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考纲内容】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5)1922年“新学制”
“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6)收回教育权运动:教会教育的扩张:收回教育权运动。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1)制定教育方针
①提出
1912年1月,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措施。

临时政府教育部重要的任务是为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教育发展规划蓝图,其中最有战略意义的是确立民国教育方针。

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

②意义
民国教育方针包含了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它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2)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含义:1912年,教育部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为阴历壬子年,故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4年;
高等小学3年,法定入学年龄为6周岁;
中等教育4年,专设女子学校;
高等教育虽不分级,但含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

主系列之外有师范教育类、实业教育类。

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第一个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相对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

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其明显的特点如下:
①缩短了学制年限,有利于普通教育的普及和平民化发展。

②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

不分男女儿童都应接受义务教育,男女同校,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体现资本主义文化的男女平等观念。

③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废止清末高等教育中的所谓保人制度,大学不设经科,有利于消除教育中的封建等级性、科举名位思想和复古气息。

④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上,取消了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训练;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
育家。

辛亥革命前,他通过兴办教育进行反清革命活动。

民国
成立之初,他以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身份,坚决清除教育中的封
建专制主义因素,苦心规划民国教育的未来。

提出了“五育并
举”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独立的思想。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以自由、民主的原则改革北
大,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调整系科结构,
改革教学制度,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教授治校等,为中国高等
教育开辟了一片天地。

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①五育并举的内容
军国民教育
主张将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希望借此改变中国重文轻武的教育传统,培养国民的强健体魄和尚武精神,强体强兵。

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有寓兵于民、对抗军阀拥兵自雄、捍卫民主共和的良苦用心。

实利主义教育
即是“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公民道德教育
基本内容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等,蔡元培指出,中国传统伦理的内涵与其是相通的。

他尊重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在摒弃封建道德专制性和等级性的同时,汲取其中有利于资产阶级道德建设的养分。

世界观教育
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认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世界观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

美感教育
与世界观教育紧密联系,要引导人们具有实体世界的观念,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美感教育,利用美感这种超越利害关系、人我之分界的特性去破除现象世界的意识,陶冶、净化人的心灵。

所以,美感教育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②五育的关系
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偏于现象世界的观念,隶属于政治教育;
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以追求实体世界的观念为目的,为超越政治教育。

根据当时流行的德、智、体三育的说法,蔡元培认为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五育各有侧重,但又同时兼通数育。

③评价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是对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

它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发展的潮流。

(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改变学生的观念
要求学生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抱定宗旨是首位,蔡元培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他要求学生从此以后,一定要抱定求学而来的宗旨。

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认为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不管他的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都应加以聘任。

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蔡元培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关,而且是要创新知识,推动学术的进步。

他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十分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

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蔡元培努力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告诫学生要砥砺德行,敬爱师长。

他倡导成立体育会、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演剧会等各种学生组织,以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

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是他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蔡元培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蔡元培认为,大学的性质决定了:一个真正的大学,应该使各派学说都在此占有席之地。

他主张学术、言论、思想自由,反对学术上的门户之见。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用上。

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也为当时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原则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确立了大学学术研究的宗旨,奠定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基本格调。

③提倡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1912年由蔡元培制定的《大学令》中即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蔡元培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组织了评议会,作为全校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每5名教授选举评议员1人。

组织教授会,由各门的教授公举教授会主任,分管各学门的教务,规划本学门的教学工作。

设立行政会议,作为全校最高行政机构和执行机构,负责组织实施评议会议决的事项,下设各种委员会分管各类事务。

设立教务会议及教务处,由各系主任组成,并互相推选教务长一人,统一领导全校教务。

设立总务处,主管全校的人事和事务工作。

评价:管理体制改革,体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目的是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

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京师大学堂遗留下来的封建衙门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的蓬勃发展。

③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在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上,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偏重于纯粹学理研究的文、理两科。

在这思想指导下,他将北京大学工科停办,商科改为商业学,并入法科;同时扩充文、理两科的专业门类,加强两科的建设。

北大由原来的五科改为文、理、法三科,突出文、理两科,强调基础理论的地位。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蔡元培清除人为的科际障碍,废科设系。

强调文、理应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文科里包含理科,理科里也要包含文科。

改年级为选科制(学分制)
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基础课三类,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或者滞后毕业,大大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

