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是二十一世纪最流行的词语之一。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指出“学生乐于合作和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人合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实效性的教学形式,它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宽松和宽容的学习环境,把小组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同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有效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智力、情感以及培养社会合作精神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惊喜地发现,在每节科学课上,几乎都有小组合作的影子,或是合作讨论交流,或是合作探究实验。

在合作中,孩子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

这首先是课程改革的功劳,其次是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变了,学生有了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提问,敢于操作。

但是,在看似热闹的小组合作的背后,却隐藏着种种不和谐的因素。

现象一: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不均衡;现象二:小组合作中重操作轻思考;现象三:小组合作中学生缺乏合作意识。

这样一些流于形式的合作,只能是白白地耗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看不到合作的成果。

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科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作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二、研究的目标:
1、分析目前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

2、在教师的指导和有意培养下,使学生养成看、听、思、说、做、写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3、通过研究,总结出小学科学课堂学习习性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4、转化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小组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
2、影响学生小组合作有效性的分析研究:
(1)主观因素的分析(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
(2)客观因素的分析(包括教师因素、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等)。

3、学生小组合作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4、学生小组合作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涉及四大方面,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必须要让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讨论,明确良好小组合作的本质特征,然后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小组合作现状,并分析影响小组合作有效性形成的原因。

在调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学生小组合作有效性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法。

研究过程中的重点在于教会孩子合作的方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

四、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2、文献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查找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成果,通过学习和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为行动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及行动指南。

3、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的实施及进展:
1、课题准备阶段:
2011.3-2011.5,为课题准备阶段。

(1)本阶段研究确定子课题,进行子课题申报,成立子课题组,召开开题会议。

(2)利用周三业务学习时间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论学习,每位老师写出心得体会,共同制订本课题的实验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
2011.5—2011.12,为实验研究阶段。

各子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总课题组及时调控指导。

(1) 抓好培训。

为提高实验教师的研究水平,我们在培训的形式、方法上都进行新的尝试,效果是理想的也是显著的。

如:在培训形式上,我们除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外,还充分利用教师自身资源、学生家长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进行培训学习。

学校每年拿出专项资金,让实验教师外出镀金,取他山之石攻自家碧玉。

在培训的方式方法上,则采取自我规划,研究进展,成果呈现,自我反思等,让实验教师将自己的研究历程以电子档案的方式呈现,提高教师自身的研究水平,同时,也便于课题组随时了解实验进程情况,以便于及时调控。

(2)加强观摩研讨交流。

我们定期组织研讨会、观摩课、项目评选等活动。

做到了“四个一”工程,即:每学期实验教师上一次研究课,一次公开课,每月一次调度会,每月上交一篇研究论文或教学案例,为实验教师搭建相互交流、互相促进、相互提高的平台。

(3)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的调查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是科学课上采取最为广泛的学习形式,但其效果如何,却各不相同。

我们课题组以课堂为载体,以听评课为途径,认真分析了当前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分析认为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存在着以下弊端。

弊端一: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一个或几个活跃学生“包办”所有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沦为部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只能成为听众和看客。

这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完成共同学习任务,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弊端二: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

弊端三:小组合作交流前缺乏必要的独立思考的阶段。

有些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没有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就匆忙展开讨论。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小组合作无序而混乱。

弊端四:小组合作中重操作轻思考。

在科学课实验教学中,面对花花绿绿的实验器材,学生们肯定是跃跃欲试,常常迫不及待地去操作去实验,而不是带着问题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去实验。

从课堂表面看学生实验得很活跃、很热闹,但他们还缺乏对问题的理性思考。

弊端五:小组合作时间没有进行合理的调控,随意性很大。

有时一个只需要五、六分钟结束的实验,往往拖拉到十多分钟还没完成。

弊端六:小组合作时教师没有进行合理的指导。

在有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完全采用了放羊式,我们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只是漫步于教室之中,仿佛学生的实验操作与他们无关,只是象征性的巡视一下。

