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达标测试卷
同学,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你一定明白语文是在听说读写思的过程中边学习边收获的。
现在就请你带着这份收获,来回顾我们的语文学习吧!
任务群一
同学,下面你将进入“积累与运用”模块。
语文学习如滴水汇海,似积土成山,从字词句到美文巨著,都显示着丰富的内涵。
现在开启你的智慧之旅吧!一、积累与运用(31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5题。
(12分)
①“走遍五大洲,最美有郴州。
”这句豪言,与其说是自夸,倒不如说
是________(彰显/突显)了郴州的自信。
②这里的山山水水奇秀奇丽,如果说“一山(莽山),一湖(东江湖),一泉(汝城热水温泉)”为郴州山水之精髓,实在是谦逊了。
③郴州若只掏得出这点儿家当,就对不住徐霞客“无寸土不丽,无一山不奇”。
__甲__
要说精髓,秦少游词中的“郴山”——天下第十八地苏仙岭,鬼斧神工的丹霞奇貌高椅岭,“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的八面山,享yù“地球上的一滴眼泪”之称的仰天湖,周敦颐濂溪书院旁边____________(富丽堂皇/美不胜收)的爱莲湖,流传着浪漫神奇故事的龙女温泉……哪项不是精美之作?④郴州的美俯拾即是,若得闲xiá时日,必要畅游一番。
__乙__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
(1)给加点字注音。
(2分)
精髓.()家当.()
(2)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享yù() 闲xiá()
2.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突显富丽堂皇B.彰显美不胜收
C.彰显富丽堂皇D.突显美不胜收
3.文段中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①B.②C.③D.④
4.“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山水帧帧如画,这里的人文处处皆诗。
”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摘出来的,请将它放回原处。
________(甲/乙)(2分)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天下第十八地苏仙岭”中的“”,从书写形式来看属于行书。
B.“地球上的一滴眼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仰天湖的面积极小。
C.周敦颐是唐代哲学家,其代表作《爱莲说》中的“说”是一种文体。
D.“流传着浪漫神奇故事的龙女温泉”中的“浪漫”是动词。
6.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
(8分)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领略古典诗文的无穷魅力。
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1)______________”的催泪;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的幽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3)__________________,漏断人初静”的冷清;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4)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争;《礼记》“(5)__________________,不必藏于己;(6)________________,不必为己”
的无私;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7)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的潇洒,无不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不尽。
7.名著阅读。
(5分)
(1)阅读名著时,既要有对名著的整体认知,又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下列关于《经
典常谈》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经典常谈》可以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
B.《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C.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精粹,语言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D.作者写《经典常谈》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
(2)请你结合知识链接和《经典常谈》的内容,谈谈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使用
的读书方法。
(3分)
知识链接1: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
概括起来,大致有兴趣选择、问题选择、目的选择和方法选择四种情形。
知识链接2:精读的方法有批注法、思维导图法、书评法、摘记法等。
8.八年级(1)班将举办以“低碳生活在身边”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6分)
材料一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低碳生活其实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实现“低碳生活”,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材料二为了缓解气候恶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有些商品会把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我们把这样的标签称为碳标签。
碳标签可以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促使消费者选购低碳、节能、环保的产品。
(1)【低碳生活我知晓】根据材料一,给“低碳生活”下定义。
(不超过20字)(2
分)
(2)【低碳生活我分享】王越搜集到了一张有关碳标签的图片,但他对碳标签的含
义和作用并不清楚,请你根据下图的内容,解答他的疑惑。
(2分)
(3)【低碳生活我助力】八年级(1)班想就“低碳经济与生活”的话题做一个问卷调
查,请你根据对“低碳”的理解,再设计两个选项。
(2分)
您愿意用哪些行为支持低碳生活行动?
①生活用水循环用,家用电器不待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群二
同学,下面你将进入“阅读探究”模块。
徜徉于古今文章中,你会感受到文字之美、意境之美,品味中华经典作品,体会古圣品格志趣,理解先贤风骨节操。
现在开启你的智慧之旅吧!
二、阅读探究(29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题目。
(13分)
【甲】雪窦游志(节选)
邓牧
①岁癸巳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②廿四日,由石湖登舟……江行九折,达江口。
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①。
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
凡舟楫往还,视潮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
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岩”,巨石临水,若坐垂踵②者;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鸣飞去,不知何年也。
③水益涩③,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
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
行图画中!
