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师应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答案可能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大家都认为典范的课堂用语是一个必要因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应该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力求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这就首先要求教师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
然而我们也经常遗憾地发现,许多教师达不到这个要求,甚至让大量随意、模糊、刻板的语言充斥课堂。
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语文学科的特质,进而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因此,锤炼课堂用语作为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应该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众所周知,沟通交流的基本要求——发音正确、用词得当、语言简洁、表意清晰,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做到的;那么,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要做到形象性语言与逻辑性语言的结合。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高中语文更是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以教学用语也要做到生动、形象。
教师要尽量避免含糊其辞的表述、繁复深奥的解释、晦涩抽象的分析;努力追求简洁洗练的描述、深入浅出的剖析、收放自如的点评,使学生对景物有具体的印象,对人事有全面的了解,对理论有深入的把握,进而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愉悦。
语文学科还具有工具性特点,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其重要任务,所以教师还要保证把科学的思维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的技能发展获得保障。
如果教师能采用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有条不紊地展开新课导入、内容过渡、评价总结等工作,借助典型的材料落实由具体而抽象的说理程序,并且在分析答疑时做到思路缜密有序、阐述有条有理,同时又能把握时机、勤于归纳、以探求切实可行的解疑之路;那么学生的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热情就会被激发,解题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个体健康有序的发展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从这个层面讲,逻辑性语言好比一个路标,为学生更加便捷地走上掌握技能之路指明了方向。
李镇西老师讲授《荷塘月色》,在读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时,遇到学生这样的质疑:“怎么在写荷叶香味时突然写到歌声了?”李老师没有急于解答,而是说:“这个问题提得好,谁来谈谈理解?”见一时无人回答,李老师启发道:“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待学生否定后他又问:“为什么?可以找出依据吗?”学生答道:“这是比喻。
”“对,是比喻,也就是作者是用歌声比喻荷香的是吧?”等学生认可后,李老师再问,“但是,两者有可比的共同点吗?能在文章中找到依据吗?”有学生答:“缕缕,渺茫。
”“对了,”李老师总结道,“荷香与歌声都是‘缕缕’与‘渺茫’的,这是比喻,但我要说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请大家来看课后练习二……”李老师的语言十分浅显形象,但由于他在这个看似平淡的教学过程中贯穿了逻辑思维训练,实际上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经过这个环节的学习既明白了文章的写作特点,又对通感有了具体认识。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从这里学到了研究问题的方法,语文学习成了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富有逻辑性的课堂用语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要做到生成性语言与预设性语言的结合。
生成性语言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随机产生的语言,它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它的使用就极富挑战性,但同时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它往往可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并能使课堂语言产生灵动之美,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
笔者对此深有体会。
以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在请学生默读课文第十节以具体感受先虚后实的写法时,一学生嘀咕了一声“半旧”,其他同学也听到了。
为突显要点,我备课时对此问题未做预设。
所以当时我迅速思考了一下,认定应该讨论这个其实很有意义的问题,并马上整理了思路。
默读结束后我马上提问:曹雪芹几次写到“半旧”?待学生答复后再问:为何三次写居室物品的“半旧”特征?学生表示不解。
我启发道:如果这些物品是破旧不堪的,你觉得有什么表现作用?学生回答得很正确:说明家道中落。
我再问:如果它们是崭新的呢?学生也很快反应过来:那是暴发户家庭了。
我的问题还在继续:林黛玉到来时贾府是暴发户还是已经中落了?学生连连摇头。
我再启发:既然都不是,那么贾府到底是什么状况?学生脱口而出:既富且贵。
我马上总结:是啊,“半旧”就是要暗示这一点啊!可是三次写“半旧”是否有必要呢?经过讨论,学生对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的语言特色也有了深刻的感受。
经验告诉我们,课堂中的精彩片段往往来自于一个个教学意外,拘泥于课前预设往往让人产生与高潮失之交臂的遗憾。
古人云:称师善教,如坐春风之中。
