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溃疡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技术1.1出血性腐败症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症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凸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

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方法: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

(1)使用2ppm的土霉素溶液泼洒。

(2)每千克鱼每天用大蒜0.5kg、食盐O.1kg拌进饵料连续投喂5d。

1.2肠道败血症(爱德华氏病)病原:爱德华氏菌。

症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

在10~15d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人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

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

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防治方法:在发病季节,使用稳定性二氧化氯(浓度为O.3mg/L)或聚维酮碘溶液(浓度为lmg/L)全池泼洒,同时,每50kg饵料每日拌人土霉素250g和大蒜素100g,或拌入氟苯尼考,连续投喂5~7d。

用内服药前,需停食一天,药饵饵料量减半。

1.3柱状病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

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

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

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

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

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

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方法:(1)用1%~3%的食盐水水浴至鱼有不安状。

(2)用磺胺类药物,每千克鱼用药200mg拌人饵料投喂。

1.4烂尾病病原:初步确定为是嗜水气单胞菌.症状:病鱼游动缓慢,摄食减少,常游于岸边。

初期尾柄部皮肤变白,失去粘液,肌肉红肿继而尾鳍末梢腐烂,鳍条间组织破坏,尾柄肌肉溃烂脱落,尾部骨骼外露,可发生死亡。

这种疾病主要发生于6.0~15.0cm的鱼种,发病季节多为春末夏初,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斑点叉尾鮰常见疾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常见疾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常见疾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文章摘要: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多方面原-因导致斑点叉尾鮰疾病发生率较高。

斑点叉尾鮰的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为非病源性疾病,主要包括应激反应、水体污染、营养失调等因素造成的疾病;第二大类为病源性疾病,主要是细菌�...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多方面原-因导致斑点叉尾鮰疾病发生率较高。

斑点叉尾鮰的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为非病源性疾病,主要包括应激反应、水体污染、营养失调等因素造成的疾病;第二大类为病源性疾病,主要是细菌、寄生虫、真菌、病毒等病原-体侵袭造成的疾病。

一、非病源性疾病1.应激反应引起的鱼病症状:下颚、鳍基充血,体表呈块状变色、发白、长水霉。

发病时机和原-因:在高温季节鱼种出池时操作不当,在进箱后马上发病;在低温季节鱼种出池时操作不当,在第二年3、4月份发病。

防治方法:应激反应引起的鱼病,以预防为主,以规范的操作方法促使鱼体不产生破坏性的应激,增强鱼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鱼种出池时的去应激操作:先停食1d;第2d拉-网,收网密集几分钟后即放回原-池;第3d拉-网,上捆箱,不操作,捆6-8h后放回原-池;第4d拉-网,上捆箱,3h后再开始操作;网箱中的练网操作:先停食1d;第2d上午把鱼赶集中,6-8h,其间密集3次,再放开;第3d上午把鱼赶集中,3h后再开始操作;在每年1、2月份,水温低于12℃时最好不要对鱼种进行出池运输;发病期间不要天天清箱,3-4d清一次即可;发病后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C抗应激,如有腹水、肠炎等并发症另加内服消炎药。

2.水体污染引起的鱼病:这种病在进行网箱养殖时特别突出。

病因:相对固定的、高密度的网箱养殖,会使鱼类的排泄物和残饵集中在网箱的正下方的库底,沉积物的厌氧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如氨氮、硫化氢等。

水库同温期的水体垂直对流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将库底的有害物质引向水面,造成网箱鱼发病,甚至大量死亡。

流行情况:水库发生垂直对流的时间随水深而变,水越深发生的时间越晚。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技术

起 。病 鱼 体 表 有 圆形 的 溃 烂 区 。 部 肿 腹
胀 , 球 突出 , 门有出血状 , 大 , 眼 肛 肿 体
表 , 时寄 生在鳃 盖内侧 。 生部位 红 有 寄
肿 发 炎 , 重 时 , 体 表 上 好 象 披 着 蓑 严 鱼
衣 , 鱼 呈现 不 安 , 欲 减 退 , 而 鱼 体 病 食 继 消瘦 , 动 缓 慢 而 死 。 游 ( ) 治 。 鱼 前 用 生石 灰 彻 底 清 二 防 放 塘 , 0 晶 体 敌 百 虫 0. m / g 池 泼 9% 4k 、 抗 生素 4 0m/g 0~
5 m / g, 喂 5 。 Og k 连 天
洒 。 用敌 百虫 一 定 要 谨 慎 。
九 、 波 豆虫病 鱼
( ) 状 。 豆 虫 寄 生 于 鳃 部 和 体 一 症 波 表 。 寄 生 部 位 由 于 分 泌 过 多 黏 液 而 形 被 成 一 层 灰 白或 带 有 蓝 色 的 膜 。

霉 菌 感 染 引 起 。 当 水 霉 大 量 寄 生 日 鱼 寸,
体 表 或 卵 粒 表 面 呈 灰 白 色棉 毛 状 。 称 俗
“ 毛 。 生
_
- ) 治 。鱼 体 受伤 区 , 伤 口 防 在 涂 抹 1 % 高 锰 酸 钾 溶 液 , 鱼 卵 可 O的 6 ~ 5g k O 6 m / g的 孔 雀 石 绿 溶 液 浸 1- 2 0 1 秒
此 病 全 年 均 可 发 生 . 在 水 温 较低 但
三 、 状 病 柱
( ) 状 。 病 由 柱 状 屈 桡 杆 菌 引 一 症 此
七、 三代 虫病
起 。 病 鱼 初 期躯 干部 、 部 出 现 损 伤 或 头
鳍 条 有 灰 白 点 , 有 轻 微 出 血 , 灶 扩 并 病

