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2018-2019学年高考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虹口区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教学质量监控测试
高三历史试卷
2019.04 考生注意:本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

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分析题。

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学校、姓名。

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综合分析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夏史探究中,考古发掘在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文化遗址是
A. 姜寨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二里头遗址
D. 三星堆遗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研究夏史的重要遗迹,故C项正确;姜寨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遗址,故A项错误;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故B项错误;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4800年至3100年左右(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古蜀文化遗址,位于西南地区,不符合夏朝地理区域,故D项错误。

2.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其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位于下图的哪处?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图中的B处,故B项正确;A是黄河上游地区,C是长江流域,D是黄河、长江源头,故ACD错误。

3.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孔子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后世儒家多认为正统的是
A. 董仲舒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后世儒者大多认为孟子是儒家正统,其继承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思想,故B项正确;董仲舒是汉代思想家,故A项不符合题意;荀子熔礼、法于一炉,后世儒者多不认可,故C 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代表,故D项错误。

4.“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诗中提到选拔人才的“长策”是指
A. 军功授爵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发展了科举制,大大吸纳了饱学之士,因此有“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之说,故D项正确;军功授爵制是秦朝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故ABC错误。

5.下图为中国某一朝代机构设置示意图,这一朝代是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中书省直辖地”“行中书省”“宣政院”等信息可知,该示意图书元代的机构设置,故C项正确;唐朝机构设置是三省六部,宋朝机构设置是二府三司,明朝机构设置是内阁,故ABD错误。

6.“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

”这段文字描述的可能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由英国发动的与其他国家没有直接联系,故错误;B选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由英法发动的,美俄名义上调停实际借机侵略,此次战争加深中国民族危机的同时,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符合题意故正确;C选项,甲午战争是由日本发起的与英法等国无直接联系,故错误;D 选项,八国联军侵华除此四国之外还有其它四国,且同时入侵不分先后,故不符合题意错误。

7.“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想新其貌,而不想新其心”。

此话评论的是
A. 洋务运动
B. 维新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想新其貌,而不想新其心”指的是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正确;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既“想新其貌”,也“想新其心”,故BCD错误。

8.下图中日本人已将“赔款二亿两”收入囊中,正在抢夺清朝官员手里“贸易的钥匙”。

下列条款体现此意图的是
A.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B. 开放沙市、重庆、杭州、苏州为通埠
C. 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D. 日本产品销往中国内地免征内地税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人抢夺清朝官员手里“贸易的钥匙”,这体现了日本想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故A项正确;“开放沙市、重庆、杭州、苏州为通埠”不符合贸易的“钥匙”,故B项错误;“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体现的是割地,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日本产品销往中国内地免征内地税”也不符合贸易的“钥匙”,故D项错误。

9.“窃以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尊隔之故。

”此论证变法图自强的必要性的《上清帝第四书》,上书者是
A. 谭嗣同
B. 严复
C. 康有为
D. 梁启超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清帝第四书》是康有为上书的,故C项正确;谭嗣同、严复和梁启超均未参与这次上书,故ABD错误。

10.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提供法律依据的文献是
A. 《联邦条例》
B. 《独立宣言》
C. 《权利法案》
D. 《人民宪章》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的《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依据,故C项正确;《联邦条例》和《独立宣言》是美国的法律文献,故AB错误;《人民宪章》是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故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11.西方哲学家罗素说:“通常谓之…近代‟的这段历史时期,人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的思想见解有许多不同。

其中有两点最重要,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下列事件能够为其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 文艺复兴
B. 新航路的开辟
C. 殖民扩张
D. 德意志的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运动冲击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同时也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故答案为A项。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财富的积累,排除B项;早期殖民扩张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原始资本的积累,排除C项;德意志统一的时间是1871年,在这之前,世界近代史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特征早已具备,排除D项。

12.阿克莱特出身贫穷,但一生凭发明创造,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成为英国最富有的纱厂主。

阿克莱特发家的机遇是
A. 圈地运动
C. 工业革命
D. 政治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771年阿克莱特设立第一个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

由此可知,阿克莱特发家的机遇是工业革命,故C项正确;圈地运动是农业变革,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海外扩张也不符合“近代工厂之父”的信息,故B项错误;政治改革同样不符合“近代工厂之父”的信息,故D项错误。

13.一百年前,李大钊发表的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 《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B. 《庶民的胜利》
C.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故D项正确;《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是革命党人朱执信于1906年在《民报》上发表的,故A项错误;《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介绍十月革命的文章,故BC错误。

