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现代文阅读——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现代文阅读——小说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10题;共136分)
1. (12分)(2018·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习惯
刘国芳
老人挑一担莴笋上街去卖,老人早上四点出门,天蒙蒙亮的时候,老人到街上了。
路上落了雨,老人身上淋湿了,天还凉,老人在风中冷得发抖。
有人上街买菜,看见老人在发抖,就说:“落雨就不要出来呀。
”
老人说:“不要紧。
”
买菜的又问:“莴笋几多钱一斤?”
老人说:“五角。
”
买菜的没讨价还价,称了三棵,把钱給老人时,买菜的又说:“你这是何苦呢,五角钱一斤的莴笋,你这一担总共也卖不了几个钱,淋病了划不来。
”
老人说:“劳惯了,不要紧。
”
买菜的不再说了,走了。
天完全亮了,街上人也多了。
一个孩子跟着大人过来买菜,孩子也看见老人在寒风中冷得发抖,孩子于是跟大人说:“我们买莴笋吧?”
大人说“你不是不喜欢吃莴笋吗?”
孩子说,“你看那老奶奶,一身都湿了,我们买了她的莴笋让地早点回家。
”
大人听从了孩子,过去问着老人说:“莴笋几多钱一斤?”
老人说:“五角。
”
大人和孩子也没还价,拿了几棵给老人称,老人称着时,孩子问着老人说:“奶奶,你冷吗?”
老人说:“不冷。
”
孩子说:“下雨就不要出来呀?”
老人说:“不要紧。
”
孩子和大人走开后,孩子跟大人说:“我觉得这奶奶好可怜。
”
孩子说着时,到处看,忽然,孩子发现街两边除了一些菜贩子外,卖菜的全是一些老人。
孩子惊讶于自己的发现,孩子说:“妈妈,街两边卖菜的怎么全是老人呀?”
大人说:“现在乡下年轻人都不愿作田,只有老人作田。
”
孩子说:“为什么只有老人作田?”
大人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
孩子说:“所以,这上街卖菜的都是老人。
”
大人点头。
卖菜的老人还在那儿,一个人过来买莴笋,又一个人过来买莴笋,他们都看见老人淋得一身,看见老人冷得发料,瑟瑟发抖,如同一头孤独地站在寒风中的老牛。
他们就很同情老人了,他们说:“落雨就不要出来呀,一担莴笋又卖不了几个钱。
”
老人说:“习惯了,不出来倒不晓得做什么?”
买菜的就不作声,买了莴笋走人。
很快,老人挑来的莴笋卖完了,老人挑了空担子往回走。
街边有人卖包子,老人摸摸索索掏出一块钱买了两个包子,然后边吃边往回走。
半路上又落起雨来,老人到屋檐下躲雨,躲着时,一辆汽车停在老人跟前。
随后,车上走下来一个人,这人跟老人说:“娘呀,你怎么又出来了,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别出来卖菜,你怎么不听?”
明显,这人是老人的儿子,老人回答儿子说:“不出来卖菜,你叫我做什么?”
老人的儿子说:“淋病了怎么办?”
老人说:“哪那么容易生病。
”
老人的儿子让老人上车,老人不上,老人说:“过一会就不下了,你走吧,我不习惯坐车,我喜欢走,我还是走回去。
”
老人的儿子抬头看看天,雨小了,老人的儿子便摇摇头,开车走了。
儿子把车开走后不久,老人也往家里去。
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后,老人到家了。
一到家,老人便放下担子,然后往地里去。
落了雨,地里的菜青翠碧绿,面对一地的青青翠翠,老人笑靥如花……
(本文有删改)
(1)概括本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2)本篇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小说以“习惯”为题在文中有什么意蕴?请你谈谈对此的理解与思考。
2. (12分) (2019高三下·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丑兵
莫言
七六年冬天,排里分来几个山东籍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
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
我不但在军事技术、内务卫生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
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
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郭”字读成“狗”字。
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空闲,就拉着丑兵问:“哎,老卡(卡西莫多,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艾丝米拉达也是),艾丝米拉达没来找你吗?”丑兵既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连眼珠也不转动一下。
有一天中午,全排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对着丑兵笑,我瞅了丑兵一眼。
老天爷,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戴了个黑不溜秋、皱皱巴巴的脖圈!
