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

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

当时诗人李白本该
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

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

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

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学生读诗句,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

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

评价:真厉害!为什么这么贴?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
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古诗意思的好办法。

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师: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怎样的一番景象?
生:也是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
师:老师请大家欣赏下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

(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

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
师: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请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并
带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两句诗。

2.孟浩然的船走了。

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

几只?生:一只。

师:诗中哪儿告诉我们?生:孤帆。

师:对!孤帆就是?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

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

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

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

(点击课件一支孤帆。

)
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

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读读,指名读。

你的眼里有孤帆了。

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

很好,范读,再来一遍。

齐读。

3.“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能否用上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能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5、就像老师上课开始时介绍过的,送别诗已经成为当时一种风俗,有许多诗人都在送别他的亲人和朋友时,寄情于诗表达出自己的深情厚义。

请看(出示送别诗)古诗的学习还需要平时的积累,希望大家课下能多积累、多背诵送别诗。

6、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

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

哪句诗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一读。

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

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

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

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

指名读。

加上第三句诗,谁来?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

一二组读。

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

三四组读。

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

男同学站起来吧。

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

这是豪壮的相送。

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

这是柔情的相送。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⑴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

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⑵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8.
师:是啊!人虽分,情永在,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目送朋友远去的情景,抒发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一年后,李白对自己的朋友,对当时送别孟浩然的情景仍旧念念不忘。

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

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

师范读。

你们也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生配合读。

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五、小结
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诗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意,其实这样的深情谁没有遇到过呢?谁没有这样的亲人朋友呢?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感受诗人王维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六、作业
课下,背诵默写这首诗,可以搜集送别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还可以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篇小故事,好吗?下课。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图片——扬州城图片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设计理念: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

巧妙设计引语拓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拓展送别诗积累扩大学生阅读量,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在操作过程中,在朗读方面效率低,范读还要多揣摩,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

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难点】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和通讯都非常的不方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也成了诗人们争先歌咏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板书标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诗人李白和写作背景。

3.回顾以前学诗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的大意,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作者在黄鹤楼送他的朋友孟浩然去广陵的情景。

)
(三)深入研读
1.学生思考诗中第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谁?
2.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是什么意思?
(武汉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西辞是西边辞行的意思,就是离开西边,顺江东下到扬州。

)
4.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引领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
(四)巩固提高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小组内交流,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作业: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布置预
习作业。

四、教学反思
首先,小学段的诗词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需要老师采用多种朗读手段,引导学生以读促悟。

其次小学课堂应是非常活泼,充满活力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注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寓教于乐,从而乐学、好学。

此外,古诗词约义丰,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

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2、师:真棒!一猜就准!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

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

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屏幕出示全诗。


二、解题,介绍背景资料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

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

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相机板书:
李白送孟浩然
三、初读,理解诗意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

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学生读古诗。


2、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
(学生读。


3、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
(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全诗。


4、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5、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⑴ 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学生质疑。


⑵ 指名讲诗意。

(2~3名学生讲。

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⑶ 齐读这两行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6、学习三、四行诗。

(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7、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2、师:读得真细致。

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烟花三月”是美呀!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向人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

出示: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 教师读诗,让学生体会江南美景。

师:大家想读读吗?
(学生齐读。


⑵ 老师讲解大意:
诗中的江南,无边的翠绿映衬着鲜艳的春花,到处莺歌燕舞。

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微风中轻轻的飘舞。

多么明丽的江南啊!后两行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朦胧迷离的江南雨景:一座座楼台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影若现,似有似无。

多么诗情画意的江南的春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江南的美景吧!
(生齐读《江南春》。


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

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

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学生作答。


师: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写法太绝了!
4、后两行诗写景,更是绝妙!来品品吧:
⑴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⑶ 是啊。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

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

)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

)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⑷ 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学生分组讨论。


生讨论,汇报。

⑸ 对!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

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

”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朗读并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2、这是柔情地相送。

男生。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
(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配乐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江下行》。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

来,一起读一
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流行歌曲。

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

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

播放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情深意长孟浩然
心相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⑴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
⑵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
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14分钟。


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篇5
一、导入
师:同学们逢年过节的时候有没有出过远门走亲戚?你走的时候你的亲戚是怎样送你的?说了什么话?
学生自由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现代的亲友送别的场面,那么在我国遥远的古代朋友之间分别时是怎样送别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老师边写边指导个别字的写法)
二、新授
1、齐读诗题
2、自读题目,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来诗题的大意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3、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题目,那么请同学们读读诗文,看能不能读正确,读流利。

①生练读;
②指名读,指导停顿。

③师范读
④生自由读
⑤齐读
⑥在指名读。

4、过渡:读通诗句还不能学到古诗的精华,接下来我们来体会一下古诗中的那种真挚的感情。

师:“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

师:要去哪里?
生:扬州
师:什么时间去的?
生:烟花三月。

师:三月是个鲜花盛开的季节,作者送别老友时站在长江边上,那里肯定开满了各色的鲜花,诗人为什么不写鲜花三月,而写“烟花三月”呢?
(师引导,想一想作者此时的心情?送别老友时的心情应该是伤感的,留恋的,那么眼中不自觉地就有了泪水,有了泪水之后,看东西就朦胧,所以,作者把满眼的鲜花看成如烟雾一般,那是因为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想:你能不能体会到诗人那种因为老友分别时的伤感?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和好朋友分开时的那种心情。

读:把这种心情融入到诗中,读出来。

(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真有感情,我们再学习后两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由这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
(诗人在江边站的时间很长,一直站到好友的船在眼前消失,看不见了,此时,他会像什么?)
(插入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李白和孟浩然年龄相差十多岁,当时李白还没有成名,孟浩然早已名扬四海。

李白仰慕孟浩然的大名,千里迢迢去拜访孟浩然。

二人一见入故,不久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孟浩然既是李白的良师,又是李白的益友。


一咏三叹
a看到那渐渐远去的孤舟,李白情不自禁的想起作为良师孟浩然对自己的教诲和指导,不由得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看着那渐行渐远的孤舟,李白又想起了孟浩然对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又一次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当孟浩然的小船在他的视线里消失时,李白想到这位知己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时,不觉得泪已流出,此时,他满怀深情地吟诵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结束本课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然我们用朗诵来表达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齐诵全诗,结束本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