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
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 - 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养殖技术斑点叉尾鲴又称美洲鲶、沟鲶,原产美国,具有适应性强、肉质鲜美、生长快等特点,尤其适合加工生产。
斑点叉尾鮰新品种“江丰1号”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全国水产推广总站以及中科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共同培育,是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的15个水产新品种之一,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点叉尾鮰“江丰1号”。
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属鲇形目、鮰科、鮰亚科、斑点鮰属。
“江丰1号”以斑点叉尾鮰2001密西西比选育系为母本,2003阿肯色选育系为父本,杂交生产的杂交一代。
其中,2001密西西比选育系是2001年从美国密西西比州引进的群体,经群体、家系选育技术选育后构建的群体;2003阿肯色选育系是2003年从美国阿肯色州引进的群体,经群体、家系选育技术选育后构建的群体。
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已于2022年正式通过全国水产良种审定委员会新品种审定。
“江丰1号”体型粗而较长,背鳍起点处隆起,后背部斜平,腹部平直稍浑圆。
头部较小,吻唇稍尖,亚端位。
体表无鳞,侧线孔较明显。
上下颌均有锐利向内稍弯的齿。
脂鳍肥厚,末端游离。
尾鳍分叉较深。
触须4对,其中颌须1对,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颐须2对,鼻须1对。
背部灰褐色,腹部乳白色。
体侧有不规则的灰黑色斑点。
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生长快,群体规格整齐,生长速度比双亲平均水平快22.1%,比普通斑点叉尾鮰快25.3%。
特征特性:1.生物学特征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属鲇形目、鮰科、鮰亚科、斑点鮰属。
学名为IctaluresPunctatus,俗名美洲鲶、沟鲶。
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是以斑点叉尾鮰2001密西西比选育系为母本,2003阿肯色选育系为父本,杂交培育获得的杂交新品种。
2.生理生态特性体型粗而较长,背鳍起点处隆起,后背部斜平,腹部平直稍浑圆。
头部较小,吻唇稍尖,亚端位。
体表无鳞,侧线孔较明显。
上下颌均有锐利向内稍弯的齿。
脂鳍肥厚,末端游离。
斑点叉尾鮰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斑点叉尾鮰的营养价值
斑点叉尾鮰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斑点叉尾鮰的营养价值斑点叉尾鮰是一种鱼类,比较有营养,适用于老人和小孩,深受大家的喜爱。
那么到底斑点叉尾鮰有什么功效作用和禁忌呢?专业人士还真不知道,因为专业人士没吃过啊,只是看到饭店里有人在卖,就让专业人士来介绍下,斑点叉尾鮰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吧。
斑点叉尾鮰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1、功效与作用斑点叉尾鮰不仅富含其它鱼类的营养成分,而且肉质柔嫩,含有的蛋白质和脂肪较多,对体弱虚损、营养不良之人有较好的食疗作用。
斑点叉尾鮰是催乳的佳品,并有滋阴养血、补中气、开胃、利尿的作用,是女性产后饮食滋补的必备食品。
2、禁忌没有特别的禁忌,大多数人都可以吃它们。
斑点叉尾鮰特别鲜美可口,肉质也十分细嫩,是一种很美味的鱼类。
但是除斑点叉尾鮰的鱼子有杂味不宜食用以外,全身是宝,斑点叉尾鮰是名贵的营养佳品,早在史书中就有记载,可以和鱼翅、野生甲鱼相媲美,它的食疗作用和药用价值是其他鱼类所不具备的,独特的强精壮骨和益寿作用是它独具的亮点。
不妨尝试做着吃。
斑点叉尾鮰的营养价值斑点叉尾鮰的营养价值,夏天的滋养之神也可以是催乳素,每100克鱼肉中含水分64.1克、蛋白质14.4克,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特别适合体弱虚损、营养不良之人食用。
斑点叉尾鮰鱼肉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还含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虽然我们活中这种鱼并不常见,但营养价值非常高。
斑点叉尾鮰是什么鱼1、斑点叉尾鮰自然分布区域位于美国、中分水岭、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海区域,后来广泛进入大西洋海岸,斑点叉尾鮰亦称沟鲶,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斑点叉尾鮰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
2、产地是水无污染、砂质或砾石基质、流速较快中河流。
也能进入咸淡水水域生活。
其实斑点叉尾鮰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养殖,所以很多市面上都有购买,没吃过的朋友不妨去大型水市场购买着吃。
看了上述介绍,大家有没有了解到斑点叉尾鮰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呢?专业人士觉得斑点叉尾鮰应该很好吃吧,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多吃的,还是按需食用吧,不知道专业人士的资料有没有帮到大家啊?。
斑点叉尾鮰的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
斑点叉尾鮰的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亦称美洲鲶、沟鲶,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为淡水温水性鱼类.其天然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各州、加拿大南部以及大西洋沿岸的部分地区,以后广泛地进入大西洋沿岸,后来被广泛地引种到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现已成为了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和游钓的对象之一,其产量占美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该鱼具有适应范围广、食性杂、适温广、抗病力强、生长快、产量高、饲料易解决、易饲养、肉质鲜嫩、起捕率高、易加工等特点.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现已经成为了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本文在简要介绍其养殖生物学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对其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和进一步推进斑点叉尾鮰无公害产业化生产积累资料.1斑点叉尾鮰的养殖生物学特征1.1生态习性斑点叉尾鮰为大型淡水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生活在中等或缓慢流动的清洁水体中,主要栖息于有砂砾、石块的湖泊、河流的底层,较喜有机质丰富的水域.