“哎,老卡,”小豆子指指丑兵的脖圈说,“这是艾丝米拉达小姐给你织的吧?”丑兵的眼睛里仿佛要渗出血
来,他把一碗豆腐粉条扣在了小豆子脖子上,小豆子吱吱哟哟叫起来了。
我把饭碗一摔,对着丑兵就吼道:“把脖圈撕下来!你也不找个镜子照照!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解开领扣,仔细地拆下脖圈,装进衣袋,嘴里嘟哝着:“脖圈是俺娘给织的,俺娘五十八了,眼睛不好……”他抽抽搭搭地哭起来,大家把责备的目光投向小豆子,小豆子低下了头。
丑兵向连里打了一个很长的报告,要求到生产组喂猪,连里同意了他的请求。
一晃三年过去了,我已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又和丑兵打起交道来。
七九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
连里召开动员会,抽调一批老战士上前线。
晚上,支委会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丑兵闯了进来。
他说:“请问连首长,这次是选演员还是挑女婿?”大家面面相觑,他又说:“像我这样的丑八怪放出的枪弹能不能打死敌人,扔出的手榴弹会不会爆炸?”丑兵眼睛潮乎平地说,“我长得不好看,但我也是解放军战士!我也要上前线!”
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
开完欢送会,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惭愧的心情愈来愈重。
我披衣下床,向丑兵住的屋子走去。
时间正是古历的初八九,半个月亮明灿灿地照着营区,像洒下一层碎银。
小屋里还亮着灯,我推开门走进去,丑兵正在用玉米糊糊喂一头小猪崽,看见我进去,他慌忙站起来,连声说:“副连长,快坐。
”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铺了干草的筐子里:“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
请连里赶快派人来接班,我还有好多事要交待呢……”
“副连长,我这次不打出个样子来,就不活着回来。
”
“我要求来喂猪是有私念的。
我看好了这间小屋,它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
两年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
”他从被子下拿出一叠手稿:“这是我根据我们家乡的一位抗日英雄的事迹写成的。
他长得丑,小时天花落了一脸麻子,后来他牺牲了……”
他把手稿递给我,“副连长,我要上前线了,这部稿子就拜托您处理吧。
”
几个月后,电台上、报纸上不断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我希望能听到或看到我的丑兄弟的名字,他的名字始终未出现。
丑兵的小说投到一家出版社,编辑部来信邀作者前去谈谈,可是丑兵却如石沉大海一般,这实在让人心焦。
终于,小豆子来信了。
他左目已瞎,右目只有零点几的视力,他向我报告了丑兵的死讯:“我和三社并肩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倒了下去。
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被人背着慢慢爬行。
我问:‘你是谁?’他瓮声瓮
气地说:‘老卡。
’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
后来,他越爬越慢,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
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
我拼命地呼叫:‘老卡!老卡!’他终于说话了,伸出一只手让我握着:‘小豆子……不要记恨我……那碗豆腐……炖粉条……’他的手无力地滑了下去……”
丑兵死了,竟应了他临行时的誓言。
我的泪水打湿了信纸,心在一阵阵痉挛,我的丑兄弟,我的好兄弟,我多么想对你表示点什么,我多么想同你一起唱那首丑娃歌,可是,这已成了永远的遗憾。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开篇用山东籍的其他新战士来反衬王三社的丑,照应题目“丑兵”,突出丑兵身材丑陋,容貌难看,真是一个丑八怪。
B .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
丑兵不怒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连眼珠也不转动一下,这说明丑兵对此无动于衷。
C . 丑兵向连里打报告要求到生产组喂猪,是有私念的。
喂猪可以有一间小屋,它能为丑兵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
D . 小说从语言、神态、动作、外貌等多角度刻画了丑兵这一形象,先抑后扬,赞扬了外表丑却拥有美好品德的丑兵。
(2)请简要分析文中“我”对待,“丑兵”的心理变化过程。
(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豆子”来信这一情节的作用。
3. (12分) (2017高二下·南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果
黄兴蓉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
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拼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
她好不容易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
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
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挤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
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劲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
她向我表露出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
我使劲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不太拘谨了。
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岁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
家里的核桃树收了很多核桃,但是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城里。
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一天到晚辛苦劳作,她便央求爸爸叫她出来卖核桃以补贴家用。
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
“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我问。
“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
”她很有信心地说。
“跑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
“刨掉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
”小姑娘微微一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
“还不够路上吃顿饭呢!”我身边一位男乘客插话说。
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有干粮。
”
那位乘客真有点儿多话:“你带的什么干粮?”
