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生活圈”理念探究和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生活圈”理念探究和剖析
近年来,作为生活空间组织概念的生活圈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的重点。
生活圈的研究与规划最早出现在日本,随后为韩国、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广泛运用。
研究主要对日本“生活圈”概念的由来、相关规划体系和指标以及应用实践案例的剖析,为后续生活圈研究奠定基础。
标签:日本生活圈;生活圈规划;广域生活圈;定居圈
1、日本“生活圈”概念的由来
在日本,“生活圈”是城市化过程中所提出的地理与规划概念,与国家区域、大都市及地方县市等地域的开发规划与结构调整紧密相关1。
“生活圈”的概念最先在国土开发规划中提出,后来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部分出现,可用于指导公园绿地、防灾等规划设计。
1.《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时期
为挽救战后百废待兴的情况,1962 年,日本依据《国土綜合开发法》制定的第一步综合国土开发规划,正式名称为《全国综合开发规划》2(简称“一全综”)。
“一全综”意图通过经济均衡发展带动地区均衡发展,在大城市之间布导据点式的城市,引导其发展进而形成城市带,实现全国均衡的城市化。
但在强调经济优先的前提下,却导致优势资源进一步向太平洋沿岸集中。
人口向三大都市圈集中,从而加剧了区域间的差异,引发了三大都市圈人口“过密”和其他区域人口“过疏”的现象2。
人口规模的效应导致了“过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无法满足人们需求,而“过疏”地区缺乏足够的人口来维系正常的社区基础设施3。
2.《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时期
1969年,日本政府出台了对原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一全综”)进行反思修改的《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简称“二全综”)2。
在“一全综”的基础上,为改变区域差距过大的局面,“二全综”以全国范围统筹安排、实现整治居住区环境和定居为目标,提出了“广域生活圈”概念4,将全国划分为三个圈层。
第三圈层面积最大,为整个日本列岛。
第二圈层为七大经济区(包括首都圈、中部圈、近畿圈、北海道圈、东北圈、中四国圈、九州圈)。
第一圈层,即为广域生活圈3。
“三个圈层”基本对应了全国、区域、市域的范围。
“广域生活圈”作为公共福利性基础设施的建统筹的基本单位5,它较一般定义的出行生活圈范围更大,范围划分可跨越市町村的行政界线 2 。
七大中心城市中,半径为30-50公里;地方中心城市,半径为20-30公里;农村区域,半径为20公里左右3。
“二全综”提出了在“广域生活圈”层面建设“中心”城市的理念6。
中心城市作为广域生活圈层面的增长带动极,通过网络项目进行连接,如新干线、高速铁路、机场、港口等,提高交通的可达性,进而带动区域均衡发展。
3.《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时期
1977年,日本政府公布《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简称“三全综”,其核心为定居构想6,尊重地方特色和历史传统文化,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综合人居环境为目标,提出了“定居圈构想”的开发模式2.最初构想是将东京等大城市的人口导出到较为落后的地区,缩小区域差异3。
全国以“定居圈”为基础单位,进行住宅、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生活设施的建设,并合理配置大学,吸引工业和人口从大城市向地方分散7。
“定居圈”是对“广域生活圈”概念的延伸,延续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发展和围绕“中心”配置设施的理念。
同时,也是对“广域生活圈”概念的发展。
一是扩大了“广域生活圈”中配置“设施”的内涵范畴:由仅配置公益性市政设施,到配置各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生活设施,并提出以合理配置大学的形式,引导人口向大城市外的地区涌入。
二是丰富了“生活圈”的层级。
“定居圈”细化了“广域生活圈”内的层级,包含了定居圈、定居区和居住区三个层级。
2、日本“生活圈”的规划体系与指标
1.“定居圈”体系
“定居圈”从居民的需求为划分出发点,分为三个层级。
1.1定居圈
定居圈用于满足居民更高层次需求,是以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方中小城市为中心的生活圈,大小与“广域生活圈”范畴相当,为市域范畴。
其服务人口依据中心城市规模的不同有所差异,一般将15万左右的人口作为定居圈的中心,而定居圈内则结合总人数、上班上学人数服务约25-45万人,平均10-15个定居区组成一个定居圈4。
定居圈的服务半径一般为20-30公里,服务范围内以公共汽车、小汽车出行为主,汽车出行1-1.5小时。
中心城市内将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包括大学)、医疗、文化等、以及相当规模的商业设施3。
1.2定居区
定居区为满足居民教育需求为主配套其他设施。
它以小学为中心形成生活圈(依据小学校区编成),并配备各种集体的公共设施。
定居区一般由10-15个居住区组成,服务人口为5000-1万人,服务半径4-6公里,服务范围内以自行车、公共汽车出行为主,通常公共汽车出行30分钟3。
1.3居住区
居住区用于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需求,是“定居圈”的最基本单位,成为家庭成员每天日常生活的最近圈域4。
大约由50-100户构成,人口约200-500人。
居住区范围内以步行为主出行,步行时间15-30分钟,服务半径1-2公里3。
3、日本“生活圈”案例研究
下面以熊本市生活圈为例,以“定居圈”体系为基础,剖析了各级生活圈之间的组织方式以及设施布局。
如图1和图2所示,最高层次的生活圈——定居圈涵盖整个熊本市的范围,以中心商业区为核心,可以连接整个区域。
中心商业区可高等级的商业、业务、艺术文化、娱乐、交流等多种的城市服务8。
定居圈外围围绕着城市周边绿化,可采取铁路、小汽车等方式与周边同等级的定居圈进行联系。
第二个层次的定居区(地域特色的规划圈)以地域网点为核心,通过公关交通与中心商业区进行联系。
定住区内可提供必要的商业和行政服务、医疗、福利设施、教育功能设施8。
在此区域内尽可能使用自行车或者步行就可以完成生活所需的一个区域。
该区域内还包含城市内绿化、丰富的地下水等环境特征,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特点的人文特征8。
最小的居住区即最小层次的生活网点,通过步行或自行车行与定住区核心进行联系。
集合市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如便利店、路线商店8),居住区内提供最基础的生活需求服务,着重建设居住区周边所使用的设施,也是最重视利用步行和自行车的出行方式的圈层,市民不必依赖私家车,也可以在周边的环境中方便的购物、生活,而形成生活群落。
参考文献:
[1]肖作鹏,柴彦威,张艳.国内外生活圈规划研究与规划实践进展述评[J].规划师,2014,(10).
[2]孟凡柳.论战后日本的国土综合开发[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何炜.论战后日本的国土开发政策与城市化.
[4]和泉润.日本区域开发政策的变迁[J].王郁,译.国外城市规划,2004,(03):5-13.
[5]太田修治:《都市政策论》,経営協会総合研究所,1999.
[6]陆书至.日本全国综合开发的产生和效果[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2(01):50-54
[7]村上弘:《日本の地方自治と都市政策》,法律文化社,2003.
[8]陈婷婷:熊本市城市生活服务设施的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