斑点叉尾鲴套肠病的诊断与防治

斑点叉尾鲴套肠病的诊断与防治

大损 失 。现 将斑 点叉尾 鲴 套肠病 的病
因分 析 、诊断 方法以 及治 疗措施 总结
如下 ,供 广大鲴 鱼养殖者 参考 。
病死 鱼剖解 后主要 表现 为腹部 膨大 ,肛 门红肿 ,外突 ,有的病 鱼 甚 至 出现 脱肛 现象 ,剖开 体腔 ,腹腔 内充满大 量淡 黄色或 清亮或含 血 的 腹水 , 胃肠 道内极 少有 食物 ,胃底部 和 幽门部粘膜 充血 、出血 ;肠


发病 原 因与分析
关于 斑 点叉尾 鲴发 生肠 套叠 的原
道 充血 , 出血 ,肠壁 变薄 ,肠腔 内充有 大量含 血的粘 液 ,肠 道发生 痉
挛 或异常 蠕动 ,后肠 中段成 套叠状 ,若 用力拉 开套 叠 “ 结 ” ,多数 内 套 层肠壁 发紫或 糜烂 。部分 病鱼还 见前 肠 回缩 进入 胃内的现 象 。病 鱼 肝 、 肾肿大 ,颜色 变淡发 白或 呈土黄 色或有 出血斑 ,质地 变脆 ,胆 囊
疡 ,长 出水霉 ;死鱼 多呈头 向上 ,尾 向下 ,垂 直悬 挂于水 体中 的特 殊 姿势。
2 . 解 剖 诊 断
随后 在全 国大 面积养 殖 。近几年 斑点
叉尾 鲴套 肠病在 各地 频繁爆 发 ,而且 发病 突然 ,来 势 凶猛 ,传 染快 ,死亡 率高 ,给斑 点 叉尾鲴 养殖业 造成 了 巨
近几 年 ,斑点 叉尾鲴套肠 病在各地 频繁爆 发 .而且 发病突然 .来势 凶猛 ,传染快 .死亡率 高 .给斑 点叉尾鲴 养殖业 造成 了巨大损 失。为此 ,本文详述 了斑 点叉尾蛔 套肠病 的病因分析 、诊断方 法以及治疗 措施 。

斑点叉尾鲴套肠病 的诊断与 防治
文 /李 刚
斑 点 叉 尾 鲴

斑点叉尾鮰的细菌病及其防控方法(一)

斑点叉尾鮰的细菌病及其防控方法(一)
康大
技术专栏
咨询热线:0373-2682137、2683057
斑点叉尾的细菌病及 其防控方法(一)
张喜贵 1 孟长明 1 陈昌福 2 (1. 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河南 新乡 453700;
2.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一、斑点叉尾肠道败血症(爱德华氏菌病,Enteric septicaemia of catfish,ESC)
图 1 斑点叉尾患爱德华菌病的“头盖穿孔型”症状
另一种为“肠道败血型”(图 2),该菌穿过肠黏 膜,患病鱼全身性水肿,腹腔中有炎性渗出物,脾肿 大。解剖后可见肝脏、其他内脏器官出血和坏死病 灶。组织学检查显示:所有组织、肌肉都发生感染, 并伴有弥散性的肉芽肿。
3. 流 行 规 律 该 病 的 急 性 流 行 仅 在 水 温 18~ 28℃很窄的范围内流行,在该温度范围以外带菌的鱼
米)、边缘整齐的无色菌落。分离到细菌后,依爱
德华菌不产生吲哚和 H2S 来进行生化鉴定或者用特异 性抗爱德华菌的血清做玻片凝集实验、荧光抗体技
术和 ELISA 来确诊。
(待 续)
88
2020.3
图 2 斑点叉尾患爱德华菌病的“肠道败血型”症状
群只有少量死亡,但有季节性变化,春季和秋季为高
危险期。水温、水质状况、水中有机物成分及含量、
养殖密度等是致病的主要环境因素。尽管如此,爱
德华菌仍被认为是真正的病原菌而非条件致病菌。
多数爱德华菌病的报道与斑点叉尾有关。但
这种致病菌也能从北美的犀目(Ameiurus catus)、
2. 症状 感染细菌后的病鱼在嘴的周围、喉咙 和鳍基部皮肤形成瘀斑或出血,有时会凸起多个直径 为 2.0 毫米的出血性皮肤损伤块或脱色性溃疡灶,患 病鱼出现贫血和眼球突出。病鱼典型的临床症状大致 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头盖穿孔型”(图 1), 感染初期,细菌感染鼻根的嗅觉囊,然后缓慢发展到 脑组织而形成肉芽肿性炎症。致患病鱼体行为异常, 不规则游泳和倦怠嗜睡。病程发展到后期,脑组织炎 症进一步发展造成头背颅侧部溃烂形成一深孔,从而 裸露出整个脑组织成为典型的“头盖穿孔型”病症。

斑点叉尾鮰脱黏烂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控

斑点叉尾鮰脱黏烂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控

症症状不明显,后期诺卡氏菌大量繁殖且难以被免疫细胞杀灭,会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同时机体不断修复损伤组织,最后形成肉芽肿,外观表现为结节,严重时形成脓肿或者瘘管。

根据体征、内脏表现和镜下观察可做出初步推测,最终确诊需要生物技术的验证,其中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方法比传统PCR 方法更为灵敏、快速和方便。

