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学号:5号
班级:国贸2班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
摘要:从20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从欧美殖民地中独立出来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了获取经济上自立,从根本上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一直在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对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国内市场非常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无疑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20世纪70年代,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大力扶持对外贸易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及经济振兴,促使一些国家开始将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考虑。

本文将在比较分析一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实施过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战略进行评价,以寻求今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思路。

关键词:贸易政策;演变过程;一带一路
Key words: Trade Policy;Evolution process;B&R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增长。

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到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到43030.4亿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举世瞩目。

然而,这一模式在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不得不有所调整。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
对外贸易政策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和进出口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总政策是各国从国民经济的总体结构和长远目标出发,在一个长时期实行的基本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以及不同时期各国或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对个别国家或地区所实行的贸易政策;进出口贸易的具体
政策是各国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和每个时期进出口商品的规模与国际市场状况,对主要进出口商品采取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
对外贸易政策具有五大基本特征,即宏观性、统一性、协调性、政治性、国际性。

对外贸易的调整必须考虑这些基本特征及其综合性的影响,从战略性的高度对待贸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三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与保护之分,纵观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保护到自由再到保护的过程。

中国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理论依据也在不断地更新,具体的贸易措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的国别和区域政策开始逐渐得到重视。

a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
根据经济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不同,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划分为四个阶段:
(1)1949-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治型的封闭式保护政策;
(2)1978-1992年改革开放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制型的开放式保护贸易政策;
(3)1992-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入世前具有贸易自由化倾向的保护贸易政策;
(4)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逐渐与WTO规则相适应的规范的公平与保护并存的贸易政策。

2014年及2015年一季度中国外贸运行情况。

2014年,中国外贸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结构继续优化,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

2015年一季度,在全球贸易总体下滑的背景下,中国出口保持增长势头,但受进口价格大幅下降、部分重要产品进口数量减少影响,进口降幅较大。

综合各方面因素,预计2015年中国出口规模将与上年基本持平。

2016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传统竞争
优势继续弱化,贸易摩擦有所加剧,但中国外贸发展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外贸竞争新优势和新动能也在不断积累。

b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1992年开始,中国贸易政策体系的改革已经不限于贸易权和外贸企业等内容,伴随着1986年中国要求"复关"开始,中国的贸易政策改革已经开始以符合国际规则为导向,涉及到国内管理的各个方面。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所作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

"符合国际贸易规范,也就是要符合关贸总协定的规范,因此中国提出改革方向是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以建立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外贸运行机制。

(一)进出口管理
1992年中国取消进口调节税;1994年取消进出口指令性计划。

此后中国进行了多次的关税降低,整体关税已经与国际平均水平大为接近,与世界市场更加接近。

此外,中国的进口配额及其他的非关税措施数量也在逐年减少。

以国民待遇原则和非歧视原则开放外贸经营权:中国进一步推进了外贸放开经营,加快授予具备条件的国有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商业物资企业外贸经营权。

加入WTO之前,中国国内已经有30多万家企业获得了贸易经营权。

并且加快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在外贸领域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二)服务贸易
1992年之后,中国服务贸易领域逐步向外资开放。

国家在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零售,咨询,会计师服务,信息服务,教育等诸多领域积极进行试点开放,并陆续颁布了一些短期或者过渡性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管理。

随着国内服务业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电信等敏感部门也开始同外资合作。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994年,中国进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综合配套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

中国实施汇率并轨,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的可兑换,取消外汇留成制和上交外汇任务,并建立外汇指定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

(三)法律法规建设及透明度
中国于1994年颁布了第一部《对外贸易法》,开始了系统地完善外经贸领域法律法规的改革阶段。

以国际规范为目标,在货物贸易,外资,知识产权,反倾销等各个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的政策透明度也不断加强。

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的实施,加强了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至今,中国在市场准入,国内措施,外资待遇,服务贸易等各个领域均较好地履行了自身的承诺和义务,得到了WTO,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

这一阶段的最明显特征就是,中国的贸易政策体系改革已经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发展同步,政策变化的动力由单纯的内生或者外生转变为内外协调。

