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学课堂笔记 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寄生虫学课堂笔记复习资料
细粒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一、形态
1.成虫
头节:吸盘,顶突及小钩
成节:生殖器官分布与带绦虫相似
孕节:子宫充满虫卵
2.虫卵与带绦虫类似
3.棘球蚴:囊壁、囊内含物、棘球蚴液
囊壁:角皮层:较厚,乳白色,半透明
生发层:较薄,有细胞结构,由此向内长出内含物
内含物:原头蚴:生发层向囊内长出许多圆形的虫体
生发囊:生发层直接发育形成的小囊,内壁长出原头蚴
子囊:可由母囊的生发层直接长出,也可由原头蚴或生发囊进一步发育形成。
棘球蚴液:囊液无色透明或微带黄色,内含多种蛋白,有抗原性
棘球砂:原头蚴、生发囊、子囊从生发层中脱落,悬浮在囊液中,称为棘球砂
二、生活史
终宿主:犬狼等食肉动物。
每个原头蚴发育一个成虫
中间宿主:人、食草性动物:牛羊马骆驼
棘球蚴的寄生部位:肝肺脑
感染阶段:虫卵
侵入途径:经口
三、致病
损害程度视棘球蚴的寄生部位、体积大小和数量多少而定。
1 机械压迫
棘球蚴不断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器官,造成组织细胞萎缩,坏死,引起脏器的机械性压迫症状
寄生在肝脏肝组织萎缩,压迫消化器官、胆道、胸腔
寄生在肺脏肺不张、咳嗽、咳血、呼吸急促、胸痛。
偶尔咳出大量囊液
寄生在颅内头痛、呕吐、癫痫
寄生在骨内破坏骨组织、容易骨折
寄生在眼部严重者可致失明
2 继发性棘球蚴病
棘球蚴一旦破裂,原头蚴、生发层碎片,生发囊、子囊在污染的部位可发育为新的棘球蚴。
3. 过敏反应
囊壁破裂,大量囊液溢出,可产生过敏反应,诱发过敏性休克。
4 中毒和胃肠功能紊乱
如出现食欲减退、消瘦和发育障碍等症状
四、流行
棘球蚴病是人兽共患病,主要在我国西部、北部广大牧区。
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终宿主与中间宿主常形成比较固定的动物间循环关系链森林型犬、狼和鹿之间
畜牧型广泛分布,犬和偶蹄类家畜之间
我国主要是犬/绵羊循环型,也有犬/牦牛循环型
——棘球蚴病为什么主要在牧区流行?
1 牧区传染源多犬和狼感染较重,其粪便中虫卵污染环境和草原。
虫卵抵抗力强
2 具备流行条件
3 人容易感染感染的机会多,人直接与犬接触或间接与犬接触(虫卵污染草原、水源,甚至动物毛皮,因牧业劳动和不注意卫生感染)而感染
五、防治
治疗病人
手术摘除;药物(阿苯哒唑、吡喹酮、甲苯咪唑),早期小棘球蚴;PAIR疗法(技术要求高)
预防
1 加强犬的管理对牧羊犬和警犬定期驱虫治疗,捕杀野犬、狼
2 加强卫生法规和卫生检疫病畜内脏应焚烧、深埋,以避免被犬、狼食入
3 加强卫生教育注意个人、饮食、饮水卫生
线虫 Nematode
一、形态
1.成虫
两侧对称的圆柱体,不分节,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
雌虫尾部尖直或钝圆,雄虫尾部卷曲或膨大呈伞状
体壁由角皮层、皮下层、纵肌层
原体腔:无体腔分布
主要内脏器官:完全的消化道,雌虫生殖器官双管型,雄虫生殖器官单管型
2.虫卵
卵壳:卵黄膜、壳质层、脂层
二、生活史
虫卵——幼虫——成虫
土源性线虫: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主要寄生在肠道的线虫。
钩虫
生物源性线虫: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主要寄生在组织中的线虫。
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
钩虫 Hookworm
一、形态
虫卵:两端钝圆,卵壳较薄,无色透明,通常有2-4个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之间有空隙二、生活史
虫卵-幼虫(杆状蚴)-感染性幼虫(丝状蚴)-通过皮-静脉、淋巴管-右心-肺-支气管-气管-咽部-吞咽-小肠(成虫)-产卵-排除
1.钩虫以板齿或钩齿咬吸肠粘膜,以血液组织液肠粘膜为食可以分泌抗凝素
2.丝状蚴侵入皮肤
三、致病
1.幼虫致病-钩蚴性皮炎
钩虫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由于机械性穿刺、化学分泌物作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皮肤表面出现红斑丘疹,常继发细菌感染