善教的老师必定对生成性语言有深刻的见解,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还经常调整预设,给生成性语言留出空间。
的确,如能让生成性语言蕴涵诗意,必能营造出优美的氛围;如使之激情澎湃则更会感化年轻的心灵;同样令其幽默风趣就可化解一时的不谐。
在一个课堂小插曲中灵活地运用一句生成性语言甚至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创造更有利发展的学习环境。
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要足够的教学机智,又能作全身心的投入。
反之,只可能让人产生东施效颦之叹。
另外,还要做到有声语言与态势语言的结合。
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出色的有声语言,也离不开丰富的态势语言,熟练驾驭后者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得体的态势语言,使之与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相结合,令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并获得美的熏陶。
态势语言又称形体语言,对常人来说,它可能只是个人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对语文教师来说,它可是优秀的课堂用语的催化剂。
因为借助自然得体的态势语言,投身于交流与探索,是师生真正融合与互动的前提。
抑扬顿挫的朗诵、发人深省的质疑、心平气和的交流,如果能伴随教师神采飞扬的表情、惟妙惟肖的模拟、亲切自然的手势,学生天天耳濡目染,教学效果可得到明显提升。
记得分析《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描写刘和珍等人的遇害经过的内容时,我在充满感情的范读后安排了一个小插曲:模拟细节。
我用右手做手枪射击状,边配合课文语句的复述边进行动作示范: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也被击,弹从左肩出,穿胸偏右出。
简单的模拟却令学生获得了鲜明的视觉形象,他们很自然地体会到了敌人的凶残阴险、勇士的坚毅沉勇,对鲁迅先生采用说明性的语言的用
意也就有了准确的理解。
独特的态势语言有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这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锤炼课堂用语不妨通过以下途径。
一、博采众长
1.教师要认真向书本学习。
因为语文老师如果想要开阔自己的视野,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增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向书本学习是最主要的办法。
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
课堂教学用语像一面镜子能清晰地反映出语文老师的素养。
所以,多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将教育教学规律谙熟于心,能增加自身学术修养。
常阅读各类期刊杂志,并勤于做摘录笔记,可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长期的积累,自可“慧于心而秀于言”。
以语言的幽默为例,苏联教育家维特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教师也非常需要幽默。
幽默主要来自于日常向书本学习后的点滴积累。
平时教师如果能带着极大的兴趣了解一些名家经典、逸闻掌故、滑稽故事,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必然会妙趣横生。
学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时,教学目的——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水到渠成。
2.教师也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是怎么寻找疑难问题的突破口的,如何看待生活语文与文本知识的冲突的,又是怎样处理课堂意外、一次次化险为夷的;勇于创新、不惧失败的新教师是怎样活跃课堂气氛的,如何使用时尚的词汇走近学生的,怎么与学生进行朋友谈心式的沟通以交流相悖的见解的;演讲者、新闻播音员对各种文体都是怎么充分把握的;节目主持人、说书艺人对材料语言的音调、速度、情态问题是怎样处理的……这些都值得语文老师学习。
学习他人随和亲切的语言可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联想,学习他人热情洋溢的语言可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学习他人机智诙谐的语言可帮助学生轻松调节情绪,学习他人深刻犀利的语言可促使学生经常反思,学习他人不同语态的自如转换更为实现教学目标增加了保障
3.教师还要积极向生活学习。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社会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具有无限丰富的内容。
语文课中的一些深刻的思想基本都来自于社会生活,借助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往往使人获得更具体的感悟;所以教师一定要热爱生活、关心时事,了解现实,不断积累生活素材,并经常将其与文本知识联系比较,课堂上就能左右逢源。
我们还不难发现,生活中新鲜活泼的语言俯拾皆是,如能巧妙地运用到课堂中,对激活新知、加深认识、活跃气氛都大有裨益。
而提高对现实的关注度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为广泛,语文素养就可由此提高。
二、反思总结
某堂课上一个过渡句表达不当,某次评价言过其实,某个提问启发性不够;学生的应用、探究能力都有可能被扼杀。
行之有效的做法在哪里,这都值得我们
好好反思。
同样,发现某个点评有画龙点睛作用,某个质疑使人茅塞顿开,某个导入使学生兴趣倍增,这都可以作为宝贵的经验进行记载总结。
再如,教师可对自己的课堂用语进行录音,在课余反复细听,找出优缺点,也可时常参加听课活动,学习同行的语言技巧并进行比对以取长补短,当然更可“不耻下问”,多从学生当中了解他们对教师语言的评价和要求。
方法不一而足,日积月累,定会有可喜的提高。
李燕杰教授说: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要使听众身临其境,如见其人。
如果语文老师也能这样要求自己,语文课还会乏善可陈吗?
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是把学生送入知识殿堂的阶梯,它需要教师认真构筑;充满智慧的教学用语能使语文课堂的容量成倍扩大,它需要教师精心锤炼。
(胡海瑢,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