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板块1 信息性阅读 考题研析 第2讲 观点评价与推断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定技巧】 (1)从分句间是否存在因果、条件关系的角度思考,断定选项是 否强加某种关系,生硬推理。 (2)从选项显示的原因、条件以及结果是否“唯一”或“多种” 的角度思考,判定选项推理是否片面。 (3)从是否混淆了某种关系的角度思考,断定选项推理的合理与 否,如是否将“只有……才……”混淆成“只要……就……”。
[分析]
[答案] × 推断过度。原文是说“能够‘无我’,不以自我为 中心,而完全以国家、人民为念”,这是古代政治思想家对理想政 治人物的“最高期许”,而不是说“只要……就……”。
谢谢观看 THANK YOU!
02
二、立足文本,合理推断 结论正误
落实关键能力 规范答题思路
观点评价推断题的选项常使用一些表示推断的暗示性词语,如 “这说明”“同理”“会”等,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来判断选项 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因此,关注选项的表述形式,立足文本,依托 常理,对于推断结论正误十分重要。
☞落实关键能力
解答观点态度题“3 步骤”
板块一 新高考模式下的信息性 阅读
考题研析 思维建模方能触类旁通 第2讲 观点评价与推断题
பைடு நூலகம்
观点评价与推断题是信息性阅读的必考题,此类题目的选项往 往是对文本观点的分析、评价和推断。命题人常在依据与结论的一 致性、逻辑关系的合理性方面设置错误点,主要包括无中生有、推 断过度、强加关系等。侧重考查考生对相关材料信息的分析、评价、 逻辑推断能力。
结合原文根据选项中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的因可以推断出艺术家的创作也应精的果但不能推断出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的果原文中也没有少的信二立足文本合理推断结论正误落实关键能力规范答题思路观点评价推断题的选项常使用一些表示推断的暗示性词语如这说明同理会等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原文] 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 文明比较。因为有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 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 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实 践优势的工具。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 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
●命题陷阱 2 推断过度
命题者不尊重原文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 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从而夸大事物 实有的地位、能力、功效等,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判定技巧】 (1)重点关注表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词句,注意选 项中“全”“都”“一定”“就”“可以”等词语。 (2)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找出两者之间在逻辑表 述上的细微差别,从而准确锁定答案。
[分析]
[答案] 选项无中生有。作者并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 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的看法,而是通过对穿山甲身上丰富微 生物的描述,引出“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 生物都一样”的论述。原文唯一与“疾病”有关的信息是“人类肠 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 腹泻”,但此句及前后文均无“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 联系在一起”的相关论述。
2.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选项] (2020·全国卷Ⅲ,T3-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 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 标准的变迁史。
[原文] 第四段:“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 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 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五段:“《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 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
[分析]
[答案] “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错误, 推断过度。文章第四段只是说《古文观止》的选文体例,能看出 “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的变化,第五段也 只是提到了“《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 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无法得出“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 的变迁史”的结论。
●命题陷阱 3 强加关系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有意混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 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 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还有要特别注意因果关系的两种情况: 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 “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 二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会” “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 D
“进而” 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
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并无“损害人体的健康”的说法。
[答案] A
请阅读选项和原文的相关信息,判断对错,并分析。 1.[选项] 由于制度比较存在文献真实性等缺陷,宏观的文明 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 )
第二步:厘清层次,分清关系 (1)第一段巴巴的特点:生活环境轻松,肚皮雪白、脸颊边缘有 一圈好似山羊胡的毛、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鳞片覆满头、 身、四肢和尾巴,性格温顺、训练得当。 (2)第二段主要讲述了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身上都寄宿着相当数 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 是细胞内部。
细比对,辨正误
“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推断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在我们的生命历
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 B “同理”
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
后,它们消化我们”,可见,“我们死亡后”,
微生物并不会立即消亡,而是会消化我们。
选项 暗示性词语
细比对,辨正误
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 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 一种微生物。
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 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尝试解答] 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找准观点,看清态度 文章由研究巴巴身上的微生物入手,提出了微生物无处不在的 观点,作者强调指出,所有的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它 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分析]
[答案] × 强加因果,前面的原因无法推出“宏观的文明比较 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这个结果。
2.[选项] 只要心中完全“无我”,完全把国家、人民的利益 放在心上,就能成为民众心目中的理想政治人物。( )
[原文] “无我”一词,看似简单,却含义深刻、底蕴深厚,表 现在实际政治行动中,就是要秉承大公无私之心治国理政。能够“无 我”,不以自我为中心,而完全以国家、人民为念,既是古代政治 思想家对理想政治人物的最高期许,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好写照。
01
一、研透命题规律,识破 “3大陷阱”
●命题陷阱1 于文无据 ●命题陷阱2 推断过度 ●命题陷阱3 强加关系
●命题陷阱 1 于文无据
命题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也不能从原文信 息中推断出来,即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某种意 思用来迷惑考生的。这类选项若脱离文本去根据个人经验或常识判 断,很可能会误认为正确,迷惑性较强。
1.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选项]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T2-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 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 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原文] 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 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 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 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 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没有一 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 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 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 我们与世界相连。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 “真题体验 T三”),完成后面的题目。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 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 微生物。
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 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 立即消亡。
“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
物”错误,原文第四段说“它们身上的微生物
C “应该” 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
律”,可见,遵循相同规律不一定就是“同一
种微生物”,推断错误。
选项 暗示性词语
细比对,辨正误
“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
体的健康”推断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
【判定技巧】 (1)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 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2)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重点关注表程度、情态、 条 件 、 范 围 、 分 寸 的 词 句 , 注 意 选 项 中 “ 全 ”“ 都 ”“ 一 定”“就”“可以”等词语。
选项 暗示性词语
细比对,辨正误
“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
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作者化用尼尔·阿姆斯
特朗踏上月球时所说的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 A “这说明”
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本意就
是借这句话引出微生物与尼尔·阿姆斯特朗都是
第一次登上月球的观点,所以 A 项正确。
选项 暗示性词语
3.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选项] (2019·全国卷Ⅰ,T3-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 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 聚共识。 [原文]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 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
[分析]
[答案] 选项转述强加关系。结合原文,根据选项中“我国当下 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的 “因”,可以推断出“艺术家的创作也应精”的“果”,但不能推 断出“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的“果”,原文中也没有“少”的信 息。
(3)第三、四段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没有一个物种独自 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 动。
(4)第五段说明表面上看我们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实际上我们都 是一支军团,携带着众多的微生物。
第三步:发掘暗示,注意表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