2.成虫-缺铁性贫血
1.钩虫口囊咬吸肠粘膜,造成出血点和溃疡;分泌抗凝素,使得血液不易凝固
2.吸血
3.钩虫吸血时,咬附部位黏膜伤口出血
4.钩虫在多个地方咬吸,更换咬附部位
5.人体营养条件
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四、诊断
饱和盐水浮聚法;直接涂片法;钩蚴培养法
五、流行
传染源:病人和带虫者
传染途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
六、治疗
阿苯达唑;补充营养;加强管理
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一、形态
1.成虫:微小,细线状
2.幼虫:在横纹肌内,形成梭状囊包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小肠;幼虫寄生在横纹肌;成虫和幼虫寄生在同一宿主体内;完成生活史需要转换宿主
保虫宿主多
三、致病
1.侵入期
囊包内幼虫在小肠孵化为成虫的过程(一周)
2.幼虫移行期
成虫产出幼虫后,幼虫自肠粘膜进入血管,流到全身各处
血管:急性动脉内膜炎,全身血管炎
肺部:肺出血、肺水肿、支气管肺炎、胸腔积液
心肌:心肌、心内膜充血、水肿、心肌坏死、心
力衰竭
横纹肌:破坏肌纤维使肌纤维肿胀,排列紊乱,横纹消失;全身肌肉疼痛,尤以腓肠肌和肱二头肌最明显
脑:非化脓性脑膜脑炎
3.成囊期
肌肉内囊包形成,轻者急性炎症消失,重者死亡
四、诊断
肌肉活检旋毛虫囊包、IFAT 、ELISA、Western blot
五、流行
人畜共患
六、防治
1. 治疗病人:阿苯达唑、甲苯咪唑
2. 改变饮食习惯
3. 加强肉类检疫
4. 改善环境
广州圆线虫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此病以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特征
一、形态
1.成虫:细长,线状,体表具有微细环状横纹;雌雄异体
2.幼虫,分三期
3.
4.
5.
二、生活史
终宿主是鼠
成虫寄生于鼠的肺动脉血管,幼虫可侵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三、诊断
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以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显著特征
临床表现
1. 发热
2. 神经系统表现
(1)头痛: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症状之一
(2)颈项强直感: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症状之一
(3)感觉异常
(4)其他:抽搐、癫痫、精神失常、嗜睡等
3. 其他部位的表现
(1)眼部:畏光、复视、视力障碍,甚至视野缺损、失明,
少数患者可有眼肌麻痹
(2)肺部:有咳嗽等症状,肺内可出现阴影
临床阶段
(1)潜伏期
(2)前驱期:症状不明显,发热、头痛、头晕、乏力、腹痛、腹泻
(3)急性期:症状加重,出现本病特征性表现
(4)恢复期:临床症状缓解,逐渐康复
四、诊断
1.近期饮食
2.临床表现:三高(高热、嗜酸性粒细胞细胞高、颅压高)
三痛(头痛、肌肉痛、皮肤刺痛)
3.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
4.病原学:脑脊液
五、流行
1. 传染源:鼠
2. 中间宿主:蜗牛、螺类、蛞蝓等软体动物
3. 转续宿主:鱼、虾、蟹、蛙、猪、牛、羊、鸡、鸭等
六、防治
1. 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
2. 对症治疗
3. 预防为主,注意饮食卫生
医学原虫 Medical Protozoa
医学原虫:是一类与医学相关危害人类健康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具有生命活动的全部生理功能,包括摄食、代谢、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
一、形态
1.细胞膜:包被在虫体表面,又称质膜(plasmalemma)或表膜(pellicle)
2.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内含物
