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1
导读
前面谈到如果完全用八纲来解释六经,在《伤寒论》的条文里还是有很多不能得到完全解释的地方。

今天继续跟大家分享欧阳老师对六经的理解。

六经与八纲(五)
经过我个人不断的思考及临床实践后,我大致就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作为一个抛砖引玉,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

第一,六经应该来说它是以八纲为核心,但同时涵盖了脏腑、经络,甚至运气、气化、气血津液,与中医基础理论构建相关的都跟六经有关系。

这个不奇怪,所以它以八纲为核心,以便于指导临床使用,但是真正要解释这个病人的病理状态,以及疾病发生演变等等过程以及本身的气血津液、痰湿、瘀血、水饮的时候,必须包括了脏腑、经络,甚至运用了五行理论、六气的理论、气化的理论,都包括了,而且他的六经,绝对不是我们现行主流观点里面所谈到的。

太阳病就是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络的体表走向及其络属的脏腑,阳明病也绝对不是足阳明胃经这么简单的经络和脏腑相关,应该来说包括了多个脏腑以及经络。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情况呢?其实我们举个例子就知道,张仲景六经的创立,我们现在有很多疑点,因为现行的资料太少。

但是后世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吴鞠通创立的三焦,这些辨证体系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

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理论,我们有没有讲过只用卫气营血来解释疾病?卫气营血有没有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包括了没有?肯定包括了。

吴鞠通讲三焦辨证,因为简单来说不就上中下吗?里面有没有包括这个脏腑经络,肯定会包括。

你不包括没法去解释,但是他为什么又提出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
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看上去好像很简单,就这几个观点就提出来一个理论体系。

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么简单,他里面要涉及的东西真的是非常庞大的,也是涵盖了脏腑经络。

但是他之所以这么去创立卫气营血,就在于,我们非常简洁地、非常方便有效地在临床上抓住疾病的要点,指导临床的使用。

所以我这里呢就做了一个类比,什么类比呢?就是《伤寒论》,他实际上是一个临床的实用的手册式的书。

手册式的书我们在现代的西医书里面可以看到,《实用内科学》、《实用传染病学》、《实用急诊学》,甚至还有包括什么,《实用急诊手册》,不知道大家有没买过。

我们读书都买过。

我们搞皮肤科的还有一本,这个上海华山医院专门编的一本皮肤科的实用手册。

我们有没有看到这本实用书里面它经常就是谈到一个什么,首先这个疾病定义,然后这个疾病的临床表现。

然后呢,这个病的临床诊断,诊断以后马上就是,治疗方法。

简单举个例子,像心衰,急性左心衰。

那《实用内科书》里面哗啦啦地讲了一大堆症状。

它典型的像端坐呼吸、咯出粉红的泡沫痰。

然后处理,马上一二三四五条下来,马上要他什么?不要平卧。

然后把他什么?端坐位,严重的绑下腿。

然后呢,马上给他什么,建立静脉通道,给他吊什么,吊强心、利尿、扩血管药,比如说扩血管硝普钠。

烦躁不安的话还要给他上什么,打吗啡啊干嘛的。

一二三四,一条条下来。

但是他有没有在这个书里面,去再谈患者为什么会咯出粉红色泡沫痰?谈了没有?没谈。

因为这个症状的出现,已经在我们谈生理病理的时候,基础书里面学过了。

你为什么要给病人扩血管治疗,为什么要给他吊硝普钠,这个在药理学里面学过了。

那么在这个时候为什么不谈?它是一本实用书,告诉他首先,来了这个病人,通过临床症状,做一个初步的诊断,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进一步的需要做什么样的检查,下一步的处理,一二三四条,马上下来,非常快速的指导我们临床使用。

它不谈这个东西,不谈什么?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都不谈了。

不谈不等于它没有。

如果是几百年以后我们有幸捡到了这本《实用内科学》、《实用急诊学》的时候,我们会不会说,在
几百年前,这本书的作者他只有这些知识,他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都没有,或者说这本书跟那些东西都没关系。

