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二阶段(1953~1972)。从1953年起,国 内物价趋于全面稳定,对外贸易开始由国营 公司统一经营,而且主要产品的价格也纳入 国家计划。计划经济本身要求对人民币的汇 价采取基本稳定的政策,以利于企业内部的 核算和各种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同时,由于 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确立,各国 之间的汇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 再加上我国同西方工业国家的直接贸易关系 和借贷关系很少,因此,西方各货币汇率变 动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币汇率 安排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2)。由于人民币没 有规定含金量,因此,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 率,最初不是按两国货币的黄金平价来确定, 而是以“物价对比法”作为基础来计算的。 也就是说,建国初期人民币汇率制定的依据 是物价水平,这是一种比较市场化的汇率安 排。
为了避免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及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从1973年开始频繁地调整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仅197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调整了61次而且在计算人民币汇价时采用了钉住加权的一篮子货币的办法所选用的篮中货币都是在我国对外贸易的计价货币中占比重较大的外币并以这些货币加权平均汇价的变动情况作为人民币汇价相应调整的依据
一、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安排的演变历程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 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1949年1月18日, 中国人民银行在天津首次正式公布人民币汇 率。四十多年来,在不同的时期,人民币汇 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有着不 同的特点。
1、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 我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指人 民币官方汇率的有管理的浮动,其基本特点 是,我国的外汇管理机关即国家外汇管理局 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状况,特别是对 外经济活动的要求,参照国际金融市场主要 货币汇率的变动情况,对公布的人民币官方 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 浮动调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 十次小幅调低,但仍赶不上水涨船高的出口 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
• 从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随着国内物价 由上涨转变为下降, 同时,由于美国对 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大量抢购战备物 资,美国及其盟国接连宣布一系列对我 “封锁禁运”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必须降低外汇汇价,以利于推动本 国进口。因此,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 要,我国汇率政策的重点也由“推动出 口”改变为“进出口兼顾”,并逐步调 高人民币汇价。1952年12月,人民币汇 价调高至1美元=26170元旧人民币。
第四阶段(1994~2005)
• 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 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 元兑换人民币5.8元;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 元兑换人民币8.7元左右。从1994年1月1 日起,将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 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为1 美元兑换 8.70元人民币。
• 第三阶段(1973~1978)。1973年3月以后, 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西方国家普遍实行 了浮动汇率制。为了避免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及 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从1973年开 始频繁地调整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仅1978年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调整了61次),而且在 计算人民币汇价时,采用了钉住加权的“一篮 子”货币的办法,所选用的“篮”中货币都是 在我国对外贸易的计价货币中占比重较大的外 币,并以这些货币加权平均汇价的变动情况, 作为人民币汇价相应调整的依据。
(5)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 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 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 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 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 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 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价政策的直接目标仍是 维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针对美元危机不 断发生且汇率持续下浮的状况,人民币汇 率变动较为频繁,并呈逐渐升值之势。 1972年为1 美元=2.24元人民币;1973年1 美元=2.005元人民币;1977年为1美元= 1.755元人民币。
• 总之,自5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我国一直 实行的是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外自 我封闭,对内高度集权,直至80年代初, 国家外汇基本上处于零储备状态,外贸进 出口主要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且大体收 支平衡,国内物价水平也被指令性计划所 冻结,尽管人民币汇率严重高估,但它并 未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
• 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 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 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 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 易外汇结算价。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汇 率制”或“汇率双轨制”。
• 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1.5元人 民币。从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间, 我国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贸易外汇1 美元=2.80元人民币;官方牌价即非贸易 外汇1美元=1.50元人民币。前者主要适用 于进出口贸易及贸易从属费用的结算;后 者主要适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 且仍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的计 算方法。
• 建国初期,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 的恶性通货膨胀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 物价节节上涨。如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以 1949年6月为100,到1950年3月则上涨至 2242.93。
• 由于国内物价上涨、国外物价趋跌的价 格对比关系,根据前述政策要求,我国 人民币对美元汇价由1949年1月18日1美 元=80元旧人民币,调低至1950年3月13 日的1美元=42000 元旧人民币,在一年 零一个月的时间内,人民币汇价下调49 次。至于和其他外汇的汇价,则是根据 它们对美元的汇价进行间接套算的结果。
•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物价 上涨速度加快,而西方国家控制通货膨 胀取得一定成效。在此情况下,我国政 府有意识地运用汇率政策调节经济与外 贸,对人民币汇率作了相应持续下调。 1995年8月21日,人民币汇率调低至1美 元=2.90元人民币;同年10月3 日再次调 低至1美元=3.00元人民币;同年10月30 日又调至1美元=3.20元人民币。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变动 的国际背景
历经20余年的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飞速发展, 使得中国逐渐成为多极经济世界中的一极,并保持 着迅猛发展的势头,致使部分经济学家将其视为世 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随着经常项目余额的积累, 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激增和外逃资本的回流,使得 中国外汇储备雄踞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 而面临严重国内经济问题的日、美等国,强烈 要求中国重新评估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因为其深信, 低估的人民币促进中国的出口,而相应抑制进口, 导致其巨大贸易逆差。
