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新时代教育出版融合转型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专题
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媒介产品层出不穷,给当下的出版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1]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路径,[2]也为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出版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参考。

在我国,教育出版在出版业有着重要的地位,占据着出版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强,仅传统图书出版一项产出就占整个图书出版的60%甚至更多。

[3]作为出版业重镇的教育出版,在融合转型发展中更应牢记使命和任务,坚持不忘本来,立足教育和出版,做立德树人的传道者;积极吸收外来,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出版发展经验,做优秀文化的吸收者;面向未来,着眼融合和技术赋能,做数字时代的引领者,向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传播健康的精神食粮,助力构建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

1.不忘本来:立足教育和出版,做立德树人的传道者
教育出版主要生产和传播教育图书、报刊、电子和音像出版物,服务于教育事业和教育活动的产业。

不忘本来,就是要坚持教育出版的初心,融合教育和出版两大领域优势,根植出版、服务教育、传播价值,为出版事业和教育活动服务,做立德树人的传道者。

1.1 不忘出版之本,以优质内容引导舆论
新闻出版的根本在于优质内容。

优质的选题和产品,是构成出版事业的“硬核”。

教育出版融合转型应着眼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融合政府、行业、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的需求,用心策划选题,做强做优内容,强化立身之本。

一段时间以来,受到新媒介的强势崛起和传统媒体式弱的影响,出版业一度倾心于渠道、平台、技术,质疑“内容为王”;所幸,伴随早期恐慌过去,越来越多的出版人理性地认识到,内容建设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例如,中国出版集团2015年专门成立了内容建设委员会,内设顾问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工作委员会、战略合作单位、专题领导小组等机构,深度参与产品线规划建设、各类基金项目评审论证、年度选题论证会等重要活动。

[4]内容资源是基础,技术手段是驱动,无论媒介技术如何更新,都需要在技术的壳上加进内容的核。

教育出版承担着传道育人的重要使命,更加需要加强内容建设,正所谓,技术和平台是出版的竞争点,渠道和发行是出版的生命线,活动是出版盈利的增长极,但最依赖的还是“专业、权威、好看、有用”的内容。

在具体的实践中,教育出版应狠抓内容建设,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学校、家庭、社会,了解用户需求,慧眼捕捉选题,充分挖掘并做大其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在设计、编辑、校对等一系列环节中树立“精品意识”,把出版“好书”“好报”“好刊”作为最主要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切实提高选题策划、组稿约稿、编辑校对的水平,以优质内容来传播先进文化、引导社会大众、传递正确导向。

1.2 不忘教育之本,坚持育人导向不能变
教育出版的另一个本,是教育之本。

老一辈出版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出版事业的性质是工业、商业、教育事业三者兼之;三者之中,教育事业应居于首要地位。

”[5]进入新时代,教育出版融合转型更应牢记教育事业属性,承担起传道受业解惑的使命,“把参与教育和育人的实践成为常态,为立德树人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6]避免一窝蜂地蹭热点、追流行,满足于出版一些低质量的“快销出版物”甚至“垃圾读物”。

过去,教育出版在教育政策解读、教育理念传播、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新时代教育出版融合转型探析
桑 翔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东方教育时报,上海 200442)
摘 要:进入新时代,面对信息技术的变革和传播格局的调整,教育出版融合转型发展,应秉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方向,立足教育和出版战线,做好跨界融合,做立德树人的传道者;借鉴外界先进经验,做好资源融合,做先进文化的吸收者;着眼媒体融合和技术赋能,做好媒介融合,做数字时代的引领者。

关键词:出版融合;教育出版;媒体融合;数字化;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本文著录格式:桑翔.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新时代教育出版融合转型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20(7):11-14.
专题12
教材教辅编写、教育成果梳理、人文阅读引导、典型人物塑造等方面,涌现过一大批精品力作,在社会上和读者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就先后出版了千余名教育专家学者耗时6 年完成的《教育大辞典》、探索20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轨迹的《20世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研究》等,这些出版物有力地配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满足了当时的需求,起到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出版应立足教育的当下需求和未来发展,主动介入和服务于教育事业发展,梳理总结教育发展的科学规律和改革成就,围绕教育现象、社会热点做好理性分析和舆论引导,满足学生、家长、社会需求。

此外,教育出版还可以发挥为教育资政服务的功能。

教育出版界在实践中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名编辑、名出版家,他们周边还凝聚着一大批各学科的专家、学者、教授、名师,这些都是教育出版的宝贵财富。

他们了解教育真情实况、知道教育最新进展、懂得教育发展规律、掌握教育改革难点,是教育事业的天然智库,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出主意、出思想、做参谋,为教育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总之,教育出版要立足教育和出版的根本,融合两方面的优势,生产和传播优秀的教育精神产品,引导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吸收外来:借鉴先进出版经验,做优秀文化的吸收者
事业要发展,要有开阔的视野。

教育出版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融合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尤其是出版集团的经验,通过批判性地学习和吸收,为我所用。

