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同步训练(含答案)-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同步训练(含答案)
【答案】
1. D
2. D
3. D
4. D
5. C
6. C
7. B
8. A
9. A 10. A
11. B 12. B 13. A 14. C 15. D
16. C 17. A 18. C 19. B 20. C
21. B 22. B 23. A
24. 振动;音调
25. 铁轨;空气
26. 电磁波;飞机;不可再生
27. >
28. 振动;空气
29. 气体和液体能够传声
30. 振动;音色;电磁波
31. 音调;空气
32. 声源处;振动
33. 真空不能传声;竖直向上;向下运动;1537.7;电流的迅速变化可以产生电磁波
34. 固体;响度;反射;红外线
35. 空气;音色;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运动
36. 振动;音调;空气
37. 超声波;并联
38. 振动;电磁波
39. 振动;空气;音调
40. 振动;振幅
41. 电视机遥控器利用红外线进行遥控;医院的B超利用超声波给病人进行检测;照相机利用凸透镜作镜头照相
42. 4.50;0.2N;3.6;变小;真空
【解析】
1.
解:
A、真空不能传声,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A错误;
B、在同种介质中超声波与次声波传播速度相同,故B错误;
C、“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不是指歌曲的音调高,故C错误;
D、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故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逐渐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速和介质种类、介质温度都有关系,和声音的种类无关;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
(3)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4)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速度、音调和响度的区分,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2.
解:A、声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介质中传播,但声不能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笛子和小提琴振动物体的材料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故B 错误,
C、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的正常的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所以悦耳的乐声也会成为噪声,故C错误;
D、小提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而产生的,故D正确。

故选:D。

(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它与发声物体的材料有关,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
(3)噪声是发生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的正常的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4)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强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决识记性题目的基础。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
解:A、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快慢,故这样可以改变音调的高低,不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故A错误;
B、美妙的歌声使人心情愉快,发动机的噪声使人心烦,这是乐音和噪声,不是声产生的条件,故B错误;
C、邮局电话亭用玻璃制成,隔音效果比较好,这是减弱噪声的传播,不是声产生的条件,故C错误;
D、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使泡沫屑会不停地跳动,说明鼓面振动发声,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故D正确。

故选:D。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音色是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1)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入耳处减弱;(2)在物理学上,有规则的振动是乐音,无规则的振动的噪声;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物体发声的条件: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此题是考查声音的相关知识,要结合声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4.
解:A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故A、B错误;
C、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故C错误;
D、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故D正确。

故选:D。

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
③发声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发声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特性,是声现象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5.
解:声波传播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盐度和海水深度等,温度越高,声速越大,盐度及静压力的增加也会引起声速的增大,其中温度的变化对声速的影响最大。

观察图象可知,Z a、Z b分别为海面、海底坐标;在海水中某处声音的传播最小速度v0,海洋表面和海底之间的中部区域内,随着海底深度的减小和增加而增大,到达海底比到达海面速度变化的快。

故选:C。

声波传播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盐度和压强(深度)等。

其中温度的变化对声速的影响最大。

据此结合图象分析。

图中给出了声速随深度z的变化关系,明确图中v0最小速度,出现在海洋表面和海底之间的中部区域内是解题的关键。

6.
解:
A、琵琶是弦乐器,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故A不符合题意;
B、二胡是弦乐器,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故B不符合题意;
C、笛子是管乐器,吹笛子时,通过空气柱的振动产生声音,故C符合题意;
D、编钟是打击乐器,是靠钟的振动发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能发声。

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并会结合具体乐器分析乐器发生的原理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7.
解:
将A手机悬挂在密封瓶内,将密封瓶内的空气抽出,因为真空不能传声,如果这时用B手机拨打A手机的号码,听不到A手机发出的铃声;但是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此可以看到A手机来电显示出B手机的号码,故B正确。

故选:B。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进行传播。

本题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声音产生的原因及声音的传播条件,属于基本内容。

8.
解:
A、家用轿车上的“倒车雷达”利用了回声定位原理,发出的是超声波,它表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A正确;
B、蜡烛火苗抖动是因为声音传播能量,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抽出真空罩中的空气,声音会越来越小,故C错误;
D、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若仍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频率会变慢,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低,故D错误。

