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标扣本:让“长文短教、难文浅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标扣本:让“长文短教、难文浅教”
作者:郭艳莹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2020年第12期
摘要: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组织“长文短教、难文浅教”教学课例评比活动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了解了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运用“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的策略,处理课文信息量大、内容难与课时有限、学生理解水平低之间的矛盾,并就提高教学效率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依标扣本;长文短教;难文浅教;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34-0038-04
2020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组织第二届全国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优质课推荐活动,主题为“长课文、难课文有效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为此,秦皇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了小学语文部编教材“长文短教、难文浅教”教学课例评比活动。

并对参评的19节课例进行分析,尝试对如何更好地领会教材编写理念,吸收教材蕴含的课改思想,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实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进行探讨。

一、主要问题
通过分析发现,部编教材“双线组元”的设计,有效带动了单元整体教学,教师的思考重心和视角得到转换,能够抓住单元导语、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中的相关信息,围绕落实语文要素确定教学内容。

但新理念、新体例、新课文给老师们也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一些普遍性问题应运而生。

问题一:精读课文功能未有效发挥
部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相比,选文减少,但精读课文数量却增至教材的65%~80%。

长文、难文基本都是精读课文。

教学中,部分教师课时划分欠合理,字词教学、文学常识教学、篇章赏析等等,林林总总,从内容到形式一课时完成全部。

教学内容琐碎,教学重点不清,每个环节浅尝辄止,精读课教学目标未能有效达成。

问题二:教材理解把握不到位
人教版课文入选部编教材后,选文的目标定位发生改变,有的老师在编者意图的揣摩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存在偏差。

以《小英雄雨来》为例,在人教版是略读课文,学习提示要求是“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再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
别人听。

如果有兴趣,还可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

”选入部编教材后,变成精读课文,单元语文能力训练点变为“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凭借“小标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作出解释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有老师安排生动讲述“雨来斗鬼子”的故事环节,显然受限于老教材的教学思路,没有明白编排意图,实为穿新鞋走老路。

问题三:课文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学生要学会表达,能够熟练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首先得向课文学习。

在参评课例中,课文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语言建构与运用成为盲点。

例如:五年级上册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一)》,要求指导学生借助课文学习创造性复述的方法。

学习时,学生随心所欲,老师顺其自然,没有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反复行走,把课文作为语言支架,构建一定的语言模式,以提升创造性复述能力。

学生虽把故事讲出来了,但并不代表就有复述能力。

学生关注不到、读不出来或读不懂的地方,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就触摸不到文章的肌理,把握不了文體的风格,感受不到文学的魅力,民间故事独特的价值就不能被揭示出来。

问题四:经历学习的过程被忽视
一些课例反映出教师只关注知识梳理、教材分析等,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

例如:《牛郎织女(一)》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把某些情节说得更具体,而有的老师直接给出了情节。

《教师教学用书》中建议,“找出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建议结合课后第二题,师生先共同讨论:课文中哪些情节适合展开想象,把内容讲具体、讲生动?”如果认真研读《教师教学用书》,会发现寻找适合展开想象的点,应成为语言训练的落脚点,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否则,学生就失去了宝贵的形成独特感受、发展思维能力的学习经历。

问题五: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不足
文本解读能力不足是制约教师教好长文和难文的瓶颈。

它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环节的安排等,在《小英雄雨来》一课中,如何深化“感受雨来热爱祖国、英勇对敌的英雄本色”这一人文主题,一位老师把对爱国情感的理解作为目标,以品析课文第四部分的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通过分角色朗读、引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雨来坚强不屈、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

由于忽略了情感的丰满过程,学生的读变成了空洞的喊口号。

二、改进建议
走出误区,“长文短教、难文浅教”是良策。

具体途径如下:
(一)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重点明确,难点突出,有利于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情特点和发展需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大胆取舍、切中要点,力求“一课一得”。

一是可以通过理清、处理好单元内部不同板块的关系确定重点。

“口语交际”“交流平
台”“词句段运用”“习作”等板块内容可以在课文学习时渗透,特别是“交流平台”的内容,应结合课文学习组织学生适时交流、无痕渗透。

教学《小英雄雨来》,可以根据教材整合读写、融通读写的编写理念,先分析“交流平台”的要求:1.我发现本单元课文都很长,而且都是分成几个部分来写的;2.这样的写法,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握主要内容。

只要把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可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再分析单元语文要素“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阅读要求和“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写作要求。

最后,根据课文的文本体式和课后思考练习题,可将教学这篇课文的关键问题聚焦为:1.练习快速、正确地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试着给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2.能利用小标题讲述《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二是要读整套书、全册书,基于学情确定教学重点。

“语文要素”是从语文能力培养的体系着眼,是序列安排和梯度提升的。

因此,读整套书、全册书,把握教科书的编写体系,才能对学情进行准确分析。

如:《牛郎织女(一)》编排在第三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过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因此阅读并了解故事内容对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教学重点要突出创造性复述能力培养。

(二)拎出主线,理清脉络
“长文、难文”主要编入高年级教材,根据课标的学段要求,高年级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探寻作者的行文思路,感悟作者选材组材和遣词造句的匠心。