2.1 借鉴海外出版并购经验,探索资源整合战略
在出版业最早兴起且当下仍较为发达的欧美市场,各类出版集团正通过并购、上市等,借势提升综合竞争力。

从整个出版领域来看,有的整合力量,对旗舰出版物进行精耕细作,做强主业,如康泰纳仕集团关停部分杂志后,力推旗下的《Vogue》,加厚新刊尺寸纸张,加大新闻报道力度,提升阅读美感和获得感;有的借助资本力量,布局新媒体平台和产品,实现强强联合,如《国家地理》杂志与21世纪福克斯联手创办新媒体公司NGP;有的主动与互联网商业巨头合作,寻求内容生产和渠道的合作,探索互赢共生,如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法国阿歇特出版集团等与亚马逊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后者电子商务平台及其Kindle移动终端销售产品。

具体到教育出版,并购整合的趋势更为明显。

全球教育出版领域著名的培生集团,就先后兼并维亚康姆集团旗下西蒙·舒斯特公司的教育出版业务、收购远程在线学习服务商E-College公司,并购插图参考书出版公司DK公司。

多次运作后,“既支持和巩固了集团新的运营方向和运营模式,又借此抛掉不相匹配的产业,在破旧立新成功实现了转型”。

[7]这种现象同时出现在哈柏·柯林斯、企鹅兰登书屋等多个出版集团中。

我国的教育出版要善于借鉴海外这些出版集团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机吸收,探索转型发展和弯道超车的可行方案。

2.2 借鉴海外出版数字化经验,加速教育服务转型
随着互联网、移动应用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各国领先的教育出版集团都在推行数字化战略转型,探索从印刷出版到数字化出版和服务创新。

在欧美地区,不少教育出版集团正在借助数字化,缩短中间流程,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实现营收的最大化。

例如,麦格希教育公司2009年开始推出“麦格希互联”移动学习平台,推出“智慧学习”“智慧图书”项目。

2016年该移动平台用户数已超320万人,有约1.4万名作者与教育人员通过平台开展教学工作。

[8]
许多教育出版集团还将数字化服务作为转型的重要战略。

例如,培生集团围绕服务学习者,开发了一系列有助于学习者学习能力和效率提高的产品;[9]哈考特集团则与谷歌合作,为K-12学生提供基于课程内容的“实地旅行”虚拟现实项目,促进知识方面和社会情感的学习。

教育出版融合转型,要有全球眼光,善于借鉴国外出版公司的数字化战略,结合自身的特点,布局数字化内容生产和教育服务。

3.面向未来:借助先进技术赋能,做数字时代的引领者
未来已来,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区块链等应用,让教育出版面临传播格局和技术生态的全线调整带来的冲击。

面向未来,教育出版需要进一步梳理业务领域、加强资源整合、推进融合转型、发展数字出版、完善产业布局,借助先进技术赋能,做数字时代的引领者,与时俱进产生“技术福利”。

3.1 面向技术迭代的未来,推进出版融合发展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迭代更新,给出版领域带来摧枯拉朽的影响,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手段组合呈现;书籍、报纸、期刊、网络、客户端等媒介层出不穷;电子书、短视频、有声书等产品风起云涌……
尤其是5G技术的到来和智能技术的更新,让“泛在”阅读成为可能,智能阅读和视听变得便捷、便宜和普及,拥挤的地铁、晃动的公交、候机场的门口、休闲的片刻等都成为解决碎片化阅读的窗口。

常用阅读工具和人们休闲方式的转变,对教育出版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提出新需求,出版融合提上议事日程。

13专题
从国家层面来看,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赋予战略深意。

面对技术迭代的到来,教育出版应提前准备,超前布局,在转型过程中加强融合出版,提高内容整合能力,将出版物的开发与数字化进行一体策划、同步实施,形成融合产品。

国内著名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已将教育出版融合作为重点领域推进,对凤凰版基础教育课标教材进行多终端、多平台的多媒体数字化,实现教育出版核心内容资源的升级,[10]形成新旧媒体有效融合、新老业务相辅相成的产业布局。

教育出版向融合领域拓展,还可参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经验,成立融合出版中心,打通期刊、书籍、电子出版物、新媒体等产品的边界,整合人才、技术、资金、渠道等要素,着眼未来调整业务布局,重塑出版流程,深入推进出版融合发展,提升集团化作战能力。

同时,基于移动优先发展的战略,教育出版加快在移动终端上的融合发展,加强重点平台建设,让经典阅读手机化、阅读界面可视化、阅读体验人性化,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布点新兴领域、抢占舆论制高点。

3.2 面向数字经济的未来,创新内容生产服务
即将迎来的5G时代,万物相连成网,家庭、教室、图书馆、公共场合的许多物品,都有可能成为阅读视听设备;新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智能阅读的硬件成本、流量成本和时间成本,数字经济的边际效益成倍扩大,这一切加速包括出版业在内的一系列行业产品形态的数字化转型,对教育出版的功能和市场布局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育出版是服务教育的重要行业,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度推进,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服务,尤其是数字教育服务。