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动力来源是中国经济贸易本身的高速增长,并且中国有着市场容量庞大,与发达国家经贸互补性明显,政策稳定性强并对国际高度负责等优点,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影响也逐渐加大。

目前许多国际学者称中国“经济增长带动论”已经成为主流,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威胁论”趋于式微。

四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与现状
国际国内环境十分严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由慢到快、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发展历程。

(一)1952年——2015的贸易发展历程及表现
1、1952年中国的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为5.2%;到1978年达到5.0%;
1978年中国的比重不
断上升,到1995年超
过11%,而世界GDP增
长率下降为 2.7%,所
以中国GDP占世界GDP
的比重明显上升。

中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
国的对外开放开始进
入一个新阶段。

2003年以来,,GDP连续4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速度稳定并且年度最高最低的增幅仅差1.1%,CPI年平均上涨2.1%,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2010美元,比2002
年翻了近一倍,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世界排名由2002年底第6位跃升至第3位。

在2004年成为除美国之外的第二能源生产国。

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继美国之后、稳居世界第二。

2、2010 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4.7%,2011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量全年同比增长 22.5%,比 2010 年减少 12.2 个百分点,2012 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速继续放缓,上半年同比增长
8.0%,2013年,增速在2012年的低增长的状态下继续缓慢增长,只增长了7.6%。

2014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3030.4亿美元,增长3.4%。

其中,出口23427.5亿美元,增长6.1%;进口19602.9亿美元,增长0.4%。

贸易顺差3824.6亿美元。

3、2015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2015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9042亿美元,下降6.3%。

其中,出口5139亿美元,增长4.7%;进口3902亿美元,下降17.6%。

顺差1237亿美元,增长6.1倍。

一季度外贸运行主要呈以下特点:
(1)出口增速大幅波动,进口降幅较大
(2)对美欧和部分新兴经济体出口保持增长,自主要资源富集国进口普遍下降(3)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增长,民营企业成为拉动出口增长主力
(5)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占比提高,区域发展进一步协调
4、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5年,世界经济将延续温和复苏态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中国经济开局平稳,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生动力加快孕育,但仍面临下行压力。

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环境,2015年中国外贸特别是出口具备增长的基础条件,但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没有根本改变,挑战和压力还在增大。

(1)中国外贸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是外部需求仍不稳固。

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背景下,各国消费、投资需求普遍不振,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不足。

二是中国出口产业竞争力面临双重挑战。

在高端产业领域,发达经济体利用科技、人才优势抢占新兴技术前沿,促进“再工业化”,开拓国际市场,已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国际竞争手段花样翻新。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国家把汇率作为提振出口、刺激经济的重要工具,力推本币贬值,导致人民币被动大幅升值,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对发达市场的出口比重仍然较高。

随着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稳步实施,近年来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出口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对发达国家市场依赖度有所下降,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对发达市场的出口比重仍然较高,而对发达市场
(欧盟、美
国、日本、
中国香港、
东盟)的出
口比重仍
然在55%左
右,其中美
国和欧盟
是我国主
要的出口图: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额及其比重
市场。

形成这种贸易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在对外贸易的区域分布上主要倾向于距离较近、地理位置较近的地区或国家,因为这些地区或国家与我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相对较小,市场需求较为相近,在市场开拓方面更加容易。

但是从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来看,我国对外贸易主要倾向于发达国家,只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市场需求比较大,从而使我国对这些发达国家的贸易出口总量不断提升。

五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尚未完成。

近年来,我国要素成本上升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但是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的产品依旧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增长较快,而机
电产品出口增速偏低。

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3593亿美元,增长6.3%,高于整体出口1.2个百分点,而机电产品出口9402亿美元,仅增长1.9%,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手机、集成电路等主要电子产品出口额均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

(2)中国外贸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
一是出口的产业基础坚实。

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出口产业链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近年来装备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资本品、中间品出口有望迎来繁荣期。

二是对外投资合作对贸易的带动作用增强。

中国对外投资合作进入快速发展期,国际产能合作启动实施,将有力地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及零部件、工程物资等出口。

