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的优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的优缺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
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
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学生通过阅读,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获取知识。
4.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导学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
1.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的学案,如新授课中的预习性学案、复习课中的检测性学案、专题性学案等。
2.多一些激励的话语。
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温馨提示: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等
3.课后反思、不断完善
“导学案”的优点:
1,它集中了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明确了每节课的目标,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3,导学案的运用使得课堂更有序更高效。
4,导学案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5,教学案摒弃了传统的备课模式,而且避免了传统备课项目的繁琐要求,以及抄袭现成教案应付检查,造成备课与学情严重脱节的状况。
6,集中集体的智慧,使学生受益。
将“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了有机统一。
一份好的“教学案”,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施展的空间。
7,由于精选习题,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
8,4、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运用教学案,把学生的“不待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
9,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按“教学案”的要求预习是一种主动达标的行为。
“教学案”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②课堂上的“亲和”能力。
③方法中的“导演”能力。
8、实现了教与学合一。
教师的讲稿即为学生的学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从前一天晚上的预习、自学到第二天课堂上的释疑、巩固,一直到装订成册以备复习,学生产生疑问、探究疑问、解决疑问的全过程都会留下清晰的印记,教师可以随时检查、指导、调控。
“导学案”的不足:
1.在导学案设计上清楚完整地反映了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
但缺少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思考空间,某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2.目前,“学案导学教学法”主要追求的直接目标是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与质量的提高。
但从长远看,其目标不应只停留在这一水平上,它将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相关,那就是通过围绕“学案式”教材的使用使学生会学习,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题意识及自我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生活的主人。
3.课堂环节多,容量大的课时容易处理不完当堂的任务,会占用课下的时间;学生本身学习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导学案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体现学生的差异,不利于中等偏下的学生掌握课堂的内容
4.灵活性较差,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
虽经过集体的智慧,但教学案上的内容比较固定,话题也较单一,学生思考问题的范围容易受限。
5. 注重了教学案,丢掉了课本。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只专注于教学案上的知识,忽略了课本,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导学案教学的呈现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
使用导学案的学校课堂模式基本上是以学生汇报个人学习结果为主,很少呈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
课堂上,许多学生将“教学用书”之类教辅书籍上的答
案搬到导学案上,在课堂上一一回答,课堂是热闹的,学生是活动的,但学生的“思维力”严重受损,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弱化了。
许多学校还尝试运用“合作学习”模式来实施导学案,结果小组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小组虽然是在合作学习,但小组成员中一些学生对学习的体验不足,“随波逐流”的现象比较普遍。
该如何改造、完善导学案?我们认为,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清晰认识是对其实行改造和完善的前提。
1.导学案的价值(作用、功能)如何定位?既然“导学案”不能变成“试卷”或“练习册”,那么,其
应该成为什么?这是我们研制和使用导学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导学案”应起到“导学”作用,而不能是“操练”作用,这是其存在合理性、必要性的基础。
本来,导学案就是针对学生被动式接受学习的弊端应运而生的,而不是因学生训练(操练)不足而起。
而平时的作业、单元测验、期中期末考试等对学生而言已达到正常而适度的训练(操练)量,已经足以起到复习、巩固、反馈的作用,没有必要再增加其它形式的训练。
2.导学案的结构是什么?导学案究竟包括哪些部分和要素?应当重点关注什么?究竟设计哪些内容、有
哪些板块要因科而异,因学习内容而定。
导学案应该有一些共性的原则或理念:从训练为主改为导学为主,以学习结果的展示为主变为思考过程的呈现为主。
尤其一定要认真研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基本方法与学习习惯。
3.导学案由谁来研制?如何使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显然,教师应当是导学案研制和使用中的主
导力量。
如果导学案始终由教师操控,这样的课堂并不是真正的自主课堂,学生的学习也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因此,导学案的研制和使用应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定位,让学生广泛地参与进来,合理使用。
在导学案的研制与使用中,学生的选择性和自决性显得十分重要。
如果不对此加以着重考虑,那么,学生的学习依然是被动的。
一般来讲,导学案学习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
学习前,教师应与学生一道确定学习目标和选择、整合学习内容,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等;这样对于教师来讲,也可以做到“以学定教”。
4.如何评价导学案的效果?现实中,使用导学案的学校主要是通过“堂堂清”之类的“当堂检测”(检
测题就成为“导学案”中的一个部分)或定期的测验和考试成绩来判断导学案的使用效果。
其实,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很大。
首先,学习、发展是一个累积的效应,学生素质、各项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因此,不能仅仅从一、两节课的“检测结果”,尤其是测验或考试成绩来衡量导学案的使用效果。
对于导学案的使用效果,我们应当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