鱼类诺卡氏菌病前期症状不明显,有明显症状时多数已经进入后期阶段。

肉芽肿包裹着大量的诺卡氏菌和坏死组织,虽然可阻止细菌扩散,但同时也阻止了抗生素等药物进入病灶,导致药物疗效一般。

鱼类诺卡氏菌病前期无肉芽肿阻碍,早期使用药物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疗效,改善病鱼预后。

因此,在抗生素耐药的大趋势下,严密观察、提前预防、早期诊疗也可降低鱼类诺卡氏菌病的死亡率,为新型药物的研发争取时间。

鱼类诺卡氏菌病防治研究的主要方向有抗生素、疫苗和中草药等。

目前国家禁止在渔业中使用多数对鱼类诺卡氏菌病有效的抗生素,反复使用几种抗生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耐药,且抗生素还会残留在鱼体内和水体中,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污染环境。

养殖户为了经济效益,不规范使用抗生素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疫苗防治鱼类诺卡氏菌病有着广阔的前景,尽管有一些疫苗已经问世,但仍然处于实验室阶段,目前尚无针对鱼类诺卡氏菌病的商业疫苗,疗效还需时间检验。

中草药已经有几千年临床使用经验,且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疗效肯定、可防可治、不易耐药,对于治疗鱼类诺卡氏菌病有着巨大优势,但目前关于中草药防治鱼类诺卡氏菌病的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研究。

自1984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从美国引进斑点叉 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

随着近年来养殖技术的成熟,市场需求增加,养殖单产增大,鱼病也相应增多,其中以开始时体表有圆斑状脱黏斑块、四周有出血点,后期似水霉、体表脱黏严重,且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量大的斑点叉尾 脱黏烂身疾病最为严重。

一、发病情况2013-2016年早春,郑州市周边、新乡、洛阳等一些养殖区出现斑点叉尾 批量死亡。

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溃疡病的综合防治

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溃疡病的综合防治
展及 养殖 环境 的 恶化 , 各种 养殖 病 害也在 不 断发 生 , 些 养 有
表、 鳃部 、 鳍条 等处 【 鱼体 寄生 大量 小瓜 虫 时会 引起 鱼 类 的 l 】 。 极 度 不安 , 鱼体 易擦 伤而 继发 引起 皮肤 溃烂 。 果不 及 时处 如 理 , 导致 全塘 鱼死 亡 。 会
该 病的 防治提 供参 考 。
关 键 词 斑 点 叉 尾 细 ; 瓜 虫病 ; 疡 病 ; 合 防 治 小 溃 综
中图分类 号
¥ 6 .9 9 51 9
文献 标识 码

文章 编号ຫໍສະໝຸດ 1 0 — 7 9(0 0 1 — 3 1 0 0 7 5 3 2 1 ) 2 0 1- 1
斑 点 叉 尾鲴 属 底 栖 杂食 性 鱼 类 , 表 无鳞 , 体 肉质 较 厚 , 无肌 间刺 , 应性 广 , 适 适合 池 塘 和 网箱 养 殖 , 深受 广 大 群 众 的欢 迎 。 场 前景 较 好 。 随着 斑 点 叉尾 鲴 产 业 化 不断 发 市 但
4 治 疗 措 施
殖户 因此 损失 惨重 。 笔者 结合 20 年 5月一 例斑 点 叉尾 鲴 08
的发病 和 治疗 过程 , 探讨 斑 点叉 尾鲴 小瓜 虫病 、 疡病 的 防 溃
根据 该池 塘 长年 有 汶水 ( 下水 ) 出及 鱼体 较 弱 的特 地 溢 点 , 饲料 投 喂及 用药 时要 求撑 握 技巧 。 在 投喂 的饲 料颗 粒 必 须 适 口 , 白质含 量 要 高 , 蛋 必须 达 到 3 %左右 。 于该 池 塘 0 由 有汶 水 溢 出 , 因此 在 用 药 时应 注 意 第 1天 首先 将 原 池塘 水 排 出 14 再 用福 尔马 林 3 /, 0mLm 加 水 全塘 泼 洒 ; 2 4天 / 第 ~ 用 04m g二 溴海 因进 行 全塘 泼 洒 , 在 饲料 中 添加 氟苯 . 并 尼考和 v ; 鱼病等 控 制后 再用生 物制 剂全 塘泼 洒 , 加施 待 并 22 0k /m2 5 gh 有机 肥 , 以改 善 水体 环 境 。 过 1周 的 用药 治 经 疗 后 , 经 没有 死 鱼 , 情 得 到 了有 效 控 制 , 疗 与 巩 固取 已 病 治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技术作者:刘晓敏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0年第9期南乐县城关镇政府刘晓敏近年来,斑点叉尾鮰养殖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悄然兴起,随着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病害防治工作必须跟上。

现就该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作一介绍,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一、病毒病(一)症状。

病鱼皮肤及鳍条基部充血,腹部膨胀,鳃苍白或出血,眼球突出或起泡,胃膨大有黏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在水中呈螺旋状游动,呆滞或头朝下悬浮于水中。

此病多发于水温30 0C时,病程一般3—7天,主要为害lOcm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

(二)防治。

此病主要以预防为主,鱼池可用20—25mg/kg有效氯消毒预防,并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二、出血性败血病(一)症状。

