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故乡

【教材分析】

《故乡》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本文以“我”回故乡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来着重刻画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揭示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压迫,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新教材入选这篇小说,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这一表现手法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意蕴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

【教学目标】

1.勾画关键语句,理清小说情节,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反复品读重点语段、词句,赏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通过交流讨论,在对比中探究作品的多元主题。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作者、写作背景)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边读边悟

(1)课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以此为基础理清文章脉络。

(2)文中作者塑造了那些人物?主人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为什么鲁迅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这又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近“故乡”,去看看故乡的人和事。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结合线索理清小说的结构层

要求:阅读时抓课文中的时间、地点等转换词语。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三、品读课文,对话文本

(一)请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具体的句子,回答以下问题:

1.“我”在回故乡的途中见到了什么?

2.“我”为什么回故乡?回故乡的心情怎样?

3.找出文章刻画的人物,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明确:

1.故乡的景: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横着的萧索的荒村。

2.(1)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

(2)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3)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3.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和杨二嫂

少年闰土无忧无虑、天真活泼、勇敢伶俐、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和“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中年闰土饱受生活的煎熬,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

四、品读人物赏析写法

(一)探究闰土形象

过渡语:闰土,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深受封建制度迫害,生活饥寒交迫,对现实不满却又未能觉悟的农民形象。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方法,把深受封建制度迫害、生活饥寒交迫的闰土刻画得栩栩如生。下面我们通过分析细节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

要求: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表格。

从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中年闰土又是一个苍老贫困、凄凉、客气迟钝、生活辛苦、因循守旧、麻木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

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是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

背景补充: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十分悲痛,1921年初,作者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明确:

“非常难……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收成又坏……”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小结: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

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二)探究杨二嫂形象

杨二嫂虽然不是主角,但其作用却举足轻重。杨二嫂有个形象生动、幽默贴切的绰号“豆腐西施”。“西施”可见略有几分姿色,在西施前冠军以“豆腐”二字,既标明杨二嫂是以开豆腐店为业,处于社会下层的小市民,又使人由“豆腐”在实际生活中常用来形容软弱、不中用的事物而联想到杨二嫂的卑下。杨二嫂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她是鲁迅所描写过的无数小市民的融合和升华。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1.动作描写

……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这一系列的动作,可见杨二嫂的贪小便宜的个性特点。

2.外貌描写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人老珠黄的相貌,反映出的是社会生活物质的匮乏带给人身体的残害。

从昔日西施般整天擦着白粉的杨二嫂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反映出社会现实,辛亥革命后农村破产,农民和小市民受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

3.语言描写

小说中,最能透视杨二嫂微妙的心理活动也最能折射其心理特点的是那个性鲜明的短短的六句话,每句话都有其用意所在,真可谓为了自己小小的私利而费尽心计。

(1)唬。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我们无须也无从去考证几十年前“豆腐西施”对几十年前的一个小小的“我”在意与否,只从这突如其来的“尖利的怪声”中,便可以得出如此的结论:虚张声势,唬住对方,以讨好感。

(2)蒙。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当看到“我”愕然时,杨二嫂的第二句话几乎脱口而出,且不说襁褓中的婴儿,即使是神童也难以在历尽几十年沧桑之后仍记得曾经偶尔抱过自己的人,可见其用心之良苦。

(3)嘲。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当“我”愈加愕然时杨二嫂似乎面有愠色了。于是语言中带出了三分吹捧,七分嘲弄。

(4)求。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吧,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其实,这才是杨二嫂导演这场滑稽戏的主题,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可谓含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先夸“阔”,又说“搬动又笨重”,继而说“破烂木器”,似乎不给她,就显得“我”很小气。这自作聪明的似夸实讽的说法更显示出杨二嫂的小市民气。

(5)捧。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台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杨二嫂的要求被“我”委婉拒绝后,便施展了赤裸裸的,风马牛不相及的,煞有其事的“捧”技,其中的尖酸刻薄之性令人嗤之以鼻。

就是这样,通过对杨二嫂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腻的动作描写,一个对富人嫉恨而又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