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语文小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语文小常识
有趣的语文小常识
有趣的“回文联”
有一种可顺读倒念的对联,读起来趣味无穷。
如:洞帘水挂水帘洞山果花开花果山福建厦门鼓浪屿腹浦的回文联是: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湛江德邻里的一副回文联是: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相传北京天然居饭庄也有一副回文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百家姓》缘何“赵钱孙李”开头?
大家知道《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总集,共收了四五百个姓,四个字一句,读起来押韵上口。
可这四五百个姓为什么偏要把“赵钱孙李”放在前面呢?
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的一位满腹诗书的老先生编写的,宋朝的皇帝姓赵,“赵”姓便为国姓。
钱塘江属江浙所辖,当时治理江浙一带的王爷姓钱,孙是他正妃的姓,李是南唐后主的姓。
于是“赵钱孙李”便成了开头一句。
“儿化”的作用
“儿”连在别的音节后面作词尾时,就失去独立性,和前面的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带上一个卷舌动作的韵尾,成为卷舌韵母即儿化韵。
这种现象叫做“儿化”。
同学们别小看“儿化”,它在意思的表达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一、有些词儿化后表示喜爱的心情。
如:鲜花儿、女孩儿、好玩儿、山歌儿
二、有些词儿化后表示“小”、“少”的意思。
如:小孩儿、竹棍儿、门缝儿、一会儿
三、有的词儿化后表示温和的态度。
如:您慢慢儿地说、我和你说说贴心的话儿
四、有些动词、形容词儿化后变成名词。
如:盖(动词)——盖儿(名词)
画(动词)——画儿(名词)尖(形容词)——尖儿(名词)
五、有些词儿化后意思变了。
如:眼(眼睛)——眼儿(“小洞”之义)头(脑袋)——头儿(“负责人”之义)
“胡说”一词的由来
人们经常把有些人办事或说话不符合实际或不符合规定称之为“胡来”或“胡
说”。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说起来它的历史渊源还真够久远的。
“胡来”“胡说”始于东晋之后,史称这一时期为“五胡乱中原”。
胡人是古人对我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
当时由于西晋王朝的腐朽,胡人打入中原,赶走了西晋统治者,主宰了西晋。
由于汉族封建统治者说话、办事完全以当时的汉族封建礼法为依据,而胡人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并不以汉人的说话、办事为依据,所以当时的汉人把胡人的礼教称之为“胡说”“胡来”。
到后来,把汉人的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说法和做法也称之为“胡说”“胡来”了。
这两个词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一种岐视。
语文里的数字
[例句]一眨眼,月亮便躲到云层里去了。
据医学界证实,正常人眨眼一次一般只有0.1秒。
现在人们常用“一眨眼”形容时间很短。
[例句]我对戏曲的了解很肤浅。
据医学专家测算,人类皮肤的厚度由眼皮的0.25毫米到背部的5毫米不等。
现在人们常用“肤浅”一词,形容学识浅,理解不深。
[例句]他走路慢得简直像蜗牛。
据科学家测定,蜗牛爬行的最快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2.2米。
现在人们常用蜗牛爬行来比喻速度很慢。
[例句]1.弹指一挥间;2.刹那间,太阳发出夺目的亮光;3.一瞬间,小刚便冲到终点。
据《僧智律》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
”由此推出,一昼夜为24万“瞬间”或480万“刹那”,一夜为86400秒,故而得知,一刹那约为0.018秒,
一瞬间约为0.36秒,一弹指为7.20秒。
现在“刹那”“弹指”“瞬间”等词都可以用来形容时间很短。
“一刻”为什么是15分钟
以前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壳滴漏”。
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
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
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
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40秒,舍零归整,人们便把一刻钟定为15分钟,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
《水浒传》书名的由来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
该书的作者是施耐庵,而书名却是罗贯中所起。
作者施耐庵是元朝人,由于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供职两年,便辞官回到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
书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都很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
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建议书名为《水浒传》,施耐庵一听,高兴得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传》。
你知道它们的含意吗?