为此,发现行文的线索,选准教学切入点,对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情感等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是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化长为短、化难为简的有效方法。

如《牛郎织女(一)》的教学,可以把人物关系作为主线,首先通过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感知民间故事的特点,掌握主要的故事情节;然后根据人物关系,对具体语段进行品读,感受民间故事奇特的想象,学习设置悬念、增加合理情节等创造性复述的好方法;最后抓住主要情节和人物,展开想象,生动复述。

整堂课一线贯穿,便于学生对长文章内容进行回顾梳理,将相关信息组织在一起,相对完整地呈现人物形象,勾勒事件发展的脉络。

既训练了概括能力,为创造性复述提供依托,又让学生从中看到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比较复杂的故事元素整合在一起,创作出这个动人的故事,进而感知民间故事的特点。

《白鹭》是一篇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散文,找准白鹭的特点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的地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可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找出“文眼”——“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认识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初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然后围绕“文眼”,通过品读语言、想象补白,感悟“精巧”和“韵味”,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由浅入深地感知,不是停留在浅层上分析白鹭的美,而是从理性高度引领学生感受白鹭浑身上下透着精巧,一举一动都散发出悠然恬淡的诗意,学生较容易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三)以读解文,積淀语言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体会文章叙述的节奏和音乐美,体会情感的传递。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随笔》中提到,“读文章、写文章,不能光凭眼看手写,还要念出来。

念出来比光看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朗读,对于降低阅读表达主旨远超学生理解水平和阅读能力文章的学习难度,是行之有效的。

比如郭沫若的《白鹭》,有诗一样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意境,其中感受白鹭“色彩搭配和谐,身段大小适宜”的外形美时,可将“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一段“化文为诗”,通过引读、对读等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在品味诗歌语言对称般配,感受白鹭的色素、身段似“精巧的诗”的同时,还轻松完成了背诵的教学目标,将经典美文化作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养料。

《好的故事》对梦境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设计“谈感受读文、想象画面读文、配乐读文、品词读文”等多层次的朗读,并辅之以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每一次的朗读要求具体,层次分明,活动充分,形式变化多样,能够在读中进行了语言和情感的熏陶,体会到梦之美、情之深。

(四)借助资料,深化理解
经典的文章,大多跨越了很长时间来到我们面前。

因此,对一篇课文,学生之所以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欣赏不着,原因之一是他们生活经验及知识的不足。

创设易于理解和感受的情境,提供对理解和感受有促进作用的权威解读资料,能够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辅助对课文的理解、感受。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作品,表现了鲁迅对人生的现实和对哲学的思考,文章语言比较抽象。

体会“美好的梦境”及“昏沉的夜”的象征意义,让学生有很大的阅读障碍,成为教学难点。

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应着眼于“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来组织教学,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结合《野草》的创作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课后“阅读链接”,《好的故事》写作背景及《野草》得名原因等资料,引导学生对“昏沉的夜”与“好的故事”对比理解,从而体会出鲁迅在现实与梦境中矛盾的心情。

将这些资料融入教学全过程,促进了学生对鲁迅的了解,拉近了与鲁迅之间的学习距离,达到“难文浅教”的目的。

(五)建构策略,培养能力
阅读策略是为了达到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阅读方法和技巧。

运用阅读策略,能够帮助学生遇到长文和难文时,尝试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帮助自己理解。

部编教材编排了阅读策略单元,六年级的“有目的地阅读”,就是培养学生根据阅读目的,运用跳读、浏览阅读方法,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根据文本特点,适时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成为阅读高手。

捕捉闪回策略对于理解故事类长篇作品的创作意图很有帮助,因为作者通常会设置一个重复出现的场景、人物、画面,或者动作、语言,帮助读者借助重复形成勾连,强化印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小英雄雨来》中不管敌人怎么威逼利诱,甚至毒打雨来,他都没有说出李大叔的下落,就是跟鬼子说:“没看见!”“没看见!”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可运用捕捉闪回的策略,聚焦重复出现的语言,分别体会出雨来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坚强不屈。

“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在文中也是三次出现,理清三次出现的不同时机和雨来的表现,就能够感受到雨来对祖国的热爱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升华的过程,不需要说教,思想教育与文本内容已实现完美结合。

图表策略是通过利用多种形式的图表支架,抓课文重要部分、主要部分,帮助学生分析、整合分布在课文中的零散信息,把握故事情节的推进,展示人或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宏观上把握课文的一种方法。

教学文言文《精卫填海》,可利用“情节梯”“X线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想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故事有一个完整的架构,再利用提示引导学生调动所有感官去想象,补充故事细节,引导学生更多元、多角度地理解精卫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陈先云.如何做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N].中国教师报,2020,(10).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小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
[3]杨九俊.“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0,(9).
[4]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0.
[5]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6.
[6]朱煜.让课堂说话:朱煜阅读教学策略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8.
[7]吴忠豪,薛法根.小学语文名师:文本教学解读及教学活动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8.
【责任编辑李幸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