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在0-38℃水温范围内均能生存,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正常生长要求溶氧3.0mg/L以上,溶氧低于0.8mg/L时开始浮头.pH值在6.5-8.9间均可生存,以偏碱性为好,适应盐度为0.2-8.5.斑点叉尾鮰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既可单养,又可混养.1.2食性与摄食斑点叉尾鮰天然食性为肉食性,经多年养殖驯化,已转变为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一般的动植物均可进食.在天然水域中,幼鱼主要摄食个体较小的水生生物,如轮虫、枝角类、水生昆虫等;成鱼则以蜉蝣、各种蝇类、摇蚊幼虫、螯虾、甲壳类、绿藻类、软体动物、大型水生植物、植物种子和小杂鱼等为主要食物.在人工饲养下,各生长阶段均可摄食配合饲料,尤其喜食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但要求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34%-36%。
斑点叉尾鮰 种质标准
斑点叉尾鮰种质标准
1.种质优良:确保所选择的斑点叉尾鮰种质符合相关规定,确保种质优良,
没有混杂或退化的情况。
2.亲鱼的外观形态:亲鱼的体长与头长、体高、尾柄长的比例要符合一定的
范围,这是为了确保亲鱼的体型正常,没有异常生长。
3.年龄与体重:适龄的繁殖亲鱼年龄在Ⅳ~Ⅷ龄之间,体重应达到2kg以
上,体长50cm以上,以保证亲鱼具备繁殖的能力和体质健康。
4.亲鱼的体质状况:选择的亲鱼应身体健康,体表光滑,无病无伤,肥满度
良好。
这样可以确保繁殖出的后代具有较好的遗传品质和生长潜力。
斑点叉尾鮰人工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人工养殖技术斑点叉尾鮰也称沟鲶,在我省又被垂钓者称为“猫鱼”,是美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居美国淡水鱼产量首位。
斑点叉尾鮰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刺少,食用方便,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斑点叉尾鮰也是受欢迎的垂钓鱼类。
自1984年引入我国养殖以来,已在全国许多省份养殖,并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
养殖实践表明,斑点叉尾鮰具有食性杂、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易饲养等特点,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较为成功的鱼类养殖品种。
一、斑点叉尾鮰的生物学特性1、形态特征斑点叉尾鮰身体的前部较宽,后部细长,有触须4对。
尾鳍分叉较深。
体表光滑无鳞,背部呈淡灰色,腹部呈白色,身体的两侧有斑点,各鳍的颜色均为深灰色。
2、生活习性斑点叉尾鮰适应水温范围为0℃~38℃,在我省能够自然越冬。
生长适宜水温范围为15℃~34℃,最适宜生长水温范围为24℃~30℃。
斑点叉尾鮰属底层鱼类,多生活在水的底层。
斑点叉尾鮰性情温驯,喜欢集群摄食,容易捕捞。
3、食性斑点叉尾鮰属杂食性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斑点叉尾鮰摄食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有机碎屑、大型藻类等。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投喂配合颗粒饲料养殖效果好。
4、生长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斑点叉尾鮰当年体重可达75~100克,第二年体重可达400~500克,第三年体重可达1000~1500克。
5、繁殖斑点叉尾鮰在我国南方省份3~4龄开始性成熟,在我省则要5龄才开始性成熟,性成熟个体体重1200~3700克。
每公斤体重怀卵量为4000~15000粒。
斑点叉尾鮰适宜产卵水温为24℃~27℃。
斑点叉尾鮰筑巢产卵,雌鱼产完卵后,雄鱼将雌鱼赶走,自已看护鱼卵,用腹鳍搅水增氧,翻动鱼卵,直到孵化出苗能摄食为止。
二、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斑点叉尾鮰养殖周期一般为2年,第一年进行鱼种培育,将乌仔或夏花鱼种培育成规格75~100克的鱼种;每二年进行成鱼养殖,将规格75~100克的鱼种养成体重500~750克的商品鱼。
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
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一、病毒性疾病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引起这种疾病的病原为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channel catfish herpesvirus, CCHV),该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
病毒有囊膜,对乙醚、氯仿、酸、热敏感,在甘油中失去感染力。
在25℃的池水中病毒能生存2天,在池底淤泥中会迅速失活。
细胞培养病毒的适宜温度为25~30℃。
患这种疾病的病鱼皮肤及鳍条基部出血,腹部膨大、腹水增多、淡黄色,鳃丝苍白或出血,一侧或两侧眼球突出,病鱼头朝上垂直悬于水中,或呈旋转游动,解剖检查,肌肉、肝、肾、脾等组织有出血区,脾脏往往色浅呈红色、肿大,胃膨大,有粘液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等病理状态。
该病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最先发现。
在我国大多数养殖斑点叉尾鮰的地区都曾受到过这种疾病的危害。
自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斑点叉尾鮰鱼苗和鱼种,3~4月龄的斑点叉尾鮰也可发此疾病。
当饲养水温在25~30℃时呈现疾病流行高峰,病程比较短,大约3~7天,死亡率可以达到90%以上。
在水温20~25℃时,发病与死亡率均趋于下降,有研究者的观察结果证明,当饲养水温为19℃时,由此病导致斑点叉尾鮰的死亡率最高可以达到14%,而当水温在15℃以下时,病鱼的症状就不明显,也无死亡现象发生。
该病毒主要通过鱼体接触和疫水而发生水平传播,带毒成鱼是其传染源;同时,现在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这种病毒还可以经受精卵而发生所谓的垂直传播。
对于斑点叉尾鮰的这种疾病可以根据病鱼规格、症状、病变和流行季节的特点做出初步诊断。
将病鱼脏器与肌肉做成除菌匀浆液,经注射途径接种健康鱼种可使之发病死亡;或者将该液接种敏感细胞,接种后2天左右出现细胞病变效应(CPE)者、或者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CCHV粒子,就可以对该疾病作为准确诊断。
对这种疾病目前尚无渔用药物进行有效的治疗,主要依靠预防措施,如:①引进鱼苗和鱼种时严格实施检疫,避免引进带有病毒的斑点叉尾鮰;②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饲养水质,控制斑点叉尾鮰苗种的放养密度,在网箱中饲养成鱼的放养密度一般应不高于15尾/米3;③在水温比较高时,不要拉网作业,不要运输鱼种等。
梭边鱼是什么鱼?