此病由嗜水气单孢菌引起。

病鱼体表有圆形的溃烂区,腹部肿胀,眼球突出,肛门有出血状,肿大,体腔充满带血状液体,肠内充满带血或淡红色液体。

此病多发于春季和初夏。

(二)防治。

用20mg/kg的呋喃唑酮或土霉素溶液遍洒:拌饵投喂:每天用磺胺类200mg/kg、抗生素40~50mg/kg,连喂5天。

三、柱状病(一)症状。

此病由柱状屈桡杆菌引起。

病鱼初期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出血,病灶扩大时则变成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鳃丝末端有褐色的坏死组织。

(二)防治。

用1%~3%的食盐水浴至鱼有不安状;呋喃类或磺胺类药用200mg/kg拌饵,同时用1.5—2mg/kg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

四、水霉病(一)症状。

此病是由于鱼体受伤后霉菌感染引起。

当水霉大量寄生时,鱼体表或卵粒表面呈灰白色棉毛状,俗称“生毛”。

(二)防治。

鱼体受伤区,在伤口处,涂抹10%的高锰酸钾溶液,鱼卵可用60~65mg/kg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0—12秒。

五、小瓜虫病(一)症状。

病鱼体表、鳍、鳃、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同时伴有大量黏液,体色发黑,体瘦,游动异常。

小瓜虫的繁殖水温是150C—250C,流行于春、秋季,是斑点叉尾鮰养殖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

叉尾鮰疾病防治

叉尾鮰疾病防治

叉尾鮰疾病防治昨天去看了一家养斑点叉尾鮰鱼的,鱼是从乌江拆网箱拉回来的,因为长途运输,损失了有几千斤鱼,后来经过陆续用药,控制了死鱼。

一周前,早上缺氧浮头后就陆续出现死鱼,刚开始死亡量不大,但温度一升高,突然死亡量就加大了,且现在叉尾鮰价格上涨,老板一下就乱了。

问了一通下来,有说用原粉的,有说用这种药的,有说用那种药的,其实这个时候,最怕的就是老板中途换药,确定了用药方案,药效肯定是要几天才见效的,最怕用药后今天死亡没减少换一种药,明天还没有减少又换。

1、斑点叉尾鮰最难治的就是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 ,病鱼症状:病鱼垂直悬浮于水中。

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大,解剖可见腹水。

鳃丝发白,眼球突出。

解剖后肝,脾,肾有出血斑。

解剖肠道无食物。

水温30度左右易发生。

针对体长14厘米以下的叉尾鮰苗种易出现。

2、嗜水气单孢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

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3、爱德华氏菌病病原:爱德华氏菌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

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

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

4、柱状病病原:柱状屈桡杆菌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

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

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

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

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

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

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平时叉尾鮰容易出现上图中的“套肠病”:该病的病原有两种认识,最早是四川农大的汪开毓教授认为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引起,然后华中农大的陈昌福博士认为是爱德华氏菌引起,包括“一点红”,其实都是由同一病菌引起,只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而矣。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技术》xx年xx月xx日•斑点叉尾鮰病害概述•斑点叉尾鮰病害诊断与防治•斑点叉尾鮰病害预防措施目录•斑点叉尾鮰病害治疗措施•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总结01斑点叉尾鮰病害概述斑点叉尾鮰常见病害种类如传染性胰腺坏死病、鮰肠败血症等。

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寄生虫病如鮰爱德华氏菌病、鮰细菌性败血症等。

如水霉病、小瓜虫病等。

如车轮虫病、指环虫病等。

水质污染、水温不适、溶氧不足等。

斑点叉尾鮰病害发生原因环境因素病原菌、寄生虫等感染。

生物因素饲料投喂不当、养殖密度过大等。

饲养管理斑点叉尾鮰病害流行特点由于斑点叉尾鮰养殖地域广泛,病害也呈现大范围流行趋势。

流行范围广一些病害在特定季节流行,如鮰爱德华氏菌病多在夏秋季流行。

季节性流行多数病害病程较短,但死亡率很高,甚至可以达到50%以上。

病程短且死亡率高由于养殖环境恶劣,常出现多种病原菌和寄生虫的继发性感染。

继发性感染02斑点叉尾鮰病害诊断与防治1 2 3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病害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包括弧菌、爱德华氏菌等。

总结词感染细菌性病害的斑点叉尾鮰会出现鳍部出血、皮肤溃疡、肠道发炎等症状。

症状使用抗生素、消毒剂等手段进行防治,同时注意水质管理,避免密度过大等问题。

防治方法03防治方法采用疫苗接种、早期治疗等手段进行防治,同时加强水质管理,避免密度过大等问题。

01总结词斑点叉尾鮰病毒性病害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为代表。

02症状感染病毒性病害的斑点叉尾鮰会出现鳃部肿胀、贫血、出血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斑点叉尾鮰真菌性病害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以水霉病、鳃霉病等为代表。

总结词感染真菌性病害的斑点叉尾鮰会出现皮肤长白毛、鳃部腐烂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症状采用抗真菌药物、消毒剂等手段进行防治,同时加强水质管理,避免密度过大等问题。

防治方法真菌性病害03斑点叉尾鮰病害预防措施提高养殖管理技术养殖设施完善提高养殖设施的设备水平,如改善养殖池的通气和排水设施,确保养殖环境良好。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

斑点叉尾舸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斑点叉尾鮑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斑点叉尾鹅(又名沟鲂)具有食性杂、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生长快、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等特点,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较为成功的养殖品种。

