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特征及其中国化_接着董学文_朱立元先生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an 12010 第47卷第1期Journal o f No rthw est No rm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o l 147No 11
[收稿日期]2009-10-0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XZW 004)阶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王建疆(1959)),男,黑龙江密山人,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美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特征及其中国化
)))接着董学文、朱立元先生讲
王建疆,徐大威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马克思主义既是实践的也是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实践论与马克思存在论的结合,建立实践存在论美学有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根据。
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是物质实在性与精神实践性的统一,而又以精神实践性为其本质特征。
艺术和审美就是一种精神实践。
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就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的传统出发,而不是从主义出发或从本本出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存在与实践;精神实践;中国化问题[中图分类号]B 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0)01-0014-07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如何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共同面对的问
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已经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走向一条正确的道路,一条胜利的道路。
那种将马克思主义本本化、神圣化甚至神秘化,而与中国的实际不相结合的道路已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是失败了的。
而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成为一个思想方法的问题,也是一个学术探讨的问题,而不再是阶级立场问题、世界观的问题,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也是中国的进步,更主要的是文明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并经历了由简单的被借用来评判美学大讨论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到从发掘马克思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来建立实践美学,再由单一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解、消化、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呈现出生生不已的活力的发展过程。
本文限于篇幅,不去专门描述这一过程,而是就最近董学文先生与朱立元先生讨论的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话题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性质和特点的理解,同时也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看法,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也是存在的
董学文先生在他的5/实践存在论0美学、文艺学本体观辨析)))以/实践0与/存在论0关系为中心6¹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创始人朱立元先生的美学是非马克思主义的美学。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朱立元先生的实践观点有问题。
二是朱立元先生关于实践与存在的关系的论述有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分别来看。
首先,董学文先生认为实践唯物主义是不成立的。
他说:
/实践存在论0的前身是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0
基础上的/实践本体论0。
考察经典作家的文本,可以发现/实践唯物主义0实际上是一个并不存在的概念,而/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实践本体论0,看似以上述/实践唯物主义0为依据,走在唯物主义轨道上,但事实上,它的理论解释却完全落到了所谓的/实践0上面,确切地说,是落在了所谓/实践0的/能动性0上面。
当/实践0的能动作用被人为地无限发挥,而对现实的物质基础却置若罔闻的时候,这种/实践0就有可能走向主体性的/精神实践0的危险。
所以实践本体论的说法也不能成立。
因之,/实践存在论0能否存在就成了问题。
这段话认为朱立元先生的实践存在论不成立,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后文还批判实践存在论美学/颠覆0和/瓦解0、/解构0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
理由就在于,认为朱立元先生的实践未必是物质的实践,因而也不一定是唯物主义的。
在董文看来,这里的关键在于,朱立元先生所讲的实践是有能动性的,这个能动性大了一点就会成为精神实践,而精神实践是唯心主义的,因而强
调实践的唯物主义和有能动性的实践本体论本身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
那么,实践是否就不需要人的能动性呢?董文虽然没有这么说,但他强调的仍然是实践的物质基础性。
但实践的物质基础性是不是就等于实践本身呢?实践是否就是排除了意识活动的物质运动呢?这一点董文并未回答,但从他的对于主观能动性的忌讳上,我们还是看得分明。
但我们认为,实践的物质基础性并不等于实践本身。
这是因为实践本身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物质基础是不需要也不可能有人的目的性或精神性的。
因此,这里的分歧就在于实践是否就不需要人的主观意识,是否就不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显然,董文所言是在与批评对象之间的对立中,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否就是否定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呢?还是先让我们来看马克思的一段话吧。
