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八次课程改革简述
第一次
1949-1952
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

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第二次
1953-1957
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比较齐全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
1958-1965
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

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小学五年一贯制,中学五年一贯制,中小学十年贯制,中小学九年一贯制,高中文理分科的初步实验)
第四次
1966-1976
“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历了一场灾难。

停吵闹革命全国只有一种教材,就是毛泽东著作和报刊社论。

68年复课之后,搞工农兵教育,严重破坏了学科体系和教材结构。

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

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第八次:始于1999年。

1999年,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1996年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强化了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并在必修课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在选修课中加大了地方和学校的作用。

2001年,颁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中国教育进入又一个新纪元。

小结:
1、五十年代特别是解放初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大众教育和工农教育。

2.60年代至90年代,重新回到具有中国传统的“精英教育”。

3.第八次课程改革出现新的动向:素质教育为基本取向的课程改革。

规模最大的2次:学习苏联教育学,形成新中国教育模式。

最近一次:概念重建(从教育思想和课程范式转型的角度说,是第二次)——钟启泉:要进行“新一轮强有力的概念重建运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