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案例——成都福洪镇杏花村创新发展杏产业的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振兴案例——成都福洪镇杏花村创新发展杏产业的经验
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东南部有一个杏花村,地处风景秀丽的龙泉山脉中段,是福洪镇9个行政村之一,面积约5.95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400人。

这里有西南地区最大的凯特杏生产基地,是成都及周边地区唯一的杏花观赏旅游区,也是国家AAA 级风景区和客家人聚集地。

近年来,青白江区以开发利用杏花村地方文化为抓手,大力推动“杏文化”品牌战略,推动杏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农旅”“文旅”互动融合,使“杏文化”成为杏花村特有的文化名片,形成强有力的生产力和形象力,努力谱写成都市乡村振兴“杏花村篇章”。

一、传承“杏文化”基因,培育壮大“杏产业”
1、追寻历史根脉,传承“杏文化”基因。

青白江区福洪镇杏花村,在历史上曾属于金堂县上四乡之一的鹤鸣乡(后因行政区划调整,隶属青白江区),杏树种植历史较长,底蕴深厚。

杏花村历史上自然条件很适宜栽种杏树,杏果出产颇丰。

两百余年的种植历史,早已让杏树的种植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传统,并随着时间推移,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青白江区历来重视地方文化传承,在整理分析历史和现实地情资料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杏花村发掘“杏文化”、发展“杏产业”,努力传承文化记忆,做好当代“杏”文章。

2、用好资源优势,形成“福洪杏”品牌。

通过查阅志书、年鉴等地情资料关于种植杏树的土壤、气候条件内容,并对青白江区境内
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壤结构进行研究、论证,认为适于引进优质杏品种,改良福洪杏。

2001年,杏花村引进美国凯特杏、金太阳杏品种,建立起500亩的“优质杏科技示范基地”。

2003年扩大到3700亩。

到2010年形成了“一千公顷优质杏基地”,结果树达533公顷,成为四川最大的优质杏生产基地。

数年间,杏产业规模不断做大,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

2006年,杏子销售量为70.5万公斤,收入560余万元。

2008年达350万公斤。

2010年突破800万公斤,总收入突破7200万元,杏产值稳居全镇农业产值60%以上,实现历史性跨越,从而开创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新局面。

其良好的发展势头影响并带动了福洪全镇及周边乡镇的发展,杏树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持续上升。

2011年,“福洪杏”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经过两百余年积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福洪杏”的品牌最终形成。

3、在创新创意中塑造特色文化,丰富“杏产业”形态。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青白江区坚持文化引领,深入挖掘福洪杏主产区旅游要素,推动辖区休闲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打造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被评为“省级十大赏花旅游推荐目的地”,现正积极申报AAAA 级景区。

积极将“杏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整合花、果、人、院落、企业、欧洲商品资源,每年举办“杏花(果)生态旅游节”和“福洪杏采摘节”,宣传推广福洪杏。

通过网络、电视纪录片、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福洪杏,持续塑造“福洪杏”品牌。

以“福洪杏”品牌为依托,深度挖掘利用“客家杏花村”传统历史文化,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休闲农
业和乡村旅游业,通过文化渗透实现乡土人文振兴。

近年来,以“杏”福文化为主题的相关产业逐步成为福洪镇杏花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二、拓展“杏文化”内涵,推动一三产业互动
杏花村内的居民,大多数为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客家移民后裔。

至今,杏花村依然传承着客家人的语言、习俗、文化和理想信念,如老幼相传的客家方言、饮食、民俗,和团结、奋进的核心精神。

杏花村延续先人敢想敢做的风尚,立足“杏产业”本底,拓展“杏文化”内涵,创新推动农旅、文旅互动发展,实现了由农家乐餐饮、露天采摘等初级阶段向现代农业园区、种植示范、休闲康养、民俗文化村、休闲农庄等领域拓展延伸,养胃、养眼,更养肺。

1、文化铸魂,正名“杏花村”,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杏花村原名叫解放村,早年因靠山不宜耕作,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

近年来,杏花村发挥资源优势,借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增绿添彩、产业振兴的东风,充分挖掘“杏树种植历史较为悠久”的文化内涵,广种果树,以2万亩的杏花森林公园为依托办花果节,2005年初春,这里迎来了最早一批踏青赏花的游客,继而几次优质杏品鉴会成功举行,这个漫山遍野都有杏花的村落得以名声远播,成功更名为“杏花村”,使该村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拥有了一张亮丽的名片。

