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_大学英语_课程设置_减少外语磨蚀_王建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9年第2期

改革 大学英语 课程设置,减少外语磨蚀

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建梅

摘要:本文根据外语学习和外语磨蚀理论,结合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困境,提出大学英语课程应根据各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多元化设置。建议普通院校提高大学英语教学频率,将两年的基础英语教学压缩到一年内完成,同时各校要重视ESP和双语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强调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从而减少外语磨蚀,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外语磨蚀;课程设置;教学频率

1.引言

自从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大学英语 即成为各高校倍受重视的一门必修课。30多年来,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均分散于大一和大二两年内完成。目前大多数高校 大学英语 课内教学时数为224-256学时(14-16学分),占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总学分的10%左右。多年来没有人质疑过为什么这样设置,这是否合理,是否适合于各不同类型高校。特别是,近些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轰轰烈烈,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到与之密不可分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但其教学效果仍然受到各种质疑。对英语教学的批评主要在于学习的成效低,许多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并不能用其进行交流。 英语课是基础学科中持续时间最长、学生课业负担最重、精神压力最大的一门课程 (文秋芳,2008)。对此,许多专家、学者也提出各种改革意见和措施,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大学英语教师也在不断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交际教学法、基于任务教学方法等)、教学模式(如,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但似乎唯一没有动摇和受到质疑的是大学英语授课频率始终如一:四学期,每周为4学时。近年,有许多专家、学者(蔡基刚,2002/2004/2007;束定芳,2004;文秋芳,2008)对我国重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学制、发展方向等提出许多指导性意见,也有一些重点院校已经实施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复旦、浙大、南开等院校减少大学英语教学学分,甚至压缩到6-8个学分。但人们对我国更多的普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问题关注的很少,而普通院校中英语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尤为突出。对此,我们很少思考能否在更短的时间内大幅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没有研究是否可通过加大学习频率,将开设两年 大学英语 在一年内集中完成。根据语言磨蚀理论和联结主义理论,这样高密度、高强度的外语学习效果会更好,并且更有利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

2.外语磨蚀与外语习得

语言磨蚀(l a nguage attrition),又称为 语言流损 、 语言耗损 ,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或语言某一部分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退化或丧失的现象(Ji m enez, 2003:40)。近30年,语言磨蚀,特别是二语或外语磨蚀,因其研究成果应用价值大而成为国外语言学习研究的一个热点。特别是1980年在美国召开的 语言技巧磨蚀会议 (Conference on t h e A ttriti o n o f Language Sk ills)引起广泛关注。许多语言研究者对语言磨蚀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方向等进行深入

探讨及实证研究(G ar dner,1985/1987;Van E ls,1986;C ohen,1989;W eltens,1993;A l-H aze m,i2000;Kuhberg,1992;To m i y a m a, 1999/2000)。国内对语言磨蚀研究相对落后,直到近几年才出现一些相关介绍、评述和分析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等(钟书能,2003;蔡寒松,2004;倪传斌,2006/2007/2008/ 2009)。国内外外语磨蚀研究对象均为学习者的正式语言学习结束后,其外语能力衰退或消失的情况。但笔者认为,外语磨蚀同样存在于语言学习过程中,当学习频度和强度不足时,便会显现外语磨蚀。

二语/外语习得(second/fore i g n language acquisiti o n)探究人们在掌握母语后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的本质和习得过程(杨连瑞,2007: 10)。二语习得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已建构起其理论体系并取得丰硕成果。国内研究从80年代起步并蓬勃发展,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层次深入发展,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相比,在我国的外语实践教学中对语言磨蚀,即语言习得的逆过程,研究很少。外语习得和外语磨蚀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有语言习得就必然有语言磨蚀 (O lshtain,1989)。语言习得不仅包括学习、获得、进步、发展的一面,也包括磨蚀、僵化、退化和丧失的一面。因此,只重视外语学习研究而忽视外语磨蚀的存在是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对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更有启示的是,外语磨蚀不仅存在于停止使用这种语言之后,还同时存在于学习这种语言过程中,并与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强度、学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学习频度小、强度小必定会加大语言磨蚀效应, 外语接触量明显影响外语磨蚀的程度 (E d w ards,1977;Bahric,1984); 外语强化培训比强度小的低频外语学习更耐磨蚀 (H ansen,1999:17)。

3.问题与思考

3.1 我国大学生外语学习环境不理想

外语学习和外语磨蚀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英语是一门典型的外语,而非第二语言。学生在汉语大环境下学习英语。除英语课堂外,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外和学校外接触到、使用到的语言都是汉语。他们日常用来阅读、交流、娱乐所用的语言也是汉语。也就是说,英语学习者一般在课堂环境下学习英语,而课外通常没有英语语言输入,也没有使用所学语言技能的机会。因此,大多数学生在英语课程结束后,若没有考研或出国继续学习计划,便会将英语束之高阁。这样外语学习虽然投入大,但磨蚀速度快、磨蚀程度高,外语学习经济效益差。正如蔡基刚(2004)所说, 在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中,绝大多数在他们的工作中用不上英语或用不到这么高深的英语,因而没几年基本忘掉,我们不能不为我国教育资源、智力、人力的巨大浪费而感到悲哀。

在学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环境也不理想。首先,课时不足。语言学习是一高强度、频繁接触甚至浸泡于所学语言的过程。而我国高校的正规大学外语教学安排是长时间(学习2年或更长)、低频度(每周4学时)。这样,学生上完两节英语课后很快又回到其母语语言环境。实验表明广泛接触目标语输入和输出是语言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E llis,2005)。

尽管近些年各高校加大外语教学投入,纷纷建立起外语自主学习中心,使学生课外有更多、更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但区区几百个座位供全校上万名学生使用,其效果还是有限。而且,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是因为它是一门必修课,而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学习自主性较差。结果仍然是很多学生有90%以上的时间远离外语学习环境。这样,自然语言习得(nat u ra l acqu isition)就难以实现,外语磨蚀就不可避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听到许多非英语专业学生抱怨,自己在大学学习两年英语后,英语水平没有什么提高,有些甚至还倒退了,因为 与外语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