弊端七:小组合作中学生缺乏合作意识。

在我们的课堂中虽然有小组合作的形式,但往往缺乏小组合作的实质,组员与组员之间没有合作的意识。

具体表现在多数学生不具备合作精神,实验中各自为政,你实验你的,我实验我的,没有形成一定的团队意识。

这样的结果使探究实验无法深入,不能进入真正意义的合作。

弊端八:学生没有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合作学习结束之后,是汇报交流,在此阶段,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生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思维碰撞。

(4)影响学生小组合作有效性的分析研究:
目前小组合作着种种不和谐的因素,分析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第一、主观因素的分析:
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习惯:
①常规习惯,主要是指听、说、读、写、批、倾听、表达等;
②方法习惯,主要包括思考、质疑、实践、操作、发现等,有学科个性;
③过程习惯,参与、合作、评价等习惯等。

第二、客观因素的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把握欠佳。

教师表面化、形式化的理解小组合作的意义,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

因此,在积极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之时,我们还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5)以课例为载体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方法研讨。

我们课题研究小组以课例为载体,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研讨。

由宋军平老师执教了《水变咸了》一课,我们围绕“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共进行了三次备课,两次打磨。

第一次:自己备课。

宋老师围绕教学目标,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按照课本上的思路进行了第一次备课。

备课完毕,宋老师与韩月明老师进行了第一次研讨。

在本次研讨中,韩老师对课的教学环节提出了质疑。

韩老师指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必须围绕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来进行,而在本课中小组合作学习中方案的设计却是用在了非主要的实验中。

于是,宋老师再次分析教材,并将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进行了第二次备课。

在第二次备课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的成员进行了第一次听评课。

授课结束,课题组的成员“围绕小组合作有效性”进行了评课。

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实验时,一定要作好分工,由于实验的材料比较多,可让学生自主分工,人人有事做。

第二,实验时,控制好实验的步骤与时间,小组实验才会有效并且高效,而控制时间的任务就由老师来完成。

第三,如果小组记录慢的话,应该课前对学生进行记录方法的培训,不必记得太长,只要几个词语,自己看明白即可。

实在记不完,也可口述,方法不必求统一。

第四,学生汇报的技巧,教师可在课前熟悉学生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围绕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去进行汇报与交流,注意用上自己的语言,用上描述性的语言等。

第五,小组合作的次数不易过多,有些步骤合并。

第六,加强实验方法的指导,如果属于旧的的实验方法,教师在课前引领学生进行复习,只有方法熟练掌握,学生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

第七,加强学生认真倾听的指导。

第八,加强小组互相评价的指导。

有的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只关注人家的缺点和不足,比较偏面,不利于学生的正面引领。

针对各位领导和老师的评课,宋老师把自己的教案进行了再次的调整,进行了第三次备课。

并且围绕着第三次备课,宋老师在第二次上课打磨时,进行了必要的课前指导。

课前指导一:仪器使用方法的指导。

由于宋老师执教时所用的学生不是本校的学生,所以对于学生仪器的掌握不是太了解。

所以,为了防止因课堂上仪器的违规使用而导致的小组合作无效,而白白地浪费教学时间的情况,宋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课前的指导。

例如,《水变咸了》一课,所使用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药匙等,虽然仪器不多,但是不少学生对于玻璃棒却很陌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更谈不上它的用途及方法了。

于是,宋老师对玻璃棒可以品尝、可以搅拌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并且让学生进行了演示。

由于学生有了亲身体验,所以课堂上小组合作时仪器的使用很流畅,为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课前指导二:小组合作方法的指导。

小组合作虽说是平时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往往只注重形式,表现在几个人凑在一起活动,你玩我的,我玩我的,很少体现“合作”。

怎样让学生合作有效、有序,只凭课堂上老师几个温馨提示是不够的,因此在熟悉学生时,我们老师非常有必要进行合作方法的渗透。

例如,宋老师在熟悉学生时,围绕小组合作设计了几个问题。

问题一:同学们,你们喜欢做实验吗?平时小组做实验时,都是谁做呀?你们想不想亲自做做?
问题二:实验时如果材料有四五种的话,怎么做才最公平合理?假如你是小组长你怎样分工?
问题三:记录实验记录单这个最重要的任务给谁呢?
我们的学生特别聪明,几个问题就将课堂上出现的分工问题解决了。

