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成与预设,提高课堂的效率

合集下载

如何理解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理解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理解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能比较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能以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序来展开教学的程序,对教案的预设进行及时的调整,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

下面就谈谈几点想法:一、预设――课堂教学中“框框”“框框”这个词语在词典中的注解为事先划定的范围。

多少年来,传统教学中,正是因为受这知识观的“框框”支配,教师始终执掌课堂教学的大权,是教育者,其职责是传道授业;学生始终是受教育者,其任务是学习。

教师的任务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进行预设教案的教学,把教学目标分解成一块一块的,零零星星的,详尽而缜密,环环相扣的发问,小心翼翼地求证,一相情愿地为学生预设着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

如果有领导来听课、检查,这时就想方设法让学生顺着自己设下局往里面钻,学生回答的问题远离自己预设的答案,学生钻不进自己的圈子,这时教师就干脆让好的学生回答,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只能做“陪客”,直到学生顺顺当当当上了自己的“俘虏”,才肯罢休,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他们在课堂上的思想和生命活力,他们如同“被剪掉翅膀的鸽子”再也难以展翅高飞,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致使课堂教学沉闷、封闭、僵化。

然而,有时课堂上也比较活跃,学生小手如林。

特别是领导来校听课,更是如此,规定人人必须要举手,当然教师心中有数,该请谁回答问题,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当然这种框框,课堂一定活跃。

二、生成――课堂教学的“未来”新课标强调了教师是课堂教学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进行改革,改变教师教育者地位,端正师生之间的关系,激活了生成的课堂。

当今举国上下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课堂教学的改革,教育专家学者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实验,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激活课堂的“生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益。

语文课堂,预设和生成有效统一

语文课堂,预设和生成有效统一

语文课堂,预设和生成的有效统一摘要本文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工作中的教学实例,试从重构教学预设,催化课堂生成;利用动态生成,提高预设质量;统一预设生成,提高语文课堂实效三个方面论述两者有机统一以及对语文课堂实际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预设生成有效统一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等为契机,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

语文课堂就是应该在不断生成中前进的,而预设则又是整个课堂的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点。

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效统一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预设和生成的有效统一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二者缺一不可。

一、重构教学预设,催化课堂生成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

预设是学生动态生成的前提,是生成学习的起点。

预设是“预先设定”、“预先设计”,像教学设计、教案等就是预设的产物。

预设是教师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预设凝聚了教师的思想和智慧。

同时生成是预设基础上的动态发展。

没有生成,课堂如一潭死水,机械而没有生气。

课堂不应只是预设的课堂,不应只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应时刻注意课堂中发生的情况。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

事实上,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如苏教版九下的《送行》是篇幽默散文,它描写了作者在车站遇到勒罗从事专职送行时的表演。

文章蕴涵着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真情实感的渴望。

在教学设计时我原来计划是让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到作者所需表现的深层内涵,然而由于文本略显艰涩,我就临时改变教学设计,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后,我挑出一些重要的细节和场景,让学生自己对课本部分内容改编成课本剧的形式,与学生一起反复修改课本剧,然后分角色让学生进行表演。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shēnɡ chénɡ)的关系预设和生成是讲好课的两个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于课前的预设,课堂教学往往显得过于严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一点(yī diǎn)是传统教学预设的优点,同时也是预设的不足之处。

虽然预设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上好一节课的唯一条件,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除了课前要精心预设外,还必须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生成,并把它当成一种有效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预设(yù shè)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1、预设(yù shè)的必要性预设,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平常(píngcháng)所说的精心备课,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要千方百计地备好课,设计许多精彩的环节,甚至查阅很多的资料。

我们通常预设的内容包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目标,从这不然看出,做好预设对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都是非常重要的。

2、生成的必然性所谓生成,就是课堂中,学生对文本的内在理解以及提出的质疑。

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想象到课堂当中所发生的一切。

新课程理念指出,阅读是一种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心与心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碰撞。

