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
五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班级下册第47~48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加深熟悉因数和倍数,能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熟悉质数和合数;把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熟悉偶数和奇数;加深理解质因数,能正确分解质因数。

2.使同学能整理因数和倍数的学问内容,感受学问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应用相关概念进行分析、推断、推理,进一步把握思索、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思维的初步阅历,提高分析、推理、推断等思维力量;加深对数的熟悉,进一步进展数感。

3.使同学主动参加回顾、整理学问和分析、解决问题等活动,培育乐于思索的品质和与同伴相互沟通、倾听等合作意识和力量;感受数学方面的学问积累和进步,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念。

教学重点:
整理、应用因数和倍数的学问。

教学难点:
应用概念正确推断、推理。

教学预备:
小黑板、预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最近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哪方面的内容?回忆一下,都学到了哪
些学问?揭题:我们已经学完了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今日开头主要整理与练习这一单元内容。

(板书课题)通过整理与练习,我们要进一多熟悉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能娴熟把握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推断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分,能正确分解质因数,提高对数的特征的熟悉,加深对数的熟悉。

二、回顾与整理
1.回顾争论。

出示争论题
(1)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举例说明你的熟悉。

(2)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觉的?
(3)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能分成哪几类?举例说说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

(4)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让同学在小组里争论,结合争论适当记录自己的熟悉或例子。

五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2
设计说明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同学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本节教学内容跟生活亲密相关,五班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肯定的生活阅历,教学设计利用课件出示例题,为同学创设布满趣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爱好,同时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2.放手让同学探究,把课堂还给同学。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同学成为学习活动的仆人。

在教学中要尽量放手让同学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把数学学问转化为自己的学问。

本设计放手让同学自己探究“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取值方法。

之后,让同学列举诞生活中运用“去尾法”和“进一法”的例子,最终引导同学总结出这两种方法的使用都要依据实际状况,这样的设计能使同学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问。

课前预备
老师预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说说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2.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应用以前学习的小数除法的学问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直接引出新课内容,激发了同学解决问题的欲望。

⊙争论沟通,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1),学习“进一法”。

(1)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课件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引导同学沟通题中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并独立列式计算。

2.5÷0.4=6.25(个)
(2)设疑:我们求得的结果是6.25个瓶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能找到6.25个瓶子吗?符合生活实际吗?依据你的生活阅历,这里求“需要预备几个瓶子”,得数应当保留什么数?用什么方法取近似数?
(3)小组争论:依据实际状况,这里需要预备几个瓶子?为什么?
(4)同学汇报争论的状况:瓶子不能有6.25个,应取整数。

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结果应是6个,但是6个瓶子不能装下2.5kg香油,只能装2.4kg,剩下的0.1kg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

(5)小结:依据实际状况取近似数时,不管省略部分首位上的数字是多少,都向前一位进1的这种方法,叫做“进一法”。

2.教学例10(2),学习“去尾法”。

(1)同学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并列式解答。

(课件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王阿姨用一根25m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

每个礼盒要用1.5m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5÷1.5=16.666…(个)
(2)设疑:礼盒数能用小数来表示吗?
(3)小组争论: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结果是17个礼盒,但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
[小组争论,并向全班汇报:由于1.5×17=25.5(m),丝带不够,所以这里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取整数16,即只能包装16个礼盒]
(4)小结:在这道题里,消失了满5也要把尾数舍去的状况,我们把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3.回顾反思,明确方法。

(1)观看例10中的两道题,小组争论一下:对于取商的近似数,你们又有了哪些新的熟悉?
(2)小组争论后选代表汇报,相互补充。

①第(1)小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1取整数。

②第(2)小题,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尾数取整数。

(3)师生共同总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依据实际状况取商的`近似数。

4.举例升华。

师:你能举诞生活中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数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培育同学思索问题的习惯,使同学充分理解题意,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幸福学校有382人要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
2.一根长10.5米的木料,先截取等长的5段,共8.5米,剩下的要截成0.8米长的小段,最多还能截出几段这样长的木料?
设计意图:准时巩固,使同学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进展同学的思维。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41页7、8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10 (1)2.5÷0.4=6.25(个)≈7(个)(进一法)
(2)25÷1.5=16.666…(个)≈16(个)(去尾法)
依据实际状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

五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娴熟把握2、3、5倍数的特征,娴熟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推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学问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学问的爱好,培育和提高同学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学问的力量。

【重点难点】
1.会正确推断2、3、5的倍数。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爱花吗?你都喜爱些什么花?同学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特别喜爱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立刻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

你知道她是怎么推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
引导同学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肯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敏捷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推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推断呢?引领同学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肯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 ),偶数有( ),是3的倍数有( ),是5的倍数有( ),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

(2)的三位偶数是( ),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三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

