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1 现代文阅读 第5课时 “论述文”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时备考策略上—关注各类文本的“特殊性”, “特色”的就是重
点考查的
现代文阅读Ⅰ涉及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等各类文本,它所考查的题型,既有共性题型,又有特色题型。
共性题型上一课时已讲;特色题型包括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特点,科普文的语言、说明技巧,访谈的技巧和内容,新闻的语言和技巧,传记的形象和技巧,等等。
下面分文体系统知识,精讲特色考法。
“论述文”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
一、是什么,关注什么——文体知识系统建构
(一)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点
(二)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
(1)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准确鲜明。
(2)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
②有的出现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
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
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要考生自己概括。
(3)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点,首先应通读全文,明确文本论述的话题;在此基础上,边读边勾画,特别要注意论点经常出现的各种位置,如标题、开头、结尾等,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直接表述论点的关键语句;如果文中实在没有表述中心论点的语句,我们也可以先勾画出各个段落或各个层次的总领句、总括句(有时称之为“分论点”),并分析各个段落或层次之间的思路结构和逻辑联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中心论点;甚至,有些论述类文本每段也没有自己的关键句,那就需要我们先抓住各段的论据材料,以及作者评价分析论据材料的语句,从中把握作者的态度倾向,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各段的观点,进而将各段的观点组合起来把握整个文本的中心论点。
以上关于论点的说明,反映了议论文论点的一般规律性特点:论点离不开层层论证,要么层层论证在前,要么层层论证在后;而且在论点的前面往往会出现一些提示性的词语,诸如“足以证明”“由此可见”“总而言之”“不难看出”“告诉我们”“因此”等词语,这些词语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论点。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
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
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
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道理论据要准确恰当。
当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点时,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
3.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证要围绕论点进行,论据的运用要典型、新颖、有说服力。
附:“三要素”的关联图解
二、考什么,有何特色——特色题型重点研究
特色题型一论证思路
[必备知能]
(一)明确常见设问
2020年新高考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全国卷Ⅰ
其他常见
本则材料思路清晰,请简要梳理。
设问方式
(二)掌握解题技法
1.应注意论点的提出方式及作用
(1)标题显示论点。
作用可概括为“论点旗帜鲜明,让读者一目了然”。
(2)开头第一句提出论点。
作用可概括为“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简洁明快”。
(3)由某个故事或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
作用可概括为“论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简明地阐释后提出论点。
作用可概括为“论点的提出有理有据,自然流畅”。
(5)就所涉及的现象或问题发问,进而引出中心论点。
作用可概括为“论点的提出更加有力,引发读者的思考”。
(6)结尾总结出论点。
作用可概括为“卒章显志,顺理成章,让人信服”。
2.应把握论证结构(思路)
(1)整体文本结构(思路)安排
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
但它又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
从整个文本结构上来看,主要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和分总式。
(2)“本论”的结构(思路)安排
“总分”结构中的“分”即议论文的本论部分,这是论述类文本论证分析部分,其内部层次有:
考生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确定“论”的具体内容,把握每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脉络层次)出发,把握文本在结构上的特点。
3.应掌握行文脉络分析“三步骤”
以前面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第5题为例:
第一步,分析文本每段的内容
根据段落的内容,特别是段落的首括句、尾括句、概念句、观点句等,确定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材料一中,第一段追溯历史地理学的起源并引出对《禹贡》的介绍,第二段介绍了《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第三段引出“沿革地理”的概念,第四段介绍了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和成就等,第五段将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学进行了比较,第六段介绍了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显著成绩。
第二步,根据段落划分层次
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按照论述的内容或角度划分文本的层次。
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过程的角度分析,材料一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一、二段),溯源历史地理学。
第二层(第三、四、五段),介绍沿革地理。
第三层(第六段),介绍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显著成绩。
第三步,添加“首先”“其次”“再次”“然后”“接着”“进而”“最后”等次序词拟写答案
根据层次划分和对层次意思的概括,添加次序词语以及上下段落的连接语句,拟写答案。
比如这道题,回答问题的第一个角度时,除了要说材料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外,还要有这样写的目的,即引出下文对传统的沿革地理的介绍等。
[特别提示]
若是对某一段的脉络层次的梳理,则要注意合理给本段分层,然后理清段内层次的关系和逻辑。
[典题体验]
[例一] (201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有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
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
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
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
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
“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
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
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