梭边鱼是什么鱼?梭边鱼是鮰科、真鮰属淡水鱼类,学名斑点叉尾鮰,别称沟鲶、钳鱼、黔鱼等,原产于北美洲,我国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现长江、珠江、淮河等流域普遍都有养殖,下面来看一看梭边鱼是什么鱼吧!一、鱼种论述梭边鱼一般是指斑点叉尾鮰,别称沟鲶、钳鱼、黔鱼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鲶形目、鮰科、真鮰属淡水鱼类,原产于北美洲,我国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1989年自繁成功,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
二、形态特征梭边鱼体延长,前部较宽肥,后部较细长,头部较长;口亚端位,具深灰色触须4对;眼较小,侧中位;体表光滑,侧线完全;背鳍基底短,后有一脂鳍,胸鳍有1锯齿状硬棘和8~9根鳍条,腹鳍腹位,臀鳍基部长,尾鳍分叉深;体侧、背部淡灰色或淡茶青色,腹部呈乳白色或银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不规则的黑色斑点。
三、分布范围梭边鱼原产于北美洲,从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北部均有分布,我国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从美国引进原种进行驯化,1989年自繁成功,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普遍都有分布,其中嘉鱼县已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梭边鱼种苗繁殖和供应基地。
四、生活习性1、底栖性:梭边鱼是底栖性鱼类,一般情况下都在水体底层活动,喜栖息在池塘、溪流、江河、湖库、沼泽等水体中,到了冬季集群游到深水的石缝、土洞、树桩等遮蔽物处越冬。
2、杂食性:梭边鱼是杂食性鱼类,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及幼虫等,成鱼主要摄食水生昆虫、甲壳类、底栖软体动物、小型鱼类、动物尸体等,亦食植物种子、碎屑等。
3、喜温性:梭边鱼是喜温性鱼类,生存临界水温0~38°C,最适生存水温21~26°C,摄食临界水温10~32°C,水温低于15°C或高于30°C食欲减弱,水温低于10°C或高于32°C停止摄食。
4、夜行性:梭边鱼是夜行性鱼类,怕光喜暗,昼伏夜出,视觉功能退化,眼球很小,白天藏在水底草丛、石块下、树根下或深水底,到了夜晚才活动、觅食,全凭嗅觉和触须猎食。
斑点叉尾鮰养殖关键技术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又名:钳鱼,是鮰科、真鮰属鱼类,原产于北美洲大陆。
斑点叉尾鮰为温水性鱼类,杂食偏肉食为主,适应水温0~38℃,最适温度21~26℃,15℃以下摄食减少,生长减慢,正常生长DO要求≧3毫克/升以上,在水温25~35℃,其溶氧室息点为0.95~1.08毫克/升,pH值在5~9.0之间均可生存,而以6.3~7.5为最适范围,盐度适应范围为0.02%~0.85%。
于1984年引入我国,早期主要在湖北、川渝地区养殖,目前在湖南、湖北、广东、安徽、江苏、江西等主要水产养殖省份均有分布。
2001年首次加工成鱼片出口美国,2007年起受到美国贸易限制措施,斑点叉尾鮰出口减少逐渐转为内销为主,2019年年产量已达29.77万吨,其中广东省占全国产量的15.77%,成为广东省重要的名特优水产品之一。
经历近20年的国内市场培育以及近年来预制菜的兴起,斑点叉尾鮰因其肉质鲜嫩、无肌间刺、出肉率高、易加工等特点广受消费者和加工企业欢迎。
然而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攀升、饲料的不合理使用、水质污染、苗种退化、病原传播等系列问题,近年来斑点叉尾鮰养殖病害频发、药物残留超标等,导致养殖户损失惨重已严重威胁到斑点叉尾鮰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广东地区斑点叉尾鮰养殖模式设计、苗种投放管理、日常饲养管理、病害防控、越冬管理等关键环节入手,重点介绍养殖户生产中的难点和痛点,将为斑点叉尾鮰的绿色健康养殖提供新的应对思路。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养殖模式、饲养管理、病害防控、越冬管理图1 斑点叉尾鮰商品鱼上市一养殖模式设计及饲养管理1. 斑点叉尾鮰鱼精养模式该模式主要分布在广州花都、肇庆、中山、珠海、江门等地,茂名地区近年来也有所增加。
放养密度一般在叉尾4500~8500尾/亩不等,1.5~2亩配套1台增氧机,搭配大头扁鱼,底层鲫鱼或者鲮鱼,一次放足,分批捕捞上市,主要以0.8~1.6斤/尾规格走加工厂渠道,1.5~2.5斤/尾走市场流通渠道,养殖周期在6-15个月不等。
斑点叉尾鮰养殖试验总结
斑点叉尾鮰养殖试验总结摘要:斑点叉尾鮰是原产于美国的一个优质淡水养殖品种。
我们于2008年4月从湖北武汉空运引进平均规格4.30 g/尾的苗种,投放到宛川水产综合养殖场高盐碱水体中,经六个月养殖,体重250~500 g/尾,平均规格350 g/尾,增重倍数81.40,饲料系数1.80,成活率达97 %,结果表明,该鱼适宜在我县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养殖;试验1材料与方法1.1鱼种放养选择宛川水产综合养殖场2号和5号池投放苗种,面积分别为0.42 hm2和0.36 hm2。
水深平时保持1.50 m以上,最深可达2 m。
每个池塘配备1.80 KW喷水式增氧机一台。
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100 kg/667 m2彻底清塘消毒,一周后加注清水0.80~1.0 m,施有机肥100~200 kg/667 m2培养浮游生物。
养殖方式为池塘单养,搭配鲢、鳙调节水质。
具体放养密度见下表。
斑点叉尾鮰鱼种放养平均规格为4.30 g/尾,鲢、鳙放养规格为每尾30~50 g。
苗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表无伤,活动能力强,投放时用5 %食盐溶液视鱼耐受程度浸泡消毒5~10 min。
1.2日常生产管理坚持巡塘每天早、中、晚坚持巡塘,观察鱼摄食及活动情况,发现死鱼,及时捞出并认真检查,详细记录好池塘养殖日记。