运动细胞器:伪足、鞭毛、纤毛、波动膜
3.细胞核:双层核膜、核仁、核质、染色体
泡状核:染色质少,颗粒状,分布于核质或核膜内缘,有一个核仁
实质核:染色质丰富,多个核仁
二、生活史
1. 人际传播型:一种宿主(经接触或传播媒介)如:溶组织内阿米巴
2. 循环:一种以上脊椎动物宿主如:刚地弓形虫
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世代交替:寄生虫完成一代发育需要无性和有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
3. 虫媒传播型(vector):在昆虫体内发育、增殖如:疟原虫
三、繁殖
无性生殖:二分裂、多分裂、出芽生殖(外出芽、内出芽)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配子生殖
四、致病
增殖致病(压迫和阻塞)、播散致病(酶和毒素)、机会致病
opportunistic pathogenesis(机会致病):某些寄生虫在免疫正常个体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不表现明显致病性,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则虫体出现异常增殖且致病力增强,使患者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致死。
Cryptosporidium spp 隐孢子虫
生活史简单,在同一宿主完成。
经口入,粪便排出。
1. 致病机制
寄生在肠黏膜,破坏肠绒毛结构,影响肠上皮细胞正常功能
2. 临床表现:机会性致病寄生虫
免疫功能正常者:急性水样腹泻;
免疫功能受损者:霍乱样水泻,可并发肠外脏器感染
Amoeba 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溶组织内阿米巴
一、形态
滋养体:透明的外质和富含颗粒的内质,有一个球形的泡状核,有均匀的核周染色质粒
包囊:由滋养体形成,进行二分裂增殖
二、生活史
成熟包囊-经口进入结肠-滋养体-肠腔-组织-入血
结肠-成熟包囊,出去
三、致病
1. 肠阿米巴病:主要发生在结肠
①致病过程
1.阿米巴通过凝集素介导吸附肠黏膜;分泌穿孔素,使靶细胞形成离子通道;滋养体释放半胱氨酸蛋白酶
2.细胞溶解,肠黏膜被破坏
3.溃疡
②典型病变:烧瓶样溃疡
③临床表现:阿米巴痢疾(amoebic dysentry)
急性期:粘液脓血便
慢性期:间歇性腹泻;阿米巴肿(破坏、愈合并存)
2. 肠外阿米巴病(amoebic abscess)
(1) 阿米巴肝脓肿:最常见
(2) 阿米巴肺脓肿
(3) 其它部位:脑、皮肤等
四、诊断
1. 粪便检查
急性期腹泻病人: 生理盐水涂片查滋养体
慢性期病人与带虫者: 碘液涂片查包囊
2. 病灶组织检查
A. 活组织检查:慢性患者(滋养体)
B. 肝脓肿穿刺:取穿刺液(滋养体)
五、流行
1. 传染源:排囊者(慢性患者和带虫者)
2. 传播途径:节肢动物机械携带包囊
六、防治
1. 治疗病人及带虫者:甲硝唑(灭滴灵)、巴龙霉素
2. 消灭苍蝇和蟑螂(蜚蠊)
3. 注意个人卫生及保护水源
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一、形态
1. trophozoite滋养体:香蕉形、新月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
2. cyst包囊,其内滋养体称缓殖子(bradyzoite)
3. pseudocyst假包囊,其内滋养体称速殖子(tachyzoite)
4. oocyst 卵囊,有性生殖产物,含有四个新月形子孢子
二、生活史
寄生在有核细胞内
1. 宿主广泛:哺乳类、鸟类、爬行类
2. 感染阶段多:卵囊、包囊、假包囊、滋养体
3. 感染方式多样:经口、胎盘,经血液
三、致病
1. 先天性弓形虫病:经胎盘
2. 获得性弓形虫病:机会致病
侵染淋巴结、脑、眼、肺、心肌等
四、诊断
1. 病原学诊断
取体液、活组织检查滋养体;动物接种
2. 免疫学诊断:IgM、IgG
弓形虫病的确诊:
(1)病原学检查阳性者;
(2)血清三种抗体(IgG、IgM、IgA)检查中有两项阳性者;
(3)血清循环抗原(CAg)和一项抗体阳性者;
(4)免疫功能低下者除检测弓形虫抗体外,建议采用PCR和检测CAg以助诊断五、流行
猫、猫科动物及其它动物
包囊对外界抵抗力强,在宿主内存活时间长
六、防治
1. 加强对动物的监测、管理:尤其是灭鼠