④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
临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④目眩心悸。
初若大练⑤,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
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
(有删改) 【乙】游雪窦山(其一)
明·王守仁
平生性野多违俗,长望云山叹式微。
暂向溪流濯尘冕,益怜萝薜⑥胜朝衣。
林间烟起知僧住,岩下云开见鸟飞。
绝境自余麋鹿伴,况闻体远悟禅机。
【注释】①覆以栋宇:在桥上盖亭子。
②踵:脚后跟。
③涩:不通畅,指水浅,行船艰难。
④率:大致、大抵。
⑤练:白绢。
⑥萝薜:攀缘的蔓生植物,也指隐士的服装。
9.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3分)
10.根据游记内容,完成雪窦游览表。
(4分)
11.王守仁用字精妙,著一字而境界全出。
请你试着推敲“岩下云开见鸟飞”中
“开”字的妙用。
(2分)
12.情感是游记的灵魂。
请你试着探究【甲】【乙】两文所抒情感的异同。
(4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6分)
红色梨园
杨卓成
①在云南,鲜花盛开的季节似乎来得特别早,刚过完春节,人们便有了赏花的冲动。
②北京来的友人约我去赏花。
这位友人是电影制片人,他的“赏”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就是在为电影拍摄预选外景。
③我向他推荐了会泽水城的梨园。
这是一处坐落于乌蒙大山褶皱里的梨园,由于地理环境特别,这里的梨花花瓣厚实,花朵浓密,香味悠长,加之水城与国道相连,民风淳朴,应该会令朋友中意。
④其实,我邀友人去赏这片梨园,还有另一种考量。
⑤水城梨园的梨树大多种植于清末民国初年,全园3 500余棵古梨树,最老的树龄已在300多年。
这园古树,依山而植,地势高矮起伏,重重叠叠,绵延数里,宛如天庭的一道绿纱抖落在山梁,构成绝美图画。
⑥梨花虽美,终究要归结到梨子上。
水城梨园的梨树,结出的是一种乌梨。
也许是高原阳光的厚爱,乌梨皮薄肉嫩,蜜甜中带着淡淡清香,味道独特而悠远。
那年省外搞商品交易会,一位村民驮了两大袋乌梨前去参展,由于没有经验,没办理好入场手续,竟然进不了场馆。
眼见太阳偏西,参展交易已经无望,村民只好就地解决乌梨,开始削梨自己食用。
他拿个布袋子接住削下的梨皮,一个梨没吃完,梨皮上已叮满蜜蜂。
有懂行的客商见了,说:“蜜蜂追味,好梨呀!”尝了尝,甜味平和,酥中带香,立刻将余下的梨全部买走。
从此,这梨园的乌梨才开始远近闻名。
⑦边走边介绍,我以为友人会惊愕,会好奇,会停下脚步向我询问。
可他没有,仍然是那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我顺着他的视线,看到那组屹立于高台上的雕塑。
⑧这是一组名为《乌蒙磅礴》的大型雕塑。
⑨阳光下,巨大的历史人物群雕闪烁着石质特有的光泽。
群雕呈现了当年红
九军团长征到达会泽在梨园集结的情景,再现了那个对中国革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瞬间。
雕塑不远处,是一片庄重的纪念建筑群,陈设着革命历史文物。
⑩我们沿台阶拾级而上,友人突然问我:“台阶有几级?”