我们会不会下这些结论啊?绝对不会!我们通过看这本书我们就知道,这个作者有丰富的基础知识,西医知识;有丰富的生理、病理、生化、药理知识。

那我们《伤寒论》完全是一样的。

我们把《伤寒论》跟《黄帝内经》去进行比较,我觉得这个是不在一个平台上说话。

它们之间没有可比性。

为什么?《黄帝内经》是一本基础书。

它更多的是谈什么,基础理论、治法、预防。

《伤寒论》是一本临床书,它很多的条文是一种什么,根本不谈生理病理的,直接写出来症状,马上就是,某方主治,一看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临床书。

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一种手册式的、实用的临床的急救书。

这么理解了以后,我们对《伤寒论》这本书的理解,就一下心里有了一个明晰的清楚的思路了。

所以后世很多医家说张仲景不谈这个、不谈那个。

不谈不等于它没有,这个是非常清楚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合病、并病的广泛存在。

这一点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明白。

因为明白了这一点以后,我们对《伤寒论》里面的很多的条文的理解,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个是跟现行的教材也是相差很大。

第二个就是,跟我们的临床,反而越来越接近了。

我在临床上很多的一些处理方法,也就是因为对合病、并病的理解,才导致我们能够用经方扩大化的使用,这个非常关键,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什么叫合病呢?简单来说就是两经或者三经同时发病,它们之间没有先后次第之分,同时发病叫合病。

比如说太阳、少阳同时发病,太少合病;太阳、阳明同时发病;或者是三阳合病,同时出现,这个叫合病。

什么叫并病呢?指一经的病症还没有完全的消失,而另一经的病,它的证候特点就出来了。

它们之间有次第先后,这个叫并病。

所以,合病的话是同时出现,是看它的这个静态的,一个横的比较;而并病的话,看上去是一个动态的,是一个纵的一个比较。

那么,我们对合病、并病的这个认识,直接可以影响我们对太阳篇里有很多所谓的经过失治、误治出现的一些兼证、变证、坏证的理解,这个是不一样的。

在很多这个传统的认识里面,有不少医家认为,
太阳篇里面有很多失治、误治出现的一些变证、兼证和坏证,认为它不属于六经病证,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

我一直不理解这个话的意思,“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

除了正名还有斜名吗,正和斜嘛。

那要么就,没有正那就反了,有反名吗?也没存在。

不用正名来命名,用什么来命名?那难道你就永远把它变成一个变证、坏证、兼证,用这种说法吗?那么它到底在不在六经框架之内?如果承认在六经框架之内,那就必须要用六经的正名来给它命名。

而不会另取其名。

如果不承认,那就完蛋了。

为什么?自从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以来,历代医家都推崇备至,已经把张仲景拉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神坛上面,称为医圣。

柯韵伯很明确的说过“六经钤百病”,六经囊括所有的病,内外妇儿,什么都包括了,包括我们皮肤科。

所有的病都可以用六经的框架把它框住,能够用六经驾驭来涵盖,那仅仅在太阳篇里面就有这么多的变证、兼证和坏病,就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那还用什么东西来命名呢?不能用六经来涵盖,那我们用什么来涵盖呢?有些医家说,可以把这些证型作为内伤杂病来对待。

那内伤杂病,又是个什么辨证方法呢?那难道六经辨证只辨外感热病吗?而把它当成内伤杂病,而内伤杂病按传统的观点就是,《金匮要略》是用脏腑辨证来辨证的,《伤寒论》是用六经辨证来辨证的。

这些观点其实都是不恰当的。

为什么呢?张仲景当时本来就是写的就是一本书《伤寒杂病论》。

之所以变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因为在流传的过程中丢了,脱简了,后人把它整理的时候变成了两本书。

一个作者在写一本书的时候,写着写着六经就不用了,用其他的辨证,你说有这种可能吗?没有这种可能的。

所以这些医家的观点,言下之意就是:第一、六经涵盖不了这些变证、兼证和坏证;第二、六经辨证无法指导这些变证、兼证、坏证的治疗,唯一的办法是把它变成内伤杂病,而内伤杂病是用脏腑辨证的方法来治疗。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不单是古时候,就我们现今,我们做了临床那么多年,你在临床上有看到几个病人在得病以后,第一个找的是不是找你看的?我们看的相当多的病人都是病人自己治疗,在前面医生
左右辗转,看了好多个医生以后再到我这里来看的。