斑点叉尾飆属底牺鱼类,喜欢群居于阴暗的环境条件下,适温范围0〜38-C, 5・C开始摄食,适宜生长温度18〜30・C, pH6〜8.5,溶氧3毫克/升以上。

池塘养殖条件下生长迅速,第一年可长至体长14〜20厘米,体重30〜100克;第二年可长至体长40〜55厘米,体重800〜1500克。

斑点叉尾鋼食性广,属杂食性鱼类。

体长5〜6厘米以前的幼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橈足类等。

体长10厘米以后至成鱼阶段主要摄食底栖生物、水生昆虫、陆生昆虫、动物性饵料等有机碎屑;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主要摄食配合饲料。

—、池塘养殖1 •鱼种放养池塘面积要求1亩以上,水深1.5米以上,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无污染,每10 亩配备增氧机1台。

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药物清塘消毒。

养殖方式可以分为池塘单养和池塘混养两种。

斑点叉尾崩鱼种放养规格为15〜20厘米,其他品种放养规格为每尾30〜50克。

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12月至翌年2月,或在秋季将斑点叉尾fig鱼从大规格鱼种培育池直接转入成鱼池养殖。

2.0常生产管理(1) 坚持巡塘:每天早、中、晚坚持巡塘,观察鱼摄食及活动情况,认真做好养殖日记。

(2) 鱼苗锻炼:每次出池搬运或过筛前,必须进行锻炼,否则易因受伤而造成大量死亡。

锻炼的方法与家鱼的锻炼操作相同。

第一次拉网上箱,不作任何操作,下午即放回原池。

第二天上午再拉网上箱,下午即可过筛或搬运。

操作结束后用2%〜3%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2〜3天,每天1次。

(3) 调节水质:每半个月用50〜100毫克/升的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以调节水质成微碱性,抑制水体中有害细菌的生长。

(4) 适时控制水位:早春季节气温升高较快,池塘水位宜浅,控制在0.8〜1米。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技术
综合治疗
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环境改善、 饲养管理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02
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败血症
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病鱼鳍条溃烂,体表出血,肝脏肿大 充血,解剖腹腔内有淡黄色腹水。防治方法:使用抗菌药物 ,如氟苯尼考、青霉素、庆大霉素等,并配合环境改良措施 ,如消毒、改善水质等。
饲养管理不当
饲养密度过高、饲料质量 不佳、养殖管理不善等都 可能导致病害的发生。
生物因素
病原生物的存在和传播是 导致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之一。
病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
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消毒、改善养 殖环境、加强饲养管理等,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及早发现
及时发现病害症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 病害扩散。
叉尾鮰的免疫力。
生物安全措施
加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 如隔离、消毒、无害化处理等 ,以减少病原的传入和传播。
04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养殖场细菌性病害的防治
总结词
在细菌性病害的防治中,养殖场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改善养殖环境、加强鱼体保健、及时诊断合理用药等 。详细描述
该养殖场存在细菌性病害,主要表现为鱼体出血、肝脏受损等症状。通过分析,研究人员认为养殖环境中的细菌 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为了防治病害,养殖场需要定期消毒、改善水质,并对鱼体进行保健,如合理投喂、增 强鱼体免疫力等。在发现病害后,应及时诊断并使用针对性药物进行治疗。
病毒性神经坏死症
由鮰病毒引起,病鱼身体弯曲,头尾部向下垂,解剖可见脑组织病变。防治方 法:接种疫苗,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和改善水质。
真菌性病害
• 水霉病:由水霉真菌引起,病鱼体表长出棉絮状菌丝,影响鱼 体活动和摄食。防治方法: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两 性霉素等,并注意改善水质和消毒。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技术
黄粉 ” 五倍 子 、 和 大青 叶 1k , 续用 药 5 7d g 连 ~ 。
53 鲴 鱼 柱 形 菌 病 .
发生率。 同时 可改 善池 底 土质 I ” 。
2 种 苗 消 毒
引起 该病 的病 原 为柱 状 嗜纤 维 菌 。 一年 四 季均 可 发病 ,
水温高于 2 0℃时最 易 流行 。 主要 症 状 : 发病 初 期病 鱼 头部 、 体 表 稍 有 充 血溃 烂 , 情严 重 时 , 灶部 位 皮 肤完 全 烂 掉 , 病 病 露 出肌 肉 。 感染 的鲴 鱼鳃 常发 褐 坏死 而扩 展 至基 部烂 鳃 , 被
3 水 质 调 节
防治 方法 : 用 0 ~ .m / 氧化 氯全 池 泼洒 每 天 1 ① . 0 g 2 3 L二
每 2 用 生 石 灰全 池 泼洒 , 行 池 水 消毒 和 改 良水 0d使 进
次, 连用 2 ; d②用苦参、 大黄 、 穿心莲 、 大青叶拌饵内服 , 每吨
饲料加 入 08k , . g 连用 5 7d ~ 。
每 天坚 持 巡 塘 , 察 水 质 、 色和 鱼 的活 动 情 况 。 现 观 水 发 死 鱼及 时 捞 出 , 埋入 土 中。 具 要 浸泡 消 毒 , 渔 可用 2 4 %- %食
防治方法 : ①合理配制高颗粒饲料 , 力求营养平衡 ; ② 提高饲料中 V 、 V 和氯化胆碱含量 ; ③发病期间可内服 中
关键 词 斑 点 又 尾 钿 ; 害 ; 治 技 术 病 防 中 图分 类号 ¥ 4 文 献标 识码 B 92
文章 编号
1 0 — 7 9 2 1 )6 0 0 一 1 0 7 5 3 (0 2 1— 3 1 O
斑 点 叉尾 触 又 名 沟鲶 , 属鲶 形 目鲴 科 , 产 于 美 洲 。 原 具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上)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上)
后 沉入水 底死 亡 。病 鱼 眼突 出 ,表皮 发黑 ,鳃
发 白 ,鳍 条基部 和皮 下充血 ,腹 部膨 大 ,部 分 病 鱼 可见肛 门红肿外 突 。解 剖后 可见 体 内有黄 色渗 出物 ,肝 、脾 、肾出血或 肿大 。 胃内无食 物 ,最 显著 的组织病 理变 化是 肾管 和肾 间组织 的广泛性死亡 。 流行情 况 主要 危害 当年鱼种 ,水 温 2 5 ℃ 以上 死 亡率 较 高 ,7~1 O天 内大多 数 鱼暴 发流 行 ,属 急性 型 。流行 水温 2 0 ℃ ~3 0 ℃ ,水温低 于 l 5 ℃时 ,发 病很 少 。此 病多 发 于 1龄鱼 种 , 体长为 8 ~1 5厘米 ,体重 7~2 5克 。 防治 目前 尚无 有效 的治 疗方 法 ,一 般采 取预 防为 主的综合 防治 措施 。严格 执行 检疫制 度 ,严禁 加水时带人野杂鱼 ;养殖对病毒病有抵 抗力的苏鲴一号 ;在发病期 间可抽冷水入池 ,将 水温 降低到 2 0 ℃ 以下 ;人工免 疫 ;密切 注意 水




