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的烧制技艺】青瓷首饰特点[修改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是一个地道的龙泉土生土长的老陶工,这里谈一点自己从艺50多年来平时碰到的一些工艺上难题和处理方法,以便人们对龙泉青瓷的烧制技艺有更多的了解。
从1955年16岁拜师学艺至今,我基本上坚持在一线工艺艺术研究,虽然在1985年调任龙泉瓷厂党总支书记岗位工作几年,但我很幸运,企业开始执行厂长负责制,书记工作较轻松些,期间我未去享受轻松的光阴,而把它当作一个难得的机会,建立工作室,做点工艺基础研究。
工作室运转的第一个课题是“申报龙泉哥窑青瓷挂盘系列与哥窑象形开片研究”,此课题得到浙江省政府科技处的重视,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植,拨给科研经费。
经过几年的努力,断断续续反复试验,碰到不少工艺上的问题,坚持边做边摸索边改正,获得了一些经验,成功地烧制出70厘米大哥窑牛纹盘和最小的12厘米百寿挂盘等九个规格系列,其中一件窑变象形开片腾龙盘,在30厘米大的哥窑盘面中间,大开片中有细碎纹片裂成一条似像非像的龙,腾空飞起的势头非常神奇,也是我一生中呈碰到的一件绝品,珍藏家里好几年没被别人知道。
1993年由浙江省政府赠送给邓小平同志收藏。
后来听身边的同志说当时邓小平收到此物时非常高兴,因他属蛇,在生肖中是小龙。
另一件60厘米的哥窑紫光盘和二件紫光瓶1989年为当代龙泉哥窑青瓷代表作,选人中南海紫光阁收藏陈列,至今已22年之久,仍在紫光阁陈列着,1993年受到英国撤切尔夫人和美国基辛格博士的很高评价。
龙泉青瓷在北宋早期,烧制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薄胎薄釉、淡青釉见多,它的装饰,多于手工刻花,非常随意,刀法线条流畅生动,用的工具切很简单——毛竹片,毛竹片通过慢火烤干处理后也很坚硬好用,制作方便,成本低,很合适。
南宋中期,烧制技艺比早期有很大进步,已烧制出灰胎开片青瓷和黑胎开片青瓷,手工制作、工艺也很精细,器型胎体薄,釉层不厚,烧制温度比早期烧制要高,但对烧制还原焰气氛技艺的撑控很不成熟,烧制出来的青瓷多数处于釉色偏灰黑,对垫饼制作工艺和器物脚线处理欠完整,例如毛底、变形的病疵大量存在,小梅窑址的瓷片很有代表性。
到了南宋晚期,烧制技艺很成熟了,进入到精益求精的阶段。
如溪口窑、大窑窑场的青瓷,手工制作、工艺很精致,但很有随意性,器型简洁,完全掌握了烧制还原焰气氛的技艺,大量的灰胎开片青瓷和黑胎开片青瓷,釉层丰厚、薄胎厚釉、质感细腻滋润、似冰类玉,对不完整的器物一律打碎,很少流人民间。
我认为当时龙泉窑烧制的这类黑胎开片青瓷就是贡给朝廷用的哥窑青瓷(即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官窑之类的青瓷)。
上世纪80年代,我经常到北京出差,趁工作之便,去故宫拜访王莉英老师,向她请教。
王老师对龙泉青瓷确有很深的研究,她指出,南宋时代烧制的龙泉青瓷那么精美、素雅、养眼、百看不厌,它最经典的精髓就是似冰类玉的青瓷釉色,这就是青瓷最高境界,你应在这上面动点脑子。
她的指点对我的研究方向受益匪浅。
龙泉青瓷烧制的技艺独特,是因为青瓷釉发色的主要原素是三氧化二铁,通过高温还原焰的还原,发色为青瓷釉色。
以前烧制的青瓷釉色,色差很大,有的器型出现半边青色,半边灰色,也有黄色、灰黑色,各种色泽都会出现。
既使发色纯正的青瓷,颜色都不能完全一致,主要原因是:在烧制还原阶段,得不到还原焰的充分还原,才会出现各种不纯正的颜色,而窑炉是重要因素之一。
先要了解一下古代的龙窑,龙窑窑体结构,大致上高1.8米,宽2米,台阶式,随着山体斜坡建造,它的长度有长有短,每一个台阶面积为一间,每一间的两侧各设一个烧火孔,进柴烧制,通过窑头风火孔与烟囱之间的空气对流引火,窑头开窑点火烧制10个小时左右温度达到1300℃,才可引火开间烧制第一间窑。
顺序连续烧制,每烧一个窑次约40小时左右,它的结构既有科学性又有曲线性。
