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远古传说虽蕴含着一些历史信息,但不能等同于历史,而史实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下列属于史实的是()
A.炎帝教民耕种B.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C.大禹治水D.黄帝大战蚩尤
2.历史图片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下图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A.元谋人B.半坡居民C.北京人D.河姆渡居民
3.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考古发现也会印证远古传说,下列属于传说的是
A.相传黄帝发明了指南车B.半坡人会纺织、制衣
C.夏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山西地区D.河姆渡人会制作乐器
4.选择题: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这里“家天下”的出现标志着哪一种制度的产生?
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选举制
5.下图中所示的“古文字”是()
古文字
现代汉
采刃焚休曰

A.甲骨文B.小篆C.契丹文D.西夏文
6.春秋时期,农业上出现了深耕细作,耕地面积扩大,山林也得以开发。

这主要得益于A.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B.社会环境的安定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D.自然条件的优越
7.大教育家孔子所办私学的招生原则是
A.招收品德高尚的学生B.招收不同类别的学生
C.招收智商足够高的学生D.招收出身底层的学生
8.“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材料中,促使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B.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C.确立新政治经济秩序D.能够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9.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下活动。

据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是活动内容
查阅文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等
观看视频《大秦帝国——北击匈奴、南定百越》等
搜集图片《圆形方孔半两钱》、《铜权》、《铜量》等
考察遗

广西灵渠、陕西秦长城遗址等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秦统一货币促进经济交流
C.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D.秦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10.下面关于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B.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C.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西汉政权
D.发生于秦始皇在位时期
11.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正确的是()
A.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B.作者司马光生活在汉代
C.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D.肯定了陈胜吴广反秦的革命首创精神12.下图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给自治区政府的国泰“榴”芳尊。

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标志是()
A.张骞通西域之后B.西域都护的设置
C.漠北战役的胜利D.丝绸之路的开辟
13.《后汉书.皇甫嵩传)加载,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这一记载与哪一事件有关()
A.黄巾起义B.陈胜吴广起义C.外戚王莽夺取政权D.八王之乱
14.下图反映的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

读图分析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图中反映的社会问题
A.焚书坑儒B.派人出使西域
C.“推恩令”D.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
15.《中国大历史》中写道:“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

”文中的“新的朝代”是指
()
A.西汉B.东汉C.新朝D.西晋
16.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这说明江南地区()A.社会经济有所发展B.人口迅速增长
C.成为当时政治中心D.少受战争影响
17.导致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的事件是
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黄巾大起义D.淝水之战18.《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A.八王之乱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19.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晋,交战于淝水。

此次战役史称“淝水之战”。

下列关于淝水之战,说法正确的是()
A.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仅有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B.淝水之战时期,前秦团结一致,从容应对
C.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
D.淝水之战前秦获胜,打败东晋
20.《晋书》记载:“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这种人口的迁移对北方人口变化的影响是
A.北方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增加B.西域各族迁移到黄河流域
C.中原人迁到边疆D.东部人口大量北迁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1)材料一中的“封建”意为封邦建国,“藩”指的是诸侯国。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一说这一制度实行的目的和作用。

诸侯要承担哪些义务?
(2)材料二中的“平王”在哪一年开创了哪一个朝代?“周室衰微”有何具体表现?(3)材料二中的“齐、楚、晋”三个诸侯国分别出现了哪些著名的霸主?诸侯争霸有何影响?
(4)结合这两则材料的内容,说说材料一中“封建亲戚”的利与弊。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
材料二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

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材料三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材料四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黄朴民《“大一统”之梦——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政治上实行了什么措施?此外为监视地方官吏和豪强还建立了什么制度?以上措施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用哪些措施来“规范、整齐”思想?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材料二
材料三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举一例汉武帝时期促进民族交往的史实。

(2)写出材料二中方框A的政权名称。

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3)材料三中“魏主”指的是谁?材料反映了“魏主”时期哪一重要举措?结合所学,再举一例魏主“移风易俗”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有何历史作用?
(4)上述材料反映了促进民族交融的哪几种形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骨个烧石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B正确;炎帝教民耕种、大禹治水、黄帝大战蚩尤属于远古传说,排除ACD。

故选B。

2.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姆渡居民由于生活在潮湿多雨的长江流域,所以多采用的是干栏式房屋,故D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尚未开始定居生活,居住在洞穴,故AC不符合题意;半坡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姆渡居民由于生活在潮湿多雨的长江流域,所以多采用的是干栏式房屋,故D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尚未开始定居生活,居住在
洞穴,故AC不符合题意;半坡居民生活在今天的黄河流域,采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故B 不符合题意;故选D。

3.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相传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属于传说,故A符合题意;半坡人会纺织、制衣、夏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山西地区、河姆渡人会制作乐器属于考古发现,故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4.C
【详解】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民主推选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论述的是世袭制,不是选举制度,排除D 项。

