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与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与内容
摘要:在多方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环境教育经验探索了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与内容: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具体目标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意志目标;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环境现状、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科学常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生态生产方式、法律等。
关键词:公民;生态文明教育;教育目标;教育内容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都指出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作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公民生态文明教育是使公民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相应地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若要长期系统地开展公民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就要首先探讨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为活动指明方向,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实现的载体。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确定是有序开展公民生态文明教育并有效实施的前提。本文在对我国国情、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和需要、公民生态文明现状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
探索。
1公民生态文明教育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基于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国情而制定的发展战略之一。十九大报告要求人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不但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也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十八大以来,在我国大力度推广生态文明建设下,公民逐渐开始了解生态文明、关心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但离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着一段距离。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着下列问题:对我国具体环境状况不太了解,环境危机感较弱;生态文明知识和技能浅层次化;主体意识不强,大部分公民认为生态文明是政府的责任;生态文明行为不常态化,知行不一。
2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目标
2.1总目标:培养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公民生态文明教育应为我国培养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培养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是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总目标。在现代汉语中,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囊括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明是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生态与文明合起来就是生态要文明,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能野蛮。十八大报告中的“尊重自然、
护自然,还要节约资源,涉及到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通过上述分析,再结合时代的要求,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可以定义为:将生态利益放在首位,在生活和生产中能自觉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处理人与生态关系的公民。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不同于“经济人”。“经济人”在生活和生产中活动的出发点是经济利益或个人利益,不关心资源的有限性,不考虑他人、社会、环境,甚至后代的利益,唯己利是图。而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任何活动的出发点都将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生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结合起来,既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2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细化。为了实现总目标而设计,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设定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意志目标三个具体目标。这三个目标互相配合共同实现总目标:知识和技能是“在生活和生产中能自觉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乃至人与世界关系”的保障,意志是“自觉”的保障。这三个目标也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技能与意志的形成的基础,技能又巩固了知识和意志,意志又反过来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2.2.1知识目标:传播公民生态文明知识知识目标是指让公民掌握与生态问题有关的诸如生活方式、大气、各种生物及相互关系的自然规律和基本知识的目标。
度,树立公民的生态文明理念,从而养成公民对环境的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公民了解生态的复杂结构、了解生活与生产中哪些行为会破坏生态。譬如,公民如果了解浪费纸张与破坏环境有着联系、有些垃圾是可以再利用的、煤炭资源的开发会带来自然环境的破坏,那他们在面对此类问题时才有可能会选择更理性的方式。公民只有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才能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知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起点,情感的合理性、意志的坚定程度、行为的自觉性都取决于知识的全面与否[1]。掌握生态文明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生态文明公民的基础条件。2.2.2技能目标: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技能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不但要具备生态文明知识,还必须具备将知识用起来的能力,即具备相应的生态文明技能。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产、生活、消费方式都要相应转变。公民只有具备了技能,才能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能在生活和生产中针对面临的问题进行识别、分析、判断、选择并积极地探索解决方案,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态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环境行为,最终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同发展。2.2.3意志目标:强化公民生态文明意志意志目标是指让公民能“自觉”地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乃至人与世界关系的目标。之所以强调自觉并设定意志目标,是因为这里的“自觉”有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是要付出一些
成本,如果企业家是一名合格的生态文明公民,自觉选择了采用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的成本就是保护环境的“代价”,也是自觉的“代价”。“代价”有经济利益、便利、享受、舒适等多种形式,像在生活中放弃自驾而选择公交车出行的“代价”便是舒适。意志是指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有目的地、自觉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苦难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实用主义一直在我国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再加上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泛娱乐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不断的渗透,让人们放弃一些利益或者付出一些“代价”而选择生态文明的生活或生产方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离不开意志的参与。新浪网的一项低碳生活方式的调查在问到“低碳生活方式是否容易坚持”时,一千多被调查者中有75%的人表示有难度,仅有10.3%的人认为容易。当前公民生态文明现状中之所以存在着“知行不一”的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公民缺乏生态文明意志:没有明确的生态行为目的,也不能自觉排除物质利益或便利等“诱惑”带来的干扰。生态文明意志是成为一名合格生态文明公民的重要条件,小到生活中用不用塑料袋、大到生产中要不要污水设备、一块土地是用来盖房子还是作为耕地,这些都需要生态文明意志来发挥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公民的生态文明意志的参与,虽然国家立有相关的法律,但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规定人们生活和生产行为何为可为与何为不可为。意志目标是公民生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