马克思在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中对旧唯物主义提出了批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
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
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º
马克思的意思就是要从主体的实践和主体的意识方面去理解和把握对象、现实和感性,把它们纳入人的意识和实践的范畴,而不是孤立的、与人无关的存在。
同时,马克思在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中指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构成了人的实践与动物的活动的区别。
马克思说: /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0正是人的主体的实践性和实践的有意识有目的,即实践的主体性或主观能动性才构成了实践的本质,构成了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
由此可见,恰恰是董文出于对人的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的顾忌才导致了他对马克思的实践观作了自己的解释,这种解释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而是旧唯物主义的。
但董文用这种由自己错解了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批评别人是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就不但没有任何理由,而且还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纳入了旧唯物主义的框架,不能不说是一种明显的倒退。
那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应该是什么样子呢?董学文先生认为:
马克思所讲的/实践0,是指人的物质劳动和革命实践,既包括最初的本源意义上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
的含义,也包括在现实基础上社会活动和革命实践的
含义。
这里的/实践0,不能理解为包容一切的活动和
行为,也不能理解为是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意义上的形
而上学的/道德实践0。
并且/实践0是/现实的人0
的物质实践与革命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不是
神秘的玄想或抽象的思辨,也不是动物式的类存在物
的活动。
显而易见,董先生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一是物质的,二是劳动的和革命的,三是不关传统道德的,四是脱离了精神活动的,五是动物不可以实践。
总之,董文通过以上五条标准就断定朱立元先生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董先生以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界定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但我至今也未能从马克思的原著中找到这样的界定。
我能够找到的恰恰是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者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0这句话:/[,,]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0»但是,董文认为,包括朱立元先生在内的学界多数人对这一段/准确的0翻译作了错解。
他说:
这里的/实践的0,都是/唯物主义者0的定语和形容词,不是/唯物主义0的定语和形容词,因此,
根本就没有是某一种/唯物主义0类型的意思,也没
有以/实践0为本体的意思,而是用来专指彻底的唯
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的特征。
这里的/实践的唯
物主义者0,其关键的使命也说得很清楚,就是要改变
现存事物,使世界革命化。
用马克思的另种讲法,就
是不仅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的,而问题在于是要改变
世界的。
这里的/实践的0定语,联系到整个马克思
主义学说,似可用特里#伊格尔顿的一句话来解释,
即它/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以及改造人类社会的实践
的科学理论;更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所要阐明的是
男男女女为摆脱一定形式的剥削和压迫而进行斗争的
历史0。
这才是/实践的0本意,/实践的0灵魂。
换
句话说,/实践的唯物主义者0,就是在历史和现实中/行动的0唯物主义者,/知行统一0的唯物主义者,
/参与社会变革的0唯物主义者。
因为,/社会生活在
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
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
合理的解决。
0¼
绕了很大的弯子,就说明/实践的唯物主义0是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0不同的。
其实,这里的问题不言自明,虽然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者是有所不同,但更多的是本质的一致,即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者也是唯物主义的人。
显然,要想通过引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来推翻/实践的唯物主义0,不但推翻不了,反而为被批评者提供了/准确的0德文的、俄文的经典原著,甚至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注释,从而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提供了文本的支撑。
这样的批评于批评者来说是高明的吗?
其次,董文认为,朱立元先生在对实践与存在的关系的理解上犯了错误,以至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颠覆0。
他说:
从理论构成上看,美学、文艺学的/实践存在论0,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0同存在主义尤其是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0架构组合而成。
在海德格尔那
里,他的/存在0是个体的人的/存在0,并不涉及马克思意义上的/实践0问题。
他的/存在0只是一种/领悟0和所谓/存在之澄明0,并不是指/现实的人0的/实践0。
而这种/领悟0或/澄明0,不过是一种主体心性的大彻大悟,是非人力所能为的。
如果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通过人类劳动和实践而通达的/自由王国0相比较,那么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澄明0则是彼岸性的,是此岸性的彼岸向往。