• 总之,这一次的人民币汇率安排改革的核心是 放弃单盯美元,改盯一篮子货币,以建立调节 自如、管理自主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更 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此次人民币短 期升值来看,这将有利于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 巨大压力,同时,释放人民币潜在的升值压力, 并能淡化人民币兑美元的国际矛盾。从长远战 略来看,人民币汇率新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 推进人民币汇率安排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最终 为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实现可兑换创造渐近条 件。
3、人民币汇率安排的新阶段
•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 〔2005〕第 16 号文——关于完善人民币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事宜公告。其 主要内容如下:
• (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 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 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 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 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 (2)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 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 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 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 格。
• 在国内物价水平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我 国进行建国以来的首次币制改革。1955 年 3月1日,开始发行新人民币,新旧人 民币折合比率为1:10000。自采用新人民 币后,1955年至1971年,人民币对美元 汇率一直是1美元折合2.4618元新人民币。 • 1971年12月18日, 美元兑黄金官价宣布 贬值7.89%,人民币汇率相应上调为1美 元合2.2673元人民币。
• (3)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 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 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 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 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 (4)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 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 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 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 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 一定幅度内浮动。
• 三是在人民币官方汇率的调整机制上, 做过多种有益的尝试,如钉住一篮子货 币的小幅逐步调整方式以及一次性大幅 调整的方式,这些为以后实施人民币有 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奠定了基础。 • 四是市场汇率的机制逐步完善。 • 五是市场汇率的调节作用在我国显得越 来越大。
第三阶段(1991~1993)
• 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 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的浮动运行机制。 国家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 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改变 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做法。 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实行公布的官方汇 率与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格)并存 的多重汇率制度。
• 事实上,1986年随着全国性外汇调剂业务的 全面展开,又形成了统一的官方牌价与千差 万别的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新双轨制。而且 当时全国各地的外汇调剂市场,在每一时点 上,市场汇率水平不尽相同。这种官方汇率 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制一直延续到 1993年底。其间,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形成 机制,经历了从开始试办时的人为定价到由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过程。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 政治经济学分析
2005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开始实行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 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 率制度,并同时宣布人民币升值 8%,这一消息随即震动了整个世 界。

那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方案的出台,基于什么条件和背景?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 背景

• 从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币放弃钉住一篮 子货币的做法,改为管理浮动。其目的是 要使人民币汇率适应国际价值的要求,且 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 1986年7月5日,人民币汇率再度大幅调低 至1美元=3.7036元人民币。1989年12月16 日,人民币汇率又一次的大幅下调,由此 前的1美元=3.7221元人民币调至当日的 4.7221 元人民币。1990年11月17日,人民 币汇率再次大幅下调,并由此前的4.7221调 至当日的5.2221元人民币。
• 从改革开放以后至1991年4月9日的十余 年间,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特点表现为以 下几个方面: • 一是分别实施过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与 公布牌价并存的双重汇率体制,以及官 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体制。 • 二是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按市场情况 调整,且呈大幅贬值趋势,这与同期人 民币对内实际价值大幅贬值以及我国的 国际收支状况是基本上相适应的。
• 同时,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取 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 汇制度,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 流通,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革 汇率形成机制。这次汇率并轨后,我国 建立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2005年7月为 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趋稳,并一直保 持在1美元=8.3元左右。
2、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 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4)
• 1979年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 革,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部门一家经营 改为多家经营。由于我国的物价一直由 国家计划规定,长期没有变动,许多商 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了国内外 市场价格相差悬殊的状况。
• 随着美元在80年代初期的逐步升值,我 国相应调低了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 使之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相接近。 1984年底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已调至1 美元=2.7963元人民币,与贸易外汇内部 结算价持平
第二阶段(1985~1990)
• 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 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的负担,而且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 重汇率提出异议。1985年1月1日,我国 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 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