2、重塑形态,“农区”变“景区”,“杏产业”显优势。

一是美化生态环境,以“杏”为媒扮靓村舍。

结合万亩杏林的产业优势以及在成都周边地区产生的良好影响,先后建成客家杏林生态公园,以及天和四季杏林乡村酒店、福临杏都、杏花第一庄、杏花园、杏福田园山庄、
东山杏都等十余家农家乐,形成较强接待能力。

2010,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先后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四川最具潜力花卉观赏地”“四川省十大赏花旅游目的地”“四川省绿化示范村”等称号。

2008年成功举办第一届杏花节,后发展为杏花(果)节,现成为四川省花卉生态旅游节举办的重要分会场,福洪杏花村发展成为成都远近闻名的赏花、品果、体验休闲生活的一方旅游胜地。

二是改变人居环境,构建客家风情田园。

充分尊重杏花村人热爱生活、建设美丽家园、追求高品质人居环境的理想,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先后落成杏花一期小别墅群和二期多层集中居住区,启动杏花新型社区三期项目建设,从根本改变了过去散居、出行不便的状况。

如今杏花村民集中居住,背靠风景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好的体现了川西民居的客家风情。

三是优化社区治理,打造“宜居宜业”新家园。

杏花村作为客家人聚居地,一直延续着客家人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的理念,这也正是当前新型社区发展治理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杏花村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新型社区发展模式,以客家文化和谐理念为基础,把地方传统文化注入社区发展治理,构建文明、和谐的邻里关系,将原来的农村社区打造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不仅实现了村民“画里人居”的美好愿景,更吸引着城里人纷至沓来,逐步构建起宜居宜业新家园。

3、创新载体,一三产业互融,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一是创新“杏文化”传播媒介,展现新农村建设风貌。

2016年,青白江区完成第一部新农村建设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幸福花开》第一、二季的拍摄,该
剧主要取景拍摄地就是杏花村。

该剧播出后反响强烈,是国内近年来少有的反映地方新农村建设的影视佳作,也为客家杏花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二是弘扬客家传统家风,打造公益文化基地。

近年来,青白江区坚持用优秀的地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杏花村深入践行客家人崇尚文化、重视子弟教育的传统家风,坚持把地方传统文化作为基地主题,2015年建成“川青世界”教育活动基地,2016年获批成为四川省青少年社会教育实践基地,采取“公益+文化”的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杏花村落地生根,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凝聚起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

三是丰富“杏产业”形态,延伸新型农业产业链。

依托“杏产业”,建设以“前店后厂(库)”为特征的农副产品、旅游商品加工特色街,入驻小微企业10余家。

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引进66号房车营地、大风车拓展园等农旅融合项目,打响旅游品牌。

构建“杏福购”店商平台,与“探途”“天天果园”等APP合作,实现果品及旅游收入5.5亿元,助推10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助推“我的田园”“田园东方”等优质文旅项目相继落地,打造出乡村振兴的“杏花村样板”
3、做好“杏文化”文章,破解乡村振兴难题。

当前,福洪镇正在倾力打造“亚欧特色农产品小镇”,杏花村以“杏”福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振兴之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搞“国际范儿”“杏”福文化主题活动。

一是围绕特色小镇建设,实施杏花村景区风貌改造,加快建设亚欧风情特色街区,引导景区房车度假营地、马术俱乐部等项目植入亚欧风情元素,集群打造亚欧风
情特色农庄。

二是在原有“杏”福文化活动的基础上,积极筹办国际马术场地障碍公开赛、国际房车论坛、欧洲乡村音乐节等节会活动,以亚欧文化交流带动杏花(果)节会经济发展。

2、走“杏文化”“客家文化”与“亚欧特色”“中西结合”特色产业之路。

一是大力挖掘本土资源,引进人文历史研究专人,对辖区杏文化、客家文化、丝路文化等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深度挖掘本土文化与“亚欧特色”的精髓,构建联系纽带,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推动“杏花健康生态产业园”“车行四方”等新兴项目实施。

二是用好“杏花村”这张特色名片,丰富“杏文化”“杏产业”品牌效应,全面推进集农产品加工、商贸、会展为一体的亚欧农产品加工商贸区,引入亚欧农产品生产分拨、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科技交流、会展交流等高端业态,建设亚欧农产品交易会展中心、亚欧特色农产品园区,走国际化产业发展之路,助推“一带一路”背景下青白江区“杏文化”品牌早日产生“标识”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