征为主要症状,部分病例有出血性休克症状,7例有同期术前立位腹平片。
胃穿孔2例,十二指肠穿孔6例,空回肠穿孔例,结肠穿孔3例。
检查方法 使用G S NX双排螺旋T机。
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膈面连续扫描至耻骨联合。
采用常规腹部窗(~6;~)和宽窗宽、较低窗位(w w:500Hu~800Hu;wl:-60Hu~10Hu)两种窗技术进行观察照像。
对4例感兴趣区病例行多平面重建。
所有病例均未行增强扫描及口服水溶性碘对比剂。
2 结果
15例胃肠穿孔中,5例立位腹平片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 2例未发现膈下游离气体。
2.1 胃穿孔 2例,螺旋CT表现为剑突下隐窝[2]新月形气体密度影,之前立位腹平片均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手术证实为胃前壁穿孔。
2.2 十二指肠穿孔 6例,3例表现为剑突下隐窝积气,1例表现为肝下肝圆韧带间隙囊泡状气体密度影合并十二指肠旁少许液性密度影,1例为腹膜后间隙及肾周间隙多数点状及裂隙样气体密度影,1例仅表现为十二指肠旁少量积液。
其中例螺旋T检查前立位腹平片发现有膈下游离气体。
对3例感兴趣区行多平面重建图像观察,气体与肠腔没有关系。
手术证实3例十二指肠降部穿孔,例水平部穿孔,例球部穿孔。
27
03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8月第15卷第23期(旬刊) J P M T,Augu s t.2008,Vo l.15,No.23(Issued Every Ten Days)
4
1.2E Hi peed/i C
ww:140Hu20Hu w l:20Hu70Hu 2C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