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就业“十四五”开创新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促进就业“十四五”开创新局
■ 刘燕斌
量求职者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是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服务业快速发展,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增强,有效带动了就业增加。

2016-2019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均超过1300万人,2020年截至11月份新增就业已达1099万人。

2016年至2020年11月份,新增
就业累计6477万人,超过《“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提出的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的目标。

就业结构逐步改善。

就业结构改善有利于减少失业、稳定就业,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从产业分布看,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从2015年的28.3︰29.3︰42.4,转变为2019年的25.1︰27.5︰47.4。

一产就业比重明显下降,二产稳中有降,三产增加5个百分点,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

从城乡分布看,城镇就业人口占比持续上升,从2015年的52.2%上升至2019年的57.1%,城镇就业人口达4.42亿人。

从经济类型看,私营单位就业比重明显上升,占比从2015年60.9%上升到2019年的70.2%,私营单位就业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扩大,市场化就业程度进一步上升。

就业质量持续提升。

不断提升就
业质量契合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乎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工资收入看,201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为90501元和53604元,与2016年相比分别年均增长9.9%和7.9%。

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从2015年的3359元增加到2019年4427元,年均增长7.15%。

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提高。

从社会保险看,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分别超过13亿人和近10亿人,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待遇实现了“十六连增”,待遇水平进一步提高。

从劳动者权益保护看,2016-2019年,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每年均达到了90%以上,仲裁结案率达95%。

全面治理农民工工资拖欠取得明显成效。

重点群体就业持续强化。

“十三五”期间,始终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促进就业的首位,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成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6-2019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均保持稳定,2020年受疫情冲击,初次就业受到较大影响。

为此,各部门千方百计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实施了扩大升学规模、挖掘招聘潜力、鼓励基层就
“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奋力推动促进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展望“十四五”,促进就业有新要求、新使命。

“十三五”成绩显著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形势最为重要的指标。

2016-2019年,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低于5.5%的控制指标,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运行和就业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

2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一度上升至6.2%,失业人员明显增多。

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及时提出做好“六稳”工作,完成“六保”任务的明确要求,迅速出台“免减缓返补”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取得了重大成效。

从二季度开始,城镇调查失业率逐月回落至11月份的5.2%,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向好。

新增就业平稳增加。

我国劳动力规模庞大,每年为新成长劳动力和大
编辑:邹桂(****************)
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s
32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21年第2期
创业带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创业环境显著改善,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孵化等系列服务持续加强,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等政策不断完善,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创业带动就业效应进一步增强。

2019年,全国新登记企业739.1万户,日均新设企业2万户,比2015年日均新设1.2万户大幅增加;个体工商户的开办数量和个体从业人员数分别为8261万户和17691万人,比2015年分别增长52.7%和51.4%;16-30岁青年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人数分别比2015年增长28.5%和32.6%。

劳动者职业能力不断提升。

职业技能培训是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治理失业、提高就业质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十三五”期间,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培训力度持续加大,职业培训制度改革取得实效,技能人才激励表彰和竞赛机制进一步完善。

2016-2020年,对企业职工、农
业、支持自主就业创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此外,外出农民工从2016年的1.69亿人逐年增加到2020年第三季度末的1.79亿人。

2016-2019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均完成了规定任务,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动态清零。

就业扶贫成效显著。

就业扶贫是帮助贫困地区劳动者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的重要途径。

劳务输出输入对接、支持就地就近就业、开发公益岗位等一系列就业扶贫政策措施取得实效。

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国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达2973万人,就地就近建设扶贫车间吸纳贫困人口就业43.7万人,返乡创业累计带动406万贫困人口增收,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496.3万贫困人口。

2016-2019年,贫困劳动力平均务工年收入实现翻番,达到26544元。

截至2019年,已累计帮扶121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

全面完成了就业脱贫目标任务。

村劳动力、失业人员、高校应届毕业生等各类人员开展的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共计1亿人次,参训人员的就业能力普遍提升。

2016-2019年,4409.9万人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153.4万人次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快速发展。

“十三五”期间,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创造就业岗位的新动力。

2019年,数字经济规模达35.8万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超1.91亿个;参与共享经济的从业人员达7800万人,其中平台员工超600万人。

远程教育、远程办公、网络培训、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网络约车、快递外卖等新就业形态和工作方式大量涌现。

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激发了就业市场活力。

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步伐加快。

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对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的出台,是人力资源市场法制建设的重大突破,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96万家,其中民营机构占78.1%。

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政策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蓬勃发展。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公共就业服务是落实就业政策的重要载体,也是帮助重点群体就业的重要支柱。

2018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
署安排。

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s
33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21年第2期
“十三五”期间,中央、省、市、县(区)、乡镇(街道)五级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绝大部分街道、乡镇建立了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2016-2019年,年均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约1.3亿次,年均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服务约2500万人次,同时为就业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提供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促进就业经验体会弥足珍贵。

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就业不仅是劳动者生存的经济基础,也是其融入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必经途径。

促进就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党的宗旨,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根本所在;必须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这是实现促进就业目标的有力保障;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就业政策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相互协同,这是取得促进就业成效的必要支撑;必须坚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生产要素最佳组合,通过就业政策,维护市场规则,帮助困难群体就业,这是保障有效就业和公平就业缺一不可的两个轮子;必须坚持完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做好公益性岗位安置,这是落实就业政策、优化人力资源、兜牢民生底线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柱。

“十四五”前瞻思考
要奋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更加充分就业”要求,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控制失业,最大限
度地实现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
的最佳结合,更加充分开发利用人力
资源;“更高质量就业”要求,劳动者
的工资收入能够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同步提升,享有更完善的社会保障、
更安全的工作条件、更公平的就业环
境、更可靠的权益维护。

目前,应抓
紧研究制订衡量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
业的标准和指标。

要着力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在经
济社会发展中把促进就业摆在更加突
出位置,优先落实就业目标,优先实
施就业政策,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优
先保障促进就业投入。

将稳就业、保
就业摆在首位,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
质量就业作为就业优先政策和财政、
货币、产业、教育、社保等经济社会
政策协同实现的政策目标。

要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

增强
经济发展创造就业的能力,注重发展
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服务业,扶
持和鼓励能够吸纳更多人就业的小
微企业和个体户的生存发展,鼓励
发展能够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创造
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高新技术产
业,支持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发展,创造更
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就
业机会。

要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
盾。

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健全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使劳动者的
职业技能素质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
要。

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
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
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
人才队伍。

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培养
更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
要的人才。

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
退役军人、就业困难群体等重点群体
就业的不同特点,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对不同重点群体
分别根据其专业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
等不同情况,分类实施更有针对性的
就业帮扶措施。

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
系,加快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进程,
支持就地就近就业。

要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
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
发展新就业形态。

持续优化创新创业
环境,深化“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
加大对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力度,完善
创业各环节服务,提升创业带动就业
能力。

创新建立适合灵活就业和新就
业形态就业特点的劳动标准、社会保
险制度,创新建立劳动关系调节机制、
争议处理机制和劳动监察制度,补齐
短板,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要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快完善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
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体系。

统筹规划国家、省、市、区县、
镇街五级服务机构网络和服务平台建
设,完善服务标准体系。

保障对公共
就业服务的投入,扩大公益性岗位安
置,重点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
员就业,提供精准服务。

要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改革
失业保险制度。

完善就业统计指标、
评估指标体系,提升就业服务信息化
水平,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制度,全面
准确掌握劳动力供求信息。

改革失业
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增强防失业、
促就业功能,提高统筹层次,提升抵
御重大失业风险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
科学研究院)
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s
34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21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