它不仅仅是一种阅读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阅读后再创造的过程。

而学生的学习活动(huó dòng)是一种主动性的创造过程,因而学生的生成是必然存在的。

3、预设与生成(shēnɡ chén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预设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可见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liǎngyì),缺一不可二、科学有效地把握教学中的预设(yù shè)与生成1、精心(jīngxīn)备课,以预设为主以预设为基础、为前提,在教学实施中才能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才能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

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学习是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的。

预设完成不了,就是学习目标没实现,学习任务未完成。

有时为了有效落实预设,就不得不忽视了生成,尤其是面对课堂上出人意料的各种生成,也总是感觉自己的引导、点评跟不上。

请问老师们怎样处理预设之处的课堂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美丽邂逅,促成精彩课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

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

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当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当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那么,如何处理新课标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呢?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一线教师,我粗略地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预设是生成的必要一一为了动态的生成,我们需要精心地预设。

对一堂好课来说,成功的因素不仅是生成,还有教学的提前设计。

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探究与生成则失去了坚实的基础,更谈不上发展。

可见,没有预设的生成是无源之水,为了动态的生成,我们需要精心的预设。

那怎样才是好的课前预设呢?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

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心理状况,深刻地认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

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调控生成的基础。

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怎样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深刻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现在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提高课堂效率要做到“三个精心”1.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一堂好课,取决于课堂上学生精彩的生成。

而生成的关键则在于教师全面严密的预设。

一节课,怎样导入、怎样过渡、怎样总结;安排哪些环节、哪个环节在先、哪个环节在后、哪个环节主、哪个环节次;这些环节分别指向什么目标、之间存在什么联系等等,教师都得认真思考、精心设计,以学生的需要来改造教材,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精心设计教学情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成为沉重的负担。

”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营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有资源意识等,得靠教师、学生、文本对话。

单靠我讲你听,我写你看,我问你答的单一的简单的教学形式显然达不到效果。

因此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3.精心设计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是语言的艺术。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离不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高超的语言大师和出色的演员,具备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和亲和力。

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

平常我们说,语文教师应该是性情中人,应该尽其所能,让学生觉得自己极富“激情”,以此来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有时候,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重“三个优化”1.优化教学时间。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

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如何处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以下列举一个我教学中的生成课例。

学生喜欢读节奏感强的chant, 更喜欢唱好听的歌曲,他们对chant、song的内容记忆力特别牢固。

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教学内容编成chant、song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

例如:当学生们学完“I like ....”“ Do you like…”这两个句型时,我先在学生面前示范:把教学内容编成了chant的形式:fish, fish, I like fish. Do you like fishYes, yes, I like fish. 并带学生有节奏地朗读一遍,又带学生以歌曲的节奏唱了一遍,可见学生们兴趣浓厚,余味未尽!随后,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知识内容自编自读自唱,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双人合作,单独创作等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可见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如今教育界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但新课程理念又常常于课堂教学发生冲突。

那么做教师的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让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

