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而高速发展的社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动。
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科学技术活动有它自己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和规律。
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人类在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积累,在理论上的不断总结与概括,就是科学的发展过程。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在长期的自然实践中,人类不断的积累着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又不断地利用这些经验和技能改进劳动工具和其他生产资料,这种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积累的过程,就是技术的发展过程。
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经验进行不断总结的过程。
科学技术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
说到科学技术的发端和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原始社会里,科学知识只能以萌芽的状态存在于生产技术中。
如石器的加工、人工取火、弓箭的发明、捕鱼打猎、训练家畜、栽培植物、建造房屋、制陶冶炼、纺织印染等,无一不是科学知识萌芽的土壤。
人类在这些实践中获得知识,而这些知识实际上包含着后来形成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科学知识的萌芽。
一、近代科学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成长,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和发展其经济利益,并从政治上逐渐取代封建统治,需要新的思想和精神武器,这导致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在16--17世纪摆脱神学统治的斗争,近代自然科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宣告科学革命的开始,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完成经典力学理论的综合,将这场革命推向高潮,确立了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
建立在实验科学基础上的力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它的兴起及学科体系的完备标志着以提出、日心说、为起点的近代科学革命达到巅峰,经典力学体系对近代科学技术整体的发展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起到主导作用。
科学革命催生了18世纪以来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良为先导的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了工业化社会。
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把生产力从
铁器时代推进到机器时代。
在天文学和物理学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近代生物学、化学和数学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其中,近代生物学的形成主要表现在血液循环的发现与植物分类体系的确立。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炼金技术和化学工艺中脱而来的,从17世纪后半叶到18世纪末,是近代化学孕育的时期。
同时,数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在代数方面,牛顿和莱布尼茨在继承前人果的基础上,各自独立的将微积分发展到成熟阶段。
虽然几何学在这一时期没有得到显著发展,但代数与几何的结合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佩尔亚尔.费尔马是析几何学最初的发展者,著有《平面和立体的轨迹引论》。
另外,在解析几何学领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当属法国的勒奈.笛卡尔,他于1637年发表了哲学著作《方法论》,他创立的解析几何学是微积分的产生具备了理论上的条件。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当人们为经典物理学大厦落成沾沾自喜的时候,一系列经典物理学无法说明的实验事实已在动摇这座大厦的根基了,催生着20世纪科学革命的狂风暴雨,导致以相对论和量子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物理学的诞生。
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优美的数学形式、辉煌的实验证,揭示出宏观和宇观高速运动世界的规律,其对时空观的革命性变革生可
影响着20世纪甚至21世纪的科学和哲学思想。
量子学说不仅成功的阐明了原子结构,而且打通了理解尺度较大的分子的固体、液体、气体物理及更小尺度的粒子物理的道路。
有关量子力学的物理意义和哲学思想的世纪之争,不但使量子力学的物理意义不断得到澄清和深化,也是其深层次哲学意蕴一步步彰显出来。
量子学说将不确定性引入自然科学,并给予了基础性地位,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改着人们的世界观。
在相对论和量子学说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当推爱因斯坦
和普朗克。
受英国哲学家休谟和马赫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批判以及荷兰哲学家宾诺莎关于自然界统一性的思想的影响和启发,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始终贯穿着对科学思想统一性的追求。
狭义相对论体系有两个前提:一是相对性原理,二是光速不变原理。
虽然狭义相对论令世界感到震惊、惊讶甚至争论,但爱因斯坦却并不感到满足,于是他又踏上了艰难的探索之路,并最终在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它的两个基本前提是广义相对论原理和等效原理。
普朗克是量子学说的奠基人,但由于他的工作并未得到科学界的重视,且本人也对自己的革命性思想产生怀疑,他并未将其贯彻到底。
真正认识到量子假说的普遍意义,并将其用于解决经典物理学所遇到的其他困难的是年轻的爱因斯坦。
在1905--1909年数年间,爱因斯坦发表了数篇论文,阐述了其光量子概念,发展了普朗克的思想。
关于量子力学的建立,有两种途径,一是波尔---海森伯途径,建立了矩阵力学。
另一条是爱因斯坦---德布罗意---薛定谔路线,建立了波动力学。
自20世纪以来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这就导致了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综合科学的兴起。
自然科学内部各学科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融合交叉进而产生大量的交叉科学,交叉科学的出现也是20
世纪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观。
可以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
深入,还会产生更多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还将催生更多的交叉科学的诞生。
当代科学革命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
X射线、放射性、电子等的发现,以太漂移实验的否定结果和黑体辐射能量分布理论解释的困难,从根本上动摇了以牛顿力学为基石的经典物理学理论。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是物理学革命的伟大成果,将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推进到微观物体、高速领域。
以当代科学为基础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产生于20世纪40--60年代,并引发高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
高技术具有知识高度密集、高经济效益和高社会效益的技术,高技术对于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战略价值的主要特点。
高技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
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是指人类掌握、认识和应用客观自然规律的实际能力,其中的科学技术乃是指科学技术整体,就是既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也包括管理科学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完整体系。
科学技术通过运用于生产实践,从而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发展。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正日益成为一件重大的民族任务。
而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正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影响着中国文化。
其影响也分正负两面。
(一)、正面影响
第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保存、复制、传播和普及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平台。
从留声机、光盘、电视、广播到多媒体网络、播客、微博、电子书等,信息高速公路为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无比便捷的通道。
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电视等方便的途径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能够走出狭隘的小圈子,面向更广阔的人群散发出自己的光辉魅力。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证明了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和一些成果的正确性,为人们正确认识中国文化提供了依据。
如上文所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证明了中国文化中的整体观念、联系观念等辩证思想的正确性,能够清除近代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偏见等。
再如,现代科技已经证实中医中的经络确实存在于人体中,这为保护和发扬中医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深入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更精确便捷的手段。
如确定文物年代、用红外线成像技术探测文物内部结构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考古、资料检索、文献考证、文化探寻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负面影响
第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各种异域文化大量进入国民视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文化霸权主义趁机肆意传播不良文化,他们凭借其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政治、经济主导地位,利用各种手段推销其文化价值观,对我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种条件下,正确认识研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是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一个挑战。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催生了工业文化,形成了浮躁、重利轻义、娱乐至上、哗众取宠等庸俗的文化氛围。
中国文化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古人对大自然是友好、鉴赏的态度,而现在人们很少能够静心宁远怡情山水,至于什么孝悌道义也很难不被现代化的物质洪流淹没。
在这种氛围中,中国文化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出于哪一个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其自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无论科学还是技术都来源于人类实践,科学可以促进技术的发展,而同样技术也能推动科学的进步。
科学和技术的共同本质,就在于它们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总之,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二者的相互作用,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在继承中国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要大胆吸收当代先进科技文化,弘扬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用科学社会主义文化整合我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创造精神,使其优势互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二者之间能够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