选科制体现了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也落实了“沟通文理”的措施,后来其他高校纷纷采用选科制。

评价:
(3)教育独立思想
①教育经费独立
政府指定固定的款项,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作他用,建立独立的学校教育会计制度
②教育行政独立
设立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不附设于政府部门,教育总长也不因政局变动而频繁变动。

③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教育方针应保持稳定,不受政治干扰,能自由编辑、出版、选用教科书。

④教育脱离宗教独
不必依存某种信仰观念,教育是求进步、促进相互交流,宗教是保守、妨碍文化交流的。

评价(影响):教育活动必须接受社会的物质支持并传播一定的政治和社会价值体系,它因此依附和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社会理论,就这一点而言,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独立。

但是,在军阀对教育横加干涉的情况下,蔡元培等人突出教育活动的独立性和自主
性,维护教育的基本生存,有其合理性。

另外,教育独立思想在推进收回教育权运动、抵制殖民教育,也起到积极作用。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1)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
①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变革
教育的个性化
个性主义思想体现于教育:
强调在教育上使个人享自由平等的机会;
要求在教育中尊重个人,从尊重儿童开始;
尊重个性意味着不以“划一单调”的“模型”塑造个人,使受教育者各尽其性;
学校教育尤忌“随便教育”。

教育的平民化
坚持教育的“庶民”方向,打破了以往社会贵贱上下、劳心劳力、治人与被治的阶级教育。

提倡“庶民”教育,令平民大众都能享有教育。

教育的实用化
人们认识到教育对个人生活能力的培养、对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
认识到学校内部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强调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沟通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学生主动、创造地学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科学化
对科学方法和观念的倡导,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重要内涵和特点,表现出强烈的理性色彩。

民主主义者开始用科学的精神分析中国教育现状,指出要让科学内容和方法渗入到社会各项事业,渗入到教育,改变人民的态度和观念。

②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恢复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国民教育宗旨。

教育普及有所发展
1919年全国小学生人数比1912年增加了一倍多;教育界人土都在为完成义务教育计划积极努力。

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
学校教育中推行白话文和国语教学,此外,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供各地推广使用。

中等教育开始注意科学和实用,使中等教育更为贴近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趋势。

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
在师范教育方面,教育部调整全国师范教育布局,每区设立一所高等师范学校。

在大学改革方面,开大学改革风气之先的是北京大学,它以其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全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2)平民教育运动
倡导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中民主思潮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和重要组成部分。

平民教育思潮的共同点是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

平民教育思潮在实践中表现各异,主要有两大不同倾向:
①是改良主义的平民教育思想,希望通过平民教育,逐渐地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通过平民教育实现平民政治。

例如“平民教育社”。

②是革命的平民教育思想,认为平民教育不仅是传播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唤起工农群众的革命觉悟。

例如李大钊、邓中夏、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持有这种倾向。

(3)工读主义教育运动
“工读”就是提倡“做工和读书相结合”。

但在思潮发展和具体实践中,“工读”主张表现为不同追求:
①勤工俭学,勤工是为了获得经济收益,解决求学的费用;
②工学结合,把所学的内容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认为做过工、实验过、应用过的学问,“方是透达纯熟、实在的真学问”;
③劳心与劳力的结合,以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养成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平等的观念;
④建立一种“新村”社会的理想;
⑤强调学生和知识分子应与工农群众结合,唤起工农革命觉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强调的正是这种工读主义道路。

(4)职业教育思潮
①起源
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而来的,基本内涵是“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

②发展
民国初年,蔡元培就将实利主义教育列入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

民国成立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要求在比较短的时期内补充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从而推进职业教育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从1915年开始,全国教育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进职业教育的议案。

③高潮
1917年,黄炎培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中推行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了高潮,并出现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教育运动。

④意义
职业教育思潮和运动的开展,不仅产生了代表人物黄炎培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而且大大促进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

⑤【中华职业教育社】
1917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倡导、实验和推行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即中华职业教育社,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中推行职业教育,从而使职业教育思潮达到高潮,并出现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教育运动。

1918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学校,通过学校教育形式开展职业教育实验。

职业教育思潮和运动开展的结果,不仅产生了代表人物黄炎培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而且大大促进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

