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严复的“信达雅”与奈达的“功能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转第97页)浅谈严复的“信达雅”与奈达的“功能对等”
陈岷婕(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900)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3)08-0094-02摘要翻译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翻译界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从未停止。
本文从翻译的定义入手过渡到翻译标准的讨论,从翻译标准和方法的角度分析比较了严复的“信达雅”和奈达的“功能对等”,得出其异曲同工之妙:译文要重视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风格,才能让译文读者领会原文的深刻意思从而产生共鸣。
关键词严复奈达信达雅功能对等翻译标准A Brief Discussion on Yan Fu 's "Faithfulness,Expressive 鄄ness and Elegance"and Nida 's "Functional Equivalence"//Chen Minjie Abstract Transl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unceasing discus-sions on its criteria in the circle of translation.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and,from the angle of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methods,compares Yan Fu's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with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The writer then concludes that they are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same purpose,namely,only accurate express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original style can make the translator and the reader understand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resonate with each other.Key words Yan Fu;Nida;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functional equivalence;criteria of translation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源语言,source language )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 )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唐]贾公彦《义疏》)”。
那么怎样才能够用目标语言将源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表达的程度和好坏如何这也涉及翻译的标准是什么。
严复,清末民初的著名翻译家。
他在其翻译的《天演论》(1898)中提出了“译事三难”即:“信(faithful)、达(expressive)、雅(elegance)”,也就是后来颇具影响力的翻译三标准。
这三个标准曾经在翻译界一统天下。
所谓“信”,就是要把原文的意思说出来,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意旨和风格效果。
所谓“达”是文字表达要通顺易懂。
至于“雅”,当然就是文雅,文字古雅优美。
浅看来,严复老先生基本上言简意赅地概括了翻译的原则,但是仔细推敲却发现“信、达、雅”这个标准似乎繁琐了点,又有点禁不起逻辑推理:试想如果译文不“达”又怎么能“信”呢?再来看“雅”,如果原文本不“雅”你又如何能将译文译得文风古雅呢?如果一定要译得文雅的话那岂不是牵强附会?改变了原文的文风又怎么能谈得上“信”?从理论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论翻译的原则》冯国华,吴群)。
尽管如此,“信达雅”这个标准已经在翻译学界屹立了一个世纪了,虽然在后来鲁迅先生曾经提出过“信、顺”两字原则,傅雷老先生提出“神似重于形似”,钱钟书先生20世纪60年代提出“化境”论(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精变成另一国文字,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是达到了“化”境)(《英汉互译教程》,杨莉藜)。
以后还有不少人围绕严复的标准提出了一些其他更具有针对性的标准,但却丝毫没有影响“信达雅”在中国翻译界的地位。
深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是有人记得这个“三字经”的。
就在中国人声鼎沸的翻译界已是奇谈迭出、猛将如云、各抒己见,有主张“异化(foreignization )”,有赞成“归化(do-mestication )”;有主张在细微处提炼原文精华,也有主张在宏观处把握译文质量的今天,西方翻译理论长驱直入,其中,有卡特福得的根据层次范围等级翻译,也有直译派纽马克的主张译者忠实于原文作者和原文,但是对中国翻译理论
影响最大的还是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奈达,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圣经研究、翻译专家,也是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杰出代表。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远离学术重镇,潜心探索钻研,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动态对等要求对译文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不同接收者的要求。
动态对等后来发展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反对literal translation ,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
实际上这也就是奈达翻译标准的总的概括。
比如“wet paint ”便根据表面的文字直译成“湿漆”,但汉语功能上与其
对等的说法应是“油漆未干”(叶子南《谈翻译的两难境作者简介:陈岷婕(1979—),女,四川省成都人,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绵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及实践,电话:137****2887。
外语翻译
. All Rights Reserved.