三是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进出口企业转型升级意识增强,主动培育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

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降低了中小企业出口门槛,有利于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优势,有望成为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四是国家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中国政府坚持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改善财政和金融服务,通过商建自由贸易区等方式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将有力地促进外贸发展。

综合来看,在外部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情况下,2015年全年中国进出口有望实现相对稳定增长。

(二)近阶段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外贸易之中虽然存在问题,但相对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相对质量有所提升,效益也有所提高,在结构方面也有所优化。

1.贸易战略伙伴多元化
虽然我国发达市场的出口比重仍然较高,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欧盟,美国还有日本等传统市场相对出口比重有所下降,2014年相对于2013年对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这些国家的相对出口比重下降了 2.6%左右,同期我国相对东盟,俄罗斯和南非增速相对明显。

2.我们国内贸易区域的布局日趋均衡
2012年以来相对广东等的七个省市在全国占比有所下降,呈现非常活跃的状态的为中西部的地区。

2013年,中西部地区进出口5626亿美元,增长14.3%,高于全国增速6.7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3.5%,云南、宁夏、贵州、甘肃、重庆和河南出口增速均超过20%,而东部地区进出口35977亿美元,增长6.6%。

2014年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最大亮点,进出口增长17.3%,对全国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68.4%,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7%,重庆、广西和湖南出口增速均超过20%,而东部地区外贸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前三季度增长 1.2%。

可见我们国内贸易区域的布局日趋均衡。

3.我国对外贸易主体更加趋于合理的结构
我国对外贸易主体民营企业相对有所上升,外商投资企业外贸进出口逐渐降低。

201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49万亿美元,增长22.3%,占进出口总额的35.9%,比2012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

2014年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11480亿美元,增长4.4%,占进出口总额的36.3%,比2013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

而外资企业进出口14483亿美元,增长3.2%。

可见我国对外贸易主体更加趋于合理的结构。

4.我国进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对外贸易进口产品增长比较快的进口消费品和能源类商品,2013年,中国进口机电产品8401亿美元,增长7.3%,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5582亿美元,增长10.1%。

大豆、铁矿砂、原油进口量分别增长8.6%、10.4%和4%。

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大豆5274万吨,增长15.3%,进口铁矿砂7亿吨,增长16.5%,进口原油2.3亿吨,增长8.3%,由于受到进口价格增长的影响,前三季度机电产品进口额只增长0.4%。

金属加工机床、起重机械等机械设备进口下降。

可见,我国进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总而言之,相对来看,我国近几年来,对外贸易相对质量得到了提升,贸易战略伙伴呈现多元化,国内贸易区域的布局日趋均衡,对外贸易主体结构日益趋于合理,进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从2013年来。

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量开始回升。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对外贸易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从整体来看,我
国对发达市场的出口比重仍然较高,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尚未完成。

所以面对这样的对外贸易现状,我国对外贸易仍需要不断的优化对外贸易结构,降低对发达市场的依赖。

五战略措施
(一)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水平
提出:“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推
动经济全球
化深入发展
而提出的国
际区域经济
合作新模式。

其核心目标
是促进经济
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一带一路”框架包含了与以往经济全球化完全不同的理念,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正是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体现。

内涵:“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战略规划,中国将通过与“一带一路”上的有关国家展开密切的经贸合作,通过交通和通信互联互通、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
双边和多边建立自由贸易区,扩大经贸和人文沟通,搭建跨地区的国际合作大平台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并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商机提供指引。

“一带一路”构想在国内没有起点,在境外没有终点,“带”和“路”有多条,没有边缘,这一战略构想将秉持开放包容精神,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吸纳东亚国家开放的区域主义,不会搞封闭、固定、排外的机制。

这将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贡献。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海陆经济大走廊,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而提出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战略。

这不仅是“中国梦”,也是“人类梦”。

战略支点:世界政治空间具有高度异质性,个别区域处于各地缘板块的重心或衔接处,决定地区国际关系的秩序及演化方向,并在区域或全球地缘政治中发挥着地缘支点的作用。

5.1海上丝绸之路的东部之锚——缅甸。

缅甸是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印度洋的第一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站。