包括一个简单的感冒发烧,都有可能是病人自己先处理完以后解决不了。

感冒发烧,随便吃一两片感冒药,或者是去诊所,特别是内陆诊所,很喜欢打吊针,吊一两天吊针没效果,再来找你看。

这些是不是变证,是不是兼证或者坏证?至于我们很多时候,我们现今的临床有很多病人都不是首诊在我这里看的,都是经过自己或前面医家的多次的误治、失治而前来就诊的。

如果这些误治、失治的病人到了我这里来看的时候,我们就认为它就是变证、兼证、坏证而不能用六经的方法来处理它,那六经辨证还有什么意义呢?那我们大多数病人都是这样的病人,那我们就没必要用六经来指导临床了。

如果这些病都排在六经之外的话,那六经辨证就不是像古人所说的有那么崇高的地位。

也不像古人所说,“六经钤百病”、“六经为百病立法”、“六经乃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这是很高的一个赞誉,一个很高的一个评价。

绝对不是这样的。

那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不管临床上有多少的失治误治出现的变证和兼证、坏证,都应该在六经里面得到解释。

所以的话,李克绍,李老他说过一句话,他说,实际上《伤寒论》里面有很多的合病和并病,不但阳经和阳经有合病,阳经与阴经同时存在合病,或者并病。

我们来举例子,根据这个具体的条文例子,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地知道。

所以其它篇我们先不看,因为在太阳篇里面,张仲景的条文是最多的,几乎占了整个《伤寒论》条文的一半。

里面有很多的变证、兼证和坏证,恰恰是经过了失治误治以后出现的各种合病和并病的一个局面。

你只有从合病和并病的这种观点去看待它,你才能够真正把这些坏证、兼证和变证拉入到六经的框架里面,就不会再另立名目。

(未完待续)《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2
导读
前面谈到《伤寒论》中很多的变证、兼证和坏证,我们只有从合病和并病的这种观点去看待它,才能够真正把这些坏证、兼证和变证拉入到六经的框架里面。

今天继续跟大家分享欧阳老师对合病、并病
的理解。

六经与八纲(六)
《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

”这个本来是太阳病,但是经过不恰当误治,又下又发汗,下之伤阴,发汗伤阴又伤阳,出现白天很烦躁,晚上反而很安静。

晚上安静不是病情变好了,是病情变重的征象。

因为晚上阳气由阳入阴才能睡觉,此时阳的抵抗力更弱了。

张仲景就开始思考,这个状态到底是个什么证呢?首先无表证,说明他已经没有太阳病的特点了,不属于太阳了。

不呕,排除了少阳,不渴,排除了阳明。

三阳都排除了,到哪里去了?肯定是入阴了。

张仲景明确告诉大家,这个时候用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治什么?就是治疗这种少阴阳衰的这么一个状态,所以这个时候实际上已经由太阳转属到少阴去了。

这个时候的太阳病因为误治以后出现的坏证,我们还一直把它叫太阳坏证吗?我们应该把它叫什么病?叫少阴病。

虽然它这个时候不是一个合病、并病,但是它已转属少阴去了,属于一个转属病。

还有,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

发汗以后身疼痛,身疼痛说明太阳表证没有解,解了就不会身疼痛了。

但是表证未解,应该是脉浮、浮弱、浮缓或者是浮紧,这里是脉沉迟。

脉沉迟反应一个什么状态?脉沉主里,迟呢?血少为迟。

发汗太过,致阴血不足,已经入里了。

那入里入到哪里去了?张仲景告诉大家,是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芍药、生姜,增加胃液,振奋胃气;人参三两益气养阴,扶助人的正气;桂枝汤和营解表。

所以这个时候也是一个太阳病经过不恰当的治疗出现的变证。

这个变证,我们还叫太阳变证吗?我们所有的主流教材里面都把它称为太阳变证。

太阳变证这是一个什么病?它是太阳病吗?很多又说它脉沉迟不是太阳
病,叫太阳变证。

太阳变证用六经来解释,给它定个名,到底是个什么病?你不能老叫太阳变证。

如果你老叫太阳变证,那么多太阳变证,它们之间就没有差别了。

我们看63条,“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此误治后出现的一个什么状态?张仲景没说,他说用麻杏石甘汤主之,这也是个太阳变证,那么麻杏石甘汤也是个太阳变证。