让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

6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教 和 学 是 矛 盾 关 系 。对 学 生 来 说 ,教 师 的教 是 外
是盲 目的学 习 ,教 师在 进行 每 一课 教 学 时 ,都要 根据 教 因 ,学生 的 学是 内因 ,外 因通 过 内 因才 起作 用 。所 以,
在 教 学活 动 中教 师 要把 学 生放 在主 体 的 位置 ,要 为 学生 服 务 。要 摆正 教 与学 的 关系 ,首先 ,做到 尊重 学 生 。教
例 如在 学 习 《 秧 》一 课 时 ,为 了让 学生 理解 本 课 插 和 开 放 性 。 预 设 与 生 成 是 课 堂 教 学 的 两 翼 , 缺 一 不 的重 难 点 ,笔 者事 先 准备 一 面镜 子 。 当时 有学 生质 疑 :
前一 小 节写 “ 田是 镜子 ,映照 着蓝 天 , 映照着 白云 , 水 没 有 预 设 的生 成 往 往 是 盲 目的 , 而 没 有 生 成 的 预 设 又 映 照 着 青 山 ,映 照 着 绿 树 ”, 后 一 小 节 写 “ 民在 插 农 往 往 是低 效 的 。 因 此 , 处 理 好 预 设 与 生 成 的 关 系 , 使 秧 ,插 在 绿 树上 ,插 在 青 山上 ,插 在 白云上 ,插 在蓝 天 课 堂 教 学 既 动态 生 成 , 也 预 设 成 功 ,使 之 和 谐 相 生 , 上 ”,为 什 么景 物顺 序 是反 的呢 ?笔 者在 表扬 了这位 学 生 勤于 思考 、善 于发 现 问题 后 ,便 拿 出镜 子 引导 学生 仔 细观 察 会发 现 什 么 ,再 组织 课 堂讨 论 。最 后 ,学 生经 过 水 田看作 一 面镜 子 ,它 照 出来 的景物 不 也 是倒 着 的吗 ?
得益彰 ,进 而提 高课堂 效益 ,促进 学生 的发展 。

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为了上好每节课,都要进行认真的备课,但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很多时候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往往超出了我们预设,这时就是对教师应对能力的一个考验。

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就破坏了教师在知识上与管理上的权威,进而引发学生不信服的心理,对以后教学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提高课堂应对突发事件,灵活处理的能力。

下边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1、精心“预设”,提高“生成”的有效性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生成。

预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生成的效率。

第一,准确把握教材。

不可否认,教材是“大纲”或“标准”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但教材是面向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编写的,具有普遍性,因而它不一定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学和所有学生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

例如: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时,课本列举了颠黔文化和吴越文化,但我们广东的学生并不是每个都对贵州和江浙很熟悉,所以对这两种地域的文化没那么大的兴趣,教师不妨让学生欣赏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

第二,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是我们教师预设的起点,是生成的重要依据。

而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必然影响着活动的展开和教学的进程。

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比如,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与理科班的学生情况就不同,教师在教学预设时中就要根据文理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第三有效开发资源。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这种预设越充分 , 生成 就越有效果 。 预设 是对 生成 的丰富、 拓展 、 延伸 、 超越 , 没有
高 质 量 的 预设 , 不可 能有 十 分 精 彩 的生 成 。 就 二、 以生 成可
第一 , 以生成的主体性 为导 向 , 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 相对而言 , 生成强调的是 学 生 的 活 动 和思 维 ,它彰 显 的是 学 生 的 主 体 性 ;预设 强调 的是 教 师 的设 计 和 安 排, 它彰显 的是教师 的主导性 。 教是为学服务 的 , 这意味着要根据学 生的学习基 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 , 想学生所想 , 备学生所想 , 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 从 第二 , 以生成的不可预知性 为导 向, 提高预设 的开放性 。 生成是师生的“ 即兴 创造” 是“ , 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 马行空 , , 不期而至。 为此 , 预设要有 弹性和 开放性 , 给生成腾 出时间和空间。 在传统教学 中 , 教师 习惯于把课堂上 的一切都 算计在 内 , “ 把 意外情况 ”“ 、节外生枝” 都视 为课 堂异端而加以排除 , 生成 自然也
生 全 面发 展 , 出 自己 的一 些 看 法 。 提


以预 设 为 基 础 。 高 生 成 的质 量和 水 平 提
对教师 而言 , 首先 要认 真钻研 教材 , 懂教材 弄
的 本 义 和 新 义 , 握 教 材 的 重 点 和 难 点 , 教 材 内 把 把
化为 自己的东西 , 具有走进 去的决心和跳 出来 的勇 气 。这是课堂 中催生 和捕 捉有价值 的生 成的前提 。 其次要 拓宽知识 面 , 富背景知识 。 丰 教师不 仅要对 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 的研读 , 而且需要 自觉地广
方 向 和措 施 。 三 、 预 设 与 生成 共 同 服务 于学 生 的 发 展 让