2.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3. 药物治疗:螺旋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磺胺嘧啶 + 乙胺嘧啶/螺旋霉素
4. 孕妇(TORCH)
蓝氏贾第鞭毛虫
一、形态
1.滋养体
2.包囊
二、生活史
包囊(进入)-包囊脱囊(十二指肠)-滋养体(十二指肠、小肠上段)-增殖二分裂-包囊(外界环境不利)
三、致病
1. 带虫状态
2. 吸收不良综合症:小肠绒毛受损
3. 侵入胆囊、胆管,产生炎症
四、诊断
1. 生理盐水涂片查滋养体
2. 碘液涂片查包囊
3. 十二指肠引流
五、防治
1. 旅游者腹泻(Traveler’s diarrhea):病原体之一
2. 治疗病人与带虫者:甲硝唑(灭滴灵)
3. 切断传播途径
①医学节肢动物机械性携带包囊
②注意饮食、饮水卫生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一、形态
环形体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
二、致病
疟疾的三大基本症状:周期性寒热发作、贫血和脾肿大
1. 潜伏期:子孢子侵入人体到疟疾发作前这段时间
2. 疟疾发作:周期性寒热发作(寒颤、高热、出汗退热)
①机制
②发作时间
疟疾发作时间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Pv:48h ; Pm:72h ; Pf:36 ~ 48h ; Po:48h;Pk:24h
3. Recrudescence and relapse
①再燃:由于疟疾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的免疫力杀死红细胞内大部分虫体,疟疾发作停止后,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残存于红细胞的疟原虫大量增殖而又引起疟疾发作,这一现象称为再燃。
②复发:经药物治疗或免疫作用,红内期的疟原虫全部被杀灭,疟疾发作停止。
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休眠体复苏,经裂体增殖产生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发育,再次引起疟疾发作,这一现象称为复发。
4. 贫血
①虫体直接破坏红细胞
Pv:网织红细胞、 Pm:衰老红细胞、 Pf:所有红细胞
②脾肿大,脾功能亢进
③骨髓造血功能受损
④免疫溶血
A.虫体 Ag—Ab 附着于正常红细胞表面+ C
B.红细胞隐蔽抗原暴露,产生自身抗体(IgM)
5. 脾肿大
①充血
②虫体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巨噬细胞增生
③纤维组织增生
6. 凶险型疟疾:死亡率高
①高发人群:无免疫力的人群及儿童;恶性疟
②分型:脑型(常见)……
7. 肾病综合症(疟性肾病)
Ⅲ型 Pm
premunition(带虫免疫):人体感染疟原虫后可诱导机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已寄生的疟原虫,使虫数减少,症状消失。
无疟原虫免疫力也消失。
四、Diagnosis
1. 病原学诊断:血涂片(厚、薄两种)
2. 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
1. 流行区:非洲、印度
2. 传染源:外周血中有配子体的病人和带虫者
3. 传播途径:按蚊
3. 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4. 流行因素:自然及社会因素
六、防治
1. 治疗病人及带虫者
杀红内期:奎宁、氯喹、青蒿素
杀红外期/配子体:伯氨喹(休眠体和配子体)
乙胺嘧啶(子孢子)
ACT: 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
基于青蒿素的联合治疗
2. 防蚊、灭蚊
3. 保护健康人群“1-3-7”工作规范预防用药:氯喹、甲氟喹、强力霉素
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白蛉是利什曼病的传播媒介
也称黑热病(Kala-azar)
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故又称kala-azar,即黑热的意思
一、形态
1. 无鞭毛体(利杜体)
寄生于黑热病患者或感染动物的单核巨噬细胞内