另外,就是记录单的问题。

通过刚才的分工,学生都同意将记录的任务交给组长。

(实际上,这是老师的希望,不过是让学生自己提出罢了。

)组长往往是组里表达问题最棒的学生,一堂课的好坏不是看老师,而是看学生,看学生的什么呢?往往就是表达,对实验现象的阐述,对问题的理解,这是课堂上一个戏眼,而我们的组长往往就是唱戏的主角。

因此,课前对小组长的培训至关重要。

例如,宋老师是先让组长谈谈自己对实验记录的理解,然后也是提出几个问题。

问题一:同学们,我们实验中肯定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是吧?那我们发现了这些现象要干什么呢?想不想让全班同学都知道我们的发现呢?那怎么做呢?
问题三:要记录,都记录些什么呀?对,实验现象,具体说就是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情形,是吗?
问题三:那怎么记录呢?是让小组长自己观察现象自己记录吗?噢,不,是咱同学们要把自己的发现及时汇报给小组长,我同意。

问题四:如果你的发现很长,小组长记录不下来,有什么好方法吗?嗯,对,可以简单点用几个关键词语作以标记其它地方用上省略号,也可以交流时组员随时进行补充。

咱同学太聪明了,困扰老师好久的问题同学们瞬间给解决了。

问题五:我听说咱班的语文水平特棒,因此,在今天的实验中老师希望在今天的实验现象描述中同学们都用上一些比喻句,让听课的老师也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好吗?
几个问题,宋老师顺利地解决了课堂上学生记录时无话可记的情形。

还有一点,就是倾听的指导。

宋老师在课前也做了一番必要的点拨。

“同学们,每个组实验时肯定都有不一样的发现,你们想不想知道呀?如果想知道的话,我们该怎么做呢?怎么做才算认真倾听呢?老师待会看看课堂上,哪个小组表现得最棒?”
由于课前宋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指导,因此第二次试讲是比较成功的,小组合作效率很高。

分组实验中,老师承担了负责时间的任务,实际上这个任务,控制实验进度的大权就落到了老师的手中,这样实验非常有序、有效。

看似课堂减少了一些活跃,但增多的是学生的思考,正是在这种静静的思索氛围中,学生的实验现象观察得才更认真,描绘得才更形象,结论的得出也是水到渠成。

(6)建立一套有序的小组合作常规。

我们课题组结合本次打磨课和平时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有序的小组合作常规。

第一、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合作技能。

①要学会分工。

要教会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合理的分工。

在每一个实验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长、操作员、记录员、质疑员等。

小组长的责任是组织成员有序地进行实验、发表意见,操作员是负责操作实验材料,记录员的责任是清晰地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等,并且集合组内成员的观点,在班级内进行汇报交流。

质疑员的责任是对实验现象和结论等进行提问,引发组员进一步思考,促进知识内化。

这样,组员各司其职,人人参与,避免不劳而获的学生的“搭车”行为。

②要学会尊重。

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相对要强一些,但有的学生相对弱一些;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要相对强一些,有的学生则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要教育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欣赏。

别人发表见解时,不能耻笑别人,应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这样,才能促进彼此思维的活跃,才能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达到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

③要学会表达。

科学实验结束之后,是汇报交流阶段,此时学生要将小组合作的成果利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以期全班共享。

表达的流利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的进展,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

可以给学生一个模式,按照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现象进行描述,也可以借助实验记录单上的简单记录进行现象的描绘。

另外,根据别的小组的实验现象,学生应及时进行评价、补充和建议。

④要学会倾听。

在学生汇报交流中,学生的倾听尤为重要。

但在此过程中却经常有如下现象发生:有的学生对实验器材恋恋不舍,继续操作或悄悄玩弄;有的学生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面对这样的课堂,谈何交流与汇报?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倾听的技巧。

第一,要把实验器材整理好,不能再操作,专心致志地倾听;第二,要边听边想,及时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更正、辩论和建议。

