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题daa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题daan
第一篇: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题daan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题汇编
1、(安徽卷)
8.【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
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
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
“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
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
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2、(四川卷)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8分)
(1)【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4分)
【解析】语言风格类的题目,首先考查学生解字的能力,学生需要结合诗歌的意思先将两个目标字的大意讲出,并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
比起前两年的考题,同样是考查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的题目,回答起来更脱离格律,单纯用答题模板套作的话恐难得分,表现出四川对考生古诗文素养要求提高的趋势。
(2)【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长今,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4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较为简易,只要能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情感基调便能准确答出,在第二联后,诗中出现了多个凄清冷峻的意象,所以情感的主要内容是落寞的愁苦心境。
加上全诗的景色描绘的寒冷凄清,便能较好回答本题。
3、(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1)【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
“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答案】(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
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
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
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意思对即
可。
)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
(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意思对即可。
)
5、(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
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7、(北京卷)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①C②BE
③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8、(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1)【答案】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
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学科,网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解析】本题属于诗词鉴赏中的“一字领全诗”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先总述诗中是“如何体现”的,也就是关键方法,然后结合诗句逐一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
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
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1)【答案】《论语》【解析】舞雩,出自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补充:①被酒——带醉,刚喝过酒。
②总角——形如今之小辫而短。
③口吹葱叶——吹葱是一种儿童游戏。
这三首诗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时苏轼六十四岁,已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
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
幸得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
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感情。
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好友。
诗篇浅易如话,毫不雕琢,又写了最粗俗的东西,但读起来使人感受的不是“浅俗”而是雅,不是“粗丑”而
是美。
把朴素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于毫不经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泼姿态,确是大家气格。
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8分)
【答案】(1)重章叠句(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
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11、(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1)【答案】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来越远。
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
【解析】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
综合起来可得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场景。
(2)【答案】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们催促的太早。
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
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的手法、以含蓄蕴藉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的韵味十足。
12、(新课标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8.答: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
答: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13、(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
21.这两首诗都以_猿声__来写愁。
(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5分)
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14、(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1)答: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4分)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遗气氛的,给2分。
(2)答:“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
“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4分)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
15、(新课标卷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8.【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
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
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
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9.【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16、(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1)①艳丽②清幽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焉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依”,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17、(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8分
(1)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
(2)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
②动静结合。
(3)《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18、(广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1)答: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
19、(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
14、A15、B16、评分说明:按如下三个方面评分。
一、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
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
三、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
第二篇:2004—2014重庆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真题
2004—2014重庆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真题
(2014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赠燕
[清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
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
“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
【答案】(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
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
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
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2013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东南风。
⑴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⑵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参考答案:
⑴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4分)
⑵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3分)(2012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鹧鸪天•预报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
②忘机: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
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4分)
答案: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分)
答案: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在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2011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渡江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4分)
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2分)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
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
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
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
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2010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
(2分)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
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忧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诗歌翻译:上天(大自然)要让江河流下去,但旁边的青山却想要江流停下来。
谁不替江流发愁呢,那一座座连绵的山川一眼也望不到头啊!远处的船帆如飞鸟一样的落停了下来,船停泊不动的时候似乎江流也停住了流逝。
可笑群山依然显得无力和自作多情,又怎么能把她留住呢?
(2009年重庆卷)
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
(1)、借代、反问。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清冷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2008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分)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
(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
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2007重庆卷)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海棠(宋)苏轼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白诗解析:“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全诗以“惆
怅”一词领起,为全诗的感情基调抹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感伤色彩。
人们也许会忍不住要问,诗人在感伤什么呢?因为第一句中并没有明确交待原因,只说惆怅的是“阶前红牡丹”而已,初读起来,不禁使人感到有几分突兀,这庭院中的红牡丹,为什么会让诗人感伤不已呢?读完第二句时,读者才恍然大悟了,原来是在傍晚时分,白居易发现,阶前的牡丹花丛,只剩下两枝还在开花了,这里的“残”字应是残留而不是残败的意思。
白居易在傍晚时分,为了院中仅剩的两枝还在开花的红牡丹而黯然神伤,而且,诗人还调动了他那异常敏感丰富的想象力,事先预计到今天晚上就是这两枝硕果仅存的红牡丹盛开的最后一夜了,所以他无限惋惜地感叹“明朝风起应吹尽”,因此便不由得要尽一切可能,来加倍珍惜她,呵护她了。
不过,大家都明白,自然规律是不可违反的,在这最后的一夜,白居易又将如何行事呢?谁也不会想到,他对花的热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了,所以他要“夜惜衰红把火看。
”从这首《惜牡丹花》诗中,我们又能体会出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由衷的喜爱和珍惜。
(2006重庆卷)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
【答案】:“觉春生”、“安排著”、“只待”。
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答案】: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
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2005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2004重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东溪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2)体现的思想情趣:(3)如何体现的:
第三篇: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复习
1、学习目标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复习
本部分共选诗词25首。
其中古典诗13首,现代诗5首(包括外国诗1首),古典词5首,赋1首,曲1首。
通过者25首诗词,赋,曲的学习,1,要掌握诗词的主要写作特点;2,提高阅读欣赏诗词歌赋的能力;3,掌握有关诗词歌赋的作家;
2、学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