总第236期2013年3月(中)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36
March 2013(B )
地》)。
再如“your guess is as good as mine ”,若要求文字对应,应该译成“你的猜测和我的一样好”,但这根本不是原意思;若求功能对等,则可以译成“我和你一样不知道”(叶子南《谈翻译的两难境地》)。
通过这个功能对等我们可以看出奈达主张形式让位于内容。
即意义第一,形式第二。
从表述的角度和方法上来比较一下奈达的“功能对等”和严复的“信达雅”,他们二者完全不同:严复宏观把握:“信达雅”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翻译标准,严复只是简明提及。
奈达微观求证,奈达本人认为作为翻译目的的“功能对等”是基于语境的层面,而不是语言系统本身,同时奈达使用了语言学、符号学等概念,这样“功能对等”则显得更系统,更具体、语言性更强,形成了翻译体系。
同时,奈达还将翻译同语言、文化结合起来考虑,他认为,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反映原作的面貌,要让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就要注意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
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习语、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没有隐含意义。
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相同,要注意到译者和原作者所处的生存环境的差异、习俗差异、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的差异。
因此奈达强调了译者不仅要谙熟两国文字还有两国文化,才能解读字里行间微妙之处,准确理解原文并将它翻译为相应而准确的译文,才能引
起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共鸣。
从译法角度上来看,相比之下,奈达和严复都属于意译派。
严复认为译文应该抓住全文的要旨,对字词句可以根据意思需要进行颠倒、增加或者删除,只要不失原意,不必斤斤计较字词句的对应顺序。
而奈达的功能对等也是在意译的大前提下,尽量贴近原著的语法和词句,较文本中心论更为灵活。
他始终主张意义第一,形式第二,但也不是说完全忽略形式。
注重内容忽略形式则译文显得枯燥乏味;如果注重形式忽略内容那么原文信息得不到忠实的传达,译文华而不实。
他们这种译法主张和纽马克的在直译的大前提下
尽量追求文字措词优美的所谓的“文本中心论”是迥然不同的,他们是属于两种翻译流派的。
另外,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意译就是以思想对思想的方式来传递语篇,但时常用很大的自由去增添材料。
由于译本在措词用字上偏离原文,常有诠释原文太多或自我发挥离题万里的危险。
而直译是字对字的表达,有时显得生硬和不易理解。
所以我们说严复的“信、达、雅”和奈达的“功能对等”是介于直译和意译之间的译法,严复不是完全的意译而是兼顾形式,奈达也不是完全的意译而是功能对等法。
其实不难看出,他们本质上有殊途同归之妙,在指导翻译实践的时候二者基本上都是把译者引往相同方向即:他们的前提就是要译出源语的全部意义,全部信息。
而且主张翻译的关键在于要把原文的意思说出来,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意旨。
仔细看看,奈达的“对等”和严复的“信”实质上是一样的。
它们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表述和论证角度有所不同,但中心意思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让译文读者能领会理解原文的意思,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冯国华,吴群.论翻译的原则[J].中国翻译,2001(6).
[2]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3]廖七一.当代西方理论翻译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杨莉藜.英汉互译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5]叶子南.谈翻译的两难境地[EB/OL].博览群书.
(上接第94页)
特色和内高班学生实际水平开发各科校本教材,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以学校为主体开发的课程资源会唤起学生个体或群体合作与探究的想法,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为合作学习做好铺垫。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技能和方法上的指导,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校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应结合本校优势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供
必要的学习资源。
3.4转换情感支撑,发挥社会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发挥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但是,内高班学生的教育几乎与家庭教育是脱节的。
目前内地学校只是每年组织教师远赴新疆进行家访或电话联系。
因此,我们应转换内高班学生的情感支撑,呼吁内高班教师、内地学生及其家长去帮助内高班学生适应内地生活,慢慢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帮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功。
目前对内高班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对他们学习方式的关注甚少。
本文从三个方面的差异性展开了对金华市这所中学内高班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研究,对内高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做出了一定的调查,但是未能深入了解和分析。
因而,我们呼吁更多的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关注内高班学生学习方式,进一步深入调查和分析,完善对内高班学生学习方式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龚雪.新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转变的条件探究[J].教育教学研究,
2011(2).
[2]李蕾.高中生英语优势学习方式差异研究———以重庆市三所代表性中学为个案[D].2007.
[3]罗吉华.多元文化教育与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的文化适应[J].河池学院学报,2007(6).
[4]李祥.关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方式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0(4).[5]李亚艳.西方学习方式的研究及其启示[D].2010.
[6]高秀萍.高中英语学习方式优化研究[D].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