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杜威“教育目的”与“教育无目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杜威“ 教育目的” 与“教育无
目的”
摘要:1916年,杜威著成教育界中经典性的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一套
具有体系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从此建立起来,其中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观——“教
育无目的论”自传入中国开始便一直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学者们的争议和诟病。

良好的目的的标准应该具有现实需要性、动态灵活性、协调性与多样性。

通过了
解杜威对目的的性质与标准以及“教育无目的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
笔者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民主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是尊重儿童地位的直
接表达。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
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1916年他完成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创作,至此,一套实用主义哲学体系建立
了起来。

其中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无目的论”自传入中国开始便一直
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学者们的争议和诟病,大多数国内学者更愿意接受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是一个伪命题,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其实是有目的的,即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民主社会,然而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
行理解和分析,同时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杜威内在的教育哲学思想。

1.
目的的性质与标准
1.
目的的性质
杜威第一个提出要解释的问题就是存在于活动内部的目的的性质。

首先,以
沙漠为例,一阵风吹过,沙子便改变了位置,但从沙子的角度来看,沙子本身并
无变化,只是位置的改变和空间位置的重新分配,是结果,是影响但不是终结。

因此,没有一种根据可凭以选择前面的情况作为起点,后一种情况作为终点,而
把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作为改造和实现的过程。

[1]
其次,目的和结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杜威在谈到有关目的问题
时指出,需要注意一件工作是否具有内在连续性,一件工作的完成应当是有始有终,循序渐进的,一个阶段的完成是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在完成行动之前制定
好一定的目的,在行动结束后才能根据结果进行检验,根据结果调整目的,为下
一次更好地行动做准备。

再次,对于一项实践活动来说,只有在活动开始制定目的,这个活动才有方向,但是这种目的不是一个单纯旁观者的毫无根据的期望,
而是影响着为达到结局所争取的各个步骤。

根据杜威所说,这种预见也就是这种“目的”有三种作用:第一,它可以帮助行为主体仔细观察特定的情况,注意达
到结局的手段并发现可能遇到的障碍;第二,行为主体可以通过目的找出合理运
用手段的顺序使之与经济的选择与安排自洽;第三它使行为主体选择契合实际的
可供选择的方法。

因此,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有目的的行动和明智的行动是一件事”。

这是因
为主体在行动之前事先确定好需要实现哪些目的,这样才能赋予行动丰富的内涵,并且使主体在通过行动实现目的的同时领悟到其中的意义。

1.
目的的标准
在解释完目的的性质后,杜威给出了正确决定目的的三种标准。

第一,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

也就是说目的的制定必须是根
据实际情境做出的合理的考量。

但在现实的实际执行中往往违反这一标准,反映
出来的常常是目的在我们活动之外。

第二,目的必须是灵活的,它必须可以更改以符合情况的要求。

当行为主体
在实践过程当中,面对时刻变化的环境和形势以及个体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往往
会导致实践结果或结局的改变。

以农民为例,如果辛勤耕种的农民完全是被动地
接受现状,不顾土壤、气候等情况制定农事活动计划,那么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第三,我们所制定的目的必须使活动自由开展。

这里他将“目的”与“活动”本身相联系,因为在一项活动过程当中,只有行为主体心中有衡量的标准——即“目的”,才能使“活动”本身有意义,并且,主体会为了实现目的在活动中充
分发挥自我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杜威教育目的的理论阐释
杜威通过对目的的性质与标准的分析与解释,为《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
的第三部分阐述“教育无目的论”奠定基础。

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了著
名的论断“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

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
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

”[2]
(一)教育无目的论的提出
杜威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他的观点是建立在诸如教育即生长、黑格尔自我实现观念、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以及卢梭自然主义等教育思想,是杜威
通过借鉴传统教育及哲学思想以及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所提出的。

第一,教育即生长。

他说,“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
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3]所以,杜威认为面对儿童的依赖性和可塑性,教育目的应该是灵活生成的、向前向上的而不是静止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生长是没有终点的,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主要是从经验
中学习并保持可以用来对付未来可能存在困难的力量,而这个过程是没有终点的。

因此,任何时候,一种教育方法被认为是机械的,那么一定是有外在的手段被用
来达到外在的目的,是呆板的。

第二,黑格尔的自我实现观念、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及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这三种思想是杜威教育目的观的重要来源。

因为曾经在《民主主义与教育》
发表之前,他就提出了类似于“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的论断——自我实现观
念在教育上的应用。

[4]
同样的,杜威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即生长”的观点受到了达尔文生物进
化论的重要影响。

虽然他本人并没有明确地表示过“教育目的”与生物进化论之
间有所关联,但有许多研究表明杜威的教育目的观离不开生物进化论。

最后,虽
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第七章中曾指出了卢梭自然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但是他也曾评价卢梭的思想激发了自他以来教育改革者们最为强调的各种思想,这与“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在它以外没有其他目的”的观点不谋而合。

(二)良好的教育目的的标准
教育目的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它们与任何有指导的职业的目的正好一样。

为此,杜威提出良好的教育目的应当具备三个特征。

1.良好的教育目的应当具有现实需要性。

杜威认为“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包括原始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

”[5]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教育者在制定教育目
的时往往会忽略受教育者原本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成长活动轨迹以及现实的内
在需求。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千篇一律的教育目的也许有利于统一思想和国家
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者需要越来越重视个体的特殊能力和要求,明
白一切知识都是一个人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所获的。

在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
现代社会,杜威的主张反而一针见血。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和教师盲目跟从所
谓“专家”或“成功人士”的步伐,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完全复制“成功秘笈”
从而成为社会精英,然而他们恰恰忽略了客观性和儿童的现实需要。