故选C项。

5.A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所示的“古文字”是甲骨文。

我国很早就有文字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商朝的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文字叫甲骨文。

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从殷墟出土的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些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从甲骨已被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示、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很多字都是汉字的雏形。

这些都是说明了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故A项符合题意;小篆的特点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与材料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契丹文是辽代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

是书写契丹语的两种文字,在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有官方文字地位。

大字和小字都有表意和表音的成分,小字的表音成分比大字多。

与材料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西夏文文字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整,笔画繁杂,与材料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春秋时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量显著提高,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也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C正确;ABD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C。

7.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故选项B符合题意;招收品德高尚的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故选项B符合题意;招收品德高尚的学生,表述正确,但不全面,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招收智商足够高的学生,表述错误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招收出身底层的学生,表述正确,但不全面,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A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促使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出现,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正确。

BCD项都是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革的原因,但都不是引起变革的根本原因,排除BCD项。

故选A项。

9.C
【详解】
根据“北击匈奴、南定百越”“《圆形方孔半两钱》、《铜权》、《铜量》等”可得了这是秦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主旨,排除。

故选C。

解析:C
【详解】
根据“北击匈奴、南定百越”“《圆形方孔半两钱》、《铜权》、《铜量》等”可得了这是秦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主旨,排除。

故选C。

10.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A项正确;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西汉政权的是刘邦;发生于秦二世
解析: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A 项正确;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西汉政权的是刘邦;发生于秦二世在位时期,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因此陈胜吴广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肯定了其革命首创精神,所以D项符合题意;《史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因此陈胜吴广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肯定了其革命首创精神,所以D项符合题意;《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为D。

1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是在新疆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之前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是在新疆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之前,A排除;漠北战役的胜利不是新疆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C排除;丝绸之路的开辟不是新疆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D排除。

故选择B。

13.A
【详解】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时期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因此题干中记载的起义应发生在东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东汉后期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打击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A正确;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
解析:A
【详解】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时期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因此题干中记载的起义应发生在东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东汉后期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打击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A正确;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BCD排除。

故选A。

14.C
【详解】
依据题干“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可知,当时封国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可知,当时封国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故C项符合题意;焚书坑儒是秦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排除A;派人出使西域与题干“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无关,排除B;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是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在经济上的措施,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故选C。

15.A
【详解】
根据材料“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之后,刘邦在起义中获胜,建立西汉,故A符合题意;东汉位于西汉之后才建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之后,刘邦在起义中获胜,建立西汉,故A符合题意;东汉位于西汉之后才建立的统一王朝,故B不符合题意;新朝是继西汉之后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

故C不符合题意;西晋统一了三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

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

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

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7.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
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

“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18.C
【详解】
《三国演义》主要描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军事政治斗争,“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出自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此战中孙权、刘备联军打败曹操,曹操被迫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
解析:C
【详解】
《三国演义》主要描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军事政治斗争,“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出自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此战中孙权、刘备联军打败曹操,曹操被迫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C正确;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使得西晋走向衰落,A排除;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排除;淝水之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争,D排除。

故选C。

19.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当时大臣和军民都反对他率军攻晋。

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前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不愿意为前秦卖命,导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当时大臣和军民都反对他率军攻晋。

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前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不愿意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后,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所以关于淝水之战,说法正确的是C,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表述错误,排除。

故选C。

20.A
【详解】
依据题干“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洛京在此指西晋都城洛阳。

意思是,不久京城洛阳沦陷,中原上层男女大部分来到江南避乱。


量中原人民为躲避洛阳战乱南迁,这使北方少数民族大
解析:A
【详解】
依据题干“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洛京在此指西晋都城洛阳。

意思是,不久京城洛阳沦陷,中原上层男女大部分来到江南避乱。

大量中原人民为躲避洛阳战乱南迁,这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前往中原,所以北方的人口构成发生了变化。

A正确;BCD涉及的迁移地点与题干地点不相符,排除;故选A。

二、材料分析题
21.(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义务: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2)公元前770年,东周。

表现:诸侯国不再听从
解析:(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义务: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2)公元前770年,东周。

表现: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3)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

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与此同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4)在西周时期确实起到了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的积极作用。

但是在春秋时期,诸侯称霸一方,这项制度就严重威胁到了周天子的统治。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诸侯国与西周分封制有关,分封制的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分封制的作用是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是: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平王”指的是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创了东周;“周室衰微”的表现是: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等等。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齐、楚、晋”三个诸侯国分别出现的霸主是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他们是春秋五霸中的霸主;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此同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封建亲戚”即分封制,在西周时期确实起到了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的积极作用,但是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在春秋时期,诸侯称霸一方,这项制度就严重威胁到了周天子的统治。

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作答。

22.(1)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作用:大大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