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海德格尔存在论在理论内涵和具体指向上的不同,是/实践存在论0阐释遇到的最大困难。
科学的本体论只能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及其历史观。
暂且撇开上面这些有关马克思主义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关系不说,我想正面地谈谈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对待实践与存在的问题的。
也就是董文所批评的第二个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把实践论与存在论结合起来不仅在学理上,而且在经典中都是有其依据的。
首先,马克思在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中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0/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存在物。
0½即说明人这种类存在物的存在前提就是人的实践,人的存在无法与人的实践相分离。
反之亦然,人的实践也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前提。
马克思在他的5德意志意识形态6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0这样,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和人的实践是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彼此分离,甚至彼此对立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之为人不仅仅在于天生或生而存在,而且还在于社会实践,即在实践中存在。
进而言之,人类从来都不是完成了的存在形态,可以一劳永逸,而是永远处在生成过程之中。
人首先必须活动,才能生成(becoming),在生成中才能存在(being)。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成方式:/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0。
因此,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实践概念与存在概念在本体论上具有同一性,二者的思维视野也有共域性。
马克思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0¾,/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0¿社会主义/它是从作为存在物的人和自然界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感性意识开始的。
0À可以说,从实践着眼审视存在,从现实存在着眼来审视实践乃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建立实践存在论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可以看出,实践论与存在论应该是天生的伴侣,二者有机的结合必然会克服单一理论的缺陷,而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正是将实践论与存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成功地避免了传统实践论和认识论的主客二分的缺陷和现代存在论的纯粹个人化和主观主义弊端,使这一崭新的美学体系在充分具有原创性的同时又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在享有现代意义的同时又联系着历史唯物主义传统的不尽之旅。
最后,我想进一步从人的主观目的性和主观意识性的角度来谈一下存在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与存在的天然联系在于,除非白痴或精神失常者,一个人很难将自己的存在与实践相分离。
白痴作为肉体是存在的,不可否认的,但白痴并不实践,或者说虽然实践但并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正常的人都应该是既存在又实践的。
白痴也可能活动,但由于无知,所以,他(她)的存在就是非实践的,反之亦然,他或她的实践也是非存在的。
当然,作为肉体存在,他或她不能说不存在,但作为实践来说,由于没有意识的支配,因而失去了目的性和主观性,因此不能是有意识的存在,也不能是有实践的存在。
这一点马克思5资本论6中曾有过精辟的论述。
认为,蜜蜂筑巢,蜘蛛织网等动物的活动,有时具有人力所不及之处。
但动物的这些活动只能是本能的活动。
而人的却是有目的的活动,是在目的、蓝图指引下的活动。
因此,正是人的意识性和目的性,才构成了人的存在与实践与活动着的动物的本能之间的区别。
总之,构成一个人存在与否、实践与否的关键在于这个人所做的一切是否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
这里有三个要素:一是活动,二是目的性,三是主客观关系。
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实践与存在从来就不是与人的意识和目的隔离了的物质基础、生产劳动,而是在人的主观目的性引导下的具体的实在的具有物质性,但又无法排除精神性的实践。
这才是完整的、有机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而不是主客分离的、形而上学的、僵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正是这种物质实在性和意识主导性,以及这种主客体之间的统一,才构成了实践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实践已不再仅仅是体力劳动,也不再仅仅是机械运动,而是在人的主观意识指导下的既充满了灵气和意志的物质活动,又是在物质活动基础上的有意志和灵气的精神活动。
一旦人的实践的主客统一性得到了肯定,人的存在的主客统一性也就得到了证实。
真正的存在,就应该是既以物质的实在性在着,又以具体的意识活动和主客统一的实践活动来证实着自己的在着。
已如前述,这一思想最早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存在观,而非海德格尔的存在观。
海德格尔的存在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观之间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海德格尔过分地强调了人的意识的存在,即领悟、致思、反省、追问,以便达到精神的去蔽和心灵的澄明等,因其脱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甚至把存在与在者对立起来,过多地肯定存在的精神性,而忽视了存在的物质性和实践性,因而在本体论上是有唯心主义的特点。
但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观却由于坚持了实践的观点,因而兼顾了存在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以及二者间的统一,因此,使得存在与实践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正因为这样,在美学上提出并坚持实践存在论,不仅没有像批评者们所说的那样颠覆了马克思主义,相反,是真正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物质实在性与
精神实践性