2.良好的教育目的应当具有动态灵活性
杜威在原文指出“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
方法,这个目的必须提出一种解放和组织他们的能力所需要的环境。

”[6]在这里,杜威认为从外部强加的教育目的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们不但不利于具体的教学
任务的执行,而且还会阻碍教师对于各种教学情境的观察和判断。

一般来说,教
育行政机关制定教育目的后通过层层传递最后以文件的形式下达给教师,教师再
把这些目的强加给儿童。

一方面这会阻碍教师教育机智的发挥和应用,另一方面
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不信任,由于教师是被动的接受教育目的,映射到儿童身上,
教师可能会想当然的认为儿童从内心排斥学习并需要一个强硬的外部目的进行约
束和规范。

因此,教育目的应当是灵活的,动态性的,能够看到儿童内在的好奇心,肯定经验发展的内在连续性和能动性。

3.良好的教育目的应当具有协调性与多样性
杜威最后提出的标准即“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7]未
来是遥远的,任何人也无法预测的,过去传统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让统治者能够统
一管理思想,重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对每个学生的目的也无差异性可言,所有
的学生仿佛在一个工厂中,要求拥有一样的标准,待出厂时才能合格,但这样教
育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

同理我们也无法知道该教育孩子学会什
么才能应对未来,面对模糊和偶然的未来世界,教育者们更不应该用一般的或终
极的目的要求所有的儿童。

真正的教育目的应当是允许同时存在,并行不悖,相
互协调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
可能性,只要拥有机会,都能真正学习到各种知识,并且能够理解人类世界的多
元性,学会自我控制和控制环境,适应未来世界。

三、杜威教育目的观的辨析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观点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有一些学者简单的认为杜威的教育目的给予儿童过多的自由,最终导致教育质量
的下降;还有一些较为温和的学者用杜威本人的“内在的目的”和“外在的目的”对其思想进行解读。

例如侯怀银认为,杜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观,但杜威是在区
分的意义上使用“外在的目的”和“内在的目的”。

[8]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学者
们的表述仍然存在模糊不清,未能详细展开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当时的时
代背景,杜威本人的民主社会理想以及强迫式的传统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辨析。

(一)教育无目的论是民主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
辨析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之前了解杜威的社会理想是必要的,因为民主
社会就是他的最高理想。

杜威认为衡量民主社会首先要以公民之间共同是否享有
共同的利益为标准,而不能以统治者的主观想象来衡量。

其次民主社会应当是开
放的、沟通的而不是封闭的,是人类共存、共利和共赖的社会。

以上是社会政治
形式上的民主,体现在个人层面就是指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每一个社会成员在
行动中与他人共同交流经验,在交流中解放思想,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有方向。

为了实现这种民主社会,杜威认为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因此,民主社会是杜威教育思想的起点与归宿。

此外,杜威经常在文本中将民主社会、
教育与现代生活相互替换,这是因为杜威认为民主社会和教育一样是没有终点的,需要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时刻注意困难和障碍,不断保持警惕,时刻注意改进和修正,这也就是为什么杜威在“教育目的观”中提倡“警惕一般的和终极的教育目的”。

(二)教育无目的论是尊重儿童地位的直接表达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体现了对儿童内在需要和固有活动的尊重,在现代社会
更是能凸显这一观点的珍贵性。

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竞争激烈,高
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化到普及化再到大众化的过程,因此学校、家长和教师在打
着快乐学习、发展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幌子给儿童增加了许多隐性压力。

而杜威则
主张教育者应教会受教育者持续生长的能力,教会他们保持活力与自信,能够看
见他们独特的能力和需要。

这样,才能保证受教育者能够适应遥远的不可知的未
来社会,懂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从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杜威认为有目的的行动等同于明智的行动,并且指
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当用于改造和服务于民主社会,因此他本身并不否认教育目
的的存在与合理性。

他所提出的“教育无目的论”这一论断是由于杜威排斥和否
认的教育目的是那些从外部强加的目的,是那些否认实践活动的内在连续性以及
主体经验性、创造性的目的。

因此,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内在矛盾是可以
通过辨析厘清的。

(三)杜威教育目的观的价值、不足与启示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首先,在宏观层面上,杜威
将“民主”与“教育”结合,提出通过教育培养公民来改造和适应民主社会,这
表明了杜威渴望通过教育建构一个民主、平等、自由、进步的社会,这对于缓和
当时阶级矛盾、世界各国间的紧张关系有积极作用;其次,在微观层面上,杜威
关注儿童生活、生长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这对当时美国教育,甚至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同样具有不足,其教育目的观主要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与建构上,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较难实现。

随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我们可以从杜威“教育无目的论”中借鉴其精华的教育理念。

一方面,教育者首先要立足于受教育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充分重视并观察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间的差异与特点,从而避免揠苗助长、千篇一律的教育目的,同时将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教育行政机构、教育专家在制定教育目的时应时刻当警惕将教育目的作为固定的、决定性的教育标准,给教师和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机会,减少无意义的科学评估,承认教育的情境性、建构性和生成性。

四、结语
当时的美国教育既脱离现实又脱离儿童本身,杜威通过探索将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注重儿童的内心需要,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所以无论学者们如何澄清或解释,我们都无法否认其教育思想的伟大。

关键之处在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我们该如何借鉴其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观点并积极应对。

1参考文献: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1.
3[]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1.
4[]杜威,J.作为道德理想的自我实现[M]//杜威,J.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四卷.王新生,刘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1.
6[]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1.
7[]]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1.
8[]侯怀银,祁东方.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为纪
念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出版100周年而作[J].课程·教材·教法,2016(10):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