调节pH值每半个月用50~100 mg/L的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以调节水体的pH值至微碱性,抑制水体中有害菌的生长,利于鱼类的生长和鱼病防治。
适时控制水位早春季节气温升高较快,池塘水位宜浅,控制在0.80~1 m;夏季高温季节,水位应加至2 m以上;冬季气温低,气候寒冷,鱼易冻伤,池塘水位应加至最高处以利安全越冬。
加注新水高温季节鱼活动量大,代谢旺盛、水质变化快,需经常加注新水,3~5 d加水1次,每次加水量视水体肥度、水色、水质而定,一般每次加水20~35 cm,维持透明度20~25 cm。
定时开启增氧机通过上下水层的流动,促进水体交流混合,增加底层的溶氧,以分解、散发有毒气体,提前偿还氧债,增氧机的使用方法为:晴天中午开1 h,阴天次日凌晨开,阴雨连绵或水肥需预防浮头在当天后半夜开。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巧
在3m g/L以上。 水库网 箱养殖时, 要经常 刷箱, 洗掉
网箱污物及附着藻类 , 使水体充分交换,还要定期查
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一 20 3 一 07
OAA FHY CNN I E 圈 E DS R
箱,发现破损及时修补,以免跑鱼或凶猛鱼类人箱。 必要时还要不断调整网箱,随着水库水位涨落, 把网 箱调节到水探适宜的位置。
四 、 日常管理
1、定期检查。养殖中应操作规范, 定期检查鱼
类生长情况, 认真观察, 分析鱼情,发现问题及时处 理,做好池塘、网箱养殖 日 志,记录每天水温、摄 食、 投喂、 死鱼及病害相关情况,以 利积累经验。 2, 调节水质。池塘养殖时,要经常更换池水, 保持清新的水质, 严防浮头和泛池, 溶氧应经常保持
级放养。 第一级从10am长养到尾重150g, 第二级从 15鲍养到750"1500g, 也可以 直接从50g 的鱼种养至
成鱼。8- 10cm 规格鱼种放养密度为 350--400 尾 / 米
2, 个体 15飞重的鱼种养殖密度为 1 250 尾t 米’ 50。
斑点叉尾蛔性情温驯, 有集群习性, 易于捕捞,随着
2、注盆加工增值。姻鱼肉味鲜美、 营养丰富,
尤其是无肌间肉 刺, 食用加工十分方便、 快捷,可鲜 销, 可加工成鱼片, 可进超市,可上连锁经营,可加 1 成方便食品, 可制作成微波食品。这些对于生活节 奏快的现代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所以一直有着极好 的市场, 尤其是出口 形势比 较乐观。象美国人对i 鱼 m 就情有独钟, 据有关专家估计, 仅美国市场的需求量 每年在 10 万吨以上,而我国国内生产能力目 前只有 10 万吨左右,出Q前景十分广阔。养殖经营者应依 托国内出口加工龙头企业,实现订单式生产。同时,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第一节概述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河鲶、美国鮰鱼,隶属鲶形目,鲶科。
原产于美州,在美国中部、加拿大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水域均有天然分布。
它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特点。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养殖以来发展迅速,到90年代已成为美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
我国是斑点叉尾鮰是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与云斑鮰同时引进的一种鮰科鱼类。
斑点叉尾鮰是大型的淡水鲶类,最大个体35千克以上。
个体大,含肉率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其经济价值较高。
据测定,50克左右的斑点叉尾鮰粗蛋白含量为16.31%,粗脂肪2.99%。
还具有催乳和滋补功能,深受美国、加拿大和其他许多国家消费者的欢迎,加工好的成品和半成品在西欧、日本等地均较畅销,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
斑点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河沟等大水面放养,同时也是高密度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的重要品种。
它既可在淡水中养殖,也可在沿海滩涂咸淡水中养殖;它既可主养也可混养。
一般主养斑点叉尾鮰亩平单产1000斤左右,产值5000多元,纯利1500元以上。
随着斑点叉尾鮰苗种生产、养殖生产以及产品加工、销售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效益不断提高,斑点叉尾鮰必将成为我市优良养殖品种之一。
第二节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头部较小且平扁,身体后部侧扁,吻稍尖,口亚下位,上、下颌分布有细密小齿,尾鳍分叉较深。
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
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最长的是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最短的为鼻须,其余2对为颐须。
胸鳍有一硬棘,末端较尖;背鳍短,有一脂鳍。
体上部呈淡蓝色或橄榄色,腹部银白色,幼鱼体两侧分布有黑色或深褐色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
二、生物学特征⒈栖息习性斑点叉尾鮰属温水性底栖鱼类,喜欢群居于阴暗的环境条件下。
斑点叉尾鮰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
斑点叉尾鮰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斑点叉尾鮰是一种适应性强、生长快、食性广泛的优质淡水鱼类,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特点,受到了养殖业者和消费者的青睐。