“红薯面饼子。
”
那位乘客不再说话,车厢里一时间很静。
就在这时,车厢广播妥晚点半小时,火车停了。
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女孩儿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儿。
”
有人问:“多少钱一斤?”
女孩儿说:“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
我跟着说:“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决钱一斤呢。
”
旅客纷纷来买了。
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
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把两个攥在手里一挤就破了,吃起来很香。
一会儿,那一篓核桃就卖去了多半篓。
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
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
对她说:
“这是我买来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
”
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着连连对我表示谢意。
此时一直在旁边玩扑克的四个农民工也急忙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元钱,把钱塞给小姑娘:“小妹妹,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没法买你的核桃。
这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儿药。
”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
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头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她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大爷!谢谢你们!”感激的泪水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
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
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的时候穿。
阿婆……”声音是哽咽的。
“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
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个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
车上一阵混乱之后又平静了,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忽而过,连同那个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隐入了莽莽群山中……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期,略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山果是一个穷苦女孩儿,穿着很寒酸,但“我”不但不嫌弃,而且还很喜欢她,所以她一上车,“我”就帮她,还在车上帮她卖核桃,而且在她下车时,送她一套衣服。
B . “还不够路上吃顿饭呢!”这位乘客的插话耐人寻味,这句话与山果因卖核桃有收入的高兴心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衬出一些边远地区的贫困现状。
C . 山果没上过学,没有文化,不认得秤,所以卖核桃只得按数计钱,这告诉我们,生活在山区里的人们不仅物质贫困,而且精神贫困。
D . 这篇小说以极富人情味的细节描写打动人心,如山果刚上车时“不好意思挤着我”的身体姿态和“我”想帮她站舒服些的动作,特别让人感动。