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

无论课改到如何,以有效的教学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共性问题,那就是:怎样在课堂上做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热点。

究其根源,有我们教育自身无法解决的社会原因,也有能够解决的教师的自身原因。

究竟应如何克服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以我个人之见,可以实施以下策略。

一、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动力,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1.辩证地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

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同时,它又是载体,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

两大领域的目标,既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

2.认真制定符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的课时教学目标课时目标要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同时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相适应,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目标是行为的导向,因此教学目标要简要、明确、具体。

二、用教材教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

认真钻研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和前提。

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

三、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

关注课堂生成,提高课堂效率论文

关注课堂生成,提高课堂效率论文

关注课堂生成,提高课堂效率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

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初中科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我们的教学,同时也要像绘画一样,留有一定的”余地”。

预案只是我们设计的大致教学流程,随着学生与课本、教师、同学间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容易生发出质疑、反驳、争论。

这时,教师应承担起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责任。

首先要学会倾听,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然后要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分辨、选择、扬弃;最后适时调整预设,提高课堂效率。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叶澜)。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呢?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想法。

一、质疑,让个性在课堂中张扬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希望学生的回答在自己的准备之中,一旦回答偏离正确答案,尤其远离预期的目标时,鲜有老师能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置之不理甚至批评学生。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树立新观念时,其路径难免跟老师所想象预设的不一样,他们所思考和感受的结果可能比我们预设的肤浅、片面,但也可能是更生动、更广泛,甚至是老师想象不到的。

教学中,我们要有宽容、平和的心,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要表扬学生的质疑精神,不能压制、甚至抹杀学生的想象。

同时对于学生的认知冲突和疑惑,应加以敏锐地捕捉和发现,及时灵活地把学生生成的有意义的问题当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最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认知更为全面,体验更为深刻。

比如《天平的使用》分组实验时,我看到有些学生把物体与砝码的位置放错了,我就问:”这样放对吗?”我的反问提醒了学生,他们调整了位置。

有一位大胆学生问我:”为什么一定要物左码右?”刚才错的学生也都睁大了眼睛看我。

我随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他们从”人的右手使用习惯、游码是加在右盘的、专用托盘放砝码可使砝码不受污损”等方面做出了解释。

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第一篇: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

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

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一、课前精心预设教案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

预设教案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去挖掘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的部分内容会出现滞后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

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

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一、课前精心预设教案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

预设教案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去挖掘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的部分内容会出现滞后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捕捉课堂生成 提高教学效率

捕捉课堂生成 提高教学效率

捕捉课堂生成提高教学效率摘要: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尽量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关注的热门话题。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认为只有关注课堂生成,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而只有精心做好课堂预设,才能更好地捕捉课堂生成,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课堂预设;教学效率数学是小学最为基础的课程之一,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为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必须做好课堂预设,因为课堂预设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通过课堂预设,教师能够对课堂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有更详尽的安排,能够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课堂生成,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再完美的课堂设计也不可能同真实的课堂没有差异。

教师只有注重捕捉课堂生成,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利用真实课堂中的资源,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同时,把握好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两个环节,用生活化和趣味化的教学策略加以辅助,我们一定能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

一、课堂预设——捕捉课堂生成的基础课堂预设是教师为了使课堂教学有序高效地开展,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做出的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展望。

通过课堂预设,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同时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教师能够区分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合理安排哪个部分要多讲、哪个地方可略过,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

教学活动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面对千变万化的小学生,这种特点更加显著,因此,精心的预设是上好课堂教学最为基本的工作。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观念和教学认识是教学预设的基础,因为不同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认识会对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是被动的,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