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程度的孩子的智慧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面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促进共同进步。

⑤要学会沟通。

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如批评对事不对人,不要急于对别人的观点下定论,要去除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要多做思考和交流,要多查找有关资料。

要引导学生形成资源共享的意识,愿意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

合作学习班时,要能够互相启迪、相互借鉴,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汲取彼此的智慧,进而产生新的思想,生成新的智慧,达到共创的目的。

⑥学会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不但包括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生生之间的互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等。

因此,教学中老师可以以自身的评价为引领,指导学生进行生生之间的互评。

如:在小组汇报完实验现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评价一下这个小组的表现等。

评价的内容也是多样化的,可以评价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可以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可以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等,总之不要只是找缺点,找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评价时要换一种角度,要善于发现别的小组的闪光点,进行评价和学习。

第二、探索小组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①上课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进行必要的课前指导。

课前指导,并不是围绕本节课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一些所谓知识的点拨,那样的课虚假而无味。

课前指导要在了解学生前概念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上的补救,从而为本节课实验的顺利开展作好铺垫。

另外,课前熟悉学生时,小组合作中的一些技巧,不要一咕脑全硬塞给学生,可巧妙设计小陷阱,必要时“装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②教师精心设置小组合作的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实验材料。

丰富的实验材料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正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置小组合作的学习内容,使小组合作真正能在“合作”中有所学,有所得。

③合理控制合作学习的时间,不能任其自由发展。

在科学课当中,一节课的实验时间一般控制在8——12分钟。

对此,教师要进行合理的调控,让我们科学课堂在和谐高效中实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

目前在有的小组合作中,许多的实验方法不是太规范,如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是连续两次盖盖子,玻璃棒品尝完液体之后要用塑料袋套起来,给玻璃片加热要均匀加热等等,而这些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实验是否成功。

⑤培养一个得力的小组长,让小组长掌握观察与汇报的技巧。

分组实验中小组长的职责至关重要,他就像一个小老师一样在调控着实验的进程。

如果有一个得力小组长,那在小组合作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反之,则小组实验则拖拉散漫,合作成效不显著。

⑥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发展。

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合作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发现,哪怕只是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发现,这也是孩子们合作探究的结果,也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

也许只是一个赞赏的眼光,一个表示肯定的手势,孩子也会得到心理的满足,从而促进孩子们继续探索的良性循环。

另外,教师还要建立一个长期评价机制,形成一个模式,让孩子自主的去进行评价,这尚在我们的研究中。

(7)做好过程资料整理。

资料是实验的结晶,也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我们分层做好了有关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

如:每学期的实验计划、方案,实验阶段总结,个人成长档案,教师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学生的活动资料,实验过程中的学生问卷调查等,我们都认真整理留存,这样做一是及时总结我们课题的开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二是为结题做好过程性资料的前期准备工作。

六、课题研究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实验近半年来,课题组根据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已顺利完成了阶段性实验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附:主要阶段性成果
在探索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实验工作中,我们还发现了很多问题。

1、科学实验课堂生成很多,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增强,教师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

如,在上《蜡烛的变化》一课,加热蜡烛时,一般的实现现象是蜡烛化成了液体,待冷却后又变成固体,形状改变而没有产生新物质。

但在实际实验中,学生却发现加热蜡烛时,还会冒出一股呛人的烟味,这是怎么回事,如果老师在课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实验预设想象,是很难以回答的。

2、学生合作实验中,仍然缺乏理性的思考,尽管每个实验都有提示,都有问题,但学生的关注点仍然过多地放在了实验器材上,关注操作大于问题的思索。

3、小组合作交流时,尽管要求全组同学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优等生仍然是组内的强势群体,待优生仍然处在观望的阶段,分析这和目前和各学科教学是有一定关联的,我们力求缩小学生的差距。

前段的实验,我们发现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可以亲身经历实验的整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探索意识方面得到了增强。

但是,小组合作的方法的探究目前还不是很完善,在下一步的实验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以求实验更好、更全面地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