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外直接投资理论等国际服务贸易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外直接投资理论
等国际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一、比较优势理论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由于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存在着巨大差别,因此,建立在货物贸易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时,必然收到以下几方面挑战。

(一)对服务贸易管制政策的广泛存在;
(二)服务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三)服务生产率难以衡量;
(四)服务的不稳定性对服务提供者产生了特殊的要求;
(五)服务贸易的成本由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双方共同决定。

如果沿用原有的研究货物贸易比较优势的理论与方法来对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时,则难免存在着以下缺陷:
第一,在对某部门的四种贸易提供模式都不充分了解情况下,简单的判断该服务部门存在净出口或净进口,进而认为该部门存在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的结论是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

第二,由于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之间存在着替代性或互补性。

第三,当服务由通过商业存在模式来进行提供时,服务的交易是在位于同一国境内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而不是在国家之间进行的。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解释服务贸易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同时也存在着缺陷,有必要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若干修正。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1.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

按规模经济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2.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是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提出的。

林德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

3.新张伯伦模型
新张伯伦模型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迪克西特(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鲁格曼(Krugman,P.)等人在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基础上创立了的,该模型解释了差别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在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中,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垄断权,规模收益递增,企业生产差别化产品(产品可以替代但不完全替代)争夺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垄断利润消失,各个企业仅获得正常利润。

4.传统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适用性分析
与普通商品相比,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存储性或易逝性和易质性等特点。

虽然服务产品有着上述特点,但从某些意义上看,它仍是一种“商品”,服务产品的生产仍然会产生规模经济收益,而服务产品的质量依然主要取决于提供服务过程中各个生产要素的素质,服务企业的物质基础、设施状况、培训手段以及管理体制等指示;服务产品的贸易活动仍由提供服务产品国家的资源禀赋情况来决定。

因此,从上述服务产品所表现出的特点来看,又是与普通商品一致,因此无疑是可以用规模经济理论来解释其产业内贸易现象。

另外,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对服务产品的需求仍主要取决于收入状况,因此,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也就决定了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对服务产品有着相似的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因此,如果两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出现对同类服务产品的重叠需求时,也有可能会出现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因此,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也是适用的。

在新张伯伦模型中,首先,新张伯伦模型的假设条件对服务产品是适用的,在满足假设的条件下,如果实施服务贸易自由化,那么当两国在提供同一种服务时,其中的一国就会调整其服务的提供,改变为提供另一种服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由于规模经济的而存在,任何一个厂商和国家都不能提供所有的服务,因此当一国提供的服务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要求时,就需要从国外进口服务产品,从而在服务业内出现产业内贸易。

而对消费者而言,在贸易之后,消费者享用的服务种类有所增加,因此增加了总效用。

双方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使得双方在没有收到损失的条件下,均从中受益。

因此,新张伯伦模型对于解释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是适用的。

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经过修正,完全可以用于分析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其中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
鲍德温试图使用主流离了你来解释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行为。

他发现由于服务产品的特殊性会引发一些问题,如对理论假设前提的违背,对服务产业特定优势区分的难度等,他认为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但不需要做特别的定义和理论解释,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条件限制和详细说明就能容易运用现有的理论。

只要服务产品具有如有形产品的生命周期的特点,那么产品周期理论就同样适用于服务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还有些学者认为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有着其独特之处,在一些情况下,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和贸易理论无法对其进行解释,例如第一,制造业生产可与消费分割,而许多服务产品生产与消费同时性,服务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割就变得十分困难;加上服务产品的高度差异化、难以标准化,服务企业很难形成规模经济,限制了其国际化的扩展。

第二,与货物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相比,许多服务部门直接关系国家主权与经济安全,因此,政府规制在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据此,Erramilli和Rao认为,应结合服务的特性对传统理论进行修正,才能更好地解释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动因。

邓宁将其在制造业发展起来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扩展到服务部门,进一步讨论了服务业的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中三种优势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特点。

首先,在垄断优势方面,信息、管理、组织与营销技术是服务企业成功的关键。

其次,在区位优势方面,主要表现为东道国具有良好的信息和通信设施、健全的制度和受过训练的人力资源,还表现为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

最后,在内部化优势方面,由于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信息不对称较为明显。

另外,服务技术的复制较为容易,即使有专利保护,滥用和扩散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克服此类不确定性是许多服务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理由。

卢格曼以银行为基点分析了内部化理论的适用性,他认为,按照内部化理论,跨国公司通过创造内部市场来克服世界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跨国银行同样也可以实现交易的内部化,从而克服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

与分析基
点相似,亚诺普勒斯、格瑞、考、格鲁伯、佩克乔利、威尔斯等也是以银行为分析对象,阐明了邓宁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在解释跨国银行业发展方面的合理性,不过,这些分析是假定银行的外国分公司在国际金融市场实现运作的。

史璟璟 0815010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