【课堂作业】
同学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学问可以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专心思索,擅长用数学的眼光去观看,分析,信任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五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练习一第9~13题
教学目标要求:
1.通过练习,使同学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能依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

教学难点:
能依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什么是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18+17=35 x=1 12-Y=4 S+12=49
21-b24 x=14+78 16+a=27+b
a +b=6 b-8=100 X+10 4X=60
2.让同学说一说等式的性质一和等式的性质二
(1)解方程。

带“★”写出检验过程。

X+25=37 X-23=52 0.7X=3.5★
X÷0.5=12 48-X=25★ 4.8÷x=20★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缘由,使其明白算理。

3.在○运算符号,在□填数字。

(1)X-20=30 (2)5x=2.4
解:X=30○□解:x=2.4○□
X=□ x=□
(3)3.6+X=5.7 (4)4.8÷x=12
解:X=5.7○□解:x=4.8○□
X=□ x=□
同学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同学明白:依据等式的性质。

小结:通过把解方程的过程补充完整,启发同学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提高解方程的娴熟程度。

二、指导练习
1.p7第9题
同学独立完成
2.P7第11题:pp列方程求表中的未知数的值
同学看懂题意,列方程,解方程
3.P7第13题
同学口答练习
4.出示小黑板
推断题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旧是等式。

……( )
(2)方程肯定是等式,等式不肯定是方程。

……( )
(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 ( )
同学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推断的理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解决数学问题时,方程的用处大吗?
四、作业
1.P7第10题
2.P7第12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题
12x=31.2 9.6y=48
解:x=31.2÷12解:y=48÷9.6
X=2.6 y=5
五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看、猜想、验证、理解并把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同学学会推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育同学分析、推断、概括的力量。

【重点难点】
理解并把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导入】
1.同学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老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把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观看: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推断呢?(不能)
提问:假如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同学动手验证)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老师:我们发觉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争论,然后汇报)
汇报:假如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假如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推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同学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同学说出是怎样推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肯定是
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终考虑又是3的倍数。

(120)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日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老师要留意同学的自主探究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同学参加到学习中来,但老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五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6
设计思路:
如何让同学感受到学习的欢乐最终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始终是我个人思考的问题。

我发现了电视上“挑战800”节目一瞬间我就想用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上也能和班会课一样,让我成为同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而不是课堂上的“”?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纳让同学分组竞赛的方法,让同学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难点,从而有效的进展同学力量。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同学把握分母相同、分子相同的两、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能正确地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2、鼓舞同学从不同角度思索问题,培育同学的概括及推理力量。

3、通过同学的独立、合作探究,培育同学的独立思索,勇于探究的精神,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力量。

教具预备:
投影仪、小黑板、自制4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爱观看电视里的消遣节目吗?比如夺标800、春节七天乐?今日我们来玩一玩《挑战课堂四非常》,情愿吗?挑战之前要知道我们班的课堂竞赛规章
A、把我们班分成四大组,假如哪一组回答问题精彩,或者回答问题乐观相应加上两颗星。

B、假如哪一组不听人家的回答则倒扣一颗星。

C、最终看哪一组成功相应进行嘉奖。

师:在竞赛之前先来进行热身运动。

【设计意图:这种竞赛关键在平常,所以在课前我已经分小组了,同学的竞争意识早已让他们希望着课的开头,我以主持人的身份调控竞赛的时间、挨次,以协的热忱感染整个课堂的气氛。


二、复习导入
1、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的数;的分数单位是()。

2、里有()个,里有()个。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这些概念,如何运用这些概念
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
三、教学新课
1、小组讨论: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1)小组操作探究。

师:你想讨论哪一组?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老师依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提问)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有没有不同意见?你可以通过折纸、画图、想象、语
言表达等。

(设计意图:把教材上的例7和例8综合在一起教,这样更简单让同学比较,也体现了“用活教材”的大胆尝试,事实证明效果颇佳。

)
(2)小组汇报总结。

师:你讨论的是哪一组?你用的是哪种方法?你是怎样知道那个分数大小的?
生1:我们这组讨论的是第一组,我们用的是折纸法,可以把一张纸平均
分成5份,取这样2份,当然要比取这样3份少,所以。

把二张同样大小的
纸,一张平均分成3份,另一张平均分成2份,都取这样的1份,从纸上可以
看出。

(有的小组用的是想象法,如吃大西瓜。

还有用的是画线段图。

老师依据课堂气氛和同学汇报的状况,如:语言组织、层次是否清晰等,老师可以给小组
以加星以鼓舞。

)
(3)观看比较。

师:这组和另外一组有相同的状况吗?你能再举一些相同的例子吗?
师:通过这些例子,你有什么发觉?
生1:可以看出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生2:我还看出分子相同的,分母小的反而大。