幼儿园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的融合

幼儿园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的融合

幼儿园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的融合•引言•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概述目录•融合的实践探索•融合的效果评估•面临的挑战与解决策略•结论与展望01引言目的和背景适应儿童发展需求生成课程强调儿童的兴趣、经验和需求,预设课程注重知识体系和教学目标,二者融合能更好地满足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

弥补课程不足生成课程具有灵活性和生成性,可以弥补预设课程的僵化和不足,同时预设课程的知识体系可以弥补生成课程的随意性和碎片化。

提升教学质量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的融合可以发挥二者的优势,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的融合可以兼顾儿童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促进儿童全面成长。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的融合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可以推动幼儿园课程向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推动课程改革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的融合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融合的意义和价值02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概述灵活性生成课程能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发展水平灵活调整。

互动性强调幼儿、教师、环境之间的互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探究性:鼓励幼儿通过亲身实践、探索、发现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促进个性化发展。

适应性强激发创造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30201预设课程的特点与局限性系统性预设课程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计划,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稳定性课程内容相对固定,不轻易受外部因素影响。

•可控性:教师能较好地掌控教学进度和效果,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难以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兴趣进行调整,可能导致教育内容与幼儿发展脱节。

缺乏灵活性预设课程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容易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

浅谈新课程下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新课程下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新课程下的预设与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讲好课的两个重要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绝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而要随时审时度势,预设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关系,把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方面,通过课程的预先设计来突出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活动的教育学特性。

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动态生成,促使教师在预设方案的实施中关注变化着的整个生命,使教学充满学生成长的生命气息。

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理念在嬗变中对传统的超越。

标签:新课程预设生成新课程主题的不断改变,同时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最终让“生成”和“预设”这两个之前一直相对比较独立的概念,现在不断地融入教学实践中。

预设使教学过程的含义更丰富了,如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师生互动等。

生成则侧重于反馈信息,它是一种动态资源。

无论预设也好,还是生成也罢,如果偏离或撇开了客观规律的想法与做法,都不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对我们老师而言,预设可以说是最基础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因为教师需要对课标进行钻研、顾及教材,同时也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要尽量让自己的预设更加专业,内容更加全面,以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采取“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思维亮点。

目前,教材在大幅度地改变,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相应地,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策略、手段等也必须转变,以适应新课程的改革。

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熟悉新课程、课标及教材,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正因如此,生成就变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在这方面很多教师都有亲身的经验,每天疲于课堂教学的预设,努力钻研教学参考书籍、教材及相关的教辅资料等,而忽视了对课堂的“可能生成”的预设。

所以对一线教师来说,研究“预设与生成”这个话题,是具有较大意义的。

叶澜教授曾经发表过这样的见解:“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是没有激情的行程,一切都必须遵循既定线路,而应该是向未发现的远方挺进,随时都有可能探索出瑰丽的图景和意外的道路。

构建生成课堂,提高课堂实效

构建生成课堂,提高课堂实效

构建生成课堂,提高课堂实效如何构建生成课堂,提高课堂实效这个问题,其实之前已经有诸多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同仁就这一话题有过论述。

今天再谈,总有避轻就重的感觉和拾人牙慧的嫌疑。

之所以让我再一次如此执拗地要来作这个文章,是因为我同样也有诸多的感悟,是因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肤浅的认识。

这些肤浅的认识,一是来自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总结,二是来自于与同行就这个问题的探讨,三是来自于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内容、形式及效果等方面的反思。

在我看来,语文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还是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元素和组成部分。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载体、文字为书写工具、文学为基本内容,具有广泛文化指向的学科。

语文作为工具,首先是思维的工具,其次是交际的工具和文化传播的工具,“思维工具”是语文本质的内在的属性,是它的内涵;“交际工具”和“文化传播工具”则是它的运用,是它的外延。

语言作为一门具有广泛文化指向的学科,其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

语文能力就是生命力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从生命活动的角度来关照语文,研究语文,才有可能触摸到语文的真谛,为语文教育找到出路。