该国不仅自然资源丰富,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可为中国提供众多贸易和投资机会。

5.2 海上丝绸之路的西部之锚——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本身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欧亚大陆上少有的陆上“十字路口”,也是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几大势力交汇处。

(中巴经济走廊)
5.3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咽喉——中亚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不仅地广人稀、资源丰富,而且是连接
中东、东亚、南亚、俄罗斯、高加索地区和欧洲的陆上桥梁,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战略缓冲区的功能。

在中东混乱不息、第一欧亚大陆桥完全被俄罗斯掌控的条件下,中亚成为中国通过陆路进入欧洲的必经之地,也因此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商业咽喉。

5.3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基点——南海及周边区域
南海是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个战略枢轴区。

南海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是由其地理位置决定的。

控制了南沙群岛,等于直接或间接控制了从马六甲海峡到日本,从新加坡到香港,从广东到马尼拉,甚至从东亚到西亚、非洲、
欧洲的大多数海上通道。

5.4 陆上丝绸之路的桥梁——俄罗斯
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是中国,桥梁是中亚和俄罗斯,落脚点是欧洲,延长线是北非。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带动中俄两国在原油和天然气、输油管道、合资炼油厂、交通等资源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大项目合作,而海上丝绸之路则可以为俄罗斯的资源和产品提供更广阔的出路。

“一带一路”将为中俄实现2020年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提供支撑。

意义:“一带一路”战略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意义。

对外,它是我国
构建新的对外开放格局
的重要思路,对内,它是
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
转型的有力保障。

(1)“一带一路”有利
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
开放的新格局,建设一个
包容性很强的互利互惠
的平台。

(2)“一带一路”将加
快中国利用巨额外汇储
备走出去的步伐,眼线国
家将从中国投资中受益。

(3)“一带一路”有助
于促进欧亚非大陆腹地
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改变全球经济政治的空间布局和活动方式及其流向,为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4)“一带一路”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更为广阔的回旋空间。

(5)“一带一路”为中国经济转型注入新的动力。

(6)“一带一路”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中国应实施“中性的”贸易战略
第一,从战略的目标来看,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并追求多重目标。

国家利益是一国贸易发展战略所追求的永恒的核心。

所追求的多重目标既包括经济目标也包括非经济目标,其中经济目标包括:贸易平衡协调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公平与自由的贸易;非经济目标则主要包括:国家安全、社会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二,通过国际规范的而非扭曲贸易的政策措施和工具来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继续为中国的出口贸易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在内部,继续在WTO的规范下完善现有的贸易促进政
第三,加快制定并实施进口战略。

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的背景下,应善用进口政策,既服务于自身的经济建设和保障经济安全,又为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第四,实施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政策。

一是以贸易自由化为主导,其最终趋向是一种总体上倾向于自由贸易的政策,而且,其实施过程也将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考虑,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在时间上有所差异,在部门上有所侧重。

二是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实施管理措施。

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存在风险,因而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适度管理。

三是贸易自由化与“管理”的关系。

第五,挖掘大国的国内市场优势。

由于历史积淀的各种原因,我国国内区际分工和区际贸易并不发达,国内市场被地方保护主义分割成区域性市场。

六中国外贸政策的调整趋势
(一)外贸政策趋于扶持一般贸易的发展
一般贸易指单边输入关境或单边输出关境的进出口贸易方式,其交易的货物是企业单边售定的正常贸易的进出口货物。

一般贸易进出口在一国国际贸易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贸易进出口的增加会带动出口和进口。

2010年一季度我国外贸顺差同比减少76.7℅,3月份更是出现了六年来首次单月贸易逆差72.4亿美元,由于美、日、欧仍处于后金融危机的大调整和大分化时期,势必导致我国出口增长减速,商务部预测全年贸易顺差将减少1000亿美元,虽然国家提倡出口企业多通过开拓新兴市场来弥补空白,但事实表明,目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