14.“好逸恶劳挥霍百姓的财富,你做坏事推算来日有多长,……路易,听听上天为你留什么。

”这首巴黎街头小调当创作于
A. 法国大革命前夕
B. 拿破仑帝国时期
C. “一战”爆发前夕
D. “二战”临近结束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好逸恶劳挥霍百姓的财富,你做坏事推算来日有多长,……路易,听听上天为你留什么”指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夕人们对国王路易十六的诅咒,故A项正确;拿破仑帝国时期路易十六已
经被推翻,故B项错误;“一战”爆发前夕、“二战”临近结束时法国大革命早已结束,故CD错误。

15.有人这样评价罗斯福的“以工代赈”:联邦政府的大笔资金,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此材料旨在说明“以工代赈”
A. 用于解决就业问题
B. 可以保护民众自尊
C. 利于解决产销矛盾
D. 受资本家大力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注意题目限制是“此材料旨在表明”即其最核心的意思,而非部分角度。

根据“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表明“以工代赈”促进了消费,利于解决产销矛盾,故C正确;“以工代赈”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保护民众自尊,但不符合“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以工代赈”受资本家大力支持,排除D。

16.作为图片资料,下图可以用来研究的历史事件是
A. 戊戌变法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一二.九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中“北京学生示威游行路线”“赵家楼”等信息可知,该图可以用来研究1919年的五四运动,故
C项正确;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和北京学生示威游行无关,故AB错误;一二.九运动中北京学生上街示威游行,但不符合“赵家楼”的信息,故D项错误。

17.《美国的梦想》中有这样一句话:“马歇尔计划:一箭双雕”。

这里的“双雕”是指
A. 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
B. 遏制欧洲和称霸世界
C. 输出资本和对抗苏联
D. 复兴欧洲和干涉中国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的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同时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

B项说法错误,是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而不是遏制欧洲,排除。

C项没有明确指出对欧洲实行资本输出,表述存在歧义,排除。

表面上是复兴欧洲,实质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而不是中国,排除D。

点睛:本题以马歇尔计划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一箭双雕”,结合马歇尔计划的内容,即可知道答案。

18. 世界上第一个由民族国家走向超国家共同体的是
A. 欧盟
B. 石油输出国组织
C. 东盟
D. 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A
【解析】
东盟和欧盟虽然都是具有超国家性质的组织,但是东盟没有超越国家权力的机构。

欧盟有统一的议会和法院,是各区域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

19.“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

”这一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A. 《共同纲领》
B. 1954年宪法
C. 中共八大决议
D. 1982年宪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内容属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4年宪法符合这一阶段特征,故B项正确;A项的主要内容是恢复国民经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D两项都不属于过渡时期,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宪法
20.下表为1999年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分布表。

这反映出,当时世界经济
A. 区域集团化在曲折中加速发展
B. 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
C.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因素增多
D. 受益于南北间合作的不断推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99年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分布表”可知,跨国公司总部地点主要分布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仅有少量跨国公司存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化中的重要力量,而大部分跨国公司都由西方发达国家所掌控,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所
主导,故B正确;跨国公司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不是区域集团化,排除A;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弊,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因素增多”,排除C;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南北合作,排除D。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一)古代风云
21.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

填写下列表格中数字的内容。

【答案】(1)“小篆”(或统一文字)
(2)“郡国并行制”(或汉承秦制,或内外朝制,或刺史制,或推恩令。


(3)“太学”(或史记,儒学经学化)
(4)“遣唐使”(或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和亲、国际大都会长安)
(5)“泥活字”(或火药、沈括《梦溪笔谈》)
(6)“行省制度”(或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7)“内阁制度”(或特务机构)
(8)“朝贡贸易”(或引进玉米甘薯)
(9)“军机处”
(10)“《四库全书》(或《古今图书集成》,《文史通义》)”(本题如有时间上符合、内容上符合即可)【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是小篆;汉代的政治制度有郡国并行制、内外朝制、刺史制、推恩令等,科技文化有太学、史记、儒学经学化等;唐代的经济或交往有遣唐使、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和亲、国际大都会长安等;宋代的科技文化有泥活字、火药、沈括《梦溪笔谈》等;元代的政治制度有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等;明代的政治制度有内阁制度、特务机构,经济或交往有朝贡贸易、引进玉米甘薯;清代的政治制度是军机处,科技文化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文史通义》等。

(二)西学东渐
22.明末清初与晚清民初,中国先后出现了两次西学东渐的热潮,利玛窦和严复作为代表人物,体现了两次西学东渐不同的时代特征。

材料一:
材料二:大西洋陪臣利玛窦谨奏……臣本国极远……闻天朝声教文物……故离本国航海而来……缘音
译未通,有同喑哑,僦居学习语言文字,淹留肇庆十五年,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于凡经籍奕略诵记……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来四夷,遂奋意径趋阙庭。