⑪我愣了。
我来过水城梨园多次,真还没数过台阶。
友人笑着说,台阶一共188级,他认真数过。
⑫友人对事物的观察,总有着独特的视角。
他来到梨园的一个高台上,从这里看出去,雕塑掩映在白色的梨花中。
一望无际的梨花衬着红色的群雕,雕塑的外延被无限地扩大了,仿佛千军万马正从梨园走出。
我想,当年的梨园,就是这样的场景吧,无数贫苦青年跟着红军走出梨园,踏上了新的征程。
⑬我俩静静地看着,谁也没有说话。
我们的视觉、听觉、联想有机地融为一体,梨园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意境。
在这里静静地阅读、品味梨园,会由衷地感到振奋和自豪,仿佛能听到当年红军战马的嘶鸣和梨园誓师的宣言。
⑭1935年5月,中央红军第九军团长征到达会泽,短短几天时间,就有1 500多名会泽籍战士入伍,成为红九军团长征途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扩红。
红军最后是在这片梨园里集结整编的,那一簇簇、一团团的梨花下,父送子参军,妇送夫入伍;在这片梨园中,有欢声,有笑语,也有泪水。
从此,说不完的思念,道不尽的盼望,讲不尽的自豪,也就与这片梨园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⑮史料显示,在会泽扩充的1 500余名红军,经过多年征战,最后留下姓名的仅有100多人。
那些长眠于烽火硝烟中的英烈们,也许已化作了一棵松树,一朵梨花,一道彩云,他们的生命注入这组雕塑中,已成永恒。
⑯我随友人在梨园中徜徉。
正是梨树开花的季节。
放眼望去,整个梨园一片雪白。
微风摇曳着梨枝,犹如梦幻世界。
这一次,我们赏花的心境完全变了。
我们走得很轻、很慢,像是怕惊动了岁月积淀下来的庄严肃穆的意境。
⑰趁着风停的间隙,我惊奇地发现,这些梨花总是沿着枝条对生,一枝枝簇拥在一起,形成了大小不等的花团,花团聚集到一起,又有了更大的花团,爆发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梨花还有着极强的互补性,当一朵梨花缺位时,侧生的梨花便会以顽强的生命力,增大花瓣,移动花位,填补空隙,使得花团保持着完美的姿态和花形。
⑱友人突然叫我。
他脸上放着光,说他的梨园之行,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
撼。
他决定了,将来要来红色梨园拍一部电影。
⑲“红色梨园”,我慢慢回味着这句话,心中豁然开朗。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京师实验学校订阅报刊时,校领导看到了这篇文章,决定带着孩子们到梨园游学,并在回校后制作文化墙。
13.通读全文,说说学校领导决定去梨园的原因。
(3分)
14.同学们在梨园拍了很多的照片,学校挑了下面两幅挂在文化墙上,请你从下列选项中挑选句子作为图片配文,并说说理由。
(4分)
A.这园古树,依山而植,地势高矮起伏,重重叠叠,绵延数里,宛如天庭的一道绿纱抖落在山梁,构成绝美图画。
B.这是一处坐落于乌蒙大山褶皱里的梨园,由于地理环境特别,这里的梨花花瓣厚实,花朵浓密,香味悠长,加之水城与国道相连,民风淳朴,应
该会令朋友中意。
C.那些长眠于烽火硝烟中的英烈们,也许已化作了一棵松树,一朵梨花,一道彩云,他们的生命注入这组雕塑中,已成永恒。
D.红军最后是在这片梨园里集结整编的,那一簇簇、一团团的梨花下,父送子参军,妇送夫入伍;在这片梨园中,有欢声,有笑语,也有泪水。
第①幅图我选______项,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幅图我选______项,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同学们刚开始走入梨园时,嘻嘻笑笑的,但后面越来越严肃,心境完全变了,请结合文章揣摩同学们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16.校领导觉得文化墙上还得有同学的绘画作品,绘画插图时小芳认为结合文章第⑰段的内容画上英烈雕塑时应该也要画上梨花,你认为她说得正确吗?为什么?(3分)
17.本次文化墙就以“红色梨园”为标题可以吗?为什么?(3分)
任务群三
同学,下面你将进入“作文”模块。
作文,是一种比口语更深刻、更规范的表达。
你要首先阅读下面材料,明确本次作文的表达主题、表达对象(读者),然后确定表达方式、表达顺序。
现在开启你的写作之旅吧!
三、作文(40分)
18.从下面作文题中任选其一,进行写作。
(40分)
题一:夏天,就应该要有“夏”的滋味:木桌上绿皮红瓤西瓜的多汁爽口,树荫下白色栀子花的清香淡雅,体育课后教室里飘散的汗水味,酷暑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辛劳作……请以《夏的滋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你被任命为2024年夏的使者。
你可以化身为风,为酷暑中坚守岗位的人送去凉意;你可以变身为雨,为心灵干涸的人送去甘霖;你可以幻化为荷,为彷徨迷茫的人捎去清香……请以《夏的使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得出现含有学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
一、1. (1)suǐdànɡ(2)誉暇 2. B
3. C点拨:第③句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上“的评价”。
4. 乙
5. A点拨:B项,这个比喻是为了表现仰天湖的珍贵和美丽;C项,周敦颐是宋
代人;D项,“浪漫”在句中是形容词。
6. (1)心忧炭贱愿天寒(2)曲径通幽处
(3)缺月挂疏桐(4)一任群芳妒
(5)货恶其弃于地也(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7)挥手自兹去(8)萧萧班马鸣
7. (1)C
(2)示例:因为《经典常谈》独立成篇,所以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
分作为切入点进行选择性阅读。
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可以从《经典常谈》中的《〈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开始读起;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从《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开始读起。
同时,《经典常谈》还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法、摘记法来阅读。
8. (1)示例:低碳生活指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方式。
(2)示例:王越,碳标签中的“CO2”指的是二氧化碳,我们常说的“低碳”的
“碳”主要指它;上面的数字是某个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总量;外边的圆形和绿叶代表着我们保护环境的行为是无止境的。
这个碳标签是用来鼓励大家要多选购低碳、环保的产品的,你明白了吗?