师:谁来完整的说一次。

生: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反而大。

(老师要依据同学多回答并依据状况给相应小组加星,目的是调动同学乐观性。

)
2、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的得到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今后我们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就不需要画图、折纸等方法了,假如遇到分数的分母相同就怎样比较?分子相同又怎样比较?
(适当多让几名同学回答。

)
3、练习。

完成第83页练一练第一题。

4、教学例9
(1)出示练习十五第三题中前两题。

要求同学将分数按肯定挨次排列。

师:肯定挨次什么意思?
生:从大到小或是从小到大。

师:那你能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吗?
(2)出示例9:
师:同学们能比较这三个分数都是同分母的分数和三个都是同分子的分数。

那么我给你这样三个分数你会吗?
(设计意图:为了让同学会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先让同学比较同分母和同分子的分数再教学例9,从而降低了难点,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同学的熟悉规律。

)
四、巩固练习
1、基本题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一题。

(2)完成练习十五其次题。

2、小结。

师:今日的竞赛阳光小组团结协作,发挥精彩,比其他小组略胜一筹,荣获冠军,老师为你们庆贺!但老师觉得另外三组不甘示弱,乐观参加,主动学习,同样值得老师喝彩!但是下面还有好题,落后的小组还有后来者居上的可能哟!
【设计意图:适当的总结和鼓舞为同学的学习活动作了较好的评价,同学从老师赏识的话语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就感,能以更加乐观的心态和饱满的心情迎接更大的学习挑战。


3、进展题练习
(1)同样做十道口算题,东东用了规定时间的,明明用了规定时间的,哪个同学做得快一些?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和你会比较大小吗?
(老师要给回答好的同学加星,以调动同学乐观性。

)
(设计意图:让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进展,我们不仅要重视全体同学,全体同学当然重要,但是少数的优等生也是特别重要的,这样发挥了同学的制造性,更符合因材施教。

)
五、全课梳理
师:你这堂课有什么收获吗?
生:同学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老师也相应给小组总结,评比出的优胜小组。

整堂课结束了,往往许多老师课前定好的规章没有实施而就此结束,其实要上好家常课适当总结一下很必要的,由于要为下一堂课作好预备,这样同学才更可能信任你,才能更好为下一堂课努力争取夺到好名次。

)
五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在详细的情境中,进一步熟悉分数,进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2、结合详细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相同。

难点:充分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在三班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熟悉,你能举出一些分数吗?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再熟悉》。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活动一:分笔嬉戏,体会单位一
1、分笔活动,找4名同学拿着自己的笔来到讲台。

(笔数是2的倍数:4、4、6、8)
2、请你们4名同学拿出自己笔的1/2,看谁拿的又快又准。

3、另找4名同学检查。

4、同学们自己说说是怎么分的。

(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
5、师提问:他们都是拿出全部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每位同学的总数不一样)
6、师总结:最初每位同学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造成的,所以,他们的1/2也不同。

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熟悉?
活动二:教材P34说一说。

1、带着新的熟悉,我们来推断两个小伴侣看的书一样多吗?
2、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同学独立思索一会,同桌沟通,再全班反馈。

3、师总结:由于书的薄厚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
不同。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
4、在什么状况下,他们读的一样多呢?(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
5、请同学们再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王兴国吃了一个苹果的3/4,李晓阳也吃了一个苹果的3/4。

王兴国说:“我俩吃的一样多”。

李晓阳说:“我吃得比你多。

”他们谁说得对呢?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34画一画。

2、教材P35练一练第一题、其次题。

(在练习中,针对错误比较多的,进行集体讲解,少的则个别讲解)
四、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熟悉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实行以小嬉戏为开篇来引导同学进一步熟悉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在教学和练习中我重点强调了“平均分”和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同学在练习时,也能体会到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如“印度洋海啸捐款”一题。

但在练一练第一题写分数时消失错误许多,其主要缘由在于书中没有平均分,而是要画一条帮助线和旋转图形。

五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8
教材依据: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五班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设计理念:
依据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我以培育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力量为重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同学“自由大胆猜想——主动探究验证——合作沟通得到结
果”的开放式教学流程。

让同学在问题情境中激活内在要求,大胆猜想,使试验成为内在需求。

通过观看操作、经受学问的形成。

让同学变被动的学问接受者为主动学问的探究者。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北师大版学校数学教材五班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的教学内容,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同学之前已经把握了商不变的性质,在教学之后将其与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联系,有意识地加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便把旧学问迁移到新的学问中来。

教学目标:
1、经受探究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基本性质,把一个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受观看、操作和争论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及数学与日常生活亲密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
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学问间的联系。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白纸、圆片,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到来了,你们刚入校内时觉得我们学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换了新课桌,有了新的洗手间,有了文化走廊,有了快乐农场),说到快乐农场,还有一个小故事,开学初,校长打算把这块地的三分之一分给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