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创新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创新途径
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讨论和争论,众说纷纭,使得语文教学领域人云亦云,莫衷一是。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这是由于缺乏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的正确把握所致。
当前语文界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特点、性质、本质认识的肤浅和模糊是影响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对课程与教学本质的认识决定着语文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是语文课程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确立语文教学目标、内容、策略和方法的依据,事关重大。
语文教学创新途径
一、语言规律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内容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与教学是一个因素众多、关系复杂的综合体。
这启示我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必须用综合的方法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问题;二是必须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把握其内在的本质。
后者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现在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学把课文情节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使语文课堂成为故事情节演绎的展示台。
更有甚者,语文课堂中出现了繁杂、臃肿而且是非语文现象。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任何事物都是由现象和本质组成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单纯的、深刻的。
因而现象可以直接被认识,而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
现象是本质的表象,本质是现象的根本。
也就是说,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现象也只能是本质的显现,它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
1.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是指语文课程与教学在其形成、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显性形态,它有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性的,如教室、教学设备、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资源;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程的研制、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研讨活动;三是关系性的,如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关系、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
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林林总总现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使得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纷繁复杂而多变,我们应感知现象、分析现象、研究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
以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为例加以说明。
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是语言的两个不同属性,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语言内容必须通过语言形式去反映,
而语言形式又必然反映着语言内容。
语言形式的不同排列和组合,就会直接影响语言内容的含义。
在语文课文里,语言是以词、句、段、篇按线型排列的,词语、语句、句段、段篇的不同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特点,这在句式、句型、段式、篇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语言表达中,由于形式上的位移而改变了内容的表达效果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例如,(1)他关心同学。
(2)同学关心他。
在这两个句子中使用的词是一样的,但词排序的顺序不同,句子的意思也就各异。
这种形式上的表达特点就是语言学习的精髓。
语文课程与教学不能抛开语言形式而孤立地去分析语言内容,应当引导学生在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中着重理解语言表达形式的特点和规律。
2.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规律
在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后,要深入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联系和内在结构中去,揭示其基本规律,并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行为产生规范作用。
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诸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其根本任务就是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并指导语文课程建设与语文教学改革。
二、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特点的表述主要是通过语文课程与自然类课程、理论性课程比较后提出的,并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认识的特点、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及语言文字的特点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特点。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要密切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并把它作为语文课程的显著特点加以阐述。
这既反映了世界各国母语教学发展的共同趋势,又反映了当前中国语文教学的改革重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应该注重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感染作用。
语言不仅有其“语形”,而且.还有“语意”。
“言”源于“意”,取决于“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才使“语形”和“语意”统一起来。
2.学生认识的多元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认识风格等存在差异,他们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法以及语文教学评价等的反应必然是独特而有差异的。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3.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语文是一种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
语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语文课程的文本为中介,自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
正如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说的那样:“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
所以,语文课
堂应该是学生语文“践行”的海洋。
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开放而丰富的,主要有三种类型: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语文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
第一种“言语”实践活动是最本质的。
三、言语习得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所在
我们探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是指体现语文内涵同时又使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语文所特有的内部规定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
作为本质,它不能是两种甚至三四种性质的综合。
那种若干属性综合的说法是二元论和多元论的观点,必然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错位。
所以我们常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只能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显著特点,不可能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
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
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
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
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