审美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精神性而非物质性。
马克思
主义创始人阐释的/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掌握0Á,也就是用艺术精神掌握世界。
前述董文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批评,实质上涉及到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实践论与唯物论的关系问题。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实践与意识或精神的关系问题。
本来,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实践是人的实践,是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但坚信唯物的人不一定实践,也不一定革命。
因此,如果有必要判定一个人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就不能只从这个人的现实的实实在在的活动中,从实践中去判定,而是同时要从这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来进行。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和实践的唯心主义者就都有了存在的合理性。
实践有低层次的,也有高层次的。
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虽然必要,但层次不高,它有着人们不得不为的特点。
而从事精神创造,如文艺创作,审美活动等,却有着超出不得不为的被动的一面,是一种高级的实践活动。
从董先生对于实践的物质实在性的论述来看,董先生恰恰是肯定低级的物质实践,而反对高级的精神实践的。
实践与艺术的关系,情况较为复杂,主要取决于艺术种类、体裁、风格、媒介等因素。
就雕塑而言,是在特定理念和确切形象的指引下,利用物质媒体,进行手工加工的物质实践,但这个雕塑的成型过程仍然是精神在物质材料上对象化的过程,又是一种明显的精神实践。
而就浪漫风格和浪漫手法的文学艺术而言,其除了语言外,不涉及更多的物质媒介,其创作和欣赏都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因而其精神实践性就更强。
至于舞台艺术,也叫综合艺术,物质的实在性显而易见,演员的做念唱打,舞台的物质支撑和美术装潢,都是物质实践的结果,但就其作为艺术的灵魂,却是在这个舞台和演员的身体、动作背后的人的思想活动和情感活动,因此,是一种精神实践。
总的来说,艺术的实践虽然并不排除物质实践基础也不可能排除物质实践基础,但在本质上,也就是决定艺术之为艺术的却只能是一种精神实践,或一种精神性的实践。
精神实践建立在物质实践的基础上,但精神实践有其独立的品格,有其特殊性,最为充分地体现着由物质变精神,又由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则。
因此,对于艺术这类创造性很强的以精神活动为主的实践活动,就很难用什么唯心唯物来划分。
恩格斯也曾在5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6中讲过,唯物和唯心的划分,只有涉及到哲学最高问题即物质第一性还是精神第一性,存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时才有意义。
如果不是从世界观的问题上去进行唯物与唯心的论证,而是将其无限放大,放大到四海皆准的地步,就容易出现以前我们曾经过的将现实主义文学划为唯物主义,将浪漫主义文学划为唯心主义,将杜甫尊为唯物主义诗人,将李白打入唯心主义诗人的荒唐做法。
因此,大胆地肯定艺术活动的精神实践性,不仅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而且是真正地从艺术的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
坚持艺术的精神实践性,不仅是在理论上联系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在艺术实践中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不是把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实践,而是作为一种物质实践来看,那么,就极容易导致对于艺术法则的破坏,最终毁灭艺术。
如现代西方时髦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过程艺术0和/行为艺术0,其通过物质的活动来表达理念的方式,就是物质压倒精神的怪异之举。
像什么为了证实自己的忍耐性,让高举的水泥预制板从自己的眼前滑落,端端地截掉自己的脚趾;为了证实生命的物质性,而将自己成功地解剖,, l u。
还有国内的什么/欲望化写作0,甚至/下半身写作0,等等,都是在自我表达的时候过分地张扬了物质实在性,而消弱了精神实践性。
从而造成对于艺术的亵渎和破坏。
这些教训不能不引起文艺理论工作者们的重视,不能不在坚持艺术的精神实践性方面下功夫。
实践与美学的关系,马克思多有论述。
如在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中讲到劳动实践之于美的创造,劳动实践之于人的审美感官的发育成长等。
当然这些还都是基础性的论述。
物质的实践只是构成审美主体的人的现实条件和历史成因,而不是直接的审美事实或审美经验。
但审美却离不开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情感的、感知的、想象的、理性的活动。
从而,审美的问题就离不开精神实践的问题。
实际上,审美是一种活动,是人的物质感官和精神情感同时进行的活动。
往往因为审美形态的不同而有层次和特点的不同。
在较低级的审美形态,如悦耳悦目的审美活动中,其物质实践性比较明显。
如能够撩拨人的欲火的肉体化、下半身写作,以及摄像、摄影、艳照等,其精神性相对弱,物质性相对强,更具有肉体实践的特点。
而悦心悦意型和悦志悦神型的审美,则更多地表现为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享受。
尤其是悦志悦神型的审美,由于超越了世俗的情感,或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0的天地境界,或达到皈依神主的狂热状态,就更是一种超越了物质基础的精神实践活动。
这种精神活动比较复杂,很难用唯物还是唯心予以判断。
当然,您可以说,教徒的心理体验是唯心的。
但中国古代圣贤的心灵境界却是一种内在修养的或一种内在实践的产物。
比如道家身心合一、精气神同炼的修养活动,就很难将物质的实践和精神的实践区别开来。
用西方主客二分的对立性思维来分析审美现象,然后再用物质和精神、唯物和唯心两对概念把这一切一网打尽的做法,至少在中国古人的实践活动那里是显得机械、呆板、讲不通的。
因此,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即一切从实际出发而非从本本出发、从原则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在面对审美实践活动时,是不会简单地用唯物和唯心来做终极审判的,而是要从审美实践的特殊性、具体性、复杂性和形态性来深入思考的。
说的通俗一点,我虽然不去拿着锄头下地,也不拿着扳手去拧螺丝,我就在赏月观花,吟诗唱歌,你能说我不活动,你能说我不实践,你能说拿锄头、拧螺丝的就是唯物主义者,而吟诗唱歌、观花赏月的就是唯心主义者吗?这里只存在社会分工造成的实践分工,而不存在实践的唯心和唯物性质。
审美或审美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实践活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