(3)②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
③在家中种花,去郊区植树。
二、(一)9. (1)A(2)B(3)像白蛇一样
10. (1)泉口(2)千丈岩
(3)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
(4)刚涌出的泉水像一条白绢,触到崖石上,喷薄如急雪从空中飞下。
11. “开”指山中岩石拨开云层。
一个“开”字,运用拟人和化静为动等手法,使
云雾富有动态美,侧面写出雪窦山高耸入云,表现作者对山中景致的喜爱之
情。
12. 同:两文都表达了对雪窦山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异:【甲】文作者被雪窦山如画般的美景所折服,但此间美景却无知己好友一同分享,又觉落寞怅然;【乙】文作者面对雪窦山的幽静,追寻“濯尘冕”“伴麋鹿”“悟禅机”的山林情怀,表达了诗人不慕名利,向往闲适自由的情志。
【甲参考译文】癸巳年的春末,我去甬东游历,听说雪窦山的景致比众山都好,于是我就去观赏了。
二十四日那天,(我)从石湖上船……沿着江流浮行,又几次转折,到达江口。
又折向西,见一座大桥横跨在溪流之上,桥上建筑着一些亭廊。
船从桥下进入溪流,沿溪而行,几经折绕到达泉口。
凡是往返这里的船只,都利用潮水的涨落,顺潮上行或下行,(如此,)顷刻间便能行数十里;如果不因其时,用人力拉牵,则既辛劳又缓慢。
(我由此前行,)起初,巨大的溪流紧靠着山势而流转,悬岩之下,山谷幽深昏暗,有个地方叫“仙人岩”,乃是一块巨石濒临水边,好像一个人放下脚坐着;还有个地方叫“金鸡洞”,相传古人凿石破山时,有一只金鸡长鸣飞去,但这已不知是哪个时代的事了。
(往前走,)水越来越浅,不能撑船而行,便上了岸,行走六七里,住宿在药师寺。
寺庙背靠着紫芝山,寺中的和尚颇有学识,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署的和尚。
在这里过了两夜,于是又沿着小溪从山的东边出去。
蹚过溪水,这里山峰环绕,遥见一条涧水像一条白色的大蛇一样,屈曲蜿蜒地奔下深谷。
桑田麦垄,高高低低连成一片,许多农舍掩隐在竹树之中,砍柴放牧的小孩相互追逐嬉戏,真像是行走在图画之中!
出了山寺往右侧走,登上千丈岩,见奔流的瀑布从“锦镜”涌出,泻落到绝壁之下的深潭中,潭深不可测。
走到悬崖边缘,伸手攀树朝下望,顿觉目眩心悸。
刚涌出的泉水像一条白绢,触到崖石上,喷薄如急雪从空中飞下,因此它上面的亭子叫飞雪亭。
我在亭上休息时,观赏此景,不由感到醉意浓浓,真想高谈阔论、论辩玄理,话语涌上喉咙,嘴唇张开,却又没有能够交谈的人,因而想起平生好友,不禁久久惆怅。
(二)13. ①景色优美;②历史悠久;③果子鲜美,远近闻名;④具有厚重的人文精
神。
(写出三条即可)
14.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绿意盎然的绝美图画,让
人仿佛身处其中。
与第①幅图中的景象相符。
C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写出了战士们的精神在梨园的雕塑中永存,表达对战士们的赞美,图片中的人物群雕与“烽火硝烟中的英烈们”的形象相符。
15. 同学们刚开始来到会泽梨园时欣赏着梨花之美感到快乐,当他们看到《乌蒙
磅礴》的大型雕塑之后,被革命先烈保家卫国、英勇赴死的精神深深震撼,对他们心生崇敬。
回想当年的历史,也被庄严肃穆的氛围感染,心情越发沉重,害怕惊扰英烈魂灵。
16. 正确。
因为第⑰段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作者借梨花簇拥在一起的形
态,比喻革命先烈身上具有的强大向心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的赞颂之情。
17. 可以。
①“红色梨园”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交代了同学们的梨园游学
活动;②“红色梨园”运用象征手法,象征着革命先烈保家卫国的精神,暗示文章主旨,使文化墙作为学校隐形文化影响学生;③“红色梨园”抒发了“我”和同学们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三、18.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