故选:A。

(1)现代汽车广泛利用了倒车雷达,它在工作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4)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本题考查了防止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传播条件、频率以及声的利用,具有一定综合性,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9.
解:
A、弹吉他时,琴弦的振动产生声音,故A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不能利用回声探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故B 错误。

C、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吹奏笛子时,用手按住不同的孔,改变了笛子内空气柱的长度,空气柱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故D错误;
故选:A。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消声;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
③在耳朵处减弱--隔声;
(4)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真空不能传声以及噪声的控制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10.
解: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故A正确;
B、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错误;
C、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能防治噪声的产生,故C错误;
D、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自然灾害产生时会发出次声波,故D错误。

故选:A。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3)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4)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声波产生。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减弱噪声的途径以及对次声波的了解,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强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决识记性题目的基础。

11.
解:
A、物体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只有声音的频率在20Hz~20190Hz之间,达到一定响度,且有介质和耳朵正常的情况下,人才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
B、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时会产生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故B正确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
D、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故D错误。

故选:B。

(1)物体振动不一定能听到声音,只有频率合适,有一定响度,且有介质和正常的耳朵的情况下,人才能听到声音;
(2)火山爆发、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
(3)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指声音的品质;
(4)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考查了与声现象有关的多个知识点,综合性强,但难度不大,需要我们对这些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2.
解:
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
C、汽车禁止鸣笛,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不同的人说话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D错误。

故选:B。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中减弱;
(4)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由振幅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减弱噪声的途径、声音的特征,是一道声学基础题,是中考的热点。

13.
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物体振动得越快,产生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错误;
C、街头设置的噪声监测仪不可以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利用B超进行体检,是利用了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A。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3)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4)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们对声音这一概念的基本认识,属声学基础题。

14.
解: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条件时,将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水花四溅。

通过水花四溅,知道发声体在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

A、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直线传播时规律,采用的是模型法。

故A不符合题意;
B、研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选用两支相同的蜡烛,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故B不符合题意;
C、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采用的是转换法。

故C 符合题意;
D、探究声音的传播时,将发声手机置于瓶内,不断抽出瓶内气体,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

在此基础上得到真空不能传声,采用的是推理法。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所谓“转换法”,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15.
解: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上有很多的应用;
次声波的波长往往很长,因此能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可见次声波的显著特点是很容易绕过障碍物,故D正确。

故选:D。

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190赫兹的声波,它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
菌消毒等,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上有很多的应用,超声波因其频率下限大约等于人的听觉上限而得名;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次声波不容易衰减,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而次声波的波长往往很长,因此能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

本题考查了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及应用,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课后要多看一些课外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16.
解:
AB、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振动发声的是由于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空气柱长度越短,音调越高;因此甲的音调最高;丁瓶的音调最低;故AB错误;
C、水瓶琴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正确。

D、饶有兴趣演奏发出的声音影响到同学的学习,故对于上无声自习的同学是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1)用嘴贴着管口吹气,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瓶中的空气;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通过分析每个音阶对应的振动频率可以得出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的关系;(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影响人或动物正常生活、休息等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频率与音调高低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重点是弄清发声体。

17.
解:A、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钟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B错误;
C、钟声影响了人的正常休息,所以对睡觉的人来说属于噪音。

故C错误;
D、不同材料的物质发声结构不同,所以钟发出的声音音色与其它的物质发声的音色不同,所以人是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故D错误。

故选:A。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分类,凡是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可以称之为噪声;
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此题考查声音的多个知识点;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声音的三个特征,正确理解噪声的含义,可做出正确选择。

18.
解: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

故A错误。

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在传播中减弱噪声,而不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

故B错误。

C、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

故C正确;
D、“不敢高声语”指的是不敢大声说话,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响度大。

故D错误。

故选:C。

(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3)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4)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生活中有时人们把声音的高低和大小弄混,要注意理解。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9.
解:A、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故A正确;B、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在5次/秒左右,低于20Hz,所以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故B错误;
C、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所成的像大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故C正确;
D、看到的鱼是由水中的鱼发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是鱼的虚像。