在江苏盐城中学的名师周友喜老师看来,生成课堂是一种基于学生学习的扎实功夫和积极状态并由学生直接启动、呈现开放状态的,跟课前预设有较大差异、具有灵动的色彩,却又能由老师智慧应对的新型课堂。

解读周老师的新型定义,我认为,要建构生成课堂,就要从学生、教师两个方面入手,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文的交流互动中, 实现超出预设的或富有创意的生成,让教师的预设得到扩展和补充,让课文的内涵也得到开拓和提升,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一、学生方面1、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学习功底。

生成教学在实现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进行课前预学,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学。

学生的预学就是“裸读”文本。

在没有教师的任何引导和相关资料的干扰下,学生认真阅读、分析和感知,通过初读、精度、研读等方式得出自己最原始的感受,这个感受包括他的发现点、关注点、兴趣点、困惑点、质疑点。

巧用学生生成性资源,提高课堂效率-最新年文档

巧用学生生成性资源,提高课堂效率-最新年文档

巧用学生生成性资源,提高课堂效率-最新年文档巧用学生生成性资源,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是教师预设与学生动态生成的结合。

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是教学过程中随机产生的,是学生学习方法、思维特点、运用意识,甚至是错误认知的综合体现。

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一、调整教学策略,体现数学的严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例如,教学“统计”时,教师学生根据同学的兴趣爱好,要求学生统计班级同学喜欢看的动画片的情况。

教师先提供一些动画片的名字,然后由学生统计出本班喜欢看哪部动画片的同学最多。

全班50名学生,而统计的结果只有45名,为何会漏掉5名呢?原来是在教师所提供的动画片选项中,没有这5名学生所喜欢的动画片类型,所以他们并没有出现在统计表中。

这个意外的结果,正是课堂教学中不期而至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师紧扣这一绝佳的教学契机,提问:“这说明了老师给出的研究主题不够严谨,那如何修改才能使题目更严谨一些呢?”学生思考后回答:“设置一个新选项�D�D其他动画片。

”显然经过讨论后修改的统计方案,确保了班级中所有成员都出现在了本次的统计中。

该教学案例中,看似一个不经意的调整与修改,却让学生体验到数据统计的真实性与数学的严谨性,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统计能力。

二、就错思措,铸造精彩课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这就意味着教师应了解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学生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应调整教学观念,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组织学生从错误的地方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习题“45-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合生成与预设,提高课堂的效率诚如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所以承载认知功能的学科教育,其中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都将会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有不可测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都应该是整合生成和预设,而不应该是“我说你听,我讲你记”。

特别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应该让课堂承载语文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所以提升语文课堂效率的途径,应首推整合课堂动态生成和课前预设,这也是在课堂实践上的一种探索。

其实这一理念并不陌生,《新课程标准》一直倡导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

具体来说就是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现场感。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就是“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语文课堂成为这样一种模式:教师不需要在备课中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文本解读、课堂氛围、学生学情等作揣摩呢?是不是减少教师的讲授分析,教师成为课堂上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是不是遇到任何一个问题(哪怕是与本文擦边而过的问题)都放任学生们在课堂上做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的乱哄哄的讨论?然后在他们海阔天空胡言乱语之后进行赏识教育还受表扬说有创新?是不是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理解文本,忽略朗读,忽略文字,没有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
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谈谈自己最欣赏的地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起舞弄清影”是好的,凸显了课堂的真实和丰富性、复杂多变性、不确定和动态生成性。

但不是片面追求“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

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最终会导致学生把语文课堂当成“聊吧”,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这样的课堂就会成为墙上的壁花鲜艳却不生动,热闹却没有生机。

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是虚假而危险的,因为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不错,课程改革倡导的生成性教学是针对我国过去统得过死的僵化教学进行了变革,强调教学的生成性,学生的能动性。

这本身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但是,很多时候现在的语文课堂却片面地强调夸大生成,弱化忽略预设。