殖 世 界
质情况 ,池水溶解氧 4毫克 / 升以上。池水 用二 氧化 氯消毒 ,每立 方米水用 药 2 ~3克 ;每 6 6 7
平 方米鱼 苗放养 密度 最好低 于 1 万尾 ;水温 在
பைடு நூலகம்
2 9 ℃以上 ,应尽量不拉 网或运输 ;患病鱼池使用 过 的工具要 用 5 %的福尔 马林 或 0 . o 2 %的二 氧化
药饵 2~ 3次 ;定期换水 或加注新水 ,适 时开动 增氧 机 ,保持池水 透明度 3 0~ 4 0厘米 。投 喂不 含 激素 的全价 配合饲 料 。发 病期 间及 时捞取 水 中杂物 残饵和 死鱼 。死鱼 不乱扔 ,集 中统 一处 理 ,避免交 叉感染 。

斑点叉尾鱼回的病害防治-爱德华氏菌病肠炎病

斑点叉尾鱼回的病害防治-爱德华氏菌病肠炎病
斑点叉尾鱼回的病害防治爱德华氏菌病肠炎病
2023-11-07
目 录
• 概述 • 爱德华氏菌病 • 肠炎病 • 防治方法 • 结论
01
概述
背景介绍
• 爱德华氏菌病是一种由爱德华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感染鱼类。在斑点叉尾鱼回中,这种疾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 健康问题,甚至大规模的死亡。因此,了解其症状、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对于养殖斑点叉尾鱼回来说非常重要。
继续开展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 季节的病害防治研究,提高防 治效果。
实践建议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性的产生,提 高防治效果。
结合当地气候、水质和季节等因素,制定针 对性的防治方案,确保斑点叉尾鱼回的健康
生长。
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病原菌 ,预防病害的发生。
提高养殖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病害防治培 训,提升整体防治水平。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斑点叉尾鱼回、鲤鱼、鲫鱼等淡水鱼类。
流行季节
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主。
发病率与死亡率
较高,对养殖厌食、消瘦、贫血、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等症状 。
病理变化
肝脏肿大、淤血,肠道内充满黄色黏液,肠壁充血、出血。
03
肠炎病
病原学
病原
爱德华氏菌
• 爱德华氏菌病在世界各地的淡水鱼类中都有分布,特别是在 水温较高的水域中更为常见。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水体 接触、食物链和生物载体等。在养殖环境中,如果存在污染 源或养殖密度过高,也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
02
爱德华氏菌病
病原学
病原
爱德华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肠杆菌科。
传播途径
该病通过水、饲料、工具等途径传播。
05
结论

斑点叉尾鮰体表溃烂伴随寄生虫病

斑点叉尾鮰体表溃烂伴随寄生虫病
04
案例一
显微镜下车轮虫
下颌炎症反应
体表点状溃烂
05
04
02
03
01
通海口汪师傅一鮰鱼塘,10亩,水深1.1m,一台三千瓦叶轮式增氧机,放乌子头苗10万。
12日少量死鱼
13日增加到500尾,其他药店镜检大量杯体虫,泼硫酸锌杀虫
14日死鱼2500尾,怕虫杀不死,再次泼硫酸锌
15日3300尾
案例二
通过案例1可见杀虫前水较肥,杀虫后藻类变少,体表点状溃烂有减少迹象,体表点状溃烂是因为气泡病引起创伤后,被细菌轻微感染的症状。而案例2中的块状溃烂症状,在杀虫后无明显好转,在外泼抗菌药
后症状才明显消失,这种症状的溃烂一般有较严重的细菌感染且伴发出血病
通过案例可知:鮰鱼寄生虫病后都并发细菌病
1
细菌感染 虫体寄生产生伤口,为细菌感染提供条件,在鮰鱼类主要表现为气单跑菌或爱德华氏菌
谢谢
2
滥用药 此次寄生虫感染少见,养殖户初期误认为是出血病,盲目乱用药,长期加量投喂抗菌药,导致代谢器官严重受损,代谢功能明显变差,轻者鱼体体质弱,抵抗力差,重者直接中毒死亡
寄生虫 今年气候反常,十月气温长期偏低,水温长期20-24℃适合虫体繁殖,车轮虫,杯体虫,斜管虫大量繁殖,寄生鱼体
病原微生物入侵
杯体虫
16日死鱼3000尾,上店镜检鰓部有出血点且寄生少量杯体虫,鰓丝呈红斑状,明显中毒症状,鰓部分缺损,尾柄、腹鳍基部、体表块状溃烂,肝脏有点状红点呈中毒症状,套肠并发点状充血。亚硝酸盐0.15、其他指标正常,藻类偏少,自死鱼起每包饲料拌5包10﹪含量恩诺沙星
17日死鱼3000尾,泼碧水安4瓶+速解安2包,同时建议停止喂恩诺沙星,改喂营养快线1包+鱼大四号2包/包饲料,喂八天。