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空中的白云以水面为反射面在水中形成的虚像。

故D正确。

故选:B。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190Hz,低于20Hz的叫次波声,高于20190Hz叫超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
(3)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大小相等;
(4)需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同时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本题考查声音与能量、声音的特性,平面镜成像特点,以及光的反射和折射,是一道综合题。

20.
解:
A、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若用相同的力拨动尺子,是为了研究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频率的关系,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低),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若要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需要保持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尺子的力度,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两列波振动的幅度相同,故其响度相同;相同时间内,甲、乙振动的次数相同,频率相同,所以它们的音调相同;但是它们波形的形状不同,说明它们的音色不同。

故B错误;
C、摩托车上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虽然海豚发出的“声音”频率高于20190Hz(是超声波),但它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很大,所以能听到超声波以外的声音;故D错误。

故选:C。

(1)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2)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据此分析回答。

(3)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在20Hz到20190Hz之间,超出这个范围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声学一些基础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21.
解: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吉他靠的是弦的振动而发声的;故B正确;
C、音乐对需要休息的人来说是一种噪声,故C误;
D、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频率,发声体振动越快,则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D错误。

故选:B。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弦乐器都是弦的振动而发声的;
(3)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影响人们工作、生活、休息及干扰需要听到的声音,都是噪声;
(4)乐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和音色;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是振幅,振幅越高,响度越大。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声学一些基础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和影响因素。

22.
解:
A、工业上使用的探伤仪听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微波炉采用电磁波工作,故B符合题意;
C、医院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潜艇上的声呐系统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解决此题要知道超声波的特点是:超声波在传播时,方向性强,能量易于集中,所以超声波能在各种不同媒质中传播,且可传播足够远的距离。

此题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应用原理,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23.
解:
如图的实验中,当用手指润湿后沿着杯口边缘摩擦时,是杯子和水发生了振动;当水量越大时,杯子和水越难振动,因此可以得出:杯中的水量越大,音调越低,水量越小,音调越高。

由题意可知,这里的“声音不同”是指音调,则应围绕音调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即探究“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是最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

故选:A。

明确用手摩擦杯口时,其发声的原因与发声物体是什么,然后再进一步判断对其发声的音调产生的影响。

这里的“声音不同”是指音调,则应围绕音调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在分析音调的变化情况时,明确振动的物体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在探究时,则要选择最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24.
解:“呼麦”中的声音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该选项说法正确;声音的高、低指的是音调,不是响度。

故答案为:转动;音调。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本题通过蒙古族特有的演唱方式“呼麦”,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音调的相关知识,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考查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25.
解:把耳朵贴在长铁轨的一端,在铁轨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轨,声音分别从铁轨、空气中传播,则要听到2个声音,一个声音是从铁轨传来,另一个是从空气中传来的,这说明了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

故答案为:铁轨;空气。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本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人听到两个声音是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造成的。

26.
解:
(1)“歼20”的机身材料和涂层对雷达发射的电磁波有良好的吸收作用,电磁波不能反射回雷达,就避开了雷达的探测;
(2)飞行员相对于飞机位置不变,则以飞机作为参照物,飞行员是静止的;(3)太阳能、风能是可再生能源,天然气消耗后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故答案为:电磁波;飞机;不可再生。

(1)“隐形战机”将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吸收,电磁波不能反射回雷达,就避开了雷达的探测;
(2)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是静止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
(3)能够短时间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是可再生能源,不能得到补充的是不可再生能源。

本题考查了隐形战机隐形的原因、参照物以及能源分类的应用,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

27.
解: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测得时间肯定少了;
因为v=,
所以少的时间为t==≈0.29s;
故该运动员的真实成绩应该>13.9s。

故答案为:>。

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这时运动员已经跑了一段时间才开始计时,所以测得的时间偏小,少的刚好是声音传播100m所用的时间。

声音和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能忽略声音的传播也需要时间,看到烟才是计时员计时较准确的时刻。

28.
解: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鸣膜的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鸟鸣声是靠空气传到耳朵中的。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①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的了解。

其中①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是经常考查的重点内容,一定要熟练掌握。

29.
解:钓鱼时,河岸上的说话声可以通过空气和水传递到鱼的耳朵里,会把鱼吓跑,这说明气体和液体能够传声。

故答案为:气体和液体能够传声。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条件,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