由于传统养殖技术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和饲料浪费问题,斑点叉尾鮰的养殖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公害,影响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的科研人员对斑点叉尾鮰的无公害养殖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就斑点叉尾鮰的无公害养殖技术进行系统评述和总结,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一、水质管理水质是影响斑点叉尾鮰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斑点叉尾鮰的养殖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水质清洁、无毒害物质的残留、水温适宜等因素。
要严格控制投喂量,避免过度喂食造成底泥积累及水质恶化。
要加强水质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水质异常情况。
还可以采用水生植物、活性炭等方式净化水质,保持斑点叉尾鮰的养殖环境清洁。
二、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是斑点叉尾鮰无公害养殖的关键。
斑点叉尾鮰是一种杂食性鱼类,食性广泛,可以摄食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昆虫等。
在养殖过程中,应该根据鲢鱼的生长阶段和生理需求,科学配比饲料,避免过量投喂和过度浪费。
可适当增加生物饲料的投喂比例,减少对人工饲料的依赖,从而降低养殖过程中对水质的污染。
三、养殖环境管理合理的养殖环境设计对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效益具有重要影响。
在斑点叉尾鮰的养殖过程中,应该根据鱼类的生长习性和生态需求,合理设计和管理养殖场所的水体流动、水深、底质等因素,以提高斑点叉尾鮰的生长质量和养殖效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疾病防控疾病是影响斑点叉尾鮰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斑点叉尾鮰的养殖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鱼类的健康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鱼类患病情况,采取适当的疾病防控措施,减少疾病对养殖效益的影响。
要加强养殖场所的卫生管理,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斑点叉尾鮰的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课题。
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养殖技术,才能更好地保障斑点叉尾鮰的生长健康和养殖效益,推动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技术
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环境改善、 饲养管理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02
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败血症
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病鱼鳍条溃烂,体表出血,肝脏肿大 充血,解剖腹腔内有淡黄色腹水。防治方法:使用抗菌药物 ,如氟苯尼考、青霉素、庆大霉素等,并配合环境改良措施 ,如消毒、改善水质等。
饲养管理不当
饲养密度过高、饲料质量 不佳、养殖管理不善等都 可能导致病害的发生。
生物因素
病原生物的存在和传播是 导致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之一。
病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
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消毒、改善养 殖环境、加强饲养管理等,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及早发现
及时发现病害症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 病害扩散。
叉尾鮰的免疫力。
生物安全措施
加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 如隔离、消毒、无害化处理等 ,以减少病原的传入和传播。
04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养殖场细菌性病害的防治
总结词
在细菌性病害的防治中,养殖场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改善养殖环境、加强鱼体保健、及时诊断合理用药等 。详细描述
该养殖场存在细菌性病害,主要表现为鱼体出血、肝脏受损等症状。通过分析,研究人员认为养殖环境中的细菌 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为了防治病害,养殖场需要定期消毒、改善水质,并对鱼体进行保健,如合理投喂、增 强鱼体免疫力等。在发现病害后,应及时诊断并使用针对性药物进行治疗。
病毒性神经坏死症
由鮰病毒引起,病鱼身体弯曲,头尾部向下垂,解剖可见脑组织病变。防治方 法:接种疫苗,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和改善水质。
真菌性病害
• 水霉病:由水霉真菌引起,病鱼体表长出棉絮状菌丝,影响鱼 体活动和摄食。防治方法: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两 性霉素等,并注意改善水质和消毒。
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技术..