E . 小说中的“我”在作品中具有重要作用,“我”既是小说故事情节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又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者,用“我”的口吻叙述增强了小说内容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2)小说中的山果这个人物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多元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 (20分) (2019高三上·建平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动物园的领导是个野心家。
对他来说,园中的动物不过是自己往上爬的晋身之阶而已。
动物园里的长颈鹿脖子很短,獾没有自己的窝,旱獭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极少叫唤。
这些缺点不应该出现在动物园里,尤其是在这座经常有学校组织参观的动物园里。
②这是一座省级动物园,但是缺少几种基本的动物,例如大象。
但他们饲养了三千只野兔,以此暂时顶替。
然而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动物园也要逐渐完善。
终于轮到填补大象空缺的时候了。
恰值国庆日,动物园接到通知,大象的配给批文最终解决了。
然而当工作人员得知动物园的总经理给华沙方面写了一封请愿书的消息时,感到十分惊诧,这封请愿书拒绝了大象的配给,还阐述了用更加经济的手段获得大象的计划。
③请愿书是这么写的:“我和全体工作人员都意识到,饲养大象会给波兰矿工和炼钢工人带来巨大负担。
我们想降低自己的成本,建议用‘我们自己的大象’来替代批文配给的大象。
我们可以用胶皮制作一头大象,仿照真大象的尺寸,内部充气,并用围栏将其围起来。
这头‘大象’在细节处理和描绘上也力求逼真,即使从近处审视都无法辨别真伪。
让我们记住,大象是一种笨重的动物,不会进行任何跳跃和奔跑的动作,也不会打滚儿。
我们还要在围栏边立一个牌子,说明这是一头非常愚笨的大象。
由此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制造一架新的喷气式飞机或者修复一批教堂古迹。
请注意,这个创意以及本计划的编制都是我对我们共同事业和战斗的一点微薄献礼。
此致敬礼!”下面还有签名。
④这封请愿书显然到了一位素餐尸位的官员手上,这位官僚并不探究事件的本质,只是命人去制作巨大的橡皮皮囊,然后充上空气。
⑤给大象充气的任务交到了两个看门人手上,他们从皮囊的两端分别往里充气。
出于谨慎考虑,整个工作必须在当夜完成。
城市的居民已经知道要来一头真的大象,都想先睹为快。
⑥两位看门人把自己锁在工棚里,开始充气。
然而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他们发现,灰色的皮囊只是在地面上方凸起了并不明显的一点,形成了一个扁平的鼓包,根本看不出大象的样子。
夜越来越深,喧嚣和嘈杂的人声也早已隐去,动物园里只飘荡着胡狼的嚎叫。
两个筋疲力尽的人休息了片刻,还要提防着好不容易充进的那些气跑掉。
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并不习惯这样的体力活。
⑦“要是这样,我们恐怕得天亮才能完成。
”其中一人对同伴说,“到家之后,我该怎么跟老婆解释呢?要知道她肯定不相信我,如果我说,我一夜都在给大象充气。
”
⑧“那当然,”另一个人赞同道,“给大象充气这种事说出来谁信啊。
”
⑨又折腾了半个小时后,他们实在累坏了。
大象的躯干又涨大了一些,但离充满的完整状态还差得很远。
⑩当他们休息时,其中一人注意到墙上凸出来的煤气阀。
他突发奇想,是否可以用煤气代替空气把大象充满呢?
他把这想法告诉了同伴。
于是他们决定试试。
把煤气阀接上大象,结果事情的发展正如他们希望的那样,不一会儿工作间里就站起了一头大象,庞大的躯干、粗壮的腿、巨大的耳朵和特有的长鼻子,栩栩如生,大小和真的一样。
⑪第二天清早,有人把大象搬到了特意为它准备的带有围栏的场地——就在动物园的中心位置,猴笼的旁边。
大象被摆在天然岩石的背景下,看起来颇威严,前面还竖着一面牌子,上书“特别笨重——根本不会跑”几个大字。
⑫这天来参观的第一批观众中有一群由老师带领的当地小学生。
老师想用实地观摩的方式来给学生们讲授关于大象的课程。
全班学生在大象的围栏前站好后,老师开始讲课:“大象是一种食草动物,它们在长鼻子的帮助下拽下嫩树枝,吃上面的叶子。
”围在大象周围的小学生们充满惊奇地看着大象,等待着,想看看大象如何折下树枝,然而大象站在围栏里纹丝不动。
⑬勤奋好学的学生们刷刷地做着笔记。