2. 前鞭毛体 promastigote
白蛉消化道内,由无鞭毛体发育而来
二、生活史
感染阶段:前鞭毛体
致病阶段:无鞭毛体
感染途径:白蛉叮咬(也可经输血感染)
寄生部位:巨噬细胞
三、致病
无鞭毛体寄生于单核巨噬细胞——内引起破坏、增生病变
主要病变器官:脾、肝、骨髓、淋巴结等
1 潜伏期长,3-5个月
之后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消瘦
2 脾脏肿大(肝、骨髓、淋巴结均受累及)
巨噬细胞和浆细胞大量增生
脾脏血流受阻及纤维组织增生
早期:脾充血,质软
晚期:脾
3贫血(全血性贫血)
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减少
(1)脾功能亢进破坏血液细胞成份
(2)免疫溶血
患者红细胞表面有虫体Ag
虫体代谢产物中有1~2种Ag与红细胞Ag相同
机体产生的Ab与这些Ag结合形成Ag-Ab复合物,激活补体,破坏红
细胞
(3)骨髓造血功能受累
RBC减少: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等
WBC减少: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死亡
BPC减少:各种出血倾向鼻衄、齿龈出血
常见并发症:肺炎、走马疳、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4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比例倒置
白蛋白减少:肝功受损,合成减少;肾功受损,从尿排出增多
球蛋白增加:浆细胞增生,产生大量非特异性球蛋白
5 肾炎
Ag + Ab——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
蛋白尿、血尿(Ⅲ型变态反应)
6 黑热病的特殊临床表现
皮肤型黑热病:
病人面部和颈部出现许多含有利什曼原虫的皮肤结节,呈大小不等的肉芽肿,或呈暗色丘疹状, 有的酷似瘤型麻风。
治疗过程或治愈后发生(平原地区)
淋巴结型黑热病:
浅表淋巴结肿大,局部无明显压痛或红肿
无黑热病病史,病变局限于淋巴结(荒漠地区)
7 预后(取决于早期特效治疗)
未经治疗死亡率高达70-90%
特效药治愈率较高
治愈后可获得稳固的获得性免疫(终身免疫)
免疫特点
患者免疫力受到抑制,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故病程中利什曼素实验阴性
患者免疫球蛋白增高,但无保护作用
患者治愈后细胞免疫恢复,可获得终身免疫,抵抗同种利什曼原虫的再感染。
四、诊断
1 临床诊断
在流行区居住、被白蛉叮咬史。
长期不规则发热(双峰型)。
脾脏显著肿大。
全血性贫血,血清球蛋白显著增加
2 实验诊断
病原学诊断
穿刺检查常用骨髓穿刺或淋巴结穿刺无鞭毛体
皮肤活组织检查无鞭毛体
体外培养法(NNN培养基)前鞭毛体
动物接种法无鞭毛体
免疫学诊断
检测血清抗体 EILSA,IHA,IF等
检测循环抗原
利什曼素皮内试验(Leishmanin intradermal test)前鞭毛体抗原液;病程中呈阴性;治愈1月后呈阳性
分子生物学诊断
PCR方法
五、流行
全世界分布;中国、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家为主,其中非洲国家较重;5~9万新发病例/年。
目前主要流行在新疆、四川、甘肃、陕西、山西和内蒙古6个省、自治区,每年新发病人为250~350例左右。
传染源
1. 人源型平原地区人为传染源青少年和壮年
传播媒介是家栖型中华白蛉和长管白蛉
2. 犬源型丘陵山区犬为传染源婴幼儿
传播媒介是野栖型中华白蛉(我国主要类型)
3. 自然疫源型荒漠地区野生保虫宿主为传染源
吴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
幼儿为主,成人为淋巴结型黑热病
传播途径白蛉叮咬
也可经口腔粘膜、破损皮肤、胎盘或输血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六、防治
治疗病人注射葡萄糖酸锑钠,疗效可达97.4%
抗锑病人采用戊脘脒、二脒替、羟眯替
经多种药物治疗无效而脾高度肿大且有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
预防
查治病人和杀灭病犬,减少和消灭传染源
消灭白蛉,以阻断传播途径
个人防护,以保护易感人群