日常管理
1、网箱检查:网箱在安置前应经过仔 细的检查,鱼种放养后要勤作检查。时 间最好在每天傍晚和第二天早晨,方法 是将网箱的四角轻轻提起,仔细察看网 衣是否有破损的地方,特别要注意水面 下33厘米左右处。水位变动剧烈时,如 洪水期、枯水期都要检查网箱的位置, 要勤检查并随时调整网箱的位置。
日常管理
网箱污物清除方法
3 沉箱法:各种丝状绿藻一般在水深1米 以下处就难以生长和繁殖,因此,将封 闭式网箱下沉到水面以下1米处,就可 以减少网衣上的附着物的附生。但此法 往往会影响到投饵和管理,对斑点叉尾 鮰生长不利,所以使用此法要因地制宜、 权衡利弊后再作决定。
网箱污物清除方法
4 生物清污法:利用罗非鱼、鲴鱼等鱼类 喜刮食附生藻类,吞食丝状藻类及有机 碎屑的习性,在网箱内适当增放这些鱼 类,让它们刮食网箱上附着的生物,使 网衣保持清洁,水流畅通。利用这种生 物清污法,既能充分利用网箱内饵料生 物,又能增加养殖种类,提高鱼产量。
日常管理
做好网箱饲养日志:日志是检查工作、 积累经验、制定计划、提高技术的重要 参考资料。网箱日志应包括日期、天气、 水温、放养、捕鱼记录、鱼体成长度记 录、投饲种类及数量、鱼类活动情况、 鱼病情况及防治措施、死亡情况等项目。
鱼病防治
网箱中鱼群比较密集,一旦发病,就极 易传播蔓延,因此,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鱼种下箱前先用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浸洗。 放养时操作要轻快稳,避免鱼体受伤。 养殖过程中定期用硫酸铜或二氧化氯、 强氯精等挂袋及投喂药饵,在发病季节 来到之前用土霉素、达克菌 等药物预 防疾病,结合拉网检查,用药物浸洗鱼 种。采用内服药饵和浸 洗法有显著的 效果。
防治方法
1、鱼体放养前用8.0ppm的硫酸铜溶液 浸洗20-30分钟 2、用15-25ppm的福尔马林洗澡至浮头 时为止 3、治疗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 剂(5:2)全箱泼洒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为鲶形目鮰科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肉质上乘等优点,原产于北美洲,自1985年从美国引进原种进行驯化,于1989年繁育成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吧!
斑点叉尾鮰生长习性:斑点叉尾鮰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均能产卵于岩石突出物之下,或者淹没的树木、树桩、树根之下或河道的洞穴里,喜欢在阴暗的光线条件下集群摄食,有昼伏夜出的摄食习惯,水温4~5℃开始摄食,39℃时停食,生长温度为5~36.5℃,最适生长温度为18~30℃,溶氧3毫克/升以上较好,低子0.8毫克/升时出现浮头,0.34毫克/升时窒息死亡。
正常生长的ph值为6.5~8.9。
池养条件下第1年长至13~35厘米,第2年35~45厘米,第3年达45~57厘米。
斑点叉尾鮰的水源要求:斑点叉尾鮰育苗常用的水源有地下水和地表水。
一般来讲,地下水是斑点叉尾鮰繁殖孵化的最好水源,因为地下水通常没有悬浮物、未受污染,也不存在病原菌,水温和水化学成分相对较稳定。
地表水包括溪流、江河、池塘、湖泊和水库,无污染的地表水作为水源要优于地下水。
斑点叉尾鮰的水温要求:鱼卵孵化和鱼苗培育的适宜温度为26~28℃,如果水温过低鱼卵孵化期就会延长,而且低温时真菌会大量繁殖,影响卵的正常发育。
如果水温太高,鱼苗畸形率就会上升,而且水温超过28℃,鱼卵和鱼苗极易患上细菌病和病毒病,因此选用孵化水温最好控制在27℃左右。
斑点叉尾鮰的溶氧要求:孵化用水溶氧量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除了水源进入孵化池之前要充分曝气外,孵化池中还应架设充气设施,不断充气,并且使孵化池水保持循环状态。
斑点叉尾鮰鱼种培育技术
斑点叉尾鮰鱼种培育技术简介斑点叉尾鮰(Spotfin Betta)是一种小型热带鱼类,因其鲜艳的体色和独特的叉尾而备受鱼类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斑点叉尾鮰鱼种的基本知识、养殖环境要求及繁殖技术,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成功培育斑点叉尾鮰。
一、基本知识1.斑点叉尾鮰的产地和分布:斑点叉尾鮰原产于东南亚地区,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2.斑点叉尾鮰的外观特征:斑点叉尾鮰体长约5-7厘米,体色鲜艳多样,但以金黄色和红色为主,身体上有斑点状的图案。
它们的尾巴呈叉状,非常漂亮。
3.斑点叉尾鮰的性格特点:斑点叉尾鮰属于强壮而好斗的鱼种,雄性鮰鱼之间可能会展开争斗。
因此,在养殖时需要注意分鱼和提供足够的游泳空间。
二、养殖环境要求斑点叉尾鮰鱼种对养殖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以下是常见的养殖环境要点:1.水质要求:斑点叉尾鮰对水质要求较高,水温保持在26-28摄氏度,pH值在6.5-7.5之间,硬度在5-12 dGH。
定期检测水质,并注意对水质进行调节。
2.水族箱设置:选择合适大小的水族箱,建议容积为20-30升。
在水族箱中设置合适的过滤器、加热器和氧气泵,以确保水质保持良好。
3.底床和装饰物:在水族箱底部铺设适当的底床材料,如细沙或石子。
为鱼提供适度的遮蔽和游泳空间,可以添加一些水生植物或人工装饰物。
三、斑点叉尾鮰鱼种的繁殖技术斑点叉尾鮰鱼种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注意事项,以下为繁殖技术的步骤:1.选择优质种鱼:选择健康活泼的雄性和雌性斑点叉尾鮰鱼作为繁殖对象,确保它们没有明显的身体缺陷或疾病。
2.提供适宜的繁殖环境:将雄鱼和雌鱼分别放置在两个大小相当的繁殖箱中,箱中的水质应该符合上述要求。
为了刺激繁殖,可以在箱底铺设一层细石或草丛。
3.繁殖行为观察:等待雌鱼发情,一般可以通过雌鱼肚子变大和尾巴变宽来判断。
在此期间,雄鱼会追逐雌鱼并张开唇,而雌鱼则会游动来引起雄鱼的注意。
4.产卵过程:雌鱼会在适当时候游到草丛或繁殖箱的角落产卵,雄鱼则紧随其后,将精子喷洒到卵上。
斑点叉尾鮰的生物学及人工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的生物学及人工养殖技术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河鲶、美国鮰鱼。
隶属鲶形目,鲶科。
原产于美国密西西比河,80年代中期引进我国。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特征斑点叉尾鮰形体较长,前部较宽肥,后部稍细长。
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
触丝4对,长短各异,口角须宽扁而长。
身体两侧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黑白或深褐色斑点,体重超过2.5千克后斑点逐渐消失。
2、生活习性斑点叉尾鮰在天然水体主要栖息于湖泊和河流深水有砂砾、块石底质的底层水中。
其生存温度为0—38℃,生长摄食温度为5—35℃,最适生长温度15—32℃.正常生长要求溶氧3毫克/升以上,当溶氧低于1毫克/升时开始出现浮头。
