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父辈的足迹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沿着父辈的足迹前进
作者:本刊记者赵鹏
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6年第5期
本刊记者赵鹏
2015 年4 月28 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来自富奥股份公司泵业分公司的丁照民,胸前佩戴“全国劳动模范”勋章,站在了全国劳动者的最高领奖台上。
此时的他,感慨万千,时隔26 年,他把“全国劳动模范”的接力棒从岳父手中稳稳地接了过来。
作为富奥股份公司的首席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他说:“父亲一直对我有个期望,那
就是成为我岳父那样的人。
我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受父辈的影响。
老劳模是我的榜样。
”
精进不休,学得一身手艺
1986 年,泵业分公司还是国营企业,当地人都叫它制泵厂。
丁照民的父亲是制泵厂工人。
这一年,16 岁的丁照民接父亲班,端上了这个“铁饭碗”,当了一名焊工。
焊工是一门技术活儿,有严格的工艺要求。
一位老师傅对他说:“宁让身受累,不叫脸受热。
”丁照民永远记住了这句话。
工作的时候他一丝不苟地跟着师父干,休息的时候他拿着废
料不停地练,中午吃饭的时候一有机会就向老师傅们请教。
一般而言,焊工要3 年才能出徒,
但由于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练技,丁照民半年就出徒了。
一年后,在厂里组织的技术大比武中,丁照民与40 多名焊工同场竞技,最终获得了第三名,成为令所有人惊叹的“黑马”。
虽然本职岗位是焊工,但聪明好学的丁照民经常和其它工种的工友交流,学到了各种手艺。
父亲退休前是钳工,他对钳工的基本知识早已了解,经厂里钳工师傅的点拨,他很快就熟练掌
握了钳工技艺。
而铆工师傅见丁照民朴实好学,便经常指导他画样下料。
一来二去,丁照民把
铆工的手艺也学到手了。
就这样,丁照民跟这个师傅学一招儿,向那个师傅学一手儿,成了厂
里的“万能工”。
此时的丁照民还不知道,有一个人正在默默地关注着他。
这个人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一汽
建设功臣、一汽换型改造功臣,丁照民父亲的老搭档——钳工刘景和。
丁照民的勤奋和踏实,
深得刘景和的喜欢。
后来,丁、刘两家结为秦晋之好,岳父刘景和也成了丁照民学习的榜样。
顿学累功,做复合型人才
作为一名工人,能按图纸造出合格的产品,就是称职的,但丁照民却不满足于此。
那些年,当工程师们拿着图纸找他加工时,他眼里满是羡慕与钦佩。
他时常有这样的憧憬: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尺,在纸上画出一张完美的机械制图,那是何等地自豪!可是,当时丁照民只有初中
文凭、没经过任何培训,对机械制图更是一窍不通。
迷茫之际,刘景和对他说:“有了困难不
要怕,只要努力把它克服掉就行了。
”岳父的鼓励激发了丁照民的斗志,他下定决心:不学会
决不罢休。
他先利用业余时间拿到了本科文凭,随后,一边买来专业书籍学习,一边向厂里的
技术员请教。
期间,有人对他说:“你一个工人,整那些有啥用啊?搭钱还浪费时间。
”可丁
照民认为,人就得上进、好学,他选择坚持下去。
凭着那股钻劲,他终于精通了机械制造设计。
常言道:“书越读越厚。
”如今,丁照民的工具箱内常年摆放着十几本书籍,每本书都有
很厚的毛边,那是他无数遍翻阅的痕迹。
其中有一本《焊工手册》,是20 年前一位机械工程
师送给他的,这本书被他视若珍宝。
他说:“一到工作‘卡壳儿’的时候,就翻一翻,总能从
中受到启发。
”
斗榫合缝,破解种种难题
在焊接技术中,薄铝类金属被好多人称为“焊接禁区”。
因为铝散热快、熔点低,而表面
形成的氧化物薄膜熔点却高达2000 多摄氏度,操作中极易焊穿。