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溃疡病的综合防治

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溃疡病的综合防治

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溃疡病的综合防治摘要结合一例斑点叉尾鮰的发病及诊断过程,探讨了小瓜虫病、溃疡病的流行时间及水温、治疗措施,并总结其综合防治方法,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溃疡病;综合防治斑点叉尾鮰属底栖杂食性鱼类,体表无鳞,肉质较厚,无肌间刺,适应性广,适合池塘和网箱养殖,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市场前景较好。

但随着斑点叉尾鮰产业化不断发展及养殖环境的恶化,各种养殖病害也在不断发生,有些养殖户因此损失惨重。

笔者结合2008年5月一例斑点叉尾鮰的发病和治疗过程,探讨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溃疡病的防治措施,以供养殖户参考。

1基本情况该养殖户池塘面积0.27 hm2,平均水深1.2 m,池塘中间长年有汶水(地下水)溢出,出水量比较大,水质清瘦,透明度40 cm以上,pH值8。

该养殖户于2007年10月底从邻县购进1万尾、规格为3 cm左右的斑点叉尾鮰苗种,并从购苗场购买鳗鱼饲料作为投喂饲料。

到2008年4月底前从未发现有患病死鱼现象,但5月6日在该池塘发现6尾死鱼,死鱼规格为8~10 cm,由于没有采取任何治疗措施,至5月10日,该池塘的死鱼数量增加到200尾左右。

2发病症状及诊断2008年5月11日上午,笔者接到养殖户的报告,带上鱼病检验仪器(显微镜、解剖仪器等)到养殖户的发病池塘,首先观察发病池塘内鱼群的状况,只见池塘四周杂草丛生,塘内漂浮有不少病死的斑点叉尾鮰,有些病鱼离群独游,有些浮于水面,游动缓慢,鱼体消瘦,病鱼体色发黑,身上还有许多小白点,有些病鱼尾柄两侧出现多处溃烂,有些溃烂处还长有白毛。

然后捞取池塘中患病的几尾斑点叉尾鮰,放置于解剖盘中,发现这几尾斑点叉尾鮰的体表、鳃、鳍、口腔等处有许多白点,病鱼体侧特别是尾柄两侧出现斑块状白化,表皮糜烂、脱落,蛀鳍,有些在溃烂处生有大量的白毛,呈绒毛状。