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
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节选自叶秀山《从脸谱说起》)
题目:请简要归纳上面一段文字的论述层次。
(6分)
答:
[解析] 选文思路很清晰,共有9句话。
第4句关联词“但”清楚地提醒考生语意表达进入第二层次(关键句: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第9句话中的“也有”提醒考生本段语意进入第三层次(关键句:①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②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
这样层次分清楚,然后就很容易提炼出每一层的意思(选文中已用虚线标注)。
[参考答案] 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其次,阐述厨艺上乘须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
[例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网络小说的类型化现象日益受到关注,人们经常把它归结为资本驱动下的商业性产物,或是通俗流行文化的一种表征,而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根本缘由、网络小说的创造性则被漠视。
类型化的网络小说,在大众读者的热情推动下不断成型,其发生发展的根本缘由在于人类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
类型小说对人类的情感需求做出分门别类的回应与安置。
读者缺少或向往某种情感体验,就会去欣赏能提供某种情感体验的“类型小说”或“类型电影”,在幻想中代入、融合故事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以达到心理的补偿、平衡与满足,产生愉悦感,恢复积极的心态。
有些小说类型中的情感体验似乎与快感体验相对立,比如惊悚、恐怖小说,它们通向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体验。
这些负面情绪,人皆厌恶,但惊悚、恐怖小说却很流行,它不仅说明人们对每一种情感体验的顽固寻求,更能体现小说类型发生发展的原因。
太平岁月,人对危险的警觉水平下降,所以会本能地从文艺作品中寻找恐怖刺激的情景,寻求紧张体验,得到生存经验的补偿,这些紧张感、焦虑感、恐惧感获得释放之后,读者会为自己现实的安全处境感到松弛愉悦,这种心理需要就刺激了相关类型小说、电影的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小说的类型不断被发明、扩展、更新,以创造人类情感体验的新天地,比如科幻、侦探、推理、悬疑等都是晚近的发明,而有数百年发展史的武侠、历史、玄幻则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
每种小说类型,都聚集着大量为之着迷的读者。
我们必须强调,优秀的网络小说受到追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类型定势之后,总是呈现出的作者个人的独创性。
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需求具有与生俱来、永难满足的
本能,而情感体验的情景、方法却永远在求新求变。
玄幻小说是网络小说中成绩最为显著的部分,这种类型的兴起受到了西方玄幻小说、好莱坞电影的启示,并且在寻求“想象的本土化”这一动机支配下,链接了中国古代神话、历史文化典籍、明清小说等资源。
在作者与读者求新求变的欲望推动下,玄幻小说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面貌,既有《恶魔法则》《佣兵天下》等创造性地运用西方玄幻小说的魔法、龙、精灵、天使与魔鬼等元素,也有《盘龙》《神墓》等混合了东方神魔小说与西方玄幻小说诸种神力元素,更有《间客》打通了玄幻小说与科幻小说的类型界线,另开小说类型的局面。
这些小说,创造了独特的生命、社会文明与宇宙景观,具有文本价值的独一性,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力,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
(摘编自康桥《网络小说的类型化与独创性》)
题目:请简要梳理本材料的行文脉络。
(4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行文思路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答时,阅读全文,理清文本层次,依据作者的行文思路去分析,看写作的先后顺序和内容间的关联,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将相关内容概括出来。
材料第一段首先提出观点“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根本缘由、网络小说的创造性则被漠视”;接着就分别从“根本缘由”和“网络小说的创造性”两方面论述,先指出“类型化的网络小说,在大众读者的热情推动下不断成型,其发生发展的根本缘由在于人类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读者缺少或向往某种情感体验,就会去欣赏能提供某种情感体验的‘类型小说’或‘类型电影’在幻想中代入、融合故事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以达到心理的补偿、平衡与满足,产生愉悦感,恢复积极的心态”;最后指出“这些小说,创造了独特的生命、社会文明与宇宙景观,具有文本价值的独一性,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力,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即要肯定网络小说的独创性。
[参考答案] 采用“总分”结构,开篇提出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根本缘由、网络小说的创造性受到漠视,接着阐述了网络小说类型化的根本缘由在于人类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最后阐述应充分肯定网络小说的独创性。
特色题型二论证方法
[必备知能]
(一)明确常见设问
(二)掌握解题技法
论证是用严密的分析说理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典题体验]
[例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
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
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
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
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
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
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
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
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作“团体格局”。
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
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
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
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
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
(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
题目:这则材料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解析] 本题题干已明确考查“论证方法”,考生只要找出文中比较典型的且有把握的“论证方法”进行判断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①比喻论证,作者运用“柴”与“水的波纹”的比喻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
②对比论证,作者通过对中西方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③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
④假设论证,作者运用假设,让自己的论证更严密。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只答手法不结合文本分析扣1分)
