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美术上册《梅竹言志》学案湘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美术上册《梅竹言志》教案湘教
版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中国画工具、资料,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意
会中国画的笔墨神韵。
方法与
过程目标
试试用中国画工具、资料,体验画梅的过程与乐趣。
感情与
态度目标
经过梅花所寄望的人品精神,培育学生不怕困难、坚毅、英勇的精神和热爱生活、大自然以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情
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本课
要点
难点
剖析
教课要点: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枝干和花
瓣画法。
教课难点:如何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
情,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笔墨纸砚等中国画工具资料、多媒体(带有大批
梅花拍照图片和中国画名家构图简短的梅花作品)。
学具:稍大的宣纸和中国画的工具等。
讲堂教课活动设计
教课程序
教课过程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组织教课,教师用出示毛泽东的《咏梅》诗句同时播
放《梅花三弄》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和红梅的拍照作品。
师问:谁能朗读一下这首诗?并说出题目和作者。
学生:朗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师问:从这首诗中你能领悟到梅花有如何的精神值得我
们学习呢?
2、教师评论小结:傲骨凌雪的坚毅意志,高洁挺秀的
不屈精神。
这是诗人用文字语言的魅力表现出了梅花的崇高质
量和人品精神。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学习的尊贵质量。
引出课题:今日这节课,我们要试试使用中国画工具,
运用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来画梅花。
表现梅花的这类精神。
板书课题:《梅竹言志》之梅的画法
媒体播放《梅花三弄》古琴曲
第 7 页
讲堂教课活动设计
教课程序
教课活动设置
媒体运用
二、识梅:
三、名家画梅作品赏析:
四、画梅:
五、展评作品:
赏识梅花图片,察看其特色。
1、赏识齐白石的《红梅》和吴昌硕的《寻梅》(多媒
体同时出示)。
教师问:从这些画中你能感觉到画家的一种什么精神 ? 运用了如何的表现手法 ?有哪些不一样?请同学们赏识议论并准备回答下列问题。
2、学生自主赏识,领会笔墨的神韵,进而感觉画家所
寄望的人品精神。
(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3、教师评论小结:
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傲然挺秀的铁骨。
手法: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手法,以点、线为主的造
型手段。
不一样:一个是白梅又叫圈梅(勾花),一个是红梅又叫点梅(点花)。
下边我们学习梅的画法。
、学惯用笔用墨:
教师评论学生回答并总结、演示用笔用墨方法:
用笔:一般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皴、擦、点、
染等。
用墨:一般分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等(加水
的多少而定)。
用墨的方法有蘸墨法、积墨法、泼墨法、破
墨法等,水墨画中即以墨代色,故先人有“墨分五色” 之说;彩墨画中,仍以墨色为主,以墨显色,以色助墨。
2、学生自由体验笔墨神韵。
(学生经过用自己准备的材
料自由研究、沟通)
3、教师示范(以点梅为例):(多媒体出示教师画梅的步骤图)
教师演示:边画边讲(画骨干—画旁枝—画花—点蕊调
整画面)
要修业生:察看作画的次序和笔墨的运用方法,看有没实用到方才老师示范的笔墨方法。
4、学生摹仿:
出示现代画家齐白石构图简短的作品《红梅》播放背景音乐《梅花三弄》古琴曲。
学生摹仿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
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联合,并赐予用笔、用墨等较好的学生和其作品实时的夸奖和展现。
学生作业达成后,展现学生优异作品。
学生依据自己对中国画梅花的认识和认识进行自评与互评相联合。
师评指出学生的不足。
媒体
吴昌硕《红梅》(齐白石)
《寻梅》(吴昌硕)
媒体
媒体
《红梅》(齐白石)
第 8 页
作
业
与
课
堂
价
、请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同学能够赐予增补。
2、教师总结学生的讲堂表现以及作画状况。
并告诉学生要课下多看相关梅花的优异作品,不停地摹仿和学习。
才能更好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梅花的精神。
3、部署下一节课需要同学们准备中国画竹子的学习图片和资料。
板
书
设
计
2、梅竹言志
———梅花画法
梅花花朵的画法:
勾勒:
点画:
枝干的画法: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赏识·评论综合·研究
教
学
回
与
反
思
教材选择清朝赵之谦的《花鸟册页》导入,与课题响应
而后进入梅花画法的学习。
借鉴与摹仿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
方法,“活动一”安排学生摹仿梅花作品,学习和运用笔墨
技法,认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表现特色,领会笔墨神韵。
学习本课知识能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
了
解古代文人墨客如何以物咏志抒发自己情怀的。
为此后中国
画的赏识与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