取解剖盘内的斑点叉尾鮰的黏液、鳃丝、鳍条等分别放到载玻片上,滴入一滴纯净水,盖上盖玻片,用40~100倍的显微镜进行仔细观察,可清楚看见似椭圆形或近圆形虫体,除胞口外,体披等长而分布均匀的纤毛,胞口在体前端,具有大小核各一个,有伸缩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
24
+++
0
-
26
++
+++
0
-
表3治疗效果
日死亡尾数
150
206
184
101
22
12
8
0
日本曾报道过鱼类孔穴病病例,从病鱼 体表溃疡处分离到柱形曲桡菌和气单 胞菌(刘世英等, 1982) 。1994年国内 王印和汪开毓(1994)报道了鲤穿孔病 病例,从症状来看与斑点叉尾鮰孔穴病
4.细菌鉴定挑取少量纯培养细菌 进行常规革兰氏染色,观察,常规生理 生化鉴定采用生化管(杭州天和微物 试剂有限公司生产),30℃培养, 48小时 后观察判断。
5.药敏纸片由EHSY西域公司生产 (批号20080713) ,药物敏感性根据该公 司提供的判断标准判定, 28℃恒温培 养24小时后判断结果。
在250g/尾左右,病鱼在下颌、胸鳍基 部、尾柄、体侧等处出现少量充血症 状,充血部位皮下肌肉被腐蚀,用镊子 戳破表皮可见孔穴,严重的烂穿腹壁肌 肉与内脏相通。解剖发现肝胰脏、肠 道、肠系膜等充血明显,肠内无食物。 池塘水色浑浊,检测水质指标为pH 7.5, 氨氮1.5 mg/L,亚硝酸盐0.6mg/L。
有较多相似之处,而且也同样被鉴定为 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是我国 淡水鱼类养殖中的常见条件致病菌之 一,也是斑点叉尾鮰细菌性败血症的 主要病原(储卫华, 2001) 。它具有分 泌肠毒素、溶血毒素、细胞毒素、蛋 白酶、s- 层蛋白、粘附素等多种毒素 因子,引发鱼类体表出血、内脏发红 或贫血,肠炎、败血症等症状(严亚贤, 1995) 。 从本例斑点叉尾鮰孔穴病的 水质情况来看,该病的发生与水质有着 必然的联系,检测发病鱼池亚硝酸盐达 到0.4mg/L,大大超出了渔业水质标准 的限量,水质浑浊,池水中几乎没有浮 游藻类。而稳定的浮游植物种群结构 和数量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浮游藻类在鱼池中吸收氨氮、亚硝酸 盐,产生氧气,对促进鱼池的物质与能 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而稳定的藻相 也可达到以藻抑菌的作用。因此,预防 该病的发生,关键在于藻相与水质的维 护。 本次发生的斑点叉尾鮰孔穴病, 是首次发现的新病例,死亡率高、危害 大,由于对生产上常用渔药如恩诺沙星 等不敏感,而使用庆大霉素后表现出较 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先 做药敏试验是必要的。
药物名称 青霉素 恩诺沙星 硫酸新霉素 卡那霉素 复方新诺明 庆大霉素 氟哌酸 氧氟沙星 头孢唑林钠
时间 08年8月15日 08年8月16日 08年8月17日 08年8月18日 08年8月19日 08年8月20日 08年8月21日 08年8月22日
表2 药敏试验结果
抑菌圈直径/mm
药物敏感度
7
+
0
-
58
《中国水产》2010年第2期
斑点叉尾鮰溃疡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田海军, 李峥 河南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水产科学系,464000
中国水产 CHINA FISHERIES 2010(2) 1次
引证文献(1条)
1.黄芳洁 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溃疡病的综合防治[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10(1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ongguosc201002026.aspx
性杆菌,生化试验主要表现为分解葡萄 糖、蔗糖、甘露醇等糖(醇)类产酸,对 葡萄糖代谢为发酵型;氧化酶、接触酶 阳性, 具体生化各指标。(见表1) 生化 试验表明该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2.药敏试验 用分离纯培养的细菌进行药敏试 验结果(见表2) 。该菌对硫酸新霉素、卡 那霉素、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氟哌酸 中敏;对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头孢 唑林钠、头孢噻吩不敏感。 3.治疗效果 治疗试验从2008年8月15日开始, 8月15日先换水30 cm, 16 日、17 日连 续用二氧化氯消毒2次, 8月17日下午 起投喂药物饵料,剂量为每公斤饲料 添加1.0g庆大霉素,连续3天。治疗情 况。(见表3) 到8月22日基本停止死 亡, 7天后鱼体恢复正常。 三、讨论 斑点叉尾鮰的细菌性病害在高密 度精养池塘时有发生,以体表溃烂并 形成穿孔为特征的斑点叉尾鮰孔穴病 在养殖中并不多见。20世纪70年代,
2.培养基配制 采用TSA培养基(胰蛋白胨 15g、大豆蛋白胨5g、氯化钠5g、水 1000mL、pH 7.1~7.5)于121℃灭菌20 分钟。 3.细菌分离从现场采集病鱼,先用 酒精棉拭擦洗体表及病灶部位数次, 无菌操作挑取少量病灶组织及肝胰脏 组织在TSA培养基上进行划线培养, 35℃培养24小时后,挑取单个菌落进行 斜面纯培养。
鉴定项目 革兰氏染色 赖氨酸 接触酶 葡萄糖产气 枸橼酸盐 甘露醇
表1 病原菌的主要生化特性
结果
鉴定项目

氧化酶
+
精氨酸
+
鸟氨酸
+
蔗糖
+
水杨素
+
6.5%盐胨水
结果 + + - + + -
57 《中国水产》2010年第2期
实用技术—鱼病诊治
责任编辑 李振龙
个菌落。 生化鉴定 染色观察为革兰氏阴
实用技术—鱼病诊治
责任编辑 李振龙
斑点叉尾鮰溃疡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
◇ 田海军 李峥 河南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水产科学系 464000
水产 动 物 疾 病 是 妨 碍 其 养 殖 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弄清 其病因和病理,筛选和开发有效的防治 药物,一直是水产动物疾病研究中的主 要课题。细菌性疾病是严重危害水产 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致病菌 的种类繁多,迄今分离报道的鱼类主要 致病菌有数十种,且病原菌间存在继发 感染和混合感染,引起症状表现更是纷 繁复杂,不同病原菌可引起相同病症, 同一病原菌也可导致不同病症。斑点 叉尾鮰肉质鲜美,在浙江一带很受欢 迎,养殖面积超过6.6万hm2。近年来, 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鱼 类细菌性疾病的危害有日益加重的趋 势。除了危害较大的出血性败血症外, 2008年在河南信阳发生了一起以斑点 叉尾鮰体表发生局部性溃疡并穿孔为 症状的新病害,具有发病快、死亡率高 的特点,群众称之为“孔穴病”。因用 常规杀菌药物预防和治疗的效果不理 想,为弄清其病因和病理,开展了孔穴 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防治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材料病鱼于2008年8月15日采自 河南信阳平桥区的一口斑点叉尾鮰精 养池,该养殖池面积0.2hm2 , 8月1日开 始有少量鲢鳙死亡, 8月10日起开始大 量死斑点叉尾鮰,当天死亡50 尾,第2 天起每天死鱼150尾以上,发病期间用 二氧化氯、硫酸铜各消毒1次,恩诺沙 星拌料内服3天,未见明显效果,每天死 亡将近200尾。病鱼在水面上漂游,活 动缓慢,反应迟钝,受刺激在水面上呈 螺旋状翻游,死亡斑点叉尾鮰平均规格
6.治疗效果的试验在原池塘中进 行,根据池塘的水质情况, 8月15日当 天量换水20cm,第2天使用二氧化氯 0.5g/m3消毒水体,第3天根据病原鉴定 和药敏结果,饲料中拌加高敏药物庆大 霉素1.0g/kg,连续投喂3天。
二、结果 1.细菌分离鉴定菌落特征 24小时观察,在TSA培养基上形成 了1mm~3mm大小微白色半透明的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