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张谦
来源:《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9年第09期
摘要:民歌蕴藏着相当大的宝藏。
民歌是土地上的声音,它载送着土地上的悲、欢、离、合,源源不断,绵绵流淌。
民歌,是劳动人民心灵深处的声音,它深切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情感,它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的寄托。
一、民歌的定义及特征
(一)民歌的定义
民歌是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是一切民间歌曲的总合,它包括了山歌、小调、孝歌、童谣、以及一切在风俗及生活中演唱的歌曲。
(二)民歌的特征
1、民歌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
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编唱民歌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哀愁、祈求幸福,同时也以民歌抒发感情,美化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历史。
2、民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的创作是在演唱、流传过程中进行的。
一首民歌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几代人的传唱加工,日积月累,有的脱胎为新的民歌;有的经历了千锤百炼,变得更美、更完善。
如此不断发展、繁衍,使民歌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3、民歌的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在它的形式中积淀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自然的艺术美。
二、民歌的起源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
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沧海桑田的历史使中国民歌历尽风霜,民歌好比是草原上的野草,自生自灭.任你风霜雨雪,燎原大火, 但终于还是能大片保存了下来.因为无论在哪个时代,民歌始终是人民的心声,反映了人民的欢乐与痛苦,是一种精神的依托与归附。
民歌也是符合优胜劣汰原则的。
好的民歌,世代传唱,婉如醇酒,愈久弥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三、民歌的发展过程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民歌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代表作以及鲜明特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五百年间流行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
它的鲜明特点是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
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另一部长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辞》,这是一部在长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础上经过伟大诗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词集。
它的突出特点是充满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富于想象,它开始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且把《诗经》的四言体民歌发展成一种句式自由、韵脚多变的“骚”体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到了汉魂六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里,汉《乐府》民歌实际是淮河流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汇合。
其内容大多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以及封建礼教下的家庭悲剧。
它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为戏曲的著名剧目,可见其影响之深。
真正划分为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两个范畴还是到了封建社会,有了专为帝王、贵族的祭祀、儀礼、宴会、娱乐等演奏、演唱的人员,尤其是有了记谱法与专业作曲人员,才逐渐形成了明显的文野界限。
从汉代到隋、唐当中有一个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在历史上这是我国各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歌明显的分为南朝民歌(南方民歌)与北朝民歌(北方民歌)两大部分。
这一时期民歌的显著特点是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
不论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还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泼,都不是单一民族风格色彩。
这种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在今天现存的南北民歌中仍然能分辨出其深远的影响。
唐代(公元615——967),宋代(公元960——1279)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化兴盛时期,唐、宋以宋民间音乐中的说唱与戏曲逐浙形成。
宋代的“曲词”很盛行,当时这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新型演唱形式。
元代(公元1221——1368)以“小令”闻名,“小令”是民歌的一种,现今西北地区的民歌仍有以“令”命名的山歌。
明代(公元1368——1684),清代(公元1641——1911)是封建社会的末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民思想异常活跃,民歌特别兴盛,其数量之多、人民性之强烈都是前所未有的。
20世纪以来,经历了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民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反帝、反封建的民歌达到了高潮。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才真正得到尊重,中国民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春笋般的大量涌现出来,不但题材新颖,而且音乐格调更加活发、热烈、开朗、明快,充满了向上的激情合乐观主义精神。
四、民歌的内容
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民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生活歌。
1、劳动歌。
包括各种号子、夯歌、田歌、矿工歌、伐木歌、搬运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
它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歌谣。
它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
在民歌中,劳动歌产生的最早。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劳动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它那强烈的节奏感。
2、时政歌。
时政歌是人民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
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某些政治事变、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与此有关的政治局势的认识和态度,表现了劳动人民的
政治理想和为此理想而斗争的精神。
时政歌以民谣居多。
它一般篇幅短小,句数和字数都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格式。
鲜明性是其主要特点。
3、仪式歌。
仪式歌是伴随着民间礼俗和祭祀等仪式而唱的歌。
它产生于人们对自然力的威力尚不认识而对语言的力量又很崇拜的时候,即幻想用语言去打动神灵,用以祈福、免灾。
仪式歌就其仪式应用的情况来看,可以分为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和把典歌四种。
4、情歌。
情歌是广大人民爱情生活的反映。
它主要抒发男女青年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
它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的恋爱观和审美情操。
有的情歌也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反抗。
情歌,在艺术手法上的运用极为丰富,而比较突出的有比兴、双关、重复。
5、儿歌。
儿歌是以简洁生动的韵语创作井流传于儿童中间的一种口头短歌。
儿歌的内容丰富多彩。
大体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和绕口令。
儿歌在形体上一般都比较短小,没有固定的形式。
在语言上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节奏鲜明,最适宜儿童唱诵。
6、生活歌。
范围相当广泛,主要是指反映人民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歌。
生活歌在表现手法上,大量地运用对比手法。
人类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对立的统一,美与丑、善与恶、痛苦与欢乐,革命与反动、剥削与被剥削等,通过鲜明、生动的对比,表达歌者的思想和感情。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口头创作,是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挚的反映。
任何一首民歌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都渗透了无数人的心血。
它经过一代代人的润饰加工、再创造和发展,日臻完善。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民歌的作者是个人,其次是群众,个人草创,群众完成。
”也就是说,民歌不是哪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没有广大群众参与创作和传播,民歌就很难达到成熟。
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亲密伙伴。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传承中国民族文化,把中国民族音乐发扬光大,让中国民歌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民歌。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杨荫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3]《中国新音乐史论集》,刘靖之编,香港大学亚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