适应ph6— 8.9,最适6.8—7.5。
适应盐度范围为0.1‰—8‰。
斑点叉尾鮰属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喜群食,并喜欢在弱暗光条件下摄食。
在天然水体,幼鱼阶段以摄食水生昆虫为主,成鱼主要摄食低栖动物、小杂鱼、虾类、藻类、水生植物及其种子、有机碎屑等。
人工饲养条件下主要摄食商品饲料。
(二)经济价值斑点叉尾鮰个体大,含肉率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由于它们具有食性杂、生长快、群体产量高、适应性强、易饲养、疾病少等特点,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养殖。
(三)人工养殖斑点叉尾鮰适应性很强,既可单养,又可混养,还可以进行网箱、工厂化集约养殖和家庭式小水体养殖等。
单养可利用一般池塘,全年均可放种,但以春季放种养殖效果最好。
鱼池经清整消毒后,666.6平方米放养20厘米左右鱼种800—1000尾,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年底平均体重可达1千克左右,666.6平方米产750—1000千克。
饲料最好用配合饲料,含粗蛋白25%—28%,也可直接投喂花生麸、豆饼等,每天投喂两次,分别于早晨和傍晚进行。
日饲量在放养初期尾鱼体重的3%—4%,个体达500克后可降为2%—3%。
具体投喂量应根据水温、天气、鱼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另外,还应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防止缺氧浮头。
斑点叉尾鮰
斑点叉尾鮰斑点叉尾鮰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又称沟鲶、钳鱼,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
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肉质上乘等优点。
美国叉尾鮰鱼自1985年从美国引进原种进行驯化,于1989年繁育成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嘉鱼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叉尾鮰鱼种苗繁殖和供应基地。
斑点叉尾鮰生态特征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亦称沟鲶(ChannelCatfish),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鱼类。
斑点叉尾鮰天然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份地区,以后广泛地进入大西洋沿岸,现在基本上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
产地是水质无污染、沙质或石砾底质、流速较快的大中河流。
也能进入咸淡水水域生活。
现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
斑点叉尾鮰是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与云斑鮰同时引进的一种鮰科鱼类,经过几年的研究及推广养殖,证实该种鱼适合我国大部份地区养殖。
生物学特征:一形态特征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体前部宽于后部,头较小,吻稍尖,口亚端位,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
头部上下颌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其中鼻须1对,颌须1对,颐须2对,长短各异,以颌须为最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鼻须最短。
鳃孔较大,鳃膜不连于峡部,颐部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体重大于0.5公斤的个体斑点消失。
具有脂鳍一个,尾鳍分叉较深,各鳍均为深灰色。
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
二、食性根据对2.3-28.1厘米327尾斑点叉尾鮰的观察和食性分析,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投喂的配合饲料都能摄食,尤其喜食由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商品饲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还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常见的有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等。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Channel catfish virus)
【症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
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
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
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
肠灰白色,无食物。
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
【流行及危害】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
水温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cm 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
病程一般为3-7天。
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方法】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
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
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点叉尾鮰
【篇一:斑点叉尾鮰】
斑点叉尾鮰别称沟鲶、钳鱼等,为鲶形目鮰科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肉质上乘等优点,原产于北美洲,自1985年从美国引进原种进行驯化,于1989年繁育成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吧!