还有71条,“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出现了五苓散证,也是个太阳变证。

这三条都是太阳变证,如果我们辨证只辨证到这个地步,我们是没法处方的。

为什么?张仲景处方都不同,分别用新加汤、麻杏石甘汤、五苓散治疗。

它是太阳病吗?不是。

它是什么病?实际上我个人认为都是经过不恰当的治疗后引起的一个合病,或者并病。

如果证候先后次第出现则可以称为并病,如果是同时出现则称为合病。

所以,新加汤实际上是太阳、太阴并病,太阳病还没罢,太阴的病证出现了,脉沉迟,所以这个时候用新加汤。

麻杏石甘汤是太阳、阳明并病,经过发汗以后,汗出而喘,无大热。

汗出而喘,发汗以后汗出,似乎表解了,但是还有喘,邪还在上。

无大热,不等于体温不高,古人讲的大热、发热,他没有体温表,我们现在老是拿这个体温表来推测古人,古人没有体温表的,所以古人有时候说无大热不等于说体温不高。

我们用麻杏石甘汤一样治39度的高烧,这里的无大热是说没有阳明病那样的大热,那种蒸蒸汗出发热的大热。

但是它既不像太阳病又不像阳明病,它是个什么状态啊?它就是因为太阳病经过不
恰当的治疗以后,发汗但是病没有解决,出现太阳阳明并病的一个状态,只有这样才好理解麻杏石甘汤。

它为什么能够在六经里面得到解决?你永远把麻杏石甘汤当成一个变证,麻杏石甘汤治太阳病吗?不是。

治太阳变证?不好说。

五苓散也是一样的,发汗后,大汗出。

大汗出以后病没有解决,出现胃中干,微热消渴,小便不利,特别是小便不利,但是脉还是浮。

脉浮说明表还没解,说明这个热还在外面,表热。

但是表热我们为什么不用解表的方法?解表散其热呢?因为这个患者他本身就有水饮,但是不恰当的发汗以后,不但没有解决这个表证,而且激动里面的水饮,导致水热互结的状态。

水热互结状态以后,导致水饮不去,小便不利。

这个时候,单解表是不能解决这个病,必须利其小便,所以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取用桂枝解表,同时加上利小便的药,茯苓、泽泻,还有白术护中焦健脾。

所以这些条文我们在学《伤寒论》教材的时候,永远把它放在太阳病篇解释,并列为太阳病变证,没有具体告诉大家属于六经的什么病。

而我这里可以非常明确地告诉大家。

这样实际上是太阳、阳明并病或太阳、太阴并病,都在六经里面解决了,病情辨来辨去都在六经里面辨,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古人说的“六经钤百病”的观点。

所以这就是我们用这种方法来理解,对临床有非常大的好处,可以直接指导临床。

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两个条文的理解,如果大家理解透了,那么对《伤寒论》的很多条文都能够迎刃而解。

大家来看这个条文234条和235条,它冠之以阳明病,这就非常复杂了。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很多的医家都这么解释,叫阳明表证。

六经都有表证,
我们去看刘渡舟的书的话,六经都有表里寒热虚实。

在我的书的绪论里面讲得更详细,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我那本书的绪论,详细的分析了刘渡舟关于六经的观点。

他把六经都分了表里寒热虚实,如果这么理解的话,太复杂了,太不切合临床实践,而且非常地令人头疼。

为什么呢?我们看这些条文。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

”阳明病,汗出多,这个大家能够理解,阳明病本来就汗出多,不恶寒反恶热,所以汗出多。

但是脉迟,脉迟在阳明病中有出现的机会,比如大承气汤,我们讲了胃中燥屎压迫脉道出现脉迟,但是这里面的脉迟,它没有承气汤的典型特征,在这里面的话,汗出多,脉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伤了津液,营阴不足。

关键是它还有微恶寒,所以张仲景告诉大家表未解也,表证没有解。

既表证没解,那就是太阳。

但是这个病你看是阳明病还是太阳病?他冠之以阳明病,那应该是阳明病,怎么会是太阳病呢?但是张仲景又说表未解,而且告诉大家这个可以用桂枝汤来解决。

我们先把阳明病这个东西遮住,我们单看患者的临床症状,因为一个病人来看医生的时候,他绝对不会举个牌子“阳明病”来看医生。

那他进来表现的是症状,那我们就看脉迟、汗出多、微恶寒,那一个“汗出多,微恶寒,脉迟”的患者进来的时候,那当时他肯定还伴有发热,发热、汗出多,微恶寒,一摸脉,脉迟,这种脉迟的话,张仲景可能只是点出来他的一个主要特点,很可能这个脉绝对不是有力的,因为如果有力还会脉迟吗?脉肯定是一个偏弱的脉。