它的曲线性表现在:窑体上部位约60厘米高的空间位子烧制温度往往偏高,装在此部位的青瓷器物烧制的青瓷色泽偏深或偏灰黑,流釉或玻璃质很强;窑体下部位约60厘米空间位子烧制温度偏低,左右两侧约30厘米空间位子变数较大很不稳定,容易生烧和发色偏黄;最好的窑位就是中间一块,好作品都放在此处烧制,由于窑炉结构的因素,在烧制还原阶段各个空间位子受还原焰气氛的进度有轻、有重,还原时间有迟或早,造成发色不纯正,出现不同的色泽,中间最合理的一块在烧制中能得到正常性地合理的还原焰气氛的还原,它的发色就纯正,还原气氛过强或过弱、过早或过迟,青瓷的发色就随着还原气氛变化,出现各种不纯正的色泽,烧制技艺操作很难掌握。
上世纪60年代国有企业阶段,窑炉全面改造为倒焰窑烧制,它的窑体结构很合理,设计六门烧火孔,火焰气氛由底下八褂通风烟道引向烟窗,因为它烧的燃料是煤炭,煤种不一,碳含量不高,比松柴的含碳量要低,而含有少
量的硫,对烧制技艺操作增加了难度,燃料不理想,再加上集体操作,连续三班道换班工作,人工操作很难统一,也有不稳定因素存在。
70年代引进隧道窑烧制青瓷,更是如此。
那个阶段,对配套产品根本不能接受生产,大部分生产日用瓷,质量要求较低,可分一等、二等、三等、次品等级销售,对工艺品烧制,虽然质量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成品率还是不高,到1992年我们青瓷研究所引进梭式窑,以液化气为燃料,液化气含碳量很高,比松柴的含碳量还要高。
窑的体积小,结构合理,气体很干净,明火直烧,烧制程序分为预热阶段、氧化阶段、还原阶段、新瓷阶段在烧制还原阶段,对窑内各个部位每一件器物都能得到按时、合理地、充足地还原焰气氛还原,使每一件器物发色都是纯正,稳定一致。
为当今青瓷发展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釉料与发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核心技术是青瓷釉料配制技艺,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恢复50多年来,已达到很高水平,比较与南宋大窑、溪口窑的烧制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新形势,推动企业改制,而1996年底我退二线离开龙泉市青瓷研究所,自己创办正聪青瓷研究所,刚开始办厂人们都是需赚钱打基础。
我想还是破解烧制出似玉、类玉的青瓷釉色,更为迫切。
集中精力对青瓷烧制技艺作更深的研究,它的绝密就是原矿多元配制技艺,应重点研究破解釉料配制技艺秘诀。
由于我自己文化水平低,知识浅薄,只有凭着一颗热心对平时积累的一些思路去蛮干,用原始的方法从各个矿点的原料试烧,结合多元配制试烧,利用优选法来筛选数据,反复调整、试烧。
在工艺上改变原来施釉技艺,施釉与喷釉相结合先施釉后喷釉,对厚胎器型器物用二次烧制,一次素烧后,进行第一次施釉,晾干后多次喷釉。
对薄胎器型器物三次烧制,第一次素烧后,进行第一次施釉晾干后,二次素烧,接着多次喷釉,釉的厚度达到要求后,方可进窑烧制,每烧一次及时分析总结失败原因,重新调整多元配制比例。
断断续续经过三年多的反复试验、烧制,终于在1999年底烧制出第一件梅子青釉枫叶尊,釉层丰厚,质感细腻,似冰类玉的境界。
此类作品积累了50余件后,2003年我与儿子毛伟杰一同赴日本大阪举办个人作品展,受到日本友人的赞扬。
哥窑一黑胎开片青瓷哥窑黑胎开片青瓷,自断烧后,一直无人能掌握烧制技艺,成了历史难题。
宋代大窑和溪口一带,窑厂林立,有一定的生产规模。
器型丰富,做工精致,薄胎厚釉,质感细腻,滋润类玉,精品专贡朝廷使用,其他全部打碎不流人民间,留下的传世品和碎瓷片等有关史料,都是很珍贵的资料,不仅我们研究主要的参考资料,也是我们现在研究的主要目标。
我们按照前人留下的资料不断摸索,掌握了烧制技艺。
首先是摸索掌握胎与釉的膨胀细数的结合点和原矿多元配制技艺,其关键是紫金土的含量配比;其次是手工制作工艺方面要求严,器型坯体拉好成毛坯凉干后,艺术效果全在修坯和手工装饰技艺上的精工细作,制作薄胎厚釉的器物要分为三次修坯,第三次修坯为精修,器物定型,烘干后进行一次素烧,然后进行一次施釉,再二次素烧,最后多次喷釉,方可进窑烧制完成全过程。
但这种烧制技术在工艺上还不稳定,正在潜心研究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