(5)勤工俭学运动
1915年,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以“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在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在法华工中开展教育,创造了半工半读的教育形式。

1919—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达到高潮。

早期共产主义者是此阶段的主要发起、组织、参加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性质发生变化,从通过勤工与俭学维持生计,到勤工与俭学结合,以探索改造中国出路的境界。

留法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政治意识,从中出现了一批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和骨干。

(6)科学教育思潮
科学教育的基本内涵:
①“物质上之知识”的传授:
②应用科学方法于教育研究和对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训练,以后者为重。

“五四”运动后,科学教育运动表现为两方面:
①科学的教育化
提倡学校中的科学教育,即按照教育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即科学的教育化趋势。

让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大科学在学校教育内容中的分量。

②教育的科学化
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实施教育;教育实施必须以教育理论和科学研究为根据,教育理论研究又必须运用调查、测验、测量、实验、观察等科学方法来进行。

评价:科学教育思潮和运动对中国现代教育进步的促进表现在: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教育以及心理测试、智力测试、教育统计、学务调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界成为十分流行的研究手段;各种新教学方法的试验广泛开展,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等方法为人们耳熟能详;高校开始设置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

(7)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具有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于20世纪初在中国兴起,其内涵为:
①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和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
②教育为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由国家负责经营办理,国家对教育不能采取放任态度。

其主旨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

清末教育宗旨中的“尚公”“尚武”,民初蔡元培所提教育宗旨中的“军国民教育”,均反映了国家主义教育精神。

评价: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目的是培养爱国精神和国家意识的好国民,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救国论,甚至一概而论地反对教育的政治和党派性,与新文化运动形成的教育民主观念相抵触。

国家主义教育派是20世纪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的中坚力量之一。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1)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在近代,输入中国最早的是赫尔巴特教学法。

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以学生的心理过程为依据,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课堂教学形式的组织和规范化。

20世纪初,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兴起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猛烈冲击“以教师为中”“以课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关注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

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在中国逗留长达两年,掀起了中国教育界宣传、介绍和运用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高潮;
925年柏克赫司特来华,推行“道尔顿制”讲演;
1927年克伯屈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邀来华,宣传“设计教学法”。

(2)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克伯加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方法。

他将“设计教学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和道德因素。

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地、自发地、有目的地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

主要内容有:
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有的教科书,将设计教学法分成四种类型:生产者的设计;消费者的设计;问题的设计;练习的设计。

②设计教学法有四个步骤:决定目的;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和评判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他强调教师的指导和决定作用,但实行则以学生为主。

③设计教学法在世界各国都有较大影响。

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力求使教学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

(3)“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始创的一种个别
教育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①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

学生以公约的形式确定自己应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学,不强求一律。

②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

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一人,负责指导学生。

③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

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和合作。

要使儿童自由学习,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

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强调个体差异,对教师要求过高,以及在实施时易导致放任自由,并且将教室完全改成实验室也不太实际。

(4)文纳特卡制
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华虚朋推行的教育实验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重视使学校的功课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将个别学习与小组学习结合起来,个性发展与社会意识的培养相联系。

②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
共同知识或技能(包括读、写、算等工具性科学)。

创造性的、社会性的作业(如木工、金工、织布、绘画、雕刻等)。

前者主要按学科进行,并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进行个别辅导。

后者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或教,无确定的程序,也不考试。

但它也存在影响学科的深入学习,并且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5、1922年“新学制”
(1)“新学制”的产生过程
产生的原因背景:“壬子癸丑学制”经过几年的实施,出现了整齐划一有余而灵活性不够、中学的修业年限太短、偏重于普通教育而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注意不够等缺点。

产生的过程:
1915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一届年会上,湖南省教育会提出了改革学制系统的议案。

在以后的几届年会上,陆续有学制改革的议案提出。

1921年10月,在第七届年会上,确定以“学制系统案”作为大会的中心议题,最后通过了《学制系统草案》。

会后,联合会将讨论通过的草案全文公开发表,向全国广泛征求意见,从而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学制改革讨论。

1922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上通过了《学校系统改革案》,随后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施行。

这就是1922年“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2)“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
①“新学制”的标准
适应社会进化需要;
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谋个性之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