好了,那医生就在琢磨,这不就是桂枝汤证吗?
为什么呢?桂枝汤不就是第一解表、第二和营,里面的姜枣草不
就是增加胃液、增加营阴,增加发汗的资源。

桂枝汤本身就是营阴不足,我们增加了发汗的资源,再加桂枝一解表,用生姜以解表,使发汗有源,有源头以发汗,把这邪气排出去。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应该能够开出一个恰当的桂枝汤出来。

那我们就问他,医生你开个桂枝汤,那这个病人是个什么病?太阳表虚证。

但是张仲景在这里说是阳明病。

那我们怎么理解?实际上的话,如果是这样的一个病人来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开出一个恰当的桂枝汤,而且我们都会判断他是一个太阳表虚证,而不会讲他是一个阳明病。

之所以张仲景在这里冠之以阳明病,绝对不是因为他一定就是阳明病。

而是因为阳明病经过不恰当的治疗以后,出现的脉迟、汗出多、微恶寒的表现。

这个时候他已经转属到桂枝汤的这个状态了。

病人有一些阳明病的症候,像汗出多。

但是呢,他更多的表现是桂枝汤的太阳表现。

张仲景在这里冠之以阳明病,只是告诉大家要提高警惕。

这个情况下看上去有一些像阳明病,但实际上特别是汗出多,以为像个阳明病,又是发烧又是汗出多,像个阳明病,如果医生问诊不仔细的话,这种微恶寒没有问到的话,很可能就给他一个白虎汤或者一个白虎加人参汤。

实际上这是错的,张仲景告诉他这是错的,实际上他更多的是太阳。

第二条也是,“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已,宜麻黄汤。

”绝对也不是说是一个阳明表证,他之所以冠之以阳明病,也是说这个病人他本来是一个伤寒表实证,主要表现为伤寒表实证,但是他已经出现了一些阳明的外证,但是,更多的证据支持,他还需要发汗,因为临床上病人得病他绝对不会按教材得。

张仲景把它分为六经,那么病人得病他绝对不会老老实实按照六经来得,他总是混杂在一起。

我们人为的划分,有明显的界限,病人得病是连续性的。

2和3之间看来是有很明显的界限,要么就是2,要么就是3,实际上再细分的话有2.1、2.2、2.3;2.1和2.2之间还有2.11、2.12、2.13,你不停的再细分下去他都有连续性的东西在里面,那么我们为了认识客观疾病,人为的把他划分了一个泾渭分明的界限,但是病人很多时候,来的时候他的界限并不分明,我们就必须考虑到以谁为主、以谁为最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病人这个时候他表现的无汗而喘、脉浮,实际上是最突出、最需要解决的。

即使他已经出现了一些阳明证的外证,但还是先要用发汗的方法去解决他。

所以张仲景告诉大家还是要用麻黄汤。

这个时候这2个条文我们不妨把他称之为太阳阳明合病或者说是并病。

因为疾病发生的时候他是一个动态连续性的东西,当他来看医生的时候,医生用六经的框架去考虑他的时候,先解决什么,哪个为主、哪个为次,哪个为急、哪个为缓,你要有一个策略。

张仲景就是告诉大家这个策略,在这个时候要用桂枝汤来解决,在这个时候要用麻黄汤来解决,绝对不是看到了阳明病马上要用阳明病的方法,用白虎汤、承气汤来解决,不是这样的。

特别在太阳篇上篇最后的条文30条:“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

看着像桂枝汤,为什么用桂枝汤没效呢?因为病情很复杂,混杂在一起,所以看上去有阳明病,并不是说一定要治阳明病。

这个都是可以用合病和并病的概念来解释会更加的完美和容易理解。

如果一定要冠之以一个阳明表证,自己又说阳明病是一个里实热证,然后它又有一个表证,你就很难理解。

(未完待续)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3导读
前面谈到欧阳老师对合病、并病的理解,今天继续前面的话题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