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9
神州教育
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王立红
吉林省四平市第五中学校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切入点,结合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影响因素,对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探索了借助学习迁移理论提升数学学习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迁移理论;应用知识迁移主要是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知识与新知识技能的相互作用分析,通过适当知识迁移分析,将已有知识在新知识学习体系中进行对比学习,从而实现知识的正面迁移。
而由于知识迁移现象并不总是正面的迁移作用,其需要针对具体学习对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具体分析。
一、学习迁移理论概述及应用意义
国外关于迁移的思想可追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最早提出“学习移”的概念。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回也,闻一以知十”。
人们常说的“温故而知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等都是关于学习迁移的。
迁移指的是先前学习的知识对新学习的技能所产生的影响。
迁移能力指的是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灵活度决定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人们对于新的知识的认识和学习都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的,所以一切具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着知识的迁移,而在初中数学教学和学习中,老师是否能够在初中教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关乎着学生学生学习时候能够拥有良好的效果。
同时学生在学习迁移理论的同时,亦不断提高着自我的智力和能力。
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掌握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熟练的解算技能,那么之后的学习之路更加的宽广和平坦。
二、初中数学教学应用迁移学习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虽然教师组织的课堂讨论活动是非常热闹的,但只要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这种热闹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
可见,迁移学习过于形式化,没有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教学问题,教师应精心设计迁移学习,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体。
例如,在进行数学迁移性学习的时候,老师为了使学生自己研究出抛物线的基本定理,让学生自己向空中抛出物体,然后用快频数码相机拍出其下落的轨迹,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固然实用,但老师过于注重形式化,而忽略了将其与实际课本理论相结合,不利于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三、影响初中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1.内部因素。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以往的知识是现阶段知识学习的基础,而新学习的知识则是以往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巩固。
数学学习的迁移过程就是数学知识不断作用、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进行数学知识的巩固提升,为长时间的数学知识学习建立一个层次化的学习架构。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部因素主要有数学知识结构、模式识别、学习定势、自我解控、非认识因素、问题表征等相关因素。
2.外部因素。
根据数学知识学习模块的区别,学习迁移理论会产生不同
的应用效果。
在实际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数学学习迁移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等相关因素。
其中学习材料主要是通过不同材料类别的划分,对数学学习迁移规律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学习环境则是通过对数学学习迁移现象的表述,对数学知识教育教学特点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初中数学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学习的措施
1.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趣味迁移。
在初中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为基础内容,而一般概念与结论、定理进行的普通迁移则是数学课堂知识学习的根本。
在这种情况下,为促使学生对基础数学概念有更加详细的了解,教师就可以在已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知识理念,为数学课堂教学知识的正面迁移提供依据。
如在分式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分式的基础概念,将分式与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对分分析,从而促使初中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分数与分式之间的区别,从而为知识的正面迁移提供依据。
在这个基础上,可针对特殊情况引导学生逐步进行趣味迁移,如分式值为0情况时分数的变化等。
而在学习反函数之后,可为后续对数概念知识的教导提供依据;在学习基本不等式知识之后可为学生对函数值域求解的相关模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等。
为了保证初中生对知识迁移学习模式有更加正确的了解,在基础概念类比迁移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采用作业分析、阶段对比测试、对话访谈等过程对学生以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统一分析,然后综合采用再授、回忆的方法,在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迁移点,从而保证整体迁移教学效果。
2.通过问题导学使迁移具有启发性。
教师要使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问题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迁移兴趣。
如果教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迁移兴趣,就能使学生保持一种情绪高昂的状态,提高迁移的积极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迁移兴趣,教师的提问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二是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路。
这就要求教师提的问题不能模棱两可,要严密、明确、具体,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明确的思路。
三是能使学生的认识出现矛盾。
这类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之处、新旧知识的联系之处以及高难度知识和低难度知识的联系之处。
教师注重在这三个方面提问,便可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迁移。
四是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类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具有多种答案的数学题,这类问题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第二,解答问题时用到的理论综合性比较强。
这类问题注重考查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数学迁移理论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可依据迁移教学理论的相关内容,结合基础知识概念,在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迁移点,以此为依据开展正面迁移启发教学,从而保证整体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琴.学习迁移理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
[2]许长海.分析中学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方式[J].中华少年,2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