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不期而遇——谈初中语文美育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3-2020
年
第51期(总第251期)
美育体育MEIYU TIYU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中学阶
段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提出了要求,对中学生实施美育,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对语文知识的讲解,还需对学
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对人性的美丑进行辨别,进而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其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语文能力,还能使学生的审美兴趣及品德修养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学
生形成相对健全、个性化的人格,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需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特性,促进美育的发展,从而
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一、美育的原则1.愉悦性原则
愉悦性原则主要是指使师生产生真实的感受,实现
共享的愉悦心情,促进学生自身情感的丰富及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愉悦性属于一种积极的心态,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的思维通常较为活跃,且注意力也较为集中,其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而非被动接
受相关知识[1]
。语文学科通常具有思维开拓性、知识形象性、应用广泛性等特征,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型、实物等相对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还能依照愉悦性原则,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分
体会到美感带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
2.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原则在美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因为美
育与教学实践有着密切联系,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才能培养其发现美的技能与能力,而脱离相关因素,就无法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时,教师需遵循相关体验性原则[2]。体验性原则
通常需要学生全面地投入教学中,而非停留于文学作品表面。基于此,教师需注重多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心态参与学习,体
会到语文文本的美。
3.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语文美育的重要特点,不论社会美、自然
美,还是语言美、科学美,都能通过可感、具体的形象呈现出来。这些呈现出的社会、自然界的美,都能引发
学生对美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与体会美。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价值1.有助于语文育人功能的发挥
语文教学通常承担着育人的任务,美育对学生的全
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人性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通过道
德情操的培养,对自身言行进行指导,以实现生活中美的创造。要达到相应的境界,教师就要在初中语文的具体教学中开展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发展智力、健全体魄、培养高尚情操,并使其具备创造美的能力。
2.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语文教师需引导学生对语文教材进行细读,不论说
明文与议论文,还是文学作品,都和美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语文教师需积极指导学生发现美,在对语文课文进行赏析时开展美育活动[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美
育,还需教师注重现代化教学方式的运用,以促使无趣、枯燥的语言文字更加生动、鲜活、形象,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得到显著提高。
3.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随着当前教育事业的逐渐深化,美育对素质教育也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美育教育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中学生人格的完善,还能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有助于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4]
。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策略1.基于“美”的感受力培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具有“美”,因
与“美”不期而遇
—谈初中语文美育教育
姜丽娟
(吉林省吉林市第九中学,吉林吉林 132000)
摘 要:美育通常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就是对人们体验美、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各种能力进行培养,促使学生形成美的情操、理想、品格等良好素养。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但不局限于文字与内容的常规性学习,更注重对文本新意与深意的挖掘,从而使学生深层次、多角度地品味文本,进而使学生获得全方位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具有显著优势,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原则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旨在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教育;原则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51-0083-02
-084-2020年第51期(总第251期)
美育体育MEIYU TIYU
此,在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任务就是对学生应具备的美育感受力、想象力、鉴赏力、创造力进行培养。美育感受力属于学生需具备的审美素质之一。而当前初中生的美感与审美意识都亟须提高。当前,中学生对课文内容背诵与记忆的能力较强,但听力与阅读能力明显不足,这导致他们自身的情感反应不足[5]。另外,大部分学生缺乏对美的感受力,在这种状况下,语文教师就需培养学生
对“美”的感受力,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力。首先,语
文教师在对相关语文课文进行讲解时,不能仅停留于对课文字词句的学习与理解上,还需立足语文课文的宏观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把握,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文具备的特有内涵进行整体感受。其次,语文教师需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课文中,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对课文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进行感受,形成良好的对“美”的感受力。
2.基于“美”的鉴赏力培育
“美”的鉴赏力通常指评价、感知、鉴赏“美”的
能力,以及形成的积极向上、健康的“美”的价值观。基于此,语文教师需注重对学生“美”的鉴赏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充分感受与体验到“美”。首先,语文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观”,即指导学生注重观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主要层次、文本脉络进行梳理,以梳理出相应的“美”的内容与对象,促使学生进入深层次“美”的环境,并有效理解与掌握课文内容。其次,语文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品”。比如,对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进行讲解时,于勒是暗线,作
者采用了略写与虚写的手法。于勒际遇较坎坷、身世浮沉,在年轻的时候浪荡,在中年的时候得意,在老年的时候落寞,许多能够详细创作的地方,作者都将其置于幕后,只是简言略说;而对于菲利普的女儿、女婿的描写更是只有寥寥数笔,尤其是对于其心理、外貌、语言等,都没有进行任何描述,这样布局的主要作用就是烘
托与陪衬,丰富情节。此时,教师则需引导学生鉴赏小说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并提出问题:“作者为何将笔触集中于菲利普夫妇身上?”这样,学生就会通过对小说的鉴赏,了解到小说主要是通过菲利普夫妇面对于勒时的态度来呈现主题思想的。教师通过对学生鉴赏力进行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品读文本,还能使学生
真正地体会与感悟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并有效提高自身的鉴赏力与审美力。
3.基于“美”的想象力培育
“美”的想象力通常指通过全面的感知获取表象,并
进行改造,然后开展一系列美育活动。初中生通常对社会的认识及感悟较为有限,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美感,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时,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美”的想象,使其对课文的美感进行有效理解与把握。例如,《望江南》这首词的首句只有三个字,言简却意丰,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词表达
了思妇晨起梳妆,准备迎接其爱人归来的激动情绪及喜悦之情,生动地呈现出女子内心的情感变化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离人不归,怎不叫人柔肠寸断?此时,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词句展开想象,女子是怎样由喜悦转悲伤的,等待中是否发生了什么等。这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词的理解,还能使学生体会到词所描写的美。同时,教师还需注重挖掘词中有想象力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与仔细分析,从而使学生大胆想象和创作,真正体会到语文学科的魅力。
4.基于“美”的创造力培养
“美”的创造力属于美育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欣赏、
创造、体验美的能力。基于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需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充
分掌握相关知识,还能使学生对美进行创造,并获得愉悦、轻松的感受。“美”的创造力通常包括巧妙构思、细心发现、
语言表达等能力。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身边的美的事物,如澎湃的大海、无垠的沙漠、高耸的群山等,这些都属于美的事物。其次,教师需引导学生对美进行构思,也就是将学生的想象力与美进行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学生只有将美妙的语言变为真实有感的具体形象,才能实现美的享受。最后,教师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力,即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对语文课文中的风格美、文字美进行归纳与总结,最终使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结 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需承担美
育的责任,注重挖掘语文教材中与“美”有关的资源,并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教材的“美”,从而使学生从乏味枯燥的教学氛围中解脱出来,并融入“美”的
环境中,这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同时,能对学生的
心灵进行净化,最终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参考文献]
[1] 陈庆丽.初中语文阅读审美教育进阶路径[J].中学语
文教学,2019(11):23-25.
[2] 邓梅.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优化措施之我见[J].散文
百家·国学教育,2019(01):135.
[3] 王志刚.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分析[J].新课程,
2019(36):216.
[4] 杨春.语文与美育:初中语文美育教学初探[J].语文
课内外,2018(35):78.
[5] 李享玲.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美育渗透的方法[J].读写
算,2018(31):87.
作者简介:姜丽娟(1966.4—),女,吉林舒兰人,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