特色题型三论证语言
[必备知能]
(一)语言风格
可以用如下词语概括表述:高屋建瓴(有理论高度,理论性强)、气势凌厉、逻辑缜密、娓娓道来、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二)具体特点
1.语言准确:(1)概念使用准确;(2)词语的运用准确,感情色彩恰当,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2.语言严密:(1)判断和推理严密,逻辑性强;(2)句式上多运用修饰成分多的长句,表达周密;(3)结构严密,衔接过渡自然条理。
3.语言鲜明:(1)表述明确,不可模棱两可,尤其是论点的表述;(2)态度明确,爱憎分明,不可含糊不清。
4.语言简练、概括:叙述事实时,不需要铺排渲染,因为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人,不宜细致地述说细节,否则喧宾夺主。
5.语言形象生动:(1)适当运用修辞手法;(2)注意语气变换,灵活运用各种句式(设问、反问、祈使、肯否定陈述、双重否定等)。
[典题体验]
[例四]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但也有人认为它使人类摆脱劳动的束缚,由此人类将得到彻底的全面解放。
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
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无非也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
马克思认为各种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无非是人体器官的延长。
技术哲学的奠基人恩斯特·卡普认为人类的各种技术发明、创新都是对人类自身器官的模仿,是人体器官的投影。
由此可以说,任何技术从其根源与本质来说都是对人体器官的模仿,目的都是代替人体器官,减轻人体器官在劳动中的艰辛程度。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本身,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既然技术的本质都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最终目的都是替代人类劳动,那么为什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习以为常,对人工智能技术却忧虑不安?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仅仅取代了人类作为工具性
的肢体;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还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
如果说工具和机器还仅仅取代人的体力劳动,那么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取代了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
工具的出现,人类还可依仗体力和智力生存;当机器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可以依仗智力生存;而智能机器的出现,人类将会彻底被取代,人类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再有,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所取代,因此不得不面临转型。
这种转型对文化水平高、能力强的人群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对文化水平偏低、适应能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转型并非易事。
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就自然表现出不安和担忧。
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
任何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减轻或取代人类劳动,让人类从以往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人工智能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由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束缚,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全面解放的梦想。
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黄欣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
题目:这则材料在论证语言上是如何体现严密性的?请简要说明。
(4分)
答:
[解析] 本则材料论证语言的严密性主要体现在结构严密和用语严密。
[参考答案] ①使用“既然”“再有”“但是”等衔接语,使结构浑然一体;②使用“一部分人”“从长期来看”“可能”等限定语,使论证语言严密。
特色题型四论证特点综合考查
[必备知能]
(一)明确常见设问
(二)掌握解题技法
2020年教育部命制的新高考山东、海南模拟卷现代文阅读Ⅰ,明确设立了“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的题目,这类题目就从整体和深度上考查了综合性思维能力。
一般来说,综合分析文本论证的特点要从“六角度”入手。
角度一:综合分析文本整体论证方式的特点
分析文本是立论,是驳论,还是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先破后立”的情况多见),并简明概述文本是怎样立论、怎样驳论或怎样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
角度二:综合分析论证结构的特点
论证的结构或思路通常指上文“特色题型一”所讲的内容。
分析文本论证结构的特点,首先概述文本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然后具体说明文本是如何安排这种结构的。
角度三:综合分析论点提出的特点
1.根据论点的位置分析论点特点。
首先明确指出论点所处位置,其次概括不同位置提出论点的作用(见前面“特色题型一”的分析)。
2.根据立论的视角分析论点特点。
分析论点的特点,要关注论点提出的角度,看论点是否和一般的观点不同,如论点独有特点,则可看作是论点新颖或观点独到。
角度四:综合分析论据的特点
一要看论据是否典型、是否新颖。
论据能有力地论证论点,可概括为“论据典型,说服力强”;论据非常见常用,且有典型性,可概括为“论据新颖”。
二要看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要分清。
角度五:综合分析论证方法使用的特点
根据文本内容,简明指出文本使用了何种论证方法(单一运用论证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怎样的论点,达到了怎样的论证效果。
角度六:综合分析论述语言的特点
论述类文本的语言一般有准确严密,概括简洁,鲜明生动等方面的特点(见前面“特色题型三”的分析),可根据文本论述语言的风格特点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
上面的“六角度”总体归纳了综合分析文本论证特点的思考切入点,具体答题时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灵活选择分析角度进行恰当思考。
[典题体验]
[例五] (2020·教育部命制新高考联考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
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
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
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
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
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
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
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
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
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蕨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
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
如果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