殊不知: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

教学本身就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双重特性。

因而,弥补这一课堂的缺失首先应该追求生成与预设的和谐统一,把两者有机整合。

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可以兼顾到学生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让课堂成为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健康愉悦的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

具体如何实施呢?
一方面,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预设,把教学预设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它会为课堂成员确定活动目标、任务、主题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教学主客体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使生成更具方向、更富实效。

没有精心的预设,学生再活跃,课堂再热闹,也掩盖不了教学实质上的苍白,好看而不中用。

另一方面,教师要在生成中展开,不能很好利用生成资源的课堂,往往会缺失人文关怀和创造灵性。

因为学生由于语言积累薄弱,阅读经验、生活体验等比较缺乏,更主要的是学生知识能力的不足,那么要提高课堂效率,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凭借自己深厚的语文素养,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和把握,来巧妙地点拨牵引着他们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我教授《木笛》一课。

这是一堂课外阅读课,这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是一篇中考阅读。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阅读本身就构成障碍,更不要说去体会作者蕴涵其中的悲愤、抑郁、隐忍的爱国情感。

这时我就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文中对人物描写的句子,大胆地说出这些的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在老师的鼓励下很快他们就分析归纳出人物的性格。

但只停留在爱国、忠诚之类的表面化的性格上,没有涉及主人公高贵的民族精神、舍小我成大我,舍生取义的奉献与牺牲等内化的性格。

于是我又引导他们抓住主人公放弃比赛前后的心理描写及丹麦音乐大师对他所说的话加以体会。

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在进行研讨、探究,很快他们很成功地贴近了作者想要表现的人物的面貌,从而也体会出了作者的情绪。

所以说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
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

当预设与生成互动共生和谐统一,课堂教学就不仅成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将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就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真正实践了“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如在教授《孤独之旅》一文时,备课前就对学情进行了预估:如果单纯地依靠学生在预习和课堂中对文本的自我解读的把握,而教师不做任何“干涉”的话,他们是很难体会到小说那以流畅优美的笔触细腻而深刻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一种艰难的历程,那种战胜自我的勇气和坚韧,以及在自己的人生过往中历经痛苦的洗礼后,展现出的坚强、独立、拼搏和“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勇气。

而实际的课堂上学生们也曾一度停留在认为主人公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一位关心孩子这样浅层的解读上。

于是我把对文本的诵读作为抓手,引导并要求他们反复通过各种形式诵读文中生动的、描写性的文字,同时把自己当成他们的同龄人杜小康,把自己放逐到浩渺的大芦苇丛中,那里没有人烟、没有交流、更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文字引领着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中,文中的杜小康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的心路的历程——心里逐渐成长的过程完全透过文字凸显了出来,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理。

于是他们在课堂上立体鲜活了起来,对文本和主旨有了更深的体悟,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成长中有挫
折,也会有成功,有悲哀烦恼,就会有欢乐喜悦,这就是生活。

在我们所有人的人生旅途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

但愿我们都能在‘五湖明月在,渔歌会有时’的信念的支撑下,感悟出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克服阻碍、排除万难,从而谱写出一首健康的成长之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在这里,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搭建了最好的桥梁,直接连接了文本与学生之间,跨越了文字,跨越了教师,课堂就成为摇曳在春光里的玫瑰,顾盼生姿。

这样的课堂,在培养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也必然提升了课堂效率。

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

然而实际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由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

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征。

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工具性为语文所特有,而人文性则为众多的人文学科所共有。

要想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兼顾。

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因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在语文课堂上整合生成与预设其实就是把一个有目标、有梯度、有惊喜的,可以兼顾工具与人文这两个语文的学科性质的平台搭建在学生的面前,然后在上面师生展开互动。

那么教学的目标很容易
就可以实现,当然实效性也会大大提高,也将会提升人文精神的体验、感悟、延伸的能力。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真诚地希望自己的每一次反思和探索,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起点,看到新的希望,这对于每一个教育者而言是一种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