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 vaginalis
一、形态
滋养体
二、生活史
1. 只有滋养体时期,既是感染阶段又是致病阶段
2. 寄生在女性及男性的泌尿生殖系统
3. 通过接触传播
三、致病
1. 阴道的自净作用
乳酸杆菌 -酵解糖原,产生乳酸- pH 3.8~4.4-抑制细菌繁殖
2. 滴虫寄生
阴道毛滴虫竞争性消耗糖原 -糖原减少 -乳酸生成减少-pH值上升(中性或偏碱性)- 有利于滴虫大量繁殖且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炎症病变
3. 阴道炎、尿道炎、前列腺炎
4. 滴虫可吞噬精子、感染分泌物增多影响精子活力:不育症
四、诊断
1.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
2. 姬姆萨或瑞氏染色
3. 肝汤培养基培养
五、防治
1. 治疗病人及带虫者:甲硝唑
2. 切断传播途径
①直接接触:以性传播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②间接接触:注意个人卫生
丝状蠕虫 Filarial Worms
一、形态
1.成虫
2.微丝蚴:卵胎生
二、生活史
幼虫-进入-成虫(淋巴组织)-微丝蚴-蚊子-胸肌-L1幼虫-幼虫
nocturnal periodicity:丝虫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产微丝蚴,微丝蚴在人的外周血中周期性出现。
白天滞留于肺微血管,夜晚出现在外周血液,微丝蚴这种在外周血中昼少夜多的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
三、诊断
1. 急性期炎症反应
幼虫蜕皮液,幼虫和成虫的代谢物、分泌物,死虫分解物等,局部及全身变态反应。
淋巴管内膜肿胀,内皮细胞增生——
管壁及周围组织炎症细胞浸润——
管壁增厚,淋巴管瓣膜功能受损——
形成淋巴栓
(1)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以马来丝虫为多见;
(2)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常为班氏丝虫所致。
除局部症状外,患者同时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丝虫热
(2)鞘膜积液:阻塞发生在精索、睾丸淋巴管
(3)乳糜尿:阻塞发生在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淋巴干
四、诊断
1. 查血:新鲜血滴法、厚血膜法、海群生诱出法、浓集法。
夜间采血
2. 鞘膜积液及乳糜尿内查微丝蚴:直接涂片或浓集法。
五、流行
1. 传染源:血中有微丝蚴的病人和带虫者
2. 传播媒介:蚊
班氏丝虫——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微小按蚊
马来丝虫——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六、防治
1. 普查普治:海群生(乙胺嗪)、阿苯达唑、伊维菌素
2. 消灭传播媒介
布氏姜片虫 Fasciolopsis buski
一、形态
1. Adult:虫体背腹扁平,长椭圆形,肥厚,似姜片。
雌、雄同体
2. Egg:大,椭圆形,淡黄色,卵盖不明显,内含一卵细胞和多个卵黄细胞。
二、生活史
毛蚴、尾蚴、囊蚴
三、致病
1. 成虫寄生时以其强大的吸盘吸附肠粘膜,造成炎症、出血、水肿,引起消化道症状。
2. 大量虫体寄生阻塞肠腔,引起肠梗阻。
四、诊断
1. 查虫卵:直接涂片法
2. 查成虫:呕出或排出成虫
五、流行
1. 传染源:人、猪
2. 植物媒介:菱角、荸荠、茭白
3. 生食水生植物
六、防治
1. 治疗病人:吡喹酮
2. 不食生的或不洁水生植物
3. 管理水源
曼森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
一、形态
1. 成虫
头节细小呈指状,其背、腹各有一条纵行的吸槽
成节和孕节的结构基本相似,均有发育成熟的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子宫有子宫孔。
2. 虫卵
形态:椭圆形,两端稍尖
大小:长52~76 µm,宽31~44 µm
颜色:浅灰褐色
卵壳:较薄,一端有卵盖
内含物:一个卵细胞和若干卵黄细胞
3. 裂头蚴
长带形,白色,长(0.5~30 cm)×宽(0.3~1.0 cm)
头端膨大,中央有一明显凹陷(与成虫头节相似)