老师继续说:“成年象的体重在四千到六千公斤左右,因此毫不奇怪,它们是目前陆地上生存的最大的动物。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森林之王是大象。
”一阵轻风吹过动物园。
突然,大象抖动了起来,开始飘向空中。
它在地面上方逡巡了一会儿,但在风的吹动下继续向上攀升,整个庞大的身躯呈现在蔚蓝色的天空背景下。
又过了一会儿,它飞得越来越高了,向地面的观众们展示着四条张开的圆柱形粗腿、鼓鼓的肚子和长鼻子。
然后它随风横向飞过围栏,高高地消失在树丛上方。
吓傻了的猴子们仰天发呆。
⑭后来,大象在附近的植物园被找到,它跌落在仙人掌上,被扎爆了。
⑮那些在动物园里的小学生,后来都中途辍学,成了无赖和流氓,整天喝伏特加、砸人家玻璃。
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大象。
(有删改)
(1)本文第⑥—⑩段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两个看门人给大象充气的过程,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2)本文用平实的语言制造出了荒诞的喜剧效果,结合第⑫、⑬两段对此加以分析。
(3)读完小说,有人认为标题应为《大象》,也有人认为应为《飞上天的大象》,你更认同哪一个?试分析理由。
(4)这篇小说的结尾直白明了,请分析其独到之处。
5. (20分) (2019高二下·宁波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张犁
王祥夫
这种病,怎么说呢,在民间一般都叫疯子,“神经病”是文明一点的说法。
五张犁这老头儿,瘦干瘦干的,目光灼灼,两眼有异光,在地里焦灼地走来走去。
人们先是看到五张犁往园林地里送了三次粪,是谁让他往地里送的粪,连承包那块地的园林工也不知道。
一开始,人们以为是园林处要在地里施肥,但别的地里又没有。
过了几天,就有人看见五张犁把那些土粪一锹一锹地往地里撒,真是好把式,撒得真匀。
撒完土粪,五张犁坐在那里目光灼灼地看着远处出神。
那张脸很瘦,皮肉很紧,而且,黑,而且,是见棱见角,肩头亦是尖尖的见棱见角,那双手,也是,粗糙而见棱见角。
五指总是微张着,有些攥不拢的意思,这是干粗活儿的手。
认识的人过来问他在做什么。
五张犁没说话,张张嘴,笑笑的,两眼目光灼灼,还是看着远处。
问话的人骑着车子走远了。
这是早春,暖和和的。
接下来,下了两场雨,地里就大张旗鼓地绿开了。
园林处种下的花卉也抽了叶,这时候,人们又看到了五张犁。
他戴着烂草帽,穿着很旧的一件军装,袖子那里有两块补丁,领子那里又是一块,下边是条蓝布裤子,屁股那里是两块补丁,五张犁扛着一把锄,目光灼灼地进到地里就锄开了。
他把身子朝前探过去,把锄往出一放,再往回一拉,再往出一放,再往回一拉,在一大片地里锄出了长方形的一块,还是那块别人承包的地,那规规整整被锄过的黑润润的地真好看,显出了把式的水平。
锄完了,他坐在那里,两只眼目光灼灼,看着远处。
认识的人过来笑着问:你怎么在这里锄地?地早就不是咱们张沟的了。
五张犁目光灼灼地看了那人一眼,张张嘴,笑笑的,还是不说话。
神经病!这人说了一句,蹬着车子远去了。
五张犁像是没听到,依然目光灼灼地看着远处,放在滕盖上的手微张着,合不拢,僵僵的,手上的茧自然是硬,又给锄柄磨得僵亮僵亮的。
接下来,人们发现五张犁的脑子多少是有些问题了,他站起身,往手心里吐了口唾沫,又开始锄第二遍,紧接着又锄第三遍,天快黑了,手下的锄是一点点都不乱。
这个夏天,五张犁在那片地里抓虫,焦灼地忙活这忙活那。
那片地的花草要比别的地长得格外好,花是开在绿叶的底子上,齐刷刷的好看。
人们还是奇怪,这个五张犁是谁请来的?有人走过来问他,他也只是笑,目光灼灼不知看着什么地方,让人有些害怕。
他的笑容里边是茫然,那双眼实际上很清亮,倒不像是老年人的眼晴,有几分像孩子,似有所思,五张犁最疯的那一阵子晚上都要睡在地里。
秋天是在一阵大热后悄然来临的、五张犁又出现了,他目光灼灼地站在地头,焦灼地走进地里,他的手里,亮闪闪的一牙儿,是镰刀,他是来收割了,那些花还在开,还可以再看一阵子,园林处专门种了一些花期长的花,可以一直开到十一月底。
五张犁用他那僵僵的大手,在花上先撸一下,再一攥,另一只手便扬起来,那小镰刀一闪、一小捆花草便躺在那里了,真是好庄稼人,他割得不紧不慢,割得干净好看。
园林处的管理人员喊着从桥那边冲过来了,走到离五张犁还有几步的时候又停住了,他看到五张犁手里的那张镰,又看看地里,不由得在心里赞叹起来,这地割得真是漂亮,这又不是庄稼,这是花儿,是花儿你懂不懂?五张犁对着园林处的人,只是笑,目光灼灼地,不知看着什么地方,脸上的表情好像有一些羞涩、羞涩之中还有些紧张。
你割吧,割吧!园林处的人扬扬手,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