近两年来,各地教育出版机构,围绕数字时代的教育教学,纷纷开发数字产品,试水数字体验。

上海教育出版社针对《语文》《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上海音乐出版社针对《音乐》学科,开展了“电子课本”的试制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南方出版传媒集团积极开发教育出版新产品,打造的AR教材、虚拟实验室、VR资源库等已广泛进入校园,成为出版业与教育领域跨界融合的知名品牌,这些都为教育出版创新服务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面向数字经济的未来,横跨教育与出版两大领域的教育出版受到冲击更为明显,急需创新内容生产与服务模式,丰富产品形态,加大数字化多元服务,提供数字化教材出版、开发移动终端产品、推广基于VR\AR体验,推出在线教育、电子教材、智能阅读、微课、慕课等,更好服务于未来用户的阅读需求,在数字时代赢得传播的优先权和引导权。

3.3 面向媒介融合的未来,造就复合型出版人才
面向媒介融合的未来,传统模式下的记者、编辑、摄影、编务、发行、评论、管理等单一岗位变得稀少,无论是教育出版社、还是教育期刊社,都需要一大批复合型人才,他们可以胜任多岗位的技能挑战,能够在多角色之间自由切换,并具有强大的学习、适应、接受新技术的能力。

培育和造就这样一批复合型出版人才,首先需要构建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优化内部的考核机制,营造“识才”“用才”“育才”的良好氛围,激发员工在融合出版领域创新、创业,形成“干事创业”“只争朝夕”的良好风气。

其次,复合型出版人才的造就,还离不开学习和实践的熏陶,进而掌握理论政策,了解业务知识,熟悉技术手段。

要加强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方针、精神的学习领会,做出版宣传的行家里手;要加强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各大教育领域专业知识的学习,做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懂得数据分析,会制作短视频,掌握虚拟技术,玩得来动图,熟用融合出版的“十八般武艺”。

再者,除了内部挖潜,也要善于向外部借力,通过人才引进、合作培养、短期挂职、专家兼职等多种形式,吸纳一批未来急需的复合型出版人才。

面向未来,构建一支精通出版、了解教育、熟悉媒介、掌握技术的专兼职复合型人才队伍,是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出版单位重要的竞争法宝。

教育出版须抓紧发展机会,加强各类人才的吸纳、储备、培养,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3.4 面向智能媒体的未来,引导媒介素养教育
面向未来,海量的资讯扑面而来,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在以“阅读爱好”“浏览兴趣”来技术赋能、推送信息的“智媒体”时代,在情绪和主张常会抢跑于事实和道理的“后真相”语境下,提升用户的媒介素养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教育出版有责任肩负起教育引导的使命。

当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大力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并尝试从学生时代就介入。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整体还处在探索阶段,常设的媒介素养课程较少,相关的课程、教材、体系还不成熟,需要教育、新闻、出版等多领域共同努力。

教育出版具有传媒属性,面向的群体主要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其产品的生产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大多跟教育有关,具有开展媒介素养的天然优势。

在教材方面,教育出版齐聚着教育界和出版传媒界
专题
14
诸多的学者专家,在教材设计、开发、出版上游刃有余;
在课程体系和实践方面,不少教育出版机构有小记者培训,可将单一的项目培训升格成规范的媒介素养课程,形成现场培训、网络课程等;同时,还可以把成果向基层学校推送,推出教材课程包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面对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原住民”,教育出版有责任去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和提升青少年使用媒介服务、识别媒介信息的能力,助力教育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语
面对信息技术和媒介生态的不断调整,教育出版要肩负起时代和历史赋予的使命,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积极传播先进文化、释疑传道解惑,引领产业发展,促进中外交流,提升自己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发展和文化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上海:人民
出版社,2017,10(1):23.
[2]黄力之.别误读文化的“本来、外来、未来”[N].解放日
报,2017-12-19(13).
[3]王志刚.“互联网 + 教育”下我国教育出版的挑战与发展
对策[J].出版广角,2019(1):6.
[4]田丽丽.中国出版集团成立内容建设委员会[N].中国出
版传媒商报,2015-4-17.
[5]李瑞华.不能忘记出版工作的教育属性[J].出版广角,
2013(15):26-27.
[6]何刚.媒体融合背景下教育专业报的发展之策[J].传媒观
察,2017(10):63.
[7]谢清风.培生集团的并购发展战略分析[J].现代出版,
2011(6):72.
[8]于明明.美国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现状与趋势浅析[J].出
版参考,2017(3):26-28.
[9]周 琼,杨一男.欧美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战略[N].中国社
会科学报,2017-4-24(7).
[10]孙真福.5G将开启出版业融合发展全新时代[EB/OL].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2019-5-30. https://www.
/info/553119.
作者简介:桑翔(1980-),男,江苏常熟,主任记者,研究方向:媒介融合、教育传播、舆论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