之前,老制泵厂只有一个叫
吴道广的师傅能完美地进行铝制品焊接。
吴师傅退休后,丁照民经常到吴师傅家取经。
在吴老
的悉心传授下,丁照民逐渐掌握了这门技巧。
采访中,丁照民为记者做了个示范,他在一口普
通家用铝锅上穿了个小孔,铝锅厚度不足0.5毫米,短短十几秒后,丁照民成功拿下了这个
“禁区”。
面对记者的夸赞,丁照民说,这就是肌肉的记忆。
泵业分公司的空压站是一个能源供给的地方,能够产生很多热能,但是至少有80%的热能
都被浪费掉了。
有一天,公司领导交给丁照民一个任务,让他把浪费的热能利用起来,在冬季
为车间供暖。
站在空压站前,丁照民眉头紧锁。
这种改造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他找不到可借鉴
的经验,一时间竟然无从下手。
此时,岳父忙碌的身影在他脑海中浮现出来。
1984 年,岳父也遇到了“改造”的难题。
当时,一汽正在进行换型改造,厂里要制作一种夹具备件,但传统制
作工艺的废品率高达80%以上。
由于废品率高,它成了换型改造中的“老大难”问题。
岳父利
用边角余料设计制作出一台胎具,利用这台胎具,终于使成品备件合格率达到了100%。
“只要肯动脑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
从回忆中走出来,丁照民开始仔细观察空压站。
经过周密思考,他先对站内的空压机进行了重新布局,使之能够与他的改造想法相匹配。
然后,他制作了热能收集装置和送风管道。
考虑到厂房内夏凉冬热的需求,他又加入了冬天向
内送热风、夏天向外排风的设计。
这项改造,不仅每年为公司节约10 余万元的采暖费,同时
也可实现冬季提前供暖,极大改善了一线员工的工作环境。
多年来,丁照民先后运用精湛的焊接技术为企业修复了德国加工中心、日本MAZAK 加工中
心等国内外设备10 余台,解决了诸如进口设备冷却电机损坏、法兰刀架断裂等难题,他还制
作了日本大隈加工中心MA-50 鳞板式随动防护机构,自行设计制作日本三菱公司MV-5C 加工中心的螺旋排屑机构等等。
丁照民以自身过硬的技术本领,累计为企业节省采购和维修费用近千
万元。
九转功成,创造一番奇迹
2012 年,泵业分公司厂房搬迁。
搬迁前,公司领导提出新厂房内要解决铁屑飞溅的问题,一是保护操作工人的安全,二是维护车间的环境卫生。
当时全厂1200 多台设备,有将近500
台设备需要做主动防护。
由于每台设备的结构都不尽相同,必须现场一一测绘,逐个设计,按
台配做,才能确保防护效果。
厂房搬迁有严格的时间要求,这项工作必须按时完成,于是,公
司领导把这项重任交给了丁照民——只由他一个人来完成。
那段时间,丁照民每天早晨6 点钟到厂里,晚上9 点钟才离开,不断地测绘、思考、画图、制造,周而复始,一台一台地安装。
晚上到家打开电视想看一会儿,结果看了 5 分钟就睡着了。
有时候,他会在梦里回到上世纪80 年代一汽换型改造的日子。
在那段轰轰烈烈的日子里,岳
父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改造工艺、精简工序,使配件制作的效率不断提高、质量不断提升,还大大地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
他在梦中不停地对自己说:“要像岳父那样攻坚克难!要成为
岳父那样的人!”有时候,他还会在梦里继续思考没有解决的问题,灵感来了,立即起身在图
纸上把想法画下来,然后倒头接着睡……这样的场景有很多次。
就这样,丁照民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几乎没有休息一天,甚至放弃陪伴迎战高考的女儿。
他在一种近乎于痴狂的状态下完成了近300 台设备主动防护的改造,为新厂区搬迁赢得了宝贵时间的同时,节约资金100 多万元。
如今,丁照民成了猎头们眼中的“红人”。
曾有企业以10 倍工资邀请他,他拒绝了。
他说:“有时候情比钱更重要,我的父辈们把一辈子都奉献在这里,也是这片土地培养了我,我的根就在这里。
”他要沿着父辈的足迹,继续前进。
■
责任编辑/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