体不分节,但具不规则横皱褶,活动时伸缩能力较强
二、生活史
三、致病
•成虫较少寄生人体,对人的致病力不大,可因机械和化
学刺激引起中上腹不适。
•裂头蚴寄生人体引起的曼氏裂头蚴病,危害远较成虫大
•机制:寄生部位可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局部肿胀——脓肿
四、临床表现
1. 眼裂头蚴病最常见,多累及单侧眼睑或眼球
2. 皮下裂头蚴病(游走性皮下结节)常累及躯干表浅部,如胸壁、乳房等。
3. 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常在口腔黏膜或颊部皮下出现硬结
4. 脑裂头蚴病临床表现酷似脑瘤
5. 内脏裂头蚴病较少见
五、诊断
成虫感染:粪检虫卵
曼氏裂头蚴病:
手术从局部检出虫体
询问病史
影像学 CT、MRI等
免疫辅助诊断
六、流行
感染方式主要为:
1. 局部敷贴生蛙肉
2. 食入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等肉类
3. 误食感染的剑水蚤
七、防治
1. 宣传教育
不用蛙肉敷贴
不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
不饮生水
2. 治疗
成虫感染:吡喹酮、阿苯达唑等
裂头蚴:手术摘除
40%酒精普鲁卡因2~4 ml局部注射杀虫
似蚓蛔线虫(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
1. 成虫
长圆柱形,似蚯蚓,活体呈淡红色或微黄色,固定后乳白色。
体表光滑有细横纹,体两侧各有一条白色侧线。
雌虫:20~35cm ,生殖系统为双管型,阴门位于虫体腹中部之前。
雄虫:15~31cm,尾部向腹面弯曲,生殖系统为单管型,镰刀状交合刺一对。
2. 虫卵
受精蛔虫卵
二、生活史
人是唯一终宿主
成虫寄生部位:小肠,以半消化食物为营养
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
感染途径:经口
成虫寿命:一年左右
三、致病
1. 幼虫致病
幼虫移行引起,蛔虫性哮喘,蛔虫性肺炎
临床症状:发热、咳嗽、哮喘、血痰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X线可见肺部阴影,常有游走现象,多在1~2周内自行消失。
重度感染可引起肝、脑、肾、甲状腺、脾等器官的异位损害。
2. 成虫致病
(1)夺取营养,影响吸收
营养不良,发育障碍,一系列消化道症状
(2)变态反应
虫体分泌物,代谢物荨麻疹、血管神经水肿等速发型超敏反应
(3)并发症蛔虫的主要危害
钻孔习性+寄生环境发生改变(发热、胃肠病变、辛辣食物、麻醉剂、或驱虫不当)
刺激虫体活动力增加
钻入开口于肠壁的各种管道
各种并发症胆道蛔虫病,肠穿孔,肠梗阻
胆道蛔虫症
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成虫钻入胆总管引起
腹痛:突发性右上腹绞痛间歇性加剧
放射痛:右肩、背部、下腹部
恶心、呕吐、极度不安
四、诊断
1. 粪便检查查虫卵
(1)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2)沉淀浓集法:提高检出率
2. 痰中查蛔蚴从痰中可发现幼虫,但不常见
3. 驱虫治疗性诊断根据成虫形态特征进行鉴别
4. 其他如影像学诊断
五、流行
◼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于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较差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群感染的特点为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流行原因
◼生活史简单
◼雌虫产卵量大
◼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用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和随地大便的习惯,使蛔虫卵广泛污染土壤和周围环境
◼人的不良卫生行为和缺乏完善的卫生设施
六、防治
1. 治疗病人和带虫者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伊维菌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