——1601年利玛窦给明神宗的上疏材料三
(1)填写材料一、材料三中的A和B
(2)根据材料一、二是否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成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时代背景。

(4)依据材料及所学概述两次西学东渐有何差异?
【答案】(1)A:《几何原本》B:“进化论”
(2)观点:虽然利玛窦的奏折和后人的画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中华文明的态度,但仍不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

理由:
角度1:利玛窦奏折是第一手史料,但他上疏目的是希望神宗能够支持他的传教活动,为博取神宗好感,对中华文明可能会多一些溢美之词。

角度2:即使利玛窦奏折反映了他的真实想法,那也是一个孤证,“孤证不立”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则,
还需其他相关的原始材料互相印证。

角度3:利玛窦儒服画像是艺术作品,其证明力有限。

(3)严复所处的时代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全球扩张,中国遭受殖民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洋务运动,留学生的选派或新式教育的发展。

(4)第一次西学东渐:仅在士大夫阶层,社会影响小;主要局限在科技、器物层面;文化上东西双向交流第二次西学东渐:译书、报刊、学校、社团、留学各种途径传播西学,社会影响大:除了器物外、在政治和思想文化多方面的学习西方;促进中国社会转型
【解析】
【详解】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1897年严复通过《天演论》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

第(2)问,“是否证明”,依据材料一的画像和材料二利玛窦的奏折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利玛窦对中华文明的态度,但仍不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

“理由”:从利玛窦的画像是艺术作品,具有主观性;利玛窦上疏的目的以及“孤证不立”等角度分析。

第(3)问,据“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三中的时间信息,以及“福州船政学堂”等信息从民族危机加剧、第二次工业革命、洋务运动等角度分析。

第(4)问,“差异”,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次西学东渐的主导者、传入内容、社会影响等角度对比分析。

(三)改革、调整与发展
23.参照示例,为下列主题添加对应的史实概念。

示例
主题:中国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简要阐释:20世纪70年代,党中央率先在深圳、珠海等地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后逐步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城市,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

主题对应的史实概念: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浦东开发开放
主题(1)现代化道路的不同探索
简要阐释:20世纪20年代,列宁在苏俄废止平均主义实物分配制,恢复商品货币关系,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
革,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

(1)主题对应的史实概念:、、。

主题(2)中国改革开放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简要阐释: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农村实行的新体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2)主题对应的史实概念:、、。

【答案】(1)主题对应的史实概念: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新模式
(2)主题对应的史实概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安徽凤阳小岗村
【解析】
【详解】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列宁在苏俄废止平均主义实物分配制,恢复商品货币关系,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应新经济政策;“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对应罗斯福新政和国家干预新模式。

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农村实行的新体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对应的史实概念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安徽凤阳小岗村。

(四)地缘政治学说
24.瑞典学者R•谢伦首创地缘政治学概念。

他认为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是:广阔的空间、对全体国民的控制和自由的活动权力。

以下是地缘政治学理论:
海权论
1890年,美国海军将领马汉(历史学家),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阐述了海权理论。

他强调: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马汉认为,海陆的增长或削弱受制于下列因素:
①一国国内生产力水平发展,它必须要不断扩大生产可供对外贸易的产品;
②必须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运输船只;
③殖民地和基地应能保障扩大和保护船只的运输;
④必须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海军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基地间的交通线。

陆权论
1904年,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

在麦金德看来,世界力量重心所在的欧、亚、非三洲由于陆上交通发达,已变成一个世界岛;世界岛的中心位于欧亚大陆中部的心脏地带,他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

——以上资料摘自于百度百科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上述地缘政治理论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2)结合马汉的观点,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是如何发展海上力量的?
(3)“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

”列出19世纪末以来欧美列强在东欧搏弈的史实。

(4)你如何看待上述地缘政治学的理论?
【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加紧对外扩张。

(2)建立北洋舰队(筹建新式海军);创办轮船招商局。

(3)一战前,巴尔干半岛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形成巴尔干危机。

二战后,美苏冷战,东欧成为遏制苏联的桥头堡。

二战中,德国占领东欧大部分地区。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北约东扩。

(4)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第(1)问,“背景”,依据材料中“1890年”“1904年”等时间信息可知,海权论和陆权论出现的背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加紧对外扩张。

第(2)问,“做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相继筹建新式海军、创办轮船招商局等。

第(3)问,“史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以来欧美列强在一战前,争夺巴尔干半岛成;二战中,德国占领东欧大部分地区;二战后,美苏冷战争夺东欧;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北约东扩等。

第(4)问,“如何看待”,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的思考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