哈尔滨:满语的意思是“晒网场”,在建城以前,满族渔民常到那里的江边晒渔网。
吉林:是满语“吉林鸟喇喇”的简称,意思是沿江,这里的“江”是松花江。
齐齐哈尔:是达呼尔族语,意思是“天然牧场”。
呼和浩特:是蒙语“青色之城”的意思。
包头:是从蒙古族牧民所叫的“包克图”转音而来,意思是“有鹿的地方”。
拉萨:藏语是“圣地”的意思。
乌鲁木齐:是维吾尔族语,意思是“美丽的牧场”。
乌兰浩特:是蒙语“红色之城”的意思。
代称趣谈
桃李——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桃李结果繁多,“桃李满天下”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极多,各地都有。
唐朝宰相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了姚崇等数十个人,后来他们都成了当时的名臣。
有人赞扬狄仁杰:天下桃李都出在您的门下了!因此后人就用“桃李”代称学生或所荐人才,如说“某某老师桃李满天下”。
高足——优秀学生。
古代评论马,以高足、中足、低足来判断优劣,高足最好。
后来人们以物代人,用“高足”代
称优秀学生。
汗青——书册,史册。
古代在竹简上书写,书写前,将青竹在火上烤,去掉水分。
干后的青竹,容易书写而且不易
生虫。
后来人们用书写材料代称书写结果,就用“汗青”代称书册、史册了。
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桑梓——家乡、故乡。
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
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五花八“门”
1.屋门、家门——自己房屋的门,引申为一个家族。
2.豪门、朱门——有钱人家的门。
3.柴门、寒门——穷苦人家的门。
4.空门、佛门——佛教的门,引申为宗教派别之一。
5.歪门、邪门——所作所为的方法不正。
6.窍门、法门——所作所为的方法优异。
7.热门——十分吸引人的事物。
8.冷门——不被人注意或不时兴的事物。
9.闭门——不会见客人,有谢客之意。
10.登门——有事求上门来。
11.拜门——上门虚心求教。
12.后门——比喻一些不正之风。
13.班门——比喻十分内行。
14.权门——权势人家的门。
15.山门——寺庙的门。
古典名著:人物知多少
《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
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水浒》中有名有姓的人物577人,有姓无名的99人,有名无姓的9人,书中提到而未出场的102人,全书共写了788个人物。
《红楼梦》中共写了975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732人,没有称谓的243人。
《红楼梦》全书起于梦,结于梦,梦中梦、大小梦共写了32个,毫不雷同,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唐代诗人是怎样发表自己的作品的
我们今天写一首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等宣传途径得以发表。
那么唐代诗人的浩瀚诗篇,在当时是如何发表的呢?
1.即席赋咏
大历年间卢纶、李瑞等所谓的“十才子”,经常奔走于豪门权贵王公贵族的宴席,当场赋咏、朗诵自己的酬答附和之作,因而名声大振。
2.呈示寄赠
这是当时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诗虽不以“赠”“寄”为题,但也是赠送别人的。
有些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
杜甫的诗友苏涣,就曾到杜甫的船上,当面把自己的诗吟诵给杜甫听。
3.投诸名流
唐代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取声誉,就把自已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以便流传颂扬。
4.墙壁题诗
驿馆、驿亭、寺观等公众场合的墙壁和柱头,都是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
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
5.“诗板”题诗
这是中唐以后的一种方式。
晚唐咸通年间,诗人薛能经过蜀地飞过泉亭,曾看见“亭中有诗板百余”,可见诗板题诗当时也很普遍。
唐代诗人“发表”诗作的方式还有很多。
道士诗人唐求曾把自己的诗装在葫芦内,放在河溪中流去,以便得到更多人的颂扬。
我国文字知多少
我国有56人民族,目前使用着85种语言。
那么,又有多少种文字呢?
据统计,除了汉字之外,我国55个民族中,有20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它们是: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满族、锡伯族、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傣族、彝族、景颇族、拉枯族、纳西族、拉祜族、苗族、佤族、俄罗斯族、壮族。
但是,上述20个民族中,傣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分别使用两种以上文字,因此,实际上使用的文字共有27种,现在经常使用的,只有22种文字。
标点符号的来历
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
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
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念,相当于现在的逗号)。
宋朝使用“。
”,“,”来表示句读。
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
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1919年国语统一筹图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
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
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
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
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字典的由来
字典是一种以字为单位,按一定次序排列,每个字注明读音、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
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时许慎所编,不过,当时这部字典并不是以“字典”命名,而是叫《说文解字》。
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字书之一。
那么,从什么时候才有“字典”之称呢?
第一部称为“字典”的书,是清朝由张玉书等30人花了6年时间编成的《康熙字典》。
康熙皇帝看后曾说这部书“善美兼备”,可奉为“典常”,因此命名为“字典”。
以后,凡是这类解释单字的书,就都称作“字典”了。
为何用“正”字记数
用“正”字记数这个简便易懂的办法,其由来说来还挺有趣,它最初是戏院司事们记“水牌账”用的。
清末民初,上海戏园俗称茶园。
它的舞台为正方形,楼上座位称“花楼”,左右偏座称“包厢”。
楼下正厅为达官贵人等预先包下,他们不和下里巴人混杂在一起。
座席前设有八仙桌,看客可边品茶边看戏。
那时候剧院还没有门票,由“案目”(服务生)在戏院门口招徕看客,领满五位入座,司事(记账先生)便在大水牌(类似黑板)上写出一个“正”字,并标明某案目的名字。
稍后由案目负责计数、收费。
到散场结账时准确无误。
此法随着戏院实行门票制而废弃了,但作为一种简明、易懂、便于公众的记数法,一直流行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