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入蛟川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入蛟川城》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
”予愠为戏。
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及起。
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
1.作者写'西日沉山,晚烟萦树'一句的用意是()
A、描写蛟川城郊景色的优美动人。
B、说明时间紧迫。
C、强调时间尚早,为渡者主张'徐行'做辅垫。
D、强调天色已晚,为下文渡者'熟视小奚'埋下伏笔。
2.“渡者孰视小奚”是因为()
A、渡者觉得小奚有趣
B、渡者感到问得奇怪
C、渡者善于观察思考
D、渡者一时难以回答
3.文中横线原有4句话,选出句序正确的一项()
①徐行之②速进③尚开也④则阖[中国教&育出^@*版#网]
A、①④②③
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①③②④
4.“予愠为戏”的意思是()
A、我和气地跟他玩了一会儿。
B、我恼怒地戏弄了他一番。
C、我生气地认为他是同我开玩笑。
D、我生气地知道他是在戏弄我。
5、这篇短文讲明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
A、欲速则不达
B、日暮途穷
C、不耻下问
D、半途而废
参考答案
1.B
2.C
3.D
4.C
5.A
解析
1.联系上下文“欲入蚊川城”、“趋行及半”等词语分析。
2.可用排除法来进行选择。
3.解答这一题除了了解“其”除代词的用法外,还可作语气词。
如“其真无马邪”(《马说》)、“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等。
另外可根据词语在句中的语法成分确定。
4.“以木简束书”中“束”带宾语“书”,应为动词“捆扎”;“束断书崩”中的“束”后承“断”(断开),是主语,应为名词“捆扎书的绳子”;“理书就束”中“就”是“完成”的意思,完成什么呢?“束”应是名词“捆扎的事”。
答题时可参照A、B两项的解释来理解“束”的意义。
5.注意结合文中议论性的句子理解其主旨。
文公伐原
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
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
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⑤也,不可失。
”乃去之,及孟门⑥”,而原请降。
(选自《晋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
②令:限令。
③疏军:撤兵。
疏,散、撤。
④谍:刺探军情的人。
⑤庇:庇护,即赖以生存。
⑥孟门:原国地名。
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2分)
公令疏军而去之。
2.同样是写战争,《曹刿论战》重点写的是战争前的准备,选文重点则在写什么?(2分) 3.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读了选文,说说他能够成就霸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1.公/ 令疏军/ 而去之。
2.战争的过程(经过及结果)。
3.晋文公宽容豁达,对百姓讲信义,因此民心所向,天下大治,所以成就霸业。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官府的公文)
D.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2. 下列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画竹,兰为长。
A.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 策之不以其道。
D. 不以千里称也。
3. 翻译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4. 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 B
2. D
3. 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4. 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①从“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体现了他有才华。
②从“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中可以体会到他勤政、爱民、清廉。
③从““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有责任感,敢于担当。
【参考译文】:
郑燮(xiè),号板桥,是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画竹和兰是他的长处。
他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
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甚至有时都忘了他是当官的人。
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百姓怎能活命?皇上怪罪下来,所有罪名,我一人承担。
'于是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期到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为他送行。
迂公修屋
有迂公者,世称迂公,性吝啬。
篱败不修,瓦裂不葺。
一日,夜半雨,屋漏如注。
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
妻且号且诟①,诘曰:“吾适②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
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
旦日,延人治屋。
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③。
迂公叹日:“适葺治,即不雨,岂不会徒耗资财?” (选自《迂仙别记》)
【注释】①诟:责骂。
②适:指女子出嫁。
③雨兆:下雨的征兆。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项是()(2分)
A.妻/且号且诟
B.不意/乃受此累
C.延/人治屋
D.岂不/徒耗资财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 分)
(1)葺( ) (2)延( ) (3)适( )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4分)
(1)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
(2)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
4.(1)迂公性吝啬在文中有那些表现?引用文中语句说明。
(1分)
(2)这篇文章讽刺了什么人?请说说你的理解。
(2分)
参考答案:
1.C
2.葺:修理,治延:请适:才,刚
3. (1)(他的)妻子和儿女们东躲西藏,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
(2)你凭什么当(孩子的)父亲?凭什么当(我的)丈夫?
4、①篱败不修,瓦裂不葺②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财?”
②讽剌那些为为人吝啬,缺乏远见的人或批评那些目光短浅,看不见长远得利益的人。
墨子法仪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①,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②从事者,亦皆有法。
百工为方以矩③,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④。
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巧者能中⑤之,不巧者虽不能中,依以从事,犹逾已。
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
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皆如此。
(节选自《墨子·法仪》)
【注释】①法仪:法规准则。
②百工:从事各种行业的人。
③矩:古代画方形的工具。
④县:同“悬”,用绳子悬一重物以测定是否垂直的工具。
⑤中:符合。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只画一处)(2分)
无 法 仪 而 其 事 能 成 者 无 有 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不巧者虽不能中,依以从事,犹逾已。
3.本文主要通过(1)的事例(用原文语句回答),阐明(2)的道理。
(3分)
参考答案:
1.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2.示例;没有技巧的工匠即使不能符合标准,(但)依照着去做事,还是能超越自己原来的水平。
3.(1)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或“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
(2)天下人做事都要有法规准则
献马贾[gǔ]祸
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予王。
芮ruì季曰:“不如捐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
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
哓①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有求焉,弗得,遂谮zèn 诸王曰:“伯
也隐。
”王怒,逐芮ruì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dú货而启之,芮伯之罪
也。
(选自《郁离子·献马》)
【注释】①哓[xiāo]:吵嚷,争吵。
此指进谗言。
②谮zèn :诬陷(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而多信人之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 .不如捐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 .以子获为不止一马/屠惧,投以骨
D .卒献之/生卒年月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子 无 以 应 之 则 将 哓 于 王 王 必 信 之 是 贾 祸 也。
3.请分别概括文中周厉王、芮伯、荣夷公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分)
参考答案
1 B(A.听信肼诚信;B.均为“比得上”;c.认为/把,拿;D.最终/死亡)
2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3 ①周厉王:贪婪而昏庸。
①芮伯:忠诚却愚蠢。
①荣夷公:贪婪而狠毒。
【参考译文】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讨伐西戎,缴获了一匹良马,芮伯准备把马献给厉王。
芮伯的弟弟芮季说:“不如把这匹马丢弃了吧。
厉王贪得无厌又喜欢听信谗言,你现在班师回朝又献马给厉王,他的左右一定以为你缴获的马不止一匹,都来向你索取,你没有马应付他们,他们就会纷纷向厉王进谗言,厉王一定会相信他们。
这会招致祸患啊!”(芮伯)不听,最后还是献了马。
荣夷公果然派人来索求,(没有得到)就到厉王那里进谗言,说:“芮伯还有隐藏(没有把全部的马献给国王)。
”厉王发怒,驱逐了芮伯。
君子认为芮伯也是有罪的啊。
知道厉王贪心还去招惹他,(这是)芮伯的罪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