斑点叉尾鮰生长习性
斑点叉尾鮰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均能产卵于岩石突出物之下,或者淹没的树木、树桩、树根之下或河道的洞穴里,喜欢在阴暗的光线条件下集群摄食,有昼伏夜出的摄食习惯,水温4~5℃开始摄食,39℃时停食,生长温度为5~36.5℃,最适生长温度为18~30℃,溶氧3毫克/升以上较好,低子0.8毫克/升时出现浮头,0.34毫克/升时窒息死亡。
正常生长的ph值为6.5~8.9。
池养条件下第1年长至13~35厘米,第2年35~45厘米,第3年达45~57厘米。
斑点叉尾鮰水质要求
1、水源要求:斑点叉尾鮰育苗常用的水源有地下水和地表水。
一般来讲,地下水是斑点叉尾鮰繁殖孵化的最好水源,因为地下水通常没有悬浮物、未受污染,也不存在病原菌,水温和水化学成分相对较稳定。
地表水包括溪流、江河、池塘、湖泊和水库,无污染的地表水作为水源要优于地下水。
2、水温要求:鱼卵孵化和鱼苗培育的适宜温度为26~28℃,如果水温过低鱼卵孵化期就会延长,而且低温时真菌会大量繁殖,影响卵的正常发育。
如果水温太高,鱼苗畸形率就会上升,而且水温超过28℃,鱼卵和鱼苗极易患上细菌病和病毒病,因此选用孵化水温最好控制在27℃左右。
3、溶氧要求:孵化用水溶氧量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除了水源进入孵化池之前要充分曝气外,孵化池中还应架设充气设施,不断充气,并且使孵化池水保持循环状态。
斑点叉尾鮰亲鱼培育
1、亲鱼选择:斑点叉尾鮰在亲鱼培育时期,要选择体质健壮、生长性能良好的4龄~5龄鱼作为亲鱼,按雌雄1∶1的比例配组。
亲鱼池面积3亩~5亩,每亩放养60~80尾亲鱼,约150~200公斤,同时搭养少量鲢、鳙鱼种,以便改善池塘水质。
2、越冬管理:斑点叉尾鮰亲鱼在越冬前,要采取强化培育措施,让
亲鱼积累一定的营养,这既是亲鱼怀卵的物质基础,又能使亲鱼顺
利越冬。
冬天只要水温在10℃以上,亲鱼尚能少量摄食,因此需适
量投喂一些饲料。
3、产前培育:斑点叉尾鮰产前培育最为重要,即在开春后加强投喂,精心管理。
首先将池水换去一部分,加注新水,水温上升后,亲鱼
摄食日渐旺盛,因此要逐步加大投喂量,并适当增加一些动物性饲料,如畜禽内脏、小鱼虾等。
为了提高亲鱼池中水温,可将水位适
当降低,同时注意加强冲水。
斑点叉尾鮰鱼苗培育
1、暂养管理:斑点叉尾鮰鱼苗出膜后2天~3天便可进行暂养,暂
养池以面积1~2平方米的水泥池为好,每平方米可暂养鱼苗1~1.5
万尾。
池内需有微流水,2~3天后要投喂些适口饲料,以轮虫最好,不足时也可投喂人工粉状配合饲料。
2、夏花培育:斑点叉尾鮰鱼苗经5~6天暂养后便可转入专池培育
夏花鱼种,夏花培育可用有流水的水泥池或面积较小的土池培育,
水深0.7~1米。
用常规方法进行消毒,药物毒性消失后施基肥培育
浮游动物。
鱼苗下池前用8克/立方米硫酸铜溶液洗浴10~20分钟,进行消毒。
3、放养密度:斑点叉尾鮰流水水泥池每立方米水体可放苗8000尾,土池每亩放苗5~8万尾。
鱼苗下池后2~3天,由于池中有丰富的
天然饵料,一般不需投饵,以后投喂人工饲料。
人工配合饲料的主
要成分为鱼粉、玉米粉、黄豆粉、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要求蛋白质
含量为35~40%。
4、投饵管理:斑点叉尾鮰日投饵量要根据天气、水温、鱼的摄食情
况而定,以投喂后半小时内吃完为宜。
整个鱼苗饲养期间,要经常
注入新水,进水都要过滤,水中溶氧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
大约
培育20天左右,鱼苗可长成体长4厘米左右的夏花鱼种。
【篇二:斑点叉尾鮰】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
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
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
病毒性疾病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
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
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
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
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
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
有粘液状分泌物。
肠灰白色,无食物。
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
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
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
水温 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
病程一般为3-7天。
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
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
产上并不实用。
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细菌性疾病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
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1、出血性腐败症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
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
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
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
此病
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使用2ppm的土霉素溶液泼洒池水。
每公斤鱼每天用土霉素
50mg或每公斤鱼每天用大蒜头0.5公斤、食盐0.1公斤拌进饲料连
续投喂5天。
2、爱德华氏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
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
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
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
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治疗:参照出血性腐败病。
3、柱状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
轻微充血。
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
皮肤完全被侵蚀、
肌肉暴露。
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
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
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
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
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用1-3%的食盐水浴至鱼有不安状。
真菌病1、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状: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
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侵入感染。
全年均可发生此病。
防治: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方法。
捕捞、运输和放种过程中尽量不要使鱼体受伤;用2% 食盐水、2%小苏打洗浴10-15分钟或3%食盐水洗浴15-20分钟。
寄生虫病1、鱼波豆虫病
病原:鱼波豆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和体表。
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或带有兰色的膜。
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性感染。
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
防治:15~25ppm福尔马林或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2、毛管虫病
病原:毛管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
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
防治: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3、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病状: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
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全部鱼死亡。
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
此病有季节性,春季水温20~25℃时适宜小瓜虫病生长和繁殖。
防治:15ppm福尔马林合剂或用生姜和辣椒熬成的汤汁全池泼洒,每隔2天泼一次,1-3个疗程。
营养价值/斑点叉尾鮰
【篇三:斑点叉尾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