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晏子使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本篇课文故事性强,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因年代久远,内容联系复杂,学生学习时还是有一些疑问,因此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课后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效果分析
1、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注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抓住两个重点人物进行分析,突出教学的特点。
本文主要写了楚王和晏子的斗智,所以教师通过板书把二人的智斗过程表现出来。
并通过默读、小声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让学生感悟晏子的爱国和机智善辩,楚王的阴险狡诈、居心险恶。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晏子的能言善辩,雄辩双方。
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以读促说,在读中体会人物语言特点及人物品质。
但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不够,还没有做到大胆放手。
教材分析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
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以及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评测练习
一、组词。
赔()敝()撒()淮()尊()既()陪()敞()撤()准()遵()即()二、将下面的三句话各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大伙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云;()大伙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
三、选词填空。
尊严尊重尊敬尊称
1.村委会隔壁住着一位和善的老人,因为他以前在中学教过书,邻居们都()他为李老师。
2.我爷爷虽然文化不高,但是生活经验丰富,没有私心,肯帮助人,所以得到了大伙儿的(),村里人有了什么事都愿意来找他商量。
3.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法律的(),我们必须查办这些贪污分子。
4.()长辈和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阅读答题。
种植春天
这是一则日本童话。
从前,有一位国王,性格冷酷。
他国度里所有的地方都盖在厚厚的白雪之下,从来就没有花的芳香和草的翠绿。
他十分渴望春天来到他的国家,但是春天从来都不肯光临。
这时,一位流浪已久的少女,来到了皇宫的门前。
她恳求国王给她一点食物和一个睡觉的地方,她实在太饿太累了。
但是国王从来都不愿意帮助别人,他叫随从把少女赶走了。
可怜的少女在肆虐的风雪中走进了森林。
在森林中,她遇到了一位厚道的农夫。
农夫急忙把她扶进屋,让她睡在温暖的火炉边,给她盖上毛毯,然后用仅有的面粉为少女做成了面包和热汤。
当他把面包和汤端到少女面前时,才发现少女已经死了。
农夫把少女埋在了田野里,并把面包和汤放进去,还为她盖上了毛毯。
第二天一早,奇迹出现了:其他地方仍旧是白雪皑皑,但是在少女的墓上,竟然开满了五彩斑斓的小花--这里的春天来了!
原来,这个女孩便是春天。
农夫接纳了她,诚待了她,滋润了她,安息了她,于是也便享受了她。
原来,只要付出,一切都会有收获。
无论你付出得多么早,或者多么晚。
原来,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死去,除了一颗冷酷的心。
原来,春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静静地等待我们去把她种植、诞生和创造出来,等待我们用爱做中介,把冰凌百丈变成繁花万朵。
也许,这样静静地等待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春天。
1.读了这则童话后,对文中的人物都有什么看法,请给每个人写一句简短的评价。
国王:
少女:
农夫:
2.仔细读文章最后几个自然段,联系文题“种植春天”,想一想,从这则童话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教学反思
结合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教学中我在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和晏子与楚王的三次斗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晏子的语言巧妙之处。
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读读、画画、议议中完成学习目标,达到学习目的,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一)紧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强化文体知识。
本课教学中我紧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强化文体知识。
首先利用知识树带领学生理清整篇课文的脉络,紧接着让学生明确楚王和晏子的三次斗智内容。
分别是“进城门”“初见时”“酒席上”。
重点讲述第二次反驳。
了解晏子的能言善辩。
(二)先扶后放,引导学生由会学到学会。
课堂伊始,我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让“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从一上课便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
首先,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
然后,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等体会人物品格。
教学中我做到先扶后放,在全班学习第一个斗智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学习后两次斗智,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并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主动学会了后面的内容。
在本节课教学之中我能够以学生的学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学法,由不会到学会。
并通过动手动脑地学习,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又达到了逻辑思维训练的目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可谓一举三得。
(三)理清文章层次,注重语言的积累。
知识树的运用让学生由了解本单元入手到理清本课脉络再到理清事件脉络,从而感悟到作者的写法。
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先拢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议的方式,突出本课的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把焦点对准了晏子的言行。
在进一步深入的阅
读理解中,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机智,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因为,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寡,是语文素养高下的重要指标。
在课堂上我巧妙地让学生进行了积累。
当学生根据书中的描写主动积累成语时,我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补充成语“张袂成阴”并及时地说:“把这三个成语赶紧写下来,看谁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
”这样一来,使学生积累的语言进一步内化,并在运用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总之,在整个备课过程中,由于对教案反复修改,反复推敲,因而对新课程标准领会得也更加深刻。
对我校的教改实践中,通过知识树的运用把握更加清楚,并在课堂上做到人人清、堂堂清,这是我感触颇深的。
《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
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
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得较好的是:
整个教学环节还是不错的,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
所以我让他们都参与到课文里,担任齐国小记者的身份。
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
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
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
“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
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特别是第2个小故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成雨,张袂成阴,摩肩接踵等等,学生在表演这个故事时,还可以变换句子,用上这些词语,课后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这样既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不足之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高,老师的“导”多了点,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
教师
的提问不够简练。
我们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
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
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到:能够认识200个生字,会写150个生字。
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能够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提高默读速度,在默读中思考。
通过课文的学习,